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耳温(糖尿病耳朵有什么症状)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成人发烧怎么办?除了测核酸,这些处理办法要知晓……

突然发热,是硬扛还是去医院?

不少人怕麻烦,可能选择扛扛或自行服药。但在防疫形势依旧严峻的今天,这种做法或许会掩盖真实病情……

诚然,出现发热、咳嗽症状并不等于感染新冠肺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华医院感染科(成人)周罗成提醒:眼下,如果发烧,不要慌张,不要自行服用退烧药,一定要去医院发热门诊做检测,辨明病情。早做核酸检测,早出结果,早做应对。

发热,其实是身体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不仅是疫情期间,任何时候发热都不应该过早服用退烧药,以免掩盖病情。

成人发热,除了测核酸,这些知识点也要早早get,有备无患哦!

关于发热的小问号

1、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三大要点要知晓。

A.发热是身体的主动防御过程,适度的发热并非坏事;

B.发热只是症状,不是疾病,不完全代表病情轻重;

C.发热对疾病的诊治有提示作用。

发热的标准:

体温升高超过日体温正常波动(36℃~37.2℃)或肛温>38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换算公式,“学霸”们可以拿笔记一下:口温=肛温-0.5 ℃=耳温 0.4 ℃=腋温 0.5 ℃。

2、发热的程度如何划分?

低热:

中等发热:38.1 ℃~38.9℃;

高热:39℃~40.9 ℃;

超高热:≥41 ℃。

3、怎么正确测体温?

测量体温尽量在平静状态下进行,避免某些活动,比如喝热饮、运动、情绪起伏等。

如何正确测量体温,新华君也总结过很多讲究。可点击链接查看哦!超链接:(耳温枪?电子体温计?测体温大有讲究)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的发热不易察觉,一定要注意观察老人的精神状况,警惕那些可能提示老人出现发热的“警报”,如反应迟钝、昏迷;精神不振,不说话;手脚抖动、抽筋等。

4、发热了什么时候就医?

1、高热不退,发热时间长;

2、合并其他症状如咳嗽咳痰、小便不适、呕吐、疼痛(胸、腹、头)、皮疹等;

3、精神差,胃纳差;

4、神志改变、烦躁/嗜睡、气促、尿量少;

5、有服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糖尿病、多种基础疾病等。

搞懂了什么是发热,自然要了解该如何降温退热。

这里,专家特别说明要避免一些关于“退热”的认识误区。

1

发热后一定立即降温退热——错!

发热后,是否要采取退热措施要看具体情况。

低热一般可不采取退热措施,特别是没有其他症状,且精神比较好的低热,可以扛扛看看;

体温>38.5 ℃,可酌情采取退热措施,如体感较不适,头痛、肌肉酸痛、烦躁失眠等,需要退热缓解;

超高热(41 ℃ )应立即降温;

发热出现意识改变,有可能加重心肺负担的患者,要适度采取各类降温措施。

2

退热就是要退到正常体温——错!

退热的目的要增加身体的舒适度,不需要一下就要降到正常体温。

3

只要发热就烧坏脑子?——错!

发热会烧坏大脑?这又是一个谣言。

一般而言,发热并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高热可对儿童大脑引起不利影响,儿童高热需要积极降温。对于成年人、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有颅脑疾病或者可能合并中枢系统感染的,高热可损害大脑,一般体健的成年人单纯发热不会烧坏大脑的。

4

一发热就想吊盐水输液——错!

感冒发烧其实并不是输液就好得快,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式治疗,千万不能擅自服用药物或者静脉注射,不然不仅可能无效,还会增加副作用,对肾脏影响的危害较大。

5

退热相信小偏方——错!

发热祭出“神贴”——冰凉退热贴?这招并不灵。发热不仅仅额头,全身都很烫。退热贴的物理降温能力极其有限,半个巴掌大的接触面,降温效果可以直接忽略不计。

那要么,裹紧被子,捂大汗?这招也是错的。这种方法反而会增加水电解质的丢失,让身体更为不适。

说了这么多误区,到底退热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

1

物理降温“五步法”

保持室内通风(22 ℃ ~25 ℃ )或使用风扇;

减少衣物;

大量饮用温开水;

温水擦浴或淋浴;

酒精擦浴,注意,这个不是不首选项哦!

2

退热药使用有禁忌

退烧药一般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其他退烧药物还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肛栓)、保泰松、尼美舒利等。

但退烧药使用多有禁忌。服用一定要谨慎!

3

泰诺林怎么用?

每8小时一片;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慎用或不用;

一般不超过3天,不与其他感冒药同用,

整理吞服;

长期饮酒者不用;

与抗凝药合用可增加出血风险。

3

布洛芬怎么用?

一天早晚各一次;

心、肾功能不好的病人不适宜使用;

一般不超过3天;

不与其他感冒药同用;

如果,热度老是不退该怎么办?

急性发热:2周内,一般能降;

发热待查:发热3周及以上,原因很多,但也不必紧张,一般不会烧坏身体,查明原因很重要;

发热记得要到医院发热门诊看哦!

科普结束

医生介绍

额温计、耳温计与水银体温计,哪个更准?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电子产品的准确性不及传统工艺制造品,所以在临床很多病人会对电子体温计测量的准确性存在疑惑。遇到发烧等情况,病人会提出使用水银体温计重新测试,那么电子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究竟是否有误差,误差为多少呢?

体温计的历史

本世纪初,人们利用水银遇热膨胀的原理开始应用水银来制作体温计,至今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水银体温计存在测温时间长、易破碎、有汞中毒危险、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等不安全因素的缺点。1992年,瑞典就已禁止销售所有含水银的医疗设备。2004年10月,台湾责令各医疗单位逐渐停止使用水银体温计。欧盟从2011年起禁止水银温度计对国外销售,以减少有毒物质水银的生产流通。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体温计在临床有了飞速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教科书的要求和100多年的习惯,中国医疗机构测量体温仍然首选是水银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热胀冷缩的原理研制而成,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其测量结果精准、稳定。然而,水银体温计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利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耗时过长,一般需要3-10 min,时间越长受干扰的因素越多,出现体温值偏差的可能性越大。

(2)对于昏迷病人、婴幼儿、躁动病人以及重症病人操作极为不便。

(3)水银体温计滑脱现象十分常见,滑脱后玻璃性质的体温计容易被身体压断,以致引起玻璃体温计刺破皮肤的不良医疗事件,增加了临床风险,且容易发生汞污染。

耳温计

耳温计是一种利用耳鼓膜的红外辐射信号来测量人体温度的医用温度计。人耳鼓膜与脑部的体温控制中心下丘脑具有同一血液供应来源,耳部比其他位置(如口腔、腋下、肛门)更快、更准确地反映体温的变化。

优点:耳温计测量仅3s,缩短护士操作时间,独立的探头帽减少了交叉感染,保障了病人的安全。

耳温计使用注意事项:

(1)保持探头透镜清洁、不与水分及其他液体或腐蚀性药液接触。

(2)操作时将外耳道拉直,探头顶端封严外耳道开口。

(3)打开电源后,不要急于测量,要等自动温差校正系统进行温差校正后才开始测量。

(4)耳道内耵聍过多,也会影响测温的准确性,故测量前适当检查耳道。

非接触红外线体温计 ——额温计

非接触红外额温计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会依据其本身温度的高低发射一定比例的红外辐射能量,辐射能量的大小及其波长的分布与物体表面温度关系密切。依据此原理,额温计可通过准确测定人体额头的表面温度,修正额头表面温度与实际体温的温差,便能显示准确的体温。

优点:额温计测量仅4s,测量方法简捷、安全,属于非接触式测量,可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额温计使用注意事项:

(1)当被测人来自与测量环境温度差异较大的地方,应至少在测试环境内停留5min以上,待与环境温度一致后再测量。

(2)测量体温时,应将仪器指向前额头正中眉心上方并保持垂直,测量部位不能有衣物或毛发遮挡,仪器与额头的距离建议在3 cm-5 cm。

(3)发热病人额部出汗会大量散热,使病人额部体温下降,因此测量时应及早把头部汗液擦干,防止测量偏差。

(4)被测人周围的气流、温度、湿度环境要稳定,不能在室外、阳光强烈、风扇、空调的出风口等场所测量。

(5)勿将额温计放置在高于50°C或低于-20°C的环境,额温计从与待测环境温度差异较大的地方取出使用时,应提前20 min放置在使用环境中。

(6)应保存在干燥、整洁的地方,禁止用手指或脏物触摸红外线感应透镜。

三种体温计测得体温的比较

1、水银体温计与耳温计

朱条娥对120例包括体温正常者及发烧者采用耳温计和水银体温计两种方法测试,得出无论体温正常组还是发热组,两种体温计无显著差异。符霞林对500例患儿进行耳温计测量和水银体温计测肛温比较,发现两种方法测得数据无差异性,并建议将耳温判断儿童发热的标准建议定为≥37.8 °C。李志娟的研究也认为两者无差异性。

竺建辉对130例包括体温正常者及发烧者均采用耳温计和水银体温计测口温及腋温三种方法测试,得出在体温正常组,三种测试方法无显著差异;但在发热组,耳温计测得的体温要高于水银体温计测口温及腋温所得数据。他认为腋温受散热差;口温受饮食、饮水、体温计摆放位置等影响,所以精确度均不如耳温计高。

综上,两者测温结果基本无差异,耳温更精确。

2、水银体温计与额温计

高梦雨等人对100例成年发烧病人同时使用额温计和水银体温计测体温,且每个病人使用额温计测试三次,发现三次测得的额温差异性大,且与水银体温计测得的数值有较大差异。但取三次额温计测得数值的平均值与水银体温计相比,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所以他建议:发热病人在使用额温计测量体温时,应测量三次后取平均值。

李争华等人将2000例病人分为低体温组、体温正常组、高体温组,同时使用额温计和水银体温计(测腋温)测试体温,发现低体温组和体温正常组测得数值无差异性,但高体温组额温计和水银体温计测得的数值存在差异,尤其是长期化疗病人差异性显著,主要表现为水银体温计数值高于额温计。他认为差异性可能与腋温处血流较额头处丰富且不宜散热有关;也可能与化疗药物的长期使用使血管损伤,使额温与腋温差别较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有关。所以他建议肿瘤科等化疗患者较多的科室不宜使用额温计进行体温的测量。同时,糖尿病、动脉闭塞症、脉管炎等导致微循环障碍的患者,其额头等局部的体温与实际体温差异较大,也不宜选用额温计进行体温的测量。

综上,两者测温结果有差异,额温测量较为繁琐,不建议应用。

3、三种体温计比较

邬俏璇等人对1500例病人同时使用水银体温计(测口温)、耳温计、额温计测量体温,得出额温计所测体温较低,较水银体温计测量值低0.16°C,较耳温计测量值低0.13°C。可能与测量额部体表温度会比核心温度低的缘故。

王薇薇等人以水银体温计(测腋温)为标准,对耳温计、额温计测量的温度及速度进行对比,得出与水银体温计测得的腋温相比,耳温计测得值低(0.4 ± 0.4)°C;额温计测得值低(1.2 ± 0.7)°C ,他们认为与水银体温计测得的腋温相比,耳温计及额温计可靠性不如水银体温计。

综上,耳温计及额温计可靠性不如水银体温计。

现状问题及呼吁

由上面研究结果可见,目前国内学者对不同测温方法测量结果的对比研究尚无统一结论。护理同行对于规范无汞体温计在临床使用管理的研究很少,国内对不同体温计临床使用管理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报道也较少,笔者认为这也造成了不同学者研究不同体温计是否存在差异性后得出结论不同的原因。

聊聊那些关于体温的冷热知识

在这个全球抗疫的特殊时期,想必每个人每天进出至少要被两次被温度计“瞄准”,看来大家对体温高低都特别敏感。很多人温度计一显示高于37℃就特别紧张,担心是不是感染了。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公众号官方转载混乱博物馆科普视频《人类的体温为何是37℃》,视频中说:36.7℃以上的体温可以避免绝大部分致病真菌感染;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动物更易感染真菌,比如北美异温性蝙蝠冬天冬眠体温降到环境温℃时容易感染真菌,引发白鼻子综合症。

这个引起了不少朋友的关心,很多人希望食与心介绍一些关于体温的知识,不少人问“每天测体温都是35℃多或36℃多一点,不到36.7℃,会不会感染真菌呀”?食与心本期给大家聊聊关于体温的那些冷热知识。

一.人的标准体温是多少

大部分人都知道,人的标准体温是37℃,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37℃是一个平均值。人的正常体温可能比37℃略低也可能稍高,也就是说,如果体温低于或者高于37℃也并不一定就是生病了。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人的体温,比如年龄、性别、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活动水平、饮食饮水、测量的部位以及所使用的温度计等等。

一般来说,清晨体温最低,而午后的体温最高。剧烈活动时的体温高于静息状态的体温,进食热水热饭后的体温高于进餐前的体温。

对于女性来说,由于激素水平变动,在生理周期不同阶段体温也有差别,一般排卵期前稍低,排卵期后升高,月经期间的体温可比平时高0.5℃左右。

对于婴幼儿来说,身体表面积与体重比值偏大,且代谢旺盛散热多,因而体温高于成人,通常高达37.2℃也不必大惊小怪;成人体温相对比较稳定,一般在36.1-37.2℃之间;老年人保存热量的能力降低,体温有所降低,在36.2℃以下也不足为怪。

不同身体部位,不同的检测方法,测出的体温值差别明显。一般来说,直肠温度和耳朵温度稍高,口腔温度(舌下)其次,腋下温度稍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测量方法的正常体温范围如下图:

目前有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可供选择,但在不同年龄阶段,使用合适的温度计能获得更准确的体温。在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家庭常用的体温计分为测试直肠温度的肛式体温计,测试舌下的口腔体温计,测试腋下的通用体温计和测试外耳道的耳式体温计,不同类型得到的结果有所差异,这些体温计有严格的使用差别,特别是肛式体温计无论如何不能用在其他位置。

  • 0-3个月婴儿,最适合的测体温方式是直肠温度;
  • 3个月到3岁大的孩子,最适合的测体温方式是直肠、耳温和腋下;
  • 4到5岁儿童,最适合的测体温方式是口腔、直肠、耳温和腋下;
  • 5岁以上,最适合的测体温方式是口腔、耳温和腋下;

如果觉得测出的体温异常高或异常低,可再5-10分钟之后重新测量;如果觉得温度计的数值不准确,可换用不同的温度计进行检测。如果两个不同温度计测出的体温值都不正常,那就需要警惕身体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

目前大部分小区使用是额温枪,写字楼和公共场所更多用红外测温仪,这些方法可在短时间内检测很多人的体温,虽然准确性略低于常规体温计,但速度快,无接触,更适合快速对大量人群进行检测,且可避免接触检测时可能引起的交叉感染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37℃只是一个平均值,每个人的体温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的体温可能比参考值高或低0.6℃左右,认真记录体温,确定好自己的正常体温范围,就能更容易判断自己是否发烧了。

食与心提示:你买到的电子体温计不论是何种测试方式,最好跟水银体温计做一个对照,了解体温计是否有偏差,如果有偏差可记住差值,读取数据时加上或减去差值。

二.为什么我们的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

当温度感受器觉察到身体温度发生变化时,会把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下丘脑会给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发送信号,这些器官和系统会通过不同机制促使体温恢复正常,这一过程称之为体温调控。

当身体需要降温时,涉及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

  • 出汗。汗腺分泌汗液,而当汗液蒸发时,皮肤温度就能降低,这样也有助于降低内部温度。
  • 血管扩张。皮肤下的血管扩张,会增加从身体内部流向皮肤的血液,通过热辐射的方式释放热量。

当身体需要升温时,涉及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

  • 血管收缩。皮肤下的血管变窄,减少流向皮肤的血液,使热量更多保存在身体内部。
  • 生热作用。人体的肌肉、器官和大脑可通过多种方式产热。比如,肌肉就可以通过寒战(打哆嗦)产热,同时,小便次数增多,以帮助升高体温。
  • 激素生热。人体甲状腺会释放激素增加新陈代谢,这会增加身体制造的能量及产热量。

三.人的标准体温百年来不断降低

1851年,德国医生Carl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检测了一个城市中25000人的体温,自此确定了人的标准体温为37℃。但近年来的研究分析显示:人的平均体温降低了。

例如,一项针对英国35,000多人的研究和近25万次体温测量发现,平均口腔温度为36.6℃。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测量工具的变化造成的吗?或者,新发现是否反映出更高的预期寿命和更好的整体健康状况?

斯坦福大学传染病与地理医学系的Myroslava Protsiv教授则认为:如果19世界和现在的体温测量数据都是准确的,那么两者的差异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身体和寿命变化。

Myroslava Protsiv团队分析了美国3个大的数据库(①1862-1930年起美国内战联邦军退伍军人数据,②1971-1975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I数据,③2007到2017斯坦福大学转化研究集成数据库)中的体温数据,对677423次体温测量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他们发现:

  • 现代男性的平均体温比出生于19世纪早期男性的平均体温低0.59℃;
  • 现代女性的平均体温比19世界90年代女性低0.32℃;
  • 测试发现,人类体温每10年降低0.03℃。

那么,为什么人的平均体温会下降呢?食与心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 我们生活的环境与以前不同了,室内的温度,我们接触微生物的状况和餐饮以及食物热量与从前有显著差别。
  2. 我们的基础代谢率不断降低,这可能是由炎症水平或身体活动水平降低引起。炎症时人体产生的多种蛋白质和细胞因子能激活代谢,升高体温。
  3. 空气温度调控(比如空调降温和暖气升温)使得我们生活环境的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身体不需要通过产能(寒战和排尿)来维持体温。
  4. 服装材料革命带来的变化也不能忽视。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人类经常认为自己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的生理上一直在变化。人类一直在自然选择的影响下缓慢进化,人类在不断地改造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的进化。一两百年来,人体自身表面上并没有明显改变,但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人的共生微生物(比如肠道微生物、呼吸道微生物和皮肤微生物)有着巨大改变。共生微生物的改变已经对人自身的代谢、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现代人的疾病状况和疾病类型完全不同于从前。

四.长期监测体温的好处

每天出门前你可能会首先关注下当天的气温,来决定穿衣指数,但是很少人会测量体温去关注自己的健康指数。实际上体温是你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观察记录自己的体温对于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及早发现疾病征兆(不仅仅是感冒和新冠,还有癌症等慢性疾病),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身体健康时,人的体温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波动范围很小。但当感染或疾病发生时,人的体温也会发生变化。

1. 发烧

体温高于正常温度是发烧的主要标志之一,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烧标准不同,一般为:

  • 婴儿,直肠和耳朵温度大于等于38度;
  • 儿童,口腔温度大于等于37.8度;
  • 成人,腋下温度大于等于37.2度;
  • 由于老年人保存温度能力降低,发烧标准温度会更低一些,一般比自己平常温度高1.1度左右往往就是发烧了。

除了体温升高,发烧往往还伴随着其他症状:

  • 出汗
  • 颤抖
  • 皮肤发烫或发红
  • 头疼
  • 身体疼痛
  • 疲劳和虚弱
  • 食欲不振
  • 心跳增加
  • 脱水

虽然发烧让人感觉很难受,但并没有那么危险。发烧是身体再跟某种东西战斗的标志,大部分时候,休息就是最好的药。

但如果发烧还伴随着其他状况,就必须警惕了:

  • 发烧3天或以上
  • 呕吐
  • 头疼
  • 胸痛
  • 脖子僵硬
  • 皮疹
  • 咽喉肿痛

虽然发烧经常是身体对抗流感病毒、诺如病毒和冠状病毒等的标志,但很多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也会引起发烧,比如:

  • 耳朵、肺、皮肤、喉咙、膀胱或肾脏感染
  • 引起炎症的状况
  • 药物副作用
  • 癌症
  • 血栓
  • 自免疫疾病,比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
  • 内分泌失调,比如甲亢
  • 非法用药,比如安非他命或可卡因

2. 过高热(Hyperthermia)

过高热是一类与热有关的疾病,特征是体温异常高。过高热这个专业词汇词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中暑这个词绝大部分人都知道。

引起过高热的原因主要是:身体无法向外界成功散热。当外界温度和/或湿度过高时,通过流汗、加强呼吸以及增加流向皮肤表面的血流量也难以降低体温,而持续高体温又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降低血压减少出汗。

由于高体力活动和运动时,人的血压和体温会升高,因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活动更容易发生中暑。需要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人,比如消防员、军人、建筑工人和农民等更可能出现中暑。高温高湿天气里,即便静息状态也有人可能会中暑,比如有基础疾病的体温调控能力降低的人或正在节食的人。

当大量出汗,但体温仍明显高于自己的正常体温或大于等于38度,就可能出现过高热。当体温大于40度时称为重度过高热,可导致热射病等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觉得自己可能中暑了,应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尽快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喝凉水或电解质饮料,脱去外套或松开衣服,冲凉水澡,用凉毛巾覆盖额头降温,凉水冲手腕60秒,在胳膊和腹股沟冷敷,躺下休息等等都可以帮助降低体温。

这些物理方法实施同时,还需要尽快寻求医生和药物帮助。虽然人们往往不把中暑当回事,但等中暑到一定程度后人对热和身体不适的感觉会消失,实际上问题变得更严重了,全世界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中暑而死亡。

食与心强调的目的是因为我们国家马上就要进入炎热的夏季,每年有很多人由于热射症加基础疾病导致死亡,特别是目前为了避免传染减少中央空调使用的地方不少,这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冷水能帮助你带走一定热量。

3. 体温过低/低体温症(Hypothermia)

与过高热相反的是低体温症,低体温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状态,一般来说,成年人体温低于35℃就是低体温症的重要标志。虽然人们一般将体温过低与在寒冷环境中待很长时间相联系,但在室内环境中也可能出现低体温症,比如冬天没有暖气的室内和空夏天的空调屋内。

相比成年人,婴儿和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体温过低,婴儿体温低于36.1℃即为体温过低。婴儿由于拥有大面积褐色脂肪,抗寒能力由于成年人和老人。

除了体温降低,低体温症的常见症状还包括:

  • 打哆嗦
  • 呼吸变慢变浅
  • 吐字含糊不清
  • 脉搏变弱
  • 身体协调性变差
  • 昏昏欲睡
  • 混乱或记忆丧失
  • 丧失意识(失去知觉)
  • 皮肤很红但摸上去很冷(婴儿)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在低温环境中待太长时间,寒冷的感觉会促使人们采取各种保暖措施升高体温,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对温度高低不太敏感,比如体温控制能力尚未发育完善的婴幼儿和温度感觉退化的老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人,酗酒或嗑药的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疾病会影响人体保持体温的能力或感知低温的能力,比如:

  • 甲减(甲状腺释放的激素过少)
  • 关节炎
  • 脱水
  • 糖尿病
  • 帕金森症
  • 中风
  • 脊髓损伤
  • 烧伤
  • 营养不良

如果进入温暖干燥的环境中,喝热水加厚衣服依然无法升高体温时,一定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因为低体温是可能致命的。要保值体温不高和不低,都需要饮用大量水,因为身体调控温度需要有充足的水。

最后补充一下体温低了会不会更容易感染真菌的问题,食与心认为:现代生活环境基本没有阴暗潮湿的土房,让真菌大幅度增加的机会很少,可以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但是需要特别提示:家里不要存放过多水果(比如柑橘类水果),它们特别容易滋生大量真菌并且扩散,也不要在水盆中长时间泡衣服,不要在冰箱中长时间储存食品,这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都会扩散真菌,增加真菌吸入的机会。如果发现柑橘长毛了,最好先用细喷雾器喷淋长毛处,然后轻轻移走腐败的柑橘,包好扔进垃圾箱。如果粗鲁扔进垃圾箱,你会发现一股烟尘腾起,那就是霉菌孢子的扩散,你闻见味道就难免有大量真菌进入鼻腔和肺。


参考材料:

  1.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what-is-normal-body-temperature
  2.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3819
  3.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7458
  4.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thermoregulation
  5.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0226
  6.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hypother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