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疗液(糖尿病药水)

吴文博中医药科普 0
文章目录:

含黄芪的中成药介绍(210)——紫芪克咳口服液(治咳嗽气短)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黄芪

黄芪被称为“补药之长”,功能补脾益气、升阳举陷,常见于补益脾、肺气的经典名方,为中医临床常用热门补气中药。随着近代对黄芪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黄芪也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疾病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现介绍含黄芪的中成药如下:

紫芪克咳口服液

组成与制法:黄芪75g, 丹参45g ,白术30g,补骨脂 45g,麦冬30g,紫菀50g,五味子25g。制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粗粉,加水浸泡过夜,加水煎煮提取三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煎提1小时,第二、三次加6倍量水,煎提分别为1小时、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300ml,离心,取上清液,加乙醇至含醇量达70%,静置12小时,滤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放冷,加水稀释至600ml,低温放置 24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300ml,加入活性炭0.6g,煮沸10分钟,滤过,滤液 蔗糖80克,加水 1000ml,滤过,灌装,即得。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补肺固肾。本品适用于咳嗽气短,咳痰清稀。

科研人员制备出新型促糖尿病足愈合敷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黏性渗出液的去除及慢性伤口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

传统伤口敷料,如纱布、海绵、水胶体等,虽然可以吸收低黏性水样渗出液,但极易被高黏性渗出液堵塞,去除效果不理想,反而会浸渍伤口周围皮肤,导致伤口不断扩大,难以正常愈合。开发具有高效导出高黏性伤口渗出液的新一代伤口敷料是一个巨大挑战。

研究团队自2018年提出“自泵”单向导液敷料概念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过量渗出液导致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先后研发了取向型、分形型自泵敷料,实现了持续、快速的伤口渗出液单向导出,解决了感染伤口、烫伤伤口等愈合慢的问题。

针对高黏性渗出液,研究团队发展了三维浸润诱导转移策略,制备了具有水化孔道的自泵油水凝胶,实现了高黏性液体的导出,将糖尿病足伤口愈合时间缩短近1/3。该团队制备的自泵敷料单向导液通量高达每秒41.67微升,相比同类敷料提高8倍以上,可导出粘黏度高达90毫帕·秒的模拟渗出液,血清黏度约1.4毫帕·秒。

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记者倪思洁)

《中国科学报》 (2024-04-17 第1版 要闻)

来源: 中国科学报

降糖降脂降压针

一是降糖针法

內关上一寸为降糖穴,用0.3X50的针,45度角向上平刺,针感酸麻胀,最好的效果是有触电的感觉。

男左女右。留针半个小时以上。找不到针感的可以上下提插找到针感,否则找不到针感就没有效果。

按:此为平衡针降糖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局解:指浅屈肌,深层有指身屈肌,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于久病 体虚重症病可采滞针

功能:益气提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扩张冠状动脉, 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酯,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骨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痛,胃癌,胃溃疡,膈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按语:从中医心理学观点认为糖尿病属于心理性疾病范畴。从大量的病因学调查90%以上的病人却有一定的环境诱发因素。此穴从中医角度讲具有理气,益气,活血,却瘀之功效。临床多以平衡针灸为主配合平衡火罐,平衡推拿,综合治疗糖尿病。要求合理调节饮食,减少病人并发症发生。此外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康复治疗。对糖尿病合并的脑血管病,冠心病,白内障,颈肩腰腿通,痛风,还必须配合相应穴位综合治疗。

歌诀:降糖穴位前臂下,正中神经必须扎,配穴胃痛腹痛穴,降脂降糖与降压。

(3寸毫针针尖向上成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二是降血脂针珐

外关上一寸,同样是0.3x50的针,45度角而上斜刺,这一针男左女右,严重的扎双侧。也是要扎到有酸麻胀痛的针感,才有效果否则没有作用。

按:此为平衡针胸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

局解:挠侧为指伸肌,尺侧为小指肌,深层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骨后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对重病人可滞针。

功能:扩张冠状动脉,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 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 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胸膜炎,心绞痛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不齐。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肾病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带状疱疹,急性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膈肌痉挛。

按语: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胸部疾患为主,特别于胸部急症,痛证,效果更佳。也可作为临床急救穴之一。

歌诀:胸痛穴位前臂下, 骨间神经需交叉, 心率不齐心绞痛, 带状疱疹肋间拿。

三是降血压针法

内踝尖下一寸赤白肉际处,上面是白的下面是黑的。男左女右。直剌,上下左右提插找到针感才有效果。扎针半个小时以上。

按:此为平衡针降压穴

定位: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解剖:布有趾长屈肌腱,足底内侧动静脉,足底内侧神经。

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之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

针感:局部酸麻胀

功能: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瘫。

四:同时还可以配合扎手三针效果更好。

手三针能治疗上百种病疑难杂症。

手三针:

一、液门透中渚0.3x50的针。向上平剌。要有针感。

二、三间逶合谷。要有针惑,可以扎左手也可以扎右手都可以。0.3x50的针

三、后溪透腕骨都是平刺。用0.3x50的针。

手三针如果再加上一针新合谷(灵骨)排病气,治上百种病。有针感就有效果。

手三针如果再配上足临泣效果更好。

可以今天扎左明天扎右。各种疑难杂症都可以治疗。0.25x25针就行直刺。手三针不分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