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小板栗(糖尿病吃板粟)

中国糖尿病同伴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可以吃板栗吗?

在共照室有一位糖友跟营养师说:每天下班路过卖糖炒板栗的小店,看见很多人都排着队买栗子,其实她也很想吃栗子,但是因为担心吃了板栗血糖会升高,所以每次只能不舍的放弃。

其实,栗子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各种维生素,有抗高血压、冠心病、骨质疏松和动脉硬化的功效,而且中医认为板栗能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

栗子这么好,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呢?怎么吃合适呢?

对此,共照室的营养师解答说,栗子属于坚果类,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的,但是栗子和其他坚果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它含油脂少,但是碳水化合物高,100克带皮的栗子含碳水化合物40克,相当于50克粮食的含量。

栗子的热量相对较低,100克栗子热量为185大卡,而花生瓜子的热量则有600多大卡。

糖尿病患者吃栗子可以作为加餐,也可以作为正餐吃,如果作为加餐吃,量就不能多,如果在正餐前后吃,则需要计入正餐主食的量中,也就是说,如果吃了100克的栗子,则需要减少50克的粮食。(100克栗子大约有10个左右)

特别喜欢吃栗子的糖尿病友,可以买生栗子拿回家自己蒸煮。外面卖的糖炒栗子在炒制的过程中会加入糖,甚至是糖精,吃了对血糖控制不利,所以吃自己蒸煮的栗子还是很好的,既能解馋,又不用担心血糖飙升。

总之,无论选用何种烹调方法,在何时食用,都需建立在严格控制食用量的基础上。可以先将要食用的栗子称重好,再进行合理烹调,并在进餐时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糖尿病人能吃板栗吗 不要吃以免影响血糖

板栗我们都知道很好吃,它也含有很多种类的维生素,而且维生素C有抗氧化、美白作用。但是是不是任何体质的人都是可以吃板栗的呢,糖尿病人能吃板栗吗

关于这个问题下面就由小编来个大家介绍下吧。

糖尿病人能吃板栗吗

就这个问题,糖尿病的物理治疗专家说,板栗不管是直接生吃还是煮熟了来吃,对我们的肠胃功能要求是特别的高的。因为板栗它生吃的时候不易于消化,煮熟了吃的话又容易引起滞气。

如果你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的问题,无论生食熟食千万不要多吃,每天5~10粒就足够了。吃时要细细嚼碎,待口感无渣时再一点一点咽下去。此外,发霉的栗子不要吃,会引起中毒。那么,吃板栗对糖尿病患者有什么影响呢?

板栗所含的糖类较高,但血糖反应低于米饭,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板栗,但一次吃几颗也就够了。街边的糖炒栗子,饭店里的栗烧鸡等因为加工过程加入了糖,糖尿病患者就最好别吃了。

虽然板栗很多人是不能过吃的,是有食用禁忌的,但是板栗却是很好吃的营养零食,生吃、炒了吃都是可以的。

板栗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是很高的,维生素C有抗氧化、美白作用,而板栗所含的维生素C大大高于公认含维生素C丰富的西红柿,更是苹果的十多倍;钾能抗疲劳,板栗钾的含量也突出,比人们习惯用来补钾的香蕉高3倍多。

板栗虽然好吃,也很有营养,但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却不是一种安全的食品,因此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谨慎食用板栗,糖炒板栗尽量不要食用,以免影响血糖。

板栗的功效与作用

熟食板栗能和胃健脾,缓解脾虚。将板栗仁蒸熟、磨粉,制成糕饼,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的儿童,以增加食欲,调理肠胃。用板栗和粳米熬粥,既有利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慢性腹泻患者早日康复,也是老年人消化不良、气虚乏力的食疗验方。

1.板栗对于治疗肾虚有良好的作用的。孙思邈曾经就说过这样一句“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

2、板栗主要功效为养胃健脾、补肾强筋,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茂、当归等媲美。可以治疗反胃、吐血、腰脚软弱、便血等症。

3、板栗含有维生素B2,常吃板栗对日久难愈的小儿口舌生疮和成人口腔溃疡有益。

4、板栗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各种维生素,有抗高血压、冠心病、骨质疏松和动脉硬化的功效,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

板栗的营养价值

1、栗子中所含的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矿物质,能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

2、栗子含有核黄素,常吃栗子对日久难愈的小儿口舌生疮和成人口腔溃疡有益

3、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干果品种,能供给人体较多的热能,并能帮助脂肪代谢,具有益气健脾,厚补胃肠的作用

4、栗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维持牙齿、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用,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腰腿酸软,筋骨疼痛、乏力等,延缓人体衰老,是老年人理想的保健果品。

结语:

小编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要吃板栗,以免影响血糖的。但是板栗的营养价值还是不要怀疑的,它的功效与作用也有很多。对于高血压、冠心病、骨质疏松的人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哦。

板栗是升血糖还是降血糖?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吃?医生一文讲清楚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深秋的午后,金黄的阳光洒在医院的走廊上。62岁的李阿姨手里捧着一袋新鲜出炉的板栗,香气四溢。她犹豫地站在内分泌科诊室门口,迟迟不敢进去。

"医生,我糖尿病刚确诊不久,这板栗......"李阿姨欲言又止。作为一名退休舞蹈老师,她一直保持着健康的饮食习惯。

可自从确诊糖尿病后,她对吃什么都充满顾虑。特别是这板栗,街边小贩说能降血糖,网上又说会升血糖,这可把她给难住了。

张医生接诊时注意到李阿姨手中的板栗,微笑着说:"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疑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板栗的营养特点。"

营养学专家王教授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指出,每100克新鲜板栗含碳水化合物42.6克,膳食纤维2.9克,蛋白质3.6克,脂肪2.2克。板栗的血糖生成指数(GI值)为54,属于中等GI值食物。

糖尿病患者食用板栗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板栗的升糖机制分析:

板栗含有淀粉,经消化后会转化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中华糖尿病杂志》研究表明,板栗的升糖速度比白米饭慢,血糖峰值相对平缓。这与板栗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有关。

营养价值评估:

板栗富含维生素C、钾、镁等微量元素。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每100克板栗含维生素C 40.5毫克,钾391毫克。这些营养成分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食用建议: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次食用板栗不宜超过50克,每周不超过3次。最好在餐后或运动前食用,避免空腹食用。

烹饪方式选择: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刊载研究指出,蒸煮板栗比烤制板栗升糖指数更低。建议选择水煮或蒸制方式,避免添加糖分。

季节性食用原则:

中医营养学专家提醒,板栗性质温和,秋冬季节适量食用更为合适。《中医药临床研究》记载,板栗具有补脾养胃、益气强筋的功效。

禁忌人群提示:

除血糖控制不佳者外,肾功能不全患者也要限制板栗摄入。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研究显示,板栗中钾含量较高,可能加重肾功能负担。

搭配建议:

《中国食品科学》期刊推荐,板栗可与绿叶蔬菜搭配食用,既能减缓升糖速度,又能补充膳食纤维。

张医生拿出一份详细的饮食记录表,耐心地教李阿姨如何记录血糖变化。"板栗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适量适时。"

一个月后,李阿姨再次来到诊室。她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血糖记录本:"我现在知道了,午饭后散步半小时,再吃两三颗板栗,血糖一点都不会升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对传统食材的认知需求不断提高。板栗作为传统食材,其营养价值值得重新认识。

板栗的食用禁忌:

胃酸过多者不宜多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研究发现,板栗含鞣酸,可能刺激胃黏膜。

过敏体质者需谨慎。广州医科大学过敏研究中心提示,部分人可能对板栗蛋白过敏,初次食用时宜少量尝试。

便秘患者应适量。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专家指出,板栗性质偏干,大量食用可能加重便秘症状。

血糖监测策略: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建议,食用板栗后2小时测量血糖,了解个体反应。不同个体对板栗的耐受程度存在差异。

板栗的储存方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建议,新鲜板栗可在常温下保存3-5天,冷藏可延长至2周。储存时注意通风,防止发霉。

加工注意事项: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研究显示,板栗煮制15-20分钟最为适宜,可最大程度保留营养成分。

创新食用方式:

营养师刘老师推荐将板栗打成泥,与全麦面粉混合制作点心,既美味又营养。

特殊人群建议:

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分量尤为重要,建议每次食用2-3颗。

运动糖尿病患者:可在运动前1小时适量食用,补充能量。

妊娠糖尿病患者:需要更严格控制,建议咨询专科医生意见。

板栗营养强化:

农业部门正在研发营养强化板栗品种,降低升糖指数,提高膳食纤维含量。

市场选购指南:

外表完整,颜色均匀,手感较重的板栗品质较好。

避免购买过度加工的糖炒板栗。

优先选择新鲜板栗,而非速冻产品。

常见误区纠正:

板栗不等于零升糖。

并非越贵的板栗营养价值越高。

加工方式会影响血糖反应。

科研新发现: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最新研究发现,板栗中含有特殊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适量食用板栗的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四川大学营养学教研室证实,板栗中的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

未来展望:

随着精准营养学发展,将可能根据个人基因特点,定制板栗食用方案。

智能血糖监测设备的普及,让患者更容易掌握食用板栗后的血糖变化规律。

李阿姨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认识传统食材,合理搭配饮食才是健康之道。生活中处处充满智慧,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通过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板栗与血糖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记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量适度才是王道。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享受美食,管理健康。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5卷

2.《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4年第2期

3.《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

4.《中国食品科学》2024年第1期

5.《中医药临床研究》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