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怕疼吗(糖尿病怕疼吗怎么治疗)

医学科普刘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怕疼、怕伤、怕不准,专家教你如何搞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血糖监测是患者日常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而很多患者在血糖监测时会遇到一些困扰:担心采血时疼痛、怕频繁采血伤害皮肤,甚至觉得监测结果会不准确

这些问题让不少人对血糖监测望而却步,甚至因此影响了血糖的规范管理。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监测中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答。

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坚持?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风向标”。

通过监测血糖,患者可以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及时调整饮食、运动甚至药物使用,从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监测频率:

  1. 1型糖尿病患者:需每日多次监测血糖。
  2. 2型糖尿病患者:稳定期每周至少监测数次,病情波动时需增加频率。
  3. 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更严格,需更频繁监测。

临床研究表明,坚持血糖监测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即使监测过程中有些不适,也千万不能轻易放弃。

血糖监测常见问题解析

接下来,我们从患者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入手,结合专家建议,提供应对方法。

如何解决“怕疼”的问题?

怕疼是很多患者不愿意监测血糖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对那些手指皮肤敏感的人来说,频繁扎针可能会引起不适甚至恐惧。

专家建议:

  1. 掌握正确采血部位:建议采血时选择手指侧面,而非指尖正中,因为侧面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疼痛感会更轻。
  2. 选择合适的采血针:如今市面上的采血针种类众多,建议选择针尖超细、锋利度高的产品,这种针头能减少皮肤损伤,降低疼痛感。
  3. 调整采血深度:很多血糖仪配备了可调节深度的采血笔,建议从浅到深逐级尝试,找到既能采集到血液又感觉较为舒适的深度。
  4. 避免频繁采同一部位:可以轮流监测不同手指,避免因反复扎针导致局部疼痛加剧。

生活小贴士:采血前用温水浸泡手指或轻轻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采血阻力,提升舒适感。

怎样避免“怕伤”的担忧?

频繁采血是否会对皮肤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是很多患者的另一个困惑。长期血糖监测确实可能导致手指硬化或出现微小瘢痕,但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避免严重损伤

专家建议:

  1. 轮换采血部位:不要集中扎针在某一手指,可以按照顺序轮换左右手的不同手指。
  2. 加强皮肤护理:采血后可用酒精棉球轻压止血,并定期使用护手霜滋润皮肤,避免皮肤干裂。
  3. 选择无创监测设备:近年来,无创血糖监测技术逐渐成熟,例如通过皮肤传感器检测血糖的设备,可以减少甚至避免采血带来的皮肤损伤。

研究表明,合理的采血频率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不会对手指皮肤产生长期损害。某些患者的“硬化感”多与采血部位重复使用、不良护理习惯有关。

如何确保监测“准确性”?

很多患者担心,自己的血糖监测结果是否与医院的检测一致?

血糖仪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只要使用得当,家庭血糖监测的结果完全可以作为日常血糖管理的依据。

专家建议: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血糖仪:优先选择通过国际认证的品牌,例如ISO15197认证的产品。这类血糖仪的误差范围通常符合标准。
  2. 遵循操作步骤:采血前确保手指干燥、无酒精残留;采血时用第一滴血可能会因混杂组织液而不够准确,建议弃掉后采第二滴。
  3. 定期校准设备:一些血糖仪需要定期校准或更换试纸,确保结果可靠。
  4. 了解个体误差:家庭血糖监测结果可能与实验室测试有1-2 mmol/L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整体趋势判断。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建议,家庭血糖监测设备在±15%的误差范围内即可满足日常管理需求。

新技术如何改变血糖监测?

近年来,医学科技的进步让血糖监测变得更加方便和舒适。以下是几项值得关注的新技术:

  1. 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通过皮下植入传感器,实时监测血糖波动,避免频繁采血。CGM尤其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和妊娠糖尿病患者。
  2. 无创血糖监测设备:如通过光谱技术或皮肤电化学反应检测血糖,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普及,但未来有望成为主流。
  3. 智能手机APP辅助:许多现代血糖仪配备蓝牙功能,可与手机APP联动,自动记录数据,生成趋势分析报告,更方便患者与医生沟通。
总结与实用建议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核心环节。针对监测过程中的“怕疼”“怕伤”“怕不准”三大问题,以下是专家给出的总结建议:

  1. 选择正确的采血方法和设备:掌握技巧、优化工具,降低疼痛感。
  2. 做好皮肤护理:轮换采血部位,避免局部损伤。
  3. 关注监测准确性:遵循操作规范,选择正规产品,定期校准设备。
  4. 积极关注新技术:尝试连续监测设备或无创监测技术,提高生活质量。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探测雷达”,虽然过程中可能有些不适,但通过科学的方法,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坚持监测、科学管理,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拥抱健康生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Guidelines for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

王建华等.《连续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

三种情况立即测血糖

对糖友来说,测血糖是“规定动作”,但许多糖友因为怕疼、嫌麻烦等各种原因能省就省。对此,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本利指出,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的糖友,出现以下情况应马上测血糖。

1.心情不好易发脾气。越是发脾气,血糖就控制得越差。反过来,如果糖友出现原因不明的心情差、发脾气时,那么要警惕低血糖。这是因为当患者发生低血糖时,除了饥饿、心慌、出冷汗、手颤等典型的交感神经低血糖症状外,还会有易发脾气、暴躁易怒、焦虑不安等情绪变化。这时,患者要立即检测指尖血糖,若血糖低于4毫摩尔/升,要吃一些含糖食品。若高于4毫摩尔/升,打胰岛素或用磺脲类药物的糖友则需要密切观察血糖下降趋势。

2.睡得很沉。如果糖友久睡不醒,其家属首先要想到病人是否出现无症状低血糖昏迷但不自知的可能,这种情况多发于打胰岛素者以及老年患者。一旦发现糖尿病患者睡得很沉甚至昏迷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应在第一时间检测患者的指尖(末梢)血糖。一旦发现血糖过低,家属要尽快协助患者饮用葡萄糖水。若还是没有苏醒,须尽快打120送医院进行抢救。如果低血糖昏迷持续过长,可能还会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

3.极度乏力。血糖反复波动的糖友,整个人会特别没有精神,会不自觉地打盹,饭后也会犯困,有时坐着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这些都是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典型症状。极度乏力既可以是高血糖症状,也可以是低血糖症状。血糖高时,体内缺乏胰岛素,葡萄糖就不能进入人体细胞提供能量,部分葡萄糖会伴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人体细胞缺乏能量而感觉疲惫。血糖高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严重时还会昏迷不醒。因此出现这种情况时应检测血糖,以便找出乏力原因。如果是高血糖,应咨询医生,调整糖尿病治疗方案;如果是低血糖,则需要找明原因,适当改变生活习惯或调整治疗药物,进而避免再次发生。

怕疼糖友不愿注射胰岛素,护士手把手传授注射技巧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8日讯“太痛了,我不想打胰岛素了!”糖友陈阿姨28日对护士说:“我反正降到正常值了,可以不打了吧。在家打比你们护士打疼多了。”郭婵月护师耐心向她解释不能盲目停药,又手把手教她注射技巧。

65岁的陈女士三年前确诊为Ⅱ型糖尿病,最近由于口服的降糖药控制血糖效果不佳,在武汉市东湖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医生根据她的病情为她调整了治疗方案,建议使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调整治疗方案后,陈女士在医院注射了第一针,在学习了一番注射技巧后她就自行在家注射胰岛素了。近日,内分泌科主管护师郭婵月在对陈女士进行随访时得知,她的血糖已经降到正常值,可注射时的疼痛令她难以坚持。

郭婵月为陈女士详细讲解了减轻注射疼痛的小技巧。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我教您几个小技巧,您就不会觉得那么疼了。”郭婵月为陈女士详细讲解了减轻注射疼痛的小技巧:

1.放松心情:选择舒缓的环境,情绪稳定,做好心理准备;

2.胰岛素笔芯开封后,安装在胰岛素笔里可放于室温25℃以下保存四周(笔芯内无气泡);

3.选择合适的针头,尽量选择直径小,长度短的针头(针头型号4mm);

4.每次注射要更换新针头(新针头无需消毒,酒精会将硅膜擦掉,增加痛感)并在75%酒精消毒干透后再注射;

5.肌肉放松:放松后有助于减少疼痛;

6.选择正确注射部位:推荐腹部注射,避开脐周,于脐周5cm之外注射,可轮换注射点,每次注射点的间隔需大于2cm(避免在皮肤感染或硬结处注射,避免在汗毛根部进行注射);

7.掌握注射方法:排气后垂直进针,快进快出(针头刺入皮肤应平滑前进,而非猛戳),缓慢推药,注射完等待十秒以上,让药液充分吸收后,拔出(进针和拔针的方向相同);

8.注射剂量较大也会造成疼痛,可考虑拆分注射或者提高胰岛素浓度;

9.使用无针注射器,注射时无疼痛感觉。

(长江日报记者毛茵 通讯员吴萍 陈丽琼)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