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恶急性糖尿病(急性糖尿病的症状)

我是小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之十五:危急重症(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在多种诱因作用下,胰岛素绝对或重度缺乏,升糖激素不适当增多,导致糖代谢紊乱,体内脂肪分解加速,酮体产生过多并在血中堆积,酸碱平衡失调,出现高血糖、酮症、代谢性酸中毒和脱水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严重者可有多脏器病变,如脑水肿、肾功能不全、休克、昏迷、死亡。每年有3%-4%的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患者在急性感染等应急状态下也可发生。

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伴急性全身心感染;其他常见的诱发因素还有降糖药物应用不规范、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各种应激状态(手术、创伤、妊娠、分娩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出血、脑卒中等)、急性胃肠道疾病(胃穿孔、胃出血等)、酗酒、某些药物(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多巴酚丁胺、神经系统镇静剂等)、饮食不当等。

酮症酸中毒起病急,根据酸中毒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是指仅有酮症而无酸中毒,中度是指酮症伴酸中毒,重度是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昏迷。

发病机制。胰岛素活性的重度或绝对缺失和升糖激素过多,是机体糖异生、肝糖原分解增加,体内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过多,患者高血糖、高血酮,而酮体中的部分产物(如β-羟丁酸、乙酰乙酸等)为酸性代谢产物,以及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高血糖,高血酮和酸性代谢产物引起渗透性利尿,酮体从肺排出者带走大量水分(酮症酸中毒患者呼出气体呈烂苹果味),厌食,呕吐使水分摄入减少等原因造成人体严重脱水。渗透性利尿,同时使钠、钾、氯、磷酸根等大量流失,厌食、恶心、呕吐使电解质摄入减少,引起电解质代谢紊乱。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起病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乏力等糖尿病症状加重或首次出现,如未及时就诊病情可恶化。

胃肠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严重时可有胃肠道出血,少数患者可有急性腹痛、腹肌紧张并压痛。当代谢紊乱纠正后,酮症酸中毒所致的腹痛即可缓解。

神经系统症状:轻者精神萎靡、头痛、神志淡漠、恍惚,重者出现烦躁或嗜睡,甚至昏迷或死亡。造成脑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严重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酸中毒和脑组织缺氧。

酸中毒可导致心收缩力下降,诱发心力衰竭,脱水量大时,可有循环衰竭;严重失水、血容量减少和微循环障碍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肾灌注量减少可引起少尿或无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

急救。糖尿病患者发生疑似或确诊酮症酸中毒时(患者原有糖尿病并呼出有烂苹果味气体),除立刻拨打120外,患者应该马上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同时加强心理暗示,稳定患者病情,消除顾虑;如有条件,可清洁患者口腔及皮肤,预防继发性感染;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心搏骤停迹象出现,可马上开始心肺复苏,心肺复苏详细步骤可参考前期文章《全面了解冠心病之十三:猝死与抢救》。

治疗原则:尽快恢复血容量和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加强护理,降低病死率。

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首先必须使病人尤其是1型糖尿病病人了解发生酮症酸中毒的严重性,对于需要用而又不愿意用胰岛素的病人进行说服教育,使其较好的控制病情;严格控制日常饮食,预防各种感染及外伤,如发生上述情况应及时就医;对于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应注意不能停药或随意减量,同时注意胰岛素的有效期及有无变质等;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病人,在发生严重应激情况,如严重感染、外伤、心肌梗死等,应改用胰岛素治疗,以帮助机体度过应急期。定期门诊随访,外出时随身携带识别卡,以便急救。

该病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诊断和治疗的及时、准确和适宜,一般预后较好,除非患者病情严重,合并心、肾、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等。

明日更新:糖尿病之十六:危急重症(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写文章不易,如果喜欢,请关注 点赞,谢谢支持;如果不喜欢,请关注 评论,慢慢改进。尽量每日更新一篇,在此给各位叩首拜谢!您的态度就是我的动力!)

近半患者不知自己有糖尿病,隐匿性强或引发截肢等严重后果

近日,一项数据表明,上海市35岁以上常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1.6%,即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根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研究团队近日发布的《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在已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很可能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

中国医科大学滕卫平团队通过调查全国7.59万名成年受试者发现,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3.3%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危害

糖尿病主要有以下危害:第一,严重的高血糖,可以导致体重骤然下降,引起消瘦,还可以引起乏力,口干口渴,视物模糊等一些临床表现,长期慢性高血糖,可以累及大血管微血管神经系统等引起各个系统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的病变,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和脑血管病变。第三,如果说严重了,糖尿病可以导致一些致死致残性的疾病,比如失明,比如糖尿病足坏疽,截肢等等。所以说糖尿病的危害比较大。

糖尿病典型症状

1、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的典型症状表现。

2、部分糖尿病患者还可出现容易饥饿、口干、疲乏、视力模糊等症状,患者会出现视物模糊,是因为血糖升高较快时,房水、晶状体的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所导致,另外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等情况。。

3、糖尿病病程日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大疱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

当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时,需要注意监测血糖。且有较多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常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仅仅是在体检或者是其他疾病就诊化验时才发现血糖升高,因此建议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要定时体检。

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不能治愈的疾病,故需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如果你的一级或者二级亲属当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就应该进行糖尿病的预防。此外,糖尿病与遗传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缺少运动、肥胖等因素都有关,其主要预防措施包括调整饮食、积极锻炼、控制血脂和血压、定期体检等。

1、调整饮食:建议三餐要规律,保持健康体重,可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不要在短时间内摄入过多的糖分,建议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2、积极锻炼:运动锻炼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项目比较好,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要避免久坐不动,最好坐1个小时就起身活动5分钟。

3、控制血脂和血压:有高血脂、高血压的患者,要严格遵医嘱进行生活干预和用药,积极控制血脂、血压。

4、定期体检:要有意识的了解自己的血糖含量,一旦发现有增高的趋势,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血糖含量进一步增加。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和超重等高危因素者,更应该重视血糖监测。

提醒:突然查出糖尿病当心胰腺癌!3类人群及早到医院筛查

57岁的老李不抽烟不喝酒,唯独有个爱吃肉的喜好,几乎顿顿都要吃肉,连早餐也得吃点猪肉才满足,简直是无肉不欢。

因为爱吃肉,特别是烤肉、腌肉,老李的体型自然偏胖,也有“三高”问题,但平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舒服。所以当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佳的时候,老李也只当自己是得了胃病,到医院检查。

结果这一查,却查出轻度糖尿病和胰腺导管腺癌!查出胰腺癌,老李十分讶异,连问医生是不是搞错了,自己并没有感觉特别不舒服,也没有一般癌症患者有的坏习惯,怎么癌症就突然找上门来了?

一、胰腺癌发展迅速,常让人“措手不及”

胰腺在人体内是第二大消化腺,同时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其实并非所有长在胰腺的癌症都叫胰腺癌,我们一般所说的胰腺癌是指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上发生的癌变,也就是胰腺导管腺癌,几乎占了全部胰腺癌类型的95%。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胰腺癌发病率平均达到7/10万人,在上海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5/10万。根据河南省肿瘤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男性的胰腺癌发病率以平均每年1.1%的增幅上升。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特点:

1、早期难诊治

胰腺癌在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导致大多数患者在确诊的时候已经是晚期,这主要是因为胰腺的位置比较特殊,深藏在左上腹最深处,和肝脏、肠胃、胆等器官相邻,位于腹腔深处。

当患者出现上腹疼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很容易误诊为慢性胃病而错失早发现的机会。再加上胰腺癌的发生并没有确切的病因,导致发现困难。

2、发展速度快、易转移

根据统计,一个大约2厘米的胰腺癌病灶,就有40%的可能性已经出现淋巴转移,一旦确诊胰腺癌,70%~80%的患者都会出现肝转移、肺转移、腹膜转移等,发展十分迅速,而2厘米肿瘤对肝癌来说还只是亚临床。所以,一旦确诊胰腺癌往往就已经到了中晚期。

二、坏习惯或是癌症“帮凶”

癌症的发生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很多癌症都是因为坏习惯而导致的。

研究发现,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胰腺的负担,比如吸烟、暴饮暴食、酗酒、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喝咖啡等,在临床上发现,喜欢高脂肪饮食的人血脂水平更高,容易对胰腺的微循环造成影响,所以更容易出现胰腺疾病。

1、一个坏习惯必须改掉

开头案例中的老李虽然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但最终还是发现患了胰腺癌,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坏习惯,想要预防胰腺癌,这个坏习惯一定要改,那就是长期高脂肪饮食。如果人体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食物,多余的脂肪就容易堵塞胰管,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而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则会增加癌变风险。

加工肉类也属于高脂肪饮食的一种。英国癌症杂志曾刊登发表瑞典的一项相关研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每天吃2片咸肉或1根香肠会使胰腺癌的风险增加20%。而就算摄入较少的加工肉食,也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每天摄入100克的加工肉食就会增加38%的胰腺癌风险,如果每天摄入150克的加工肉食,会增加57%的胰腺癌风险。

2、三类高危人群需及时筛查

除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之外,想要预防胰腺癌还要注意筛查,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洪德飞特别强调,以下3类胰腺癌高危人群需要马上或定期到医院检查或筛查:

  • ①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和普通人群相比,这类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明显上升,所以需要做好基因筛查,最好定期去医院检查;
  • ②原本没有无糖尿病史的人却突然检查出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这时候就要警惕有胰腺癌的风险;
  • ③慢性胰腺炎人群以及有胰腺癌病变可能的囊实性肿瘤等患者。
三、警惕早期信号,及时发现能救命

胰腺癌的症状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导致早期诊断率低,因此,学会辨别胰腺癌的症状,注意与普通疾病区分,才能降低误诊、漏诊的概率,做到早诊早治。

1、中上腹饱胀不适、疼痛

这是胰腺癌比较常见的症状,但却极其容易跟“胃病”混淆。胰腺癌通常会导致胆管或胰管梗阻,影响了胆汁排泄,从而会导致胆囊和胆管的压力过大,患者就容易出现腹部饱胀不适和疼痛的症状。不过,胰腺癌导致的这种疼痛和普通的胃病不同,一般是隐痛,而且在饭后疼痛的范围扩大、加剧。

2、腰疼

当胰腺癌影响到腹腔的神经丛时,患者就会出现持续性的疼痛,而由于胰腺的位置比较靠后,所以患者一般会出现腰疼的症状,通常会在夜间出现疼痛,平躺、仰卧姿势会加重腰疼症状,而侧卧或弯腰又能减轻疼痛,这也是胰腺癌的典型症状。

3、黄疸

6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都会出现黄疸的症状,因为胰腺癌会影响胆汁的排泄,所以当出现黄疸的时候,除了要怀疑肝脏疾病外,还要警惕是胰腺癌的可能。

4、体重减轻

大部分胰腺癌患者会有明显的体重减轻症状,而且和胃病导致的体重减轻不一样,胰腺癌患者通常是出现进行性的消瘦。

5、突发糖尿病

由于胰腺癌变会影响血糖的调节功能,因此,如果是突发的糖尿病,应该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

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大大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临床上主要靠上腹部增强CT来帮助诊断胰腺癌,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该及时做好胰腺增强CT。

四、提醒:30%~50%的胰腺癌患者伴随糖尿病

有研究发现,在临床上大约有30%~50%的胰腺癌患者都伴有糖尿病,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在几年后被发现患有胰腺癌,由此可见胰腺癌与糖尿病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不过,目前的医学研究还无法确定究竟是糖尿病导致了胰腺癌,还是胰腺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这5类情况,要做好筛查:无糖尿病家族史;年龄大于50岁;突然检查出糖尿病而且血糖很高;没有肥胖症状;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的效果不好。

胰腺癌作为“癌中之王”夺走了无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要想预防胰腺癌,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外,还应该注重体检,发现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检查。##谣零零计划##2021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突然查出糖尿病当心患有胰腺癌》.大河健康报.2019-12-24

[2]《面对“癌王”,只能举手投降?| 世界胰腺癌日》.健康中国.2021-11-18

[3]《吸烟、酗酒、肥胖、熬夜……胰腺癌与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人民网.2021-08-1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