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人间世糖尿病(人间世医院)

新民晚报 0
文章目录:

有人哭红了眼睛,有人想送出拥抱,《人间世》让观众看到了什么?

“在武汉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开交班会,陈澍医生总是和我说12床的病情——那位81岁的老人,肺部的病情正在好转,可是因为糖尿病并发症,需要截肢。作为我团队里唯一的骨科医生,他就这么期待地看着我,我知道我们需要一个振奋人心的医学奇迹,来鼓舞士气。”昨天,华山医院副院长、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总指挥马昕在纪录片《人间世》的主创分享会上说。当然,在武汉的日子,能慰藉心灵的,也不只是一个个医学奇迹,还有远方传来的爱情短信。

图说:《人间世》举行主创分享会 官方图

战友的期待


在《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第一集《红区》中,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莫过于12床老人的故事。患者是一个遭受新冠肺炎和糖尿病双重考验的八旬老人,他的右腿坏疽急需手术截肢,但隔离病房并不具备手术条件。疫情之下,面对患者的危急情况,病人家属都做好了心理准备,可主诊医生陈澍教授仍不断地寻找合适的手术机会,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要牢牢抓住。幸运的是,最终华山医院医疗队为患者找到了具备手术条件的同济医院中法院区。陈澍在现场回忆当时的场景时,不禁说:“经过这次疫情,更加感到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图说:《人间世》剧照 官方图

这次前往武汉的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总指挥马昕,是权威的骨科专家。尽管顶着无数风险和压力,他仍然接下了这个艰难的手术,成为了12床老人的主刀医生,马昕表示,“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马昕知道,自己的背后有无数双期盼的眼睛在看着他,等待他胜利的消息。现场,与会者通过纪录片感受了来自上海、武汉的8名医护人员在视野模糊、呼吸困难的状态下的手术过程,近3小时的高难度手术中,马昕和其他医护人员们因为汗水密闭口罩缝隙,曾一度感到窒息,汗水更是浸湿了内外三层防护服。

纪录片中,上海武汉两地医护人员推着12床病人面朝太阳走去的的画面感动了无数观众。工作顺利完成后,刚刚相识的他们在盛开的樱花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虽然没有见过彼此的容貌,但共患难的战友情谊足以让他们永生难忘。华山医院的麻醉医生罗猛强说:“当时都没有顾上看夕阳,我也是看了片子才发现原来武汉的傍晚这么美,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去武汉。”

图说:医护人员推着病人面朝太阳走去 官方图

爱人的短信


昨天现场还来了一位95后小护士傅晶晶,她也是这次援鄂医疗队的队员,在片中,观众看到她刚穿好防护服后不久,就因为缺氧呕吐了。不得不脱去厚重防护服的她,坐在房间哭了许久。纪录片播出的那一刻,网友纷纷发来弹幕,“好想给她一个拥抱!”在分享会上,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傅晶晶解释说,当时哭泣是觉得自己浪费了一套防护服,给同事们添麻烦了。

事实上,傅晶晶是个勇敢的女孩。接到去武汉的通知那一晚,她没有告诉父母真相,只说是上海对口城市需要支援,是个小地方,拥抱了一下母亲就出发了。在武汉期间,她对父母也总是报喜不报忧,平时工作中的辛苦从不提及,但某一天吃到了好吃的蟹味酱却能分享许久。“直到有一天,医院要去我们这些出发队员家里‘送温暖’,才瞒不住了。”

图说:《人间世》剧照 官方图

在武汉的日子里,“好事情和爸爸妈妈说,心情不好就找男朋友吐槽”。傅晶晶说:“我在武汉的日子,他总是给我发每日情话。”在分享会上,她还拿出手机读了几段,譬如“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我知道他都是网上抄的,可还是感觉听温暖的,”傅晶晶说,“现在我回来了,他倒不发了。”

的确,在武汉的日子里,医护人员面临着艰难的战役,心里藏着着友情和爱情。《人间世》总导演范士广和他的同事们在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和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蹲守拍摄28天,记录下了上海援鄂医疗队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收集了上百位医护人员的珍贵回忆。这份共同经历过苦难的战友情,是主创团队与医护人员之间最难忘的回忆,范士广在分享会现场深情地表示:“在武汉,穿着防护服看不清彼此的面容,却让我们的故事更加纯粹。”(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开播:援鄂医患的动人故事

东方卫视《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于5月21日22:00播出第一集《红区》。

节目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制作,全片共6集,分别从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救治、援鄂一线等角度,呈现上海医务工作者和领导决策者在防控疫情中有序、有力地保护这座城市并为全国出力的动人故事,展现人性之光和社会进步的力量。

前四集将从多个角度呈现上海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抗疫的经历:《红区》揭开ICU病房中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 ;《相逢》展现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种种珍贵相遇;《脸庞》记录一百位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经历和感受;《雷神山往事》讲述上海ECMO分队利用高超技术帮助患者挺过艰难时刻;《我要找到你》与《我会陪着你》则是呈现疫情爆发后,上海公共卫生系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记录上海各大医院中医护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动人故事。

百名援鄂医护抗战生死线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爆发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随即组建《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摄制组,奔赴抗疫前线。

为展现疫情之下上海这座超级都市的快速应对,节目组第一时间前往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瑞金医院发热门急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地进行蹲守拍摄。

与此同时,3月初,《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总导演范士广、领队柯丁丁、摄像周圣乐、编导谢抒豪组成的四人摄制组,奔赴武汉抗疫前线,在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以及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蹲守拍摄。

自1月28日开始,摄制组持续拍摄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积累的素材超过3万分钟。3月31日,摄制组随上海援鄂医疗队返沪后,立即开始进行后期制作,最终形成了六集纪录片《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

总导演范士广坦言:“有时反思,常常讲述,总是纪录。支撑我们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不是艺术创作的激情,而是真实纪录的使命感。”

首播的《红区》直击武汉重症病房,展现上海援鄂医疗队的抢救与治疗故事。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中,81岁的老爷爷新冠肺炎好转却因糖尿病导致右腿坏疽,急需截肢,但隔离病房并不具备手术条件,老爷爷也无法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医护人员反复讨论,力求抓住手术窗口期里的每一个机会。最终在上海、武汉两地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下,老爷爷在呼吸机插管状态下,完成了艰难转院。面对拒绝治疗、拒绝吃饭的八十多岁奶奶,护士俞英一遍遍地拨打老人家属电话。电话终于接通时,她像个雕塑一样站在床边举着电话,一个姿势整整维持了十分钟,而奶奶也紧紧握着她的手不放。此时,萍水相逢的情意无比珍贵。这就是上海援鄂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拼尽全力的常态。

在三级防护的状态下,医护人员每天至少工作四个小时。缺氧、闷热、汗水湿透多层防护的状况时有发生,他们从不为此抱怨,却会在因自己身体不适而浪费一套防护服时,泣不成声。人们总是称赞医护工作者是英雄,但对他们自己而言,他们只是恪守职业精神的平凡人。总导演范士广对此表示:“在这场疫情之下,正是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和每一个忠诚而善良的普通人,以他们血液里的良知和勇气保护了我们的家园,保护了中国人。”

危难之中焕发人性光辉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主任彭代辉,是援鄂的第一位心理医生,在武汉,他为不少医生做过心理疏导,但在镜头前,心理防线却也被轻易“击破”。第一次接受采访时,彭代辉刚刚坐下,说了五个字:“我是武汉人。”说完,“哗”地一下就哭了。原本计划回武汉陪母亲过春节的他,没想到自己会以援鄂医生的身份出现在家乡,而母亲离他的驻地不到5公里,因为防护管控,他们每天只能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联系。

彭代辉说:“实在不好意思,我很少接受采访。但今天,谢谢你们给我一个宣泄的机会。”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残酷的现实让人们感到弱小无力,然而温情与善意的传递却可以让困境中的人看见希望的曙光:护士陪伴孤身一人的患者走过人生最后阶段、治愈患者出院时用纸笔记下每个医护人员姓名、志愿者穿着笨重的玩偶套装站在路边数小时为医疗队送行……灾难之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弥足珍贵,在生死一线中方能洞见人性光辉与生命力量。

《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秉承《人间世》系列一贯采用的沉浸式记录和蹲守式拍摄,呈现一个个细腻鲜活的救治故事。总导演范士广表示:“1600多名医护人员,就有1600多个故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全面地记录他们的故事,把他们关于武汉抗疫的记忆拼图一块块地拼接起来,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切口虽小,见微知著,节目从易共鸣的个体故事出发,展现由无数个体组成的城市防控网络高速、有序运转的动人画面。节目以真实的记录,致敬生命,呈现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最为纯粹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通过极致的医疗故事,体现质朴的情感,展现最真实的人间世态。

据悉,《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将在东方卫视每天22时继续播出。与生命,面对面相逢。

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诺奖成果

◎ 实习生赵萱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张佳欣整理

1

青蒿素每年“拯救2亿人口”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之一:屠呦呦

图为官网公布的获奖者介绍

1972年,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成功提取出治疗恶性疟疾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重大发现。

青蒿素已被广泛用于疟疾肆虐地区。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

2

史上第一张X光照片拍了一只手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人:威廉·康拉德·伦琴

图片来源:中国科技网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在家中实验时发现了X射线,他借妻子的手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X光片,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

1896年,X线便应用于临床医学,第一次在伦敦一妇女手中的软组织中取出了一根缝针。今天,X射线诊断结果可显示更清晰的细节。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帮助下,X射线诊断还能提供人体内部三维图像。

3

合成氨让人类摆脱天然氮肥的局限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弗里茨·哈伯

19世纪以前,农业所需氮肥主要来自有机物副产品,如粪类、种子饼及绿肥。如能将空气中丰富的氮固定下来并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形式,粮食问题就会得到极大缓解。

弗里茨·哈伯是从事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化学家之一。1909年,哈伯率先从空气中制造出氨,使人类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

4

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曙光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弗雷德里克·班廷、约翰·麦克劳德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在二十世纪之前,糖尿病被看做不治之症。

1922年夏天,班廷与麦克劳德从狗的体内分离出消耗糖所需的活性物质,并把这种物质注入一条患有糖尿病、濒临死亡的狗,这条狗的病情很快就出现了好转。这种物质正是胰岛素。

5

青霉素让人类不再恐惧细菌感染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恩斯特·伯利斯·钱恩、霍华德·弗洛里

曾经,人类对细菌感染束手无策,无数人因此丧命。直到青霉素被发现,人类才开始逐渐脱离被细菌感染支配的恐惧,平均寿命得以显著延长。在他们共同努力下,青霉素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造福人类。

6

锂电池:创造可充电的绿色新世界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

他们的研究使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实现了商业化,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

1991年,索尼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从此手机、照相机、手持摄像机乃至电动汽车等领域步入了便携式新能源时代。

7

常温常压催化出便捷廉价塑料

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卡尔·齐格勒、居里奥·纳塔

20世纪50年代,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合成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并将其用于聚乙烯的生产,得到了支链很少的高密度聚乙烯。意大利化学家居里奥·纳塔将这一催化剂用于聚丙烯生产,得到了高聚合度、高规整度的聚丙烯。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出现使得很多塑料的生产不再需要高压,减少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对产物结构与性质的控制。

8

胃病罪魁祸首竟是幽门螺杆菌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

以前的学者普遍认为胃酸不可能让细菌存在,也一直未找到治疗胃病的根本方法。两位来自澳洲的科学家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证实,幽门螺杆菌导致了胃炎和胃溃疡。

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一种短疗程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

9

动物饲料因这一方法贮存更久

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现如今人们一年四季随时可以买到牛奶、奶酪等奶制品,而在很久之前,由于冬季的饲料短缺,导致奶牛等牲畜的产奶量降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1924—1948年,芬兰生物化学家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在赫尔辛基大学研究青贮饲料腐烂的发酵过程。由于发酵产物的乳酸能提高青贮饲料的酸度而终止发酵。基于此原理,他研究出一种AIV法,既可防止腐烂而又不影响其使用和营养价值。

10

试管婴儿助更多家庭尽享天伦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罗伯特·爱德华兹

1978年7月25日,“试管婴儿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帮助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来到人间。他发现了人类受精的重要原理,成功实现人类卵细胞在体外受精。

全世界大约有10%的夫妇遭受不育症的折磨,这一切都随着体外受精技术的问世而得到解决,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