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于全(糖尿病全身痒的治疗方法)
全谷物摄入对不同人群血糖代谢影响综述
近日,山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研究所粮油工程创新团队系统评价了全谷物摄入对不同人群血糖代谢的影响。相关论文发表于《食品科学与营养学评论》。
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13亿,造成沉重的医疗和社会负担。营养干预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全谷物具有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多种健康益处,但是全谷物食品的适用人群、有效摄入量和有效摄入周期尚不明确。
系统评价是临床评价体系中的最高证据。针对上述问题,该团队纳入48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涵盖4118名患者,系统评价了全谷物食品摄入对机体血糖代谢的影响,并探明了量效和时效关系。结果表明,全谷物摄入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全谷物摄入对于糖尿病患者、健康人群和肥胖人群均有益处;燕麦的效果较糙米、小麦和其他杂粮更加显著;每天多次摄入比单次摄入更能巩固全谷物食品的健康效果,推荐摄入量100克/天,推荐摄入时长8周以上。论文结果表明,与非全谷物食品相比,全谷物食品能够显著改善机体血糖代谢,建议增加每日摄入量。
该研究全面评估了全谷物食品对不同健康状况人群血糖代谢的影响,探明了全谷物食品对不同人群的效果,明确了全谷物食品的有效摄入量和持续摄入周期,为全谷物产品开发、临床全谷物食品干预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记者王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80/10408398.2021.2001429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中国糖尿病患者高达1.16亿人,卫健部门建议:35岁以上成人定期检测血糖
今天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本市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35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1.6%,意味着每5个35岁及以上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更不容乐观的是,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和空腹血糖治疗控制率分别为57.4%和25.1%,超过四成糖尿病患者不知晓自己的血糖水平;已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仍有约七成血糖控制不达标。糖尿病是影响上海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包括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及大血管病变在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可引起失明、肾衰竭、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截肢等严重后果。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6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高达1.16亿人。
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日常行为和健康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糖尿病控制结果。接受糖尿病健康管理的患者,血糖控制优于未接受管理的患者,同时,具有更积极的生活态度、更科学的防病知识和更好的自我管理行为。
本市历来重视糖尿病防治工作,将糖尿病防治纳入《上海市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和《“健康上海”行动》等专项工作,不断强化糖尿病的早诊早治和社区健康管理。2015年起,本市依托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了“医防融合”机制下的、覆盖本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三级医疗机构和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糖尿病预防与诊治服务体系,将居民糖尿病风险评估、糖尿病高危人群风险筛查和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筛查等纳入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管理,以促进提高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糖尿病社区服务管理效果。
今年,本市又以第五轮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加快推进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建设,积极开展针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重点癌症、慢阻肺等主要慢性病的多因素风险综合监测与评估,持续优化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着力推动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健康管理、疾病管理、临床诊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有序衔接。
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旨在提倡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倡导重视糖尿病、重视糖尿病健康管理,提升个人健康知识和技能。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期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开展糖尿病防治线上健康宣教活动,邀请来自市第六人民医院、瑞金医院、中山医院等十余位临床专家,进行线上授课和免费咨询。
卫生健康部门建议:35岁及以上成人要定期检测血糖,及时知晓个人和家庭成员血糖水平,做到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患者要规范治疗,有效控制血糖,积极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唐闻佳
编辑:储舒婷
图源:本报资料图
每10个国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真相在这里!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全球糖尿病问题严重,尤其在中国,患病人数呈快速上升的挑战。为此我们邀请了诊疗方面的权威专家贾伟平院士及其团队,制作了糖尿病全周期管理的权威指南。
贾伟平|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 973首席科学家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
-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国人更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这是为什么?
1
遗传性的腹型肥胖
许多人知道肥胖是糖尿病的高风险因素,但腹型肥胖这个概念却少有人知重视。腹型肥胖又称腹腔内肥胖,腹腔内的脂肪与皮下脂肪有很大区别,其有害性及所释放出的有害因子都比皮下脂肪更多,更易使人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胆石症、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因此危害更加严重。
(欧洲肥胖人群脂肪多遍布全身)
(亚洲人群脂肪多集中腹部,尤其是男性,常表现为大肚子细腿)
贾伟平主持并参加肥胖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对1.3万人群肥胖表型的精准检测,发现超重肥胖人群中60%是腹型肥胖,即便在正常体重人群中,也有约14%的人腹腔脂肪较多。
这种体脂分布特点部分源于遗传。而它与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事件等紧密相关,甚至有人将腹型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并称为“死亡四重奏”。
为此贾院士团队也提出腹型肥胖诊断新标准,采用的肥胖判断标准与国际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存在差异。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体重指数(BMI)大于等于25且小于30为超重,大于30则为肥胖。相比之下,中国的标准为24和28。
2
空腹与餐后血糖升高一致性较差
中国人的糖尿病发病也呈现出独特的遗传特点。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升高之间的一致性较差,特别是老年人群。这导致仅依靠空腹血糖检测容易漏诊糖尿病,因为约50%的糖尿病病人是无症状的。而西方人中,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的匹配性较好,因此查空腹血糖能更有效地捕捉餐后血糖高的病人。
进一步的遗传研究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基因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国际上发现的与糖尿病有关的遗传基因中,约70%在中国人中并不适用,只有30%能对上。这表明中国人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关系具有自身特点。
因此,贾伟平团队开展了针对中国人的遗传研究,并新发现了12个与中国人二型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基因,这些基因在东亚人群中较为多见。
3
糖尿病的治疗与管控本身就是一项挑战
贾伟平团队指出,传统糖尿病治疗模式主要局限于医院与患者之间的互动,而未充分利用社区基层的治疗潜力。研究显示,社区医院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仅为10%,且在并发症筛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为应对这一挑战,贾伟平研发了一套针对社区的慢性并发症筛查和诊断技术体系,并构建了一个基于适宜技术的医院-社区“无缝化”管理模式,以强化医院、社区与患者之间的联系。贾伟平团队的贡献使得试点社区在“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血糖控制达标率、并发症筛查率”方面实现了20-30个百分点的显著提升。
此外,关于糖尿病遗传基因的更多发现,不仅有助于医学专家们更深入地理解糖尿病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机理,而且为将来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可能性。贾伟平领导的团队识别出具有较高遗传风险的个体,并对他们实施早期干预,以期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此外,这些遗传学研究的成果亦能为制定更为精确的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不要轻视糖尿病所引发的并发症
—糖尿病足
糖尿病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病增加了患者截肢的风险。为此,我们邀请了两位专家,为我们提供相关的科普知识。
赵蔚菁|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 医学博士
- 从事内分泌代谢专业临床工作与研究10余年
王加兴| 主治医师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
足部对冷热触觉不敏感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
糖尿病足患者常会出现跟感觉神经方面的一系列症状,这主要是因为高血糖损伤了感觉神经,导致神经传导障碍,对外界的感知力降低甚至消失。具体表现为下肢麻木,无法感到到冷热,甚至可能脚踩在钉子上,也没有明显的感觉。
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应尽早寻求医疗帮助,以避免截肢的风险。此外,平时更应注重血糖的管理,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通过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同时,适当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
此外,穿着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足部受伤,也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足部问题,可以大大降低截肢的风险。
来源: 东方卫视名医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