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医生谈糖尿病(医生谈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南方健康 0
文章目录:

医生提醒:正确认识、正确对待糖尿病,才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的王琛主任医师。

我今天和大家聊一聊糖尿病的话题。

中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是11.6,患病人数是1.14亿人,基本上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世界上1/3的糖尿病人,在中国每10个成年人有一个多糖尿病人,一辆公共汽车上有许多糖尿病患者,试想一下这是什么情况?

说中国是糖尿病大国,一点都不夸张。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基因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怎么理解?比如说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即使生活习惯很好,也可能得糖尿病,而没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如果生活习惯非常地不好,也可能得糖尿病,如果有遗传基因生活习惯又不好的话,基本上是在劫难逃。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糖尿病?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呢?

在这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里边:

第一个长期高热量饮食请注意是高热量饮食不一定是吃糖多,比如说每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更容易得糖尿病。

第二是超重和肥胖的人,比如说体重指数大于24,或者男性的腰围超过90,女性的腰围超过85公分都容易得糖尿病。

第三是少动的人运动,很少,不愿意运动的人。

第四是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都容易得糖尿病。

下列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第一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

第二是肥胖少动的人。

第三是年龄超过40的人。

第四是某些种族容易得糖尿病。比如说美国的墨西哥人、黑人容易得糖尿病,华人也就是汉族人也是糖尿病的高危群体,如果同样的身体条件的话,汉族人糖尿病的风险是白人的1.6倍。

第五是女性在怀孕的时候,有妊娠糖尿病的人,或者说有巨大胎儿生产史的人,比如说生的孩子超过了4公斤也容易得糖尿病。

第六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这类患者很可能活动受限。

第七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人,比如说有些女性比较胖,不怀孕的人可能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第八是曾经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人,比如说某些人因为肾脏病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可能用过激素,这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以上这些高危人群应该积极地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自己的饮食,千万不要想别人怎么能吃吃喝喝,我就不能可能是身体状况不一样,你这是一个高危人群,所以说应该控制自己的饮食,而且应该积极的减重积极的运动,还有一个定期体检,有问题早发现!

我们许多人去体检,空腹总要做一些生化检查,其中包括血糖的检查,等结果出来以后,发现血糖高了,还有的人要做尿检,发现尿糖也高了,血糖高和尿糖高有什么关系吗?

有的人血糖高,尿糖不高,有的人尿糖高,血糖不高,这又是什么情况呢?影响血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感染、发烧、创伤等应急情况下可以导致血糖升高。

还有的情况,比如说悲伤、愤怒、忧郁、焦虑等,也可以导致血糖轻度升高。还有一些药物,比如说我们治疗皮肤病的、治疗肾炎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激素类药物也可以导致血糖升高。还有一种情况,空腹血糖要求空腹8小时以后的血糖,有的人可能晚上吃宵夜,抽血的时候不到8小时也会血糖升高,所以说发现血糖高未必是糖尿病,一定要筛查我刚才说的这些因素,如果排除了这些因素就诊断为糖尿病。

尿糖和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还有一点就是尿糖高也未必是糖尿病,人们最初认识糖尿病的时候会发现尿里边有糖,所以命名为糖尿病。其实糖尿病人未必尿里边有糖儿,尿糖阳性的人未必是糖尿病,血糖经过肾小球滤过,然后滤出的葡萄糖又完全地经过肾小管回吸收,所以说尿里边没有糖尿糖阴性。

如果血糖特别高,比如说超过10毫摩尔每升露出的糖超出了肾小管的回吸收能力,糖就漏到尿里边出现尿糖阳性。还有一种情况血糖并不高,但是肾小管受损,肾小管对糖的回吸收能力降低,漏服的糖不能被回吸收,所以也出现尿糖阳性。

还有一种情况叫家族性糖尿病这种患者血糖也不高,肾小管也没有受损,但是因为基因的问题,肾小管先天的对糖的回吸收能力下降,肾小管先天对糖的回吸收能力下降,所以说患者总是出现糖尿,像后两种情况,即使有尿糖也不是糖尿病,所以说仅仅发现一次血糖高或者尿糖高都未必是糖尿病,大家千万不要恐慌,一定要做进一步的检查确诊。

如果发现血糖高,但是又不能明确是糖尿病的话,一定要做糖尿病的确诊试验,我们叫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这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首先空腹8~10个小时,然后第2天早晨8点以前空腹抽静脉血测空腹血糖,然后把75克葡萄糖粉溶于300毫升温开水,溶于300毫升温水中,分3~5分钟服下去,从喝第一口开始计时与半小时、一个小时、两小时、三个小时分别抽取静脉血。测静脉血糖也有人做简化糖耐量实验,抽空腹静脉血糖和餐后两个小时静脉血糖,如果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话,比如说空腹血糖大于=7,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如果达到诊断标准的话,就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3.9~6.1。如果大于6.1,但是不到期的话,诊断空腹血糖异常,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正常值是3.9~7.8,如果大于7.8,但是不到11.1的话,诊断糖耐量减低,无论是糖耐量减低,还是空腹血糖受损,都叫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干预任由其发展的话,可能就发展为糖尿病。还有一个指标叫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是评估三个月之内血糖的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一般作为糖尿病控制好不好的一个指标,一般不作为诊断标准。

还有一个指标叫糖化血清白蛋白,它是反映三周之内血糖的平均水平,道理和糖化血红蛋白差不多,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患者三个月之内血糖控制情况的一个指标,正常值小于6.5%,当然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越好,并发症越少。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就意味着三个月之内患者的血糖是高的,还有一个指标叫糖化血清白蛋白,它是反映患者1~3周之内血糖控制情况的一个指标,道理和糖化血红蛋白差不多。

如果鉴别是一型糖尿病还是二型糖尿病,或者说我们了解胰岛素的功能情况,我们还可以做胰岛素释放实验。总之血糖升高检查的指标有很多,我们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做哪一项检查。

您还有哪些健康养生方面的问题,头条关注南方健康,三甲医院医生顾问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

联合国糖尿病日 | 您真的了解糖尿病吗?协和医生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降糖就得少吃主食?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降糖药选贵的准没错?只要吃上了降糖药就等于进入保险箱……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1.1亿,患病率10.9%,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主任医师为您科普糖尿病的那些事儿,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专家介绍:肖新华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代谢异常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

糖尿病画像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答案振奋人心:可以预防。

一级预防:中国的大庆研究是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与芬兰的DPS研究和美国的DDP研究共同被誉为“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上述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级预防: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密切监测血糖,规律就诊,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三级预防:对已患糖尿病且病程较长以及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减轻致残致死的风险。

糖尿病症状与早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喝水多、多尿和吃得多,“一少”主要指体重下降、体力匮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在很偶然的契机下才能捕获“漏网之鱼”确诊糖尿病,例如单位体检查血糖发现异常,用眼时视物模糊才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经常皮肤瘙痒经过验血才发现血糖高,发现伤口愈合困难才联想到是不是得糖尿病等等。

原则上,专家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积极参与筛查。如果通过家庭血糖检测仪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糖耐量测试等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不良影响

糖尿病的发现不容易,发现后若不注意控制血糖,则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与并发症,从头到脚来列举: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眼底病变乃至致盲风险高、心脏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升高、肾病和尿毒症发病率提升、周围神经病变增多、糖尿病足、坏疽和截肢的风险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仅靠某一种方案就能实现。综合治疗的基础是饮食(三餐定时、少食多餐、总量控制)和运动,其次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此外还需长期监测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和自律能力也必不可少。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误区

误区1:经常有财大气粗的患者向大夫“点菜”:“给我来个最贵的药,贵有贵的道理嘛!”专家提示您,判断降糖药好坏的标准主要在于有效(个体化)、毒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质优价廉和使用方便等。

误区2:还有盲目的患者经常向大夫“建言献策”:“老张的血糖比我高多了,他吃某某药效果不错,您给我也开点吧!”专家提示,用药事关生命安危,请您务必听取医生意见,结合自身病情合理用药。即便是在用药后,医生也会进行长期观察,并根据病情波动进行用药评估并酌情调整。

误区3:有的患者自以为“久病成良医”,吃上降糖药后就以为进入保险箱,常年不复查不随诊,殊不知这其中也暗藏隐患。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药物机制和作用机理也与时俱进,请您一定要定期找专科大夫随诊复查、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

专家提示:我国著名糖尿病学专家,我院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曾提出用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监测这“五架马车”来防治糖尿病。在国际上,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也始终离不开这“五架马车”的范畴。糖友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掌握方法,严格实践,做好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哦!

文字整理:刘晓坤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监制/张抒扬 主编/陈明雁

编辑/刘晓坤

​​​​#清风计划#

糖尿病有哪些症状?医生总结了这八项,要注意

糖尿病是一种让人既无奈,又难以治疗的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这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也是每年疾病当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如果你对糖尿病的了解还是一知半解,那就来看看我们为大家介绍的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吧。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1.多饮

我们的血液是一种溶质,当中溶解有各种常见的红细胞,白细胞还有其他诸多生命体征需要用到的物质,血管内皮还有很多感受器,其接受来自血液的信号,例如压力以及激素等刺激,如果血糖浓度过高,就会导致血管内压力增高,此时会刺激相应的感受器,让大脑产生饥渴的感觉,促使患者产生多饮的动作。

2.多食

因体内的糖分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平时不吃甜食的人也开始不加选择地吃很多甜食,这就需要去医院检查了,这些异常症状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

3.视线模糊

常见的糖尿病症状就是视线模糊或有飞蚊症。视线模糊是折射问题,当血液中血糖高,就会改变晶状体与眼睛。视线模煳其实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警讯,别发现自己视线扭曲怪异就自动忽略,觉得一切都没事。

4.手发麻,脚抽筋

糖尿病人会经常出现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这些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5.频繁排尿

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尤其是在夜间。但老年人和有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毒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6.体重下降

尽管患者饭量比平时要大,但是体重不会加重,甚至会下降,这还是因为肾脏丢失的葡萄糖过多而导致的,虽然患者吃得多,但是经过消化的葡萄糖却并不能转化为脂肪存起来,而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了。

7.餐后低血糖

糖尿病早期由于胰岛素分泌过程缓慢,当达到胰岛素分泌达高峰时,餐后血糖高峰已过,因此可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如果在两餐中间的时间,经常发生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需警惕糖尿病的可能。

8.感疲劳,尿液白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无缘无故的感觉到疲劳,特别是上下楼的时候更是明显。尿液呈现出白色,有甜酸的气味,如果出现了以上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就诊,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比较好控制血糖,并且会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就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我们在生活当中就要多注意糖尿病,除了在饮食上加以节制之外,还需要在运动上下功夫,每周都应该保证至少5天,每天半小时的有氧运动,才能让机体的血糖保持平稳,这不但适用于正常人,同样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