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华飞(糖尿病 华领)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特殊时期糖友如何保血糖?居家远程诊疗开始了

来源:人民健康网

赶上疫情,不敢去医院拿胰岛素怎么办?不出门,在室内糖友如何运动?特殊时期,如何保持血糖平稳?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糖尿病患者无法前往医院进行正常复诊和取药。为解决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困难,在疫情期间管理好血糖,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糖尿病专委会通过“线上咨询”、“糖教小视频”等方式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居家血糖管理远程支持。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孙子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刘礼斌、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华飞等七位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为近千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在线问诊咨询;邀请多位专家录制的《疫情期间,糖友用药要注意什么?》、《特殊时期,如何保持血糖平稳》等八期糖教视频,观看量达上万人。

一对一在线诊疗

居家隔离期间,对于糖尿病患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运动量骤减,同时饮食不加以控制会导致血糖明显升高。针对居家期间的血糖管理,糖尿病专委会推出了咨询微信群,糖尿病患者可以将自己的疑问、困惑,以及血糖监测、用药等任何问题发到群里,有专业医生进行解答。

同时,对个别病情相对复杂的患者,糖尿病专委会值班专家建议,采用华益糖管家的一对一在线诊室在线咨询,在相对封闭的网络诊室,可以在不受其他患者的干扰下与专家进行充分沟通,并根据患者自己提供的检查单、用药史等提供个性诊疗意见。

录制视频讲解提示

疫情期间,由于不能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于如何调整用药充满困惑,更有糖友根据个人经验盲目调整药物。针对这一情况,糖尿病专委会特别录制糖友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并在专家指导下,提示特殊情况下,建议哪些可以适量调整。

事实上,在录制“糖教视频”前,专委会通过问卷调查详细了解了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并组织专家委员聚焦疫情期间,室内运动方案及注意事项,控糖的饮食建议、糖友用药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制定个性化控糖目标等重点关注内容,同时通过大家常用的华益糖管家app、华益糖管家服务号、糖友在线等网络平台进行推广。

十人中最少一个糖尿病 管住嘴!迈开腿!糖尿病请走开

今天(11.14)是第10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连日来,我市多家医疗机构开展相关主题的宣传和义诊活动,以提高公众主动防控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意识,唤起全社会对糖尿病人群的重视。

11月11号上午,市一院的医生来到翠竹新村进行现场义诊。70岁的关婆婆感觉这几天不舒服,测了一下血糖,“婆婆你现在血糖9.3,你以后要控制了。”而75岁的刘爷爷测下来的结果也不理想,达到了9.6。

上午,医务人员共为200多名市民提供了义诊服务,发现有30多人的血糖数值偏高,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另外还有2人血糖超过正常最高限值,被确诊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者的临床症状很不相同:

1型糖尿病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2型糖尿病症状为疲乏无力、肥胖。

专家指出,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治,都会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以及心脑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危害很大,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中国目前是全球糖尿病发病第一大国,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目前18周岁以上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1.6%,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1亿,其中有超过50%的患者早期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确诊。”市一院副院长华飞表示。

据了解,糖尿病患者早期多数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但是一般的单位体检只会测量早晨空腹时的血糖,因此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确诊,等到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才被发现患有糖尿病,就错过了最佳防治时间。

“碰到以下情况,我们就要高度怀疑是不是已经患了糖尿病,第一就是不明原因的消瘦,第二就是不明原因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第三就是出现一些手足的麻木,另外第四就是临床上的全身乏力。”华飞还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即父母亲患有糖尿病的,子女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很高,属于高危人群,身体肥胖并伴有高血脂的人群,也比较容易患上糖尿病。

管住嘴迈开腿 糖尿病请走开

既然糖尿病的发病率这么高,危害这么大,那么如何预防呢?医生提醒,糖尿病虽然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受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平时从点滴做起,要注意“管住嘴,迈开腿”。

11月5号深夜,突然在家昏迷的的市民胡女士,被家人送到医院急救。胡女士现年28岁,原先体型就偏瘦,生过孩子体重都不超过90斤,最近两个月食量虽不停上涨,但体重却莫名其妙减轻了20斤。

“她来的时候,血糖非常高,高得仪器都测不出来,血糖大于33.3仪器就测不出来了,她还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急性并发症,当时有生命危险。”市一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龙回忆道。

医生花一周时间,通过降糖和补液对胡女士实施救治,目前,患者的血糖已被大致控制在正常范围。而胡女士表示,准备这次出院后,彻底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我本来也不喜欢吃甜的,家里烧饭也基本上少用糖,就是从怀孕的时候开始,特别想吃甜食,特别想吃水果,水果可以当饭吃。”

据悉,以往糖尿病发病人群在60岁以上的最为多见,但现在30岁左右就患上糖尿病的市民不在少数,市一院收治过的最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只有10多岁。

而糖尿病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的原因,首先就是很多人平时不注意控制饮食,容易导致营养过剩,不少年轻人又喜欢喝饮料、吃零食,过量摄入,其蕴含的高热量、高糖分等成分都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所以,预防糖尿病首先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低糖、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的食物。

“平时对甜食、油腻食物吃得比较多,会导致血糖异常,我们要控制好总的能量,这样就会控制好血糖达到平稳的状态,并不是说我什么东西不能吃,你要控制总的能量不超标,不超标才是最合理最合适的。”市一院营养科营养师张李冬表示。

另外,不少中青年人常坐办公室,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从而导致血糖消耗比较少;同时许多年轻人又喜欢晚上熬夜,得不到充分休息,刺激体内大量分泌出应激激素,使血糖升高,长此以往,容易引发糖尿病。

市一院内分泌科护士长万静波建议,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都要开展合理的运动,持之以恒的运动能帮人纠正高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改善血脂水平。

“普通人每天坚持30到60分钟,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就是有点出汗,心跳快了,这样每周至少3到5次的有氧运动,如果有糖尿病的话,要事先测一次血糖,血糖太高和太低都不适宜运动,或者是感冒发烧,或者心脏不好,不舒服了都不能运动。”

糖尿病大咖作客《名医健康课》直播间,超60万人观看专家指点体重管理迷津

近年来,糖尿病以及“糖友”们该如何进行健康管理成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10月8日晚,由扬子晚报·扬子名医团主办的《名医健康课》就有幸邀请到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华飞教授来到直播间,为读者观众朋友们一解“糖尿病患者如何体重管理”,直播吸引了超60万人次的观看,互动热烈。

【专家名片】

华飞,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常州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

➢ 国家卫健委现代医院管理能力建设专家委员会地市分会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地市级医院分会常委、江苏省医院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院协会医院质量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医保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医院评价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品质管理联盟常委。

➢ 担任《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副主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专家、江苏省科技智库专家。

小胖墩成年后,可能正是“三高”高危人群

华飞教授在直播中介绍,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所引发的综合症状。“目前我们国家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当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是11.2%。另外糖尿病的‘后备军’,也就是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也达到了15%。”极高的患病率,庞大的患者人群,让糖尿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那么哪些人群是容易罹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呢?华飞教授解释,第一是年龄40岁以上人群;第二是既往曾经有过血糖升高病史的人群;第三是一级亲属如父母当中有人有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同时,华飞教授提醒,怀孕期间发现的糖尿病即妊娠期糖尿病,虽然分娩以后产妇可能血糖正常了,但这部分人群将来80%左右都会进展为二型糖尿病。

除了上年纪的人需要注意血糖,实际上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华飞教授也强调了对于“祖国的花朵”们并不是一味“吃好喝好”就是健康成长。华飞教授表示,目前糖尿病确有年轻化的趋势,而很多的“小胖墩”在成年以后,就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高危人群。“一方面对于孕妇来说,以往生小孩说生一个大胖小子,都非常开心。但实际上如果说孕妇她分娩过4公斤以上的小孩,将来其实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另一方面,现在家长都非常疼爱小孩,再穷也不能穷吃。家长在对待小孩的饮食上面,可能就会看到孩子考了100分,就奖励去吃快餐,而快餐往往都是一些油煎油炸的高能量食品。所以也提示我们肥胖要从娃娃抓起非常重要。”

对照金标准,你超了吗?

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来说,超重、肥胖是绝对的高危因素。那么该如何界定呢?华飞教授回答,目前体重指数BMI就是判断标准之一,即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的平方。“那么我们中国人正常的体重指数目前来说应该是在18.5~23.9之间。如果说在24~27.9就是超重,超过28就成为肥胖。”不过,体重指数也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人群,华飞教授认为,比如说运动员的体重较大,但更多的是肌肉,脂肪含量就比较少,“所以现在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判断肥胖的标准,就是看腰围。你的腰围越大,说明你的内脏脂肪含量越多。”判断腰围有无具体数值可供参考?华飞教授告诉记者,男士腰围超过90厘米,女士腰围超过85厘米,就会判断为是肥胖。

超重、肥胖得不到有效控制,以后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的风险都很大,其中,华飞教授提醒,将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带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增加。“所以现在像心血管内科经常会碰到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二十几岁三十三十几岁,发现这些患者普遍大多数都是超重、肥胖的。当然肥胖以后还可能会引起心衰,心律失常这些风险都会增加,所以应该说控制体重是非常的关键。”

“糖友”体重管理,切记“管住嘴,迈开腿”

直播中,华飞教授指出,以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仍是减缓糖尿病患者病程,帮助糖尿病高危人群将糖尿病“拒之门外”的首选。“生活条件改善以后,不能光想着吃。对糖尿病,我们有专门的糖尿病营养治疗指南,要求我们对摄入的能量,比如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都有一定的要求。”

“比如说我们推崇比较多的就是‘地中海饮食’模式。”华飞教授介绍,地中海饮食特点是吃肉比较少,吃海鱼、海虾比较多;第二食用油一般是用橄榄油;第三个要吃蔬菜。另外还可以适当喝些红酒,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像选择荤菜,不吃4条腿的也就是红肉,少吃牛肉、羊肉、猪肉,这些肉即使是精肉的脂肪含量还是比较高。那么吃4条腿的不如吃2条腿的,两条腿的就是比如说鸡、鸭这一类,但是皮也不要吃,因为脂肪的含量还是比较高。当然两条腿不如一条腿,也就是像菌菇类的是一条腿。相对来说更好一点,就是吃鱼虾这类没有腿的,蛋白相对来说更好。”华飞教授表示,每天荤菜的摄入量控制在二两,也就是100克左右为宜。除了荤菜,在直播中,华飞教授也对每天应该摄入的油、碳水化合物作出一一解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王菲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