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查尿(糖尿病查尿糖还是血糖为标准)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入院检查那么多,都在查些啥?

我们知道,对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理想的血糖控制,更是要预防、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入院后我们不仅仅会关注血糖的高低,也会进行相关的检查,来明确糖尿病的分型、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明确有无合并疾病等,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病情。

那么,糖尿病患者入院会做哪些检查,这些检查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糖代谢指标

1.血糖

血糖既是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入院后查静脉血糖、监测指尖血糖可了解当下病情,更是为评估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能够反映近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影响因素较少,是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合并贫血的患者,随着血红蛋白的下降,糖化血红蛋白也会下降,因此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血糖情况,这时可选择检查糖化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估。

3.胰岛功能

胰岛功能的主要是通过测定空腹胰岛素和(或)C肽,或测定多个时间点的胰岛素和(或)C肽来评估。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评估胰岛功能,这既能了解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也能对后续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

4.糖尿病自身抗体

主要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等等。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查意义在于辅助糖尿病的临床分型,因为1型糖尿病往往抗体呈阳性,而2型糖尿病则是阴性。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我已经诊断了2型糖尿病,还有必要查这些抗体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临床中发现,部分特殊的1型糖尿病(如LADA),在早期可能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所以在随访评估中,抗体的检测仍是必要的。

二、合并疾病相关筛查

1.其他代谢指标

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肥胖等,使得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进展速度显著增加。因此,对糖尿病的管理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的控制——即其他代谢指标的检查也不能忽视,包括血压、血脂、尿酸、BMI等。以下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的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2.肿瘤标志物

近年研究发现,糖尿病与肿瘤关系十分密切,糖尿病人群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肿瘤标志物的常规筛查,可尽早发现异常。

3.心电图、心脏彩超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等。心脏彩超可以发现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异常。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尽早的发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4.肾功能、尿液检查

查尿常规,关注有无尿蛋白、管型尿、血尿等,有助于发现肾脏疾病。查血肌酐,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可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排查慢性肾脏病;同时能指导临床选药,因为有些口服降糖药在肾功能不全时需要减量或禁用。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检查##关注糖尿病#

网友:为什么查糖尿病不看尿糖看血糖?医生:真相是这样的……

血糖?尿糖?

糖尿病,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体重快速下降和频繁小便”,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存在甜味”。尿液里有糖,糖尿病的名字由此而来。但现在糖尿病却很少以尿糖作为评判标尺,这是为什么呢?要从血糖说起。

血糖,人体的“汽油”

血糖,顾名思义,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血糖这个东西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在血液里,二是葡萄糖。所以,不在血液里的糖不能称为血糖;血液里的其他糖类,只要不是葡萄糖,也不是血糖。只有当这些糖通过人体器官加工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后,才能称为血糖。

汽车要想开动必须要有汽油,血糖就如同人体的“汽油”,人体看得见的运动如上、下肢的活动,以及看不见的运动如思考、五脏六腑的活动等,都需要血糖提供能量。葡萄糖通过血液的流动,将能量运输到人体的每一个角落。

血糖,三条来路

血糖的来路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主食,医学上将其称为碳水化合物。主食通过人体这个“大型加工厂”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不好,首先要从饮食上寻找原因,其次才是调整治疗方案。

第二条: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它们也可以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即便控制了主食,如果不控制肉类、脂肪的摄入,血糖一样会控制不好。

第三条:肝脏。肝脏贮存了很多被称为肝糖原的“糖类物资”,在我们不吃饭、饿肚子的时候,为了给身体持续供给能量,肝糖原会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因此,肝脏在血糖的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肝脏有病变者往往易发生血糖的问题。

血糖,四条去路

血糖的去路主要有四条。

第一条:为身体内部的“每家每户”供给能量,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低血糖时,人体就失去了能量供应,特别是大脑,没有能量供应时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第二条:用不完的血糖能变成肝糖原或其他形式,在肝脏等处储存起来,以备后用。

第三条:用不完的血糖变成脂肪储存起来,简单地说,就是让人长胖。

第四条:血糖会根据人体的需要变成其他糖。

血糖,高低均衡

身体健康,需要血糖处于均衡状态。血糖在人体内有两个代表队,一个是升血糖队,一个是降血糖队,这两支队伍相互制约着对方,使血糖来去平衡、保持稳定。由于降血糖队伍的力量有些弱,所以人体很少出现低血糖,其出现常常是人为增加降血糖力量导致的,如使用胰岛素剂量过大、口服降糖药物剂量过大等。如果降血糖队的唯一队员开了小差,人体就容易出现血糖增高,于是尿糖就登场了。

尿糖,“开闸泄洪”

尿液里的葡萄糖即尿糖。尿液由肾脏产生,而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门户。我们可以把肾脏看成是一个“大筛子”,只要是人体需要的,就会被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如果是人体不需要的,就会被尽可能地筛出去。

血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因此是身体需要的,一般情况下肾脏要把好东西留下来,是不会让葡萄糖外漏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尿液里没有葡萄糖,医学上称为尿糖阴性。但当血糖增高时,也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太多了,好东西多了也会起坏作用,因此身体就会对肾脏发出指令,于是肾脏“开闸泄洪”,把血液中增多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去,于是就出现了尿糖,医学上称为尿糖阳性。目前,临床上有一种降糖药物,叫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以让肾脏开闸泄糖,降低血糖。

尿糖,退居“二线”

尿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高血糖水平,但只是粗略估计,做不到精细化评判。尿糖的缺点是只能反映血糖的高,而不能反映血糖的低。因此,碰到低血糖,尿糖就失去作用了。

此外,肾脏要是出了问题,比如说“筛子”坏了,血糖不高时,葡萄糖也有可能被漏到尿里,形成尿糖;或者“闸门”不灵了,血糖即便增高,也不能“开闸泄洪”,尿糖依然是阴性;还有在人体的特殊时期,比如说女性怀孕期间,肾脏也会发生变化,即便血糖不高,也会有葡萄糖“漏”到尿里。上面种种情况如果试图通过尿糖的有无来判断血糖水平,都会出现误判。此外,随着血糖检测技术的革新,特别是血糖仪的普及,测血糖不仅比测尿糖方便、快捷得多,而且还能准确地评价血糖的高低,因此尿糖退位、血糖登场。

说到这,大家也不能得出这样错误的观点——“糖尿病查尿液没用了”。其实不然,糖尿病查尿液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可以反映尿蛋白情况,即有没有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肾病处于什么阶段;还可以反映尿酮体情况,即判断有没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验尿?

朱先生是一位有多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最近到医院检查时,医生让他查血,还嘱咐他要验小便。朱先生很是不解:糖尿病不是只要监测血糖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验小便呢?因为糖尿病肾病比例高,而尿检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方法,所以需要验尿。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但会累及多器官多系统,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尤其是在那些糖尿病病程长或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更容易发生,这也是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

NO.1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肾病早期局限于肾脏病理的改变,并没有非常典型的临床表现。随着疾病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尿液中泡沫增多、双下肢浮肿等症状。后期,患者会出现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受损、肌酐升高等实验室指标的异常。

NO.2

如何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应在疾病确诊明确时起就应定期进行尿检。尿液中出现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损伤的标志。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筛查是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精确度高于普通尿常规。仅仅做尿常规检查可能会产生漏诊。

NO.3

糖尿病肾病如何预防和治疗

一般来说,糖尿病肾病的病变是不可逆的,所以提倡定期筛查、预防为主、尽早治疗。防治糖尿病肾脏病的关键还是在于严格地控制血糖;同时还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控制体重,戒烟、适当的运动;积极的控制血压、血脂等。

特需专家介绍

陈晓农

肾脏科主任医师

擅长各种肾脏病诊治,包括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肾血管疾病及急慢性肾衰。

特需门诊:周二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