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肌肉多糖尿病(肌肉对糖尿病有好处吗)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肌肉越多,血糖越好控制,这5个方法可以增加肌肉

糖尿病患者做抗阻锻炼,增加肌肉,可以增加肌糖原的存储空间,增强肌肉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有助于控制血糖。那糖尿病患者如何才能增加肌肉呢?给大家推荐五种运动方式。

1.跑步

每天坚持跑步,不仅能让心肺功能耐受性大大提高。同时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群,经常跑步的人都有健美的肌肉线条。

建议:循序渐进,由快走过度到慢跑,慢慢增加距离,再坚持下来。

2.俯卧撑

俯卧撑适合有一定力量基础的人做,每次做要让身体尽量绷直。尤其是腿部和腰部不能弯曲,是锻炼手臂肌肉和力量的好方法。

对于没有做俯卧撑习惯的糖友,可以从跪姿俯卧撑开始做,逐渐增加难度。

3.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是常见的练腹肌方式之一,不占用场地,也很适合在家开展,长期检查,腹肌会越来越有力量,腰围也会缩小哦。

4.哑铃操

想要锻炼肱二头肌可以试试哑铃,通过手臂对哑铃的提拉,强化局部肌肉的锻炼。

肌肉力量锻炼采用小负荷多次重复的方式。

5.深蹲

深蹲是锻炼大腿肌肉的关键动作,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做这个动作时请注意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做2-3次抗阻锻炼,每次20-30分钟,长期坚查,您不仅会发现身上的肉变结实了,更有力量了,血糖也会控制的更平稳了。

作者:方玉

增加肌肉可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调查统计,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群在一个亿左右。糖尿病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少指体重减轻。而在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等到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一少”的症状时,已经是血糖高到一定程度了。所以糖尿病早期比较隐匿,不容易被发现。

引起糖尿病的两大因素:一是胰岛功能的下降,二是胰岛素抵抗。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功能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骨骼肌数量的减少、脂肪肝的增加,会减少胰岛素的抵抗,所以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比年轻人高。

其中有一点往往被大家忽略,那就是骨骼肌对糖尿病的作用。骨髓肌是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由于其形状成幼长的纤维状,所以亦称作肌纤维)所组成。任何的身体活动和体育活动,都是骨骼肌收缩的完成,直接影响人体的力量和耐力。

诺贝尔生理学奖 获得者、意大利科学家Daniel Bovet经大量研究证实:骨骼肌在血糖利用方面作用极其重要,人体85%的血糖转化和71%的糖元储存由骨骼肌完成。骨髓肌——是具有收缩能力的组织之 一,人体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由骨骼肌收缩来完成,其强弱直接影响人体的力量和耐力。人体85%以上的糖分是供给骨骼肌转化成能量和体力的,是人体力量的主 要能源。那么糖尿病患者的骨骼肌是什么状况呢?

专家研究发现,99.8%的糖尿病人骨骼肌出现弱化甚至萎缩现象,骨骼肌的弱化,一方面不能将糖分转化为能量和体力,从而造成糖尿病人长期感觉疲惫、虚弱、乏力;另一方面由于糖分不能被骨骼肌完全利用,而在体内堆积,造成血糖升高。

同时,骨骼肌还是人体糖分主要的储存场所,承担了71%以上糖分的储存,对人体血糖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缓冲作用。一方面可以在血糖增多时将多余糖分 转运存储在骨骼肌中,避免糖分堆积在血液中使血糖升高;另一方面,当血糖过低时,骨骼肌释放存储的糖分,维持人体正常能量的需要北京张博士医考中心整理,防止血糖过低。所以只有修补骨骼肌,才能打通人体用糖渠道,使血糖通过利用达到平衡,防止血糖淤积,平衡血糖代谢,防止并发症。

从另一方面看,发达的肌肉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多年研究发现,力量训练能使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约0.6%,而英国的系列研究证实,HbA1c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就能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率会下降14%;脑卒中发生率会下降12%;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白内障摘除术减少19%;周围血管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王蔚)

糖友肌肉少,多补点蛋白

来源:【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教授 田 慧

本报记者 牛雨蕾

生活中,常见到很多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长日渐消瘦,皮肤松软,四肢纤细,很多人称之为“老来瘦”,但这很可能是老年人低体重、营养素缺乏、肌肉流失等问题的外在表现。有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营养不良的患病率为12.6%,患肌少症的比例约在5%~30%之间,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肌少症一般表现为骨骼肌量减少、身体机能下降,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导致各脏器功能下降、慢病加重、摔倒和骨折频发等不良后果。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教授田慧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肌少症与糖尿病等慢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患有肌少症的人由于运动有障碍,活动少,会增加慢病风险;有慢病的人本身有代谢障碍,往往没有好的生活、运动习惯,饮食结构也不合理,患肌少症的风险就比普通人高。

临床上,诊断肌少症一般需考虑肌肉力量、肌肉含量以及日常活动能力三方面,可在医院等专业机构通过测量握力、步速、骨骼肌含量等进行评估。生活中,糖友可结合身高测算体质指数(BMI),若指数小于18.5,就说明糖友过于消瘦,体重过低。田慧表示,防治肌少症,帮助糖友增强体质,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改善。

保证蛋白质的足量摄入。蛋白质是生成肌肉的重要物质,在无肾脏疾病风险下,建议老年人将蛋白质的摄入量从每日0.8克/公斤体重增加至1.2克/公斤体重;合并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需要增加到1.5克/公斤体重以上。蛋白质应平均分配于每日3~5餐中,并且鱼、蛋、奶等优质蛋白的比例应占到50%以上。研究发现,每隔3~4小时摄入一次蛋白质有助于增强肌少症患者蛋白质摄入的效果。如果老年糖友食欲、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以蒸、煮、炖、烩、焖等方式将这些优质蛋白质食物烹制软烂。

适当补充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的成年人更容易发生骨骼和肌肉疼痛。因此,想要增强肌肉力量,维生素D不可或缺。田慧表示,肌少症患者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肌肉质量和下肢功能,减少跌倒和骨折发生,对老年人维持肌量、肌力都有益处。建议血维生素D水平保持在30微克/升以上。

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抗阻运动可以促进肌纤维蛋白的代谢合成,田慧建议,为避免出现肌少症,身体健康的老年糖友可保持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30~40分钟的快走、游泳、慢跑等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并搭配每周两次非连续、20~30分钟的抗阻训练,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以及拉弹力带等。同时,运动时要尽可能多地调动全身的肌肉,如蹬脚踏车、贴墙俯卧撑、拉力绳、哑铃等,都可以锻炼到全身肌群。

结合拉伸、平衡运动改善躯体功能。较为虚弱的老人如果无法进行有氧锻炼,可以替换成强度不大的抗阻运动,或尝试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体疗的方法;要多拉伸,训练身体的平衡感,来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此外,上了年纪的糖友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日晒时间,运动时也要注意预防跌倒。

谨慎选择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有减重作用的控糖药的机制都不大一样,有些以减脂为目标,在减脂的同时提高了肌肉的比例,就可以服用。”田慧说,“但也有些药物在减重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并导致体重过低、营养缺乏,以至于免疫力下降、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增加感染风险、影响生殖功能、终末期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等健康隐患。因此,合并肌少症的老年糖友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方案。”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