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尿黄色(糖尿病尿黄色很重有异味)
尿黄不是上火,是因为什么?
尿出黄黄的一泡尿,不用问别人,上火了,要败火泻火去火。
虎老师当头棒喝:世上无上火!
尿黄不是上火,是因为什么?
尿是身体排出的经过肾脏处理的废液,主要成分是水、盐、尿酸、尿素。说废物也太绝对,历史上印加帝国全国统一使用的消毒剂就是各家自产的尿液,现在还有的地方以喝尿来防病治病。
然并卵,勿模仿。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尿液应该是无色的,否则就不对劲。其实尿液的正常颜色是从浅黄色到深琥珀色。尿的颜色因为尿色素造成的。所以尿本来就应该是黄色的,既不是因为所谓的上火,也不表明健康有问题。
那么为什么有的时候尿是无色的?
原因有两条,一是水喝得多,二是吃了利尿剂,都是因为把尿色素稀释了。尿液浅确实有健康的意义,这是从多喝水的角度考虑,因此尿完以后发现尿黄得厉害了,就值得多喝水,不是为了去火败火,而是从补水的角度来改善健康状态。尿黄并非异常,更不是所谓的上火,没有必要吃药。
但是,除了黄色之外,其他颜色的尿还是应该注意的,有些是因为吃药,有些是因为食物或食物中的色素,有些则显示健康有问题。
红色或粉色尿
从颜色上很吓人,妈呀尿血了!其实往往不严重,原因如下:
- 血。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肥大、良性或恶性肿瘤、肾囊肿、长跑、肾结石或膀胱结石。除了恶性肿瘤外,其他原因都不严重。
- 食物。甜菜、黑莓、大黄等。
- 药物。治疗结核的抗生素利福平、缓解尿路感染的非那吡啶、含番泻叶的通便剂会使得尿液变成红橙色。
橙色尿
原因之一是有健康问题,尤其是大便带浅色的话,比如肝和胆管的毛病。
原因之二是缺水,这种情况尿的颜色很深。
蓝色和绿色尿
- 染料:食物中的色素或者检测肾脏和膀胱功能的染料会使得尿变成蓝色。
- 药物:阿米替林、吲哚美辛、异丙酚等会让尿变蓝变绿。
- 疾病:家族性良性高钙血症是蓝尿,假单胞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是绿尿。
深褐色尿
- 食物:吃了大量的蚕豆、大黄、芦荟。
- 药物:抗疟药氯喹和伯氨喹、抗生素甲硝唑和呋喃妥因、含番泻叶或鼠李的通便剂、肌肉松弛剂美索巴莫。
- 疾病:一些肝肾异常、泌尿系统感染。
- 锻炼过度:因为过度锻炼导致的肌肉损伤和肾脏损伤。
浑浊尿
或者是泌尿系统感染,或者是肾结石。
女性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男性易患肾结石。
味道除了颜色之外,尿还可能有味道。通常尿是没有太强的味道的,但有些食物比如芦笋会使得尿出现较强的硫磺臭味,维生素B6补充剂也会这样;如果严重脱水,尿液很浓,就会闻到很强的氨水味。
如果排尿的时候闻着味道很强,很可能是有泌尿系统感染或膀胱感染,或者患糖尿病等代谢疾病。
多数人每天最多尿8回,这取决于吃喝的量,尤其是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情况。
如果服药的话,也可能影响排尿的次数。
孕妇和老人排尿的次数多。
如果突然尿频,男性要查查是不是有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或前列腺肥大,女性要查查是否有阴道炎,两者也要查查是否患间质性膀胱炎。
如果尿急,或者无法憋尿,可能患膀胱过度活动症。老年人多发,这不是衰老的必然现象,可以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变和药物进行治疗。
好了,就写到这里,排尿去。
糖尿病人排尿,若出现5个异常,需重视,或是尿毒症来临的信号
对于糖尿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种疾病非常顽固,凭借如今的医疗手段还无法被根治,只能够,通过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用药,按时监测血糖来稳定,而对于糖友来说,长期高血糖影响最大的便是容易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而在这些并发症当中也包括糖尿病肾病,病情严重,极大可能也容易引发尿毒症。
因此对于糖友来说,日常生活中需要积极的预防糖尿病肾病,多多注意身体的异常变化。
如果肾脏失去功能,我们只有通过肾透析或肾移植两种方式。
在医疗保健系统中,肾脏疾病是花费最昂贵的疾病,许多肾衰竭病人不得不依靠透析治疗维持生命,糖尿病是导致肾衰竭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失控的高血压。
在美国,每年的新增肾衰竭病例中 ,糖尿病患者占43%,失控高血压占34%。
糖尿病为何会发展成为“尿毒症”?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容易发生糖尿病肾病,是因为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极高,被肾小球过滤时容易附着在肾小球上,不仅影响被肾小球过滤的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久而久之还会使其变硬、变窄。
好在从糖尿病到尿毒症的过程不算太短,一般需要3-5年才能显现一期,五期为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此时患者会出现大量蛋白尿,肾功能的损害会进一步加快,大概3到4年就会发展成尿毒症,最后只能靠透析维持。
糖尿病尿毒症的原因很多,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所以对于糖友来说,预防尿毒症,一定要控制好这三个指标,尤其是血糖,只有稳定血糖,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人"排尿"若出现5个异常,需重视,或是尿毒症来临的信号!
异常1:排尿减少
正常情况下,我们身体的尿量与饮水有关,如果我们正常喝水,发现上厕所的频率逐渐减少,或者小便时,尿量减少。
如果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就要考虑自己的肾脏是不是出了问题,最好尽早就医。
异常2:尿液很臭
肾脏是我们人体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如果我们的肾脏有病,尿液的气味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比如,人患化脓性肾盂肾炎时,小便时容易有难闻的鱼腥味。
如果人体的血糖过高,那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就容易使尿液散发出水果的甜味,这个时候患者嘴里会有烂苹果的味道,所以如果人体的尿味长期变化,尽量不要大意。可能是出现了一些肾衰竭的信号。
异常3:尿液中有气泡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那么排尿时尿液是正常的,但对于一些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控制血糖,糖尿病的并发症就会影响人的肾脏健康。
这时,在排尿时,人会发现尿液中有一层很小的泡沫,久久不能散去,其实这是生病的征兆。
尿液中有蛋白质,也叫蛋白尿。这是因为肾功能异常后,蛋白质无法排出,所以会随尿液排出,这样人就容易有蛋白质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大意,说不定尿毒症就要来了。
异常4:排尿颜色变红
正常人的尿液颜色是淡黄色的,偶尔会变深一些,主要和我们喝水的量有关,如果我们多喝水,小便的颜色会变浅,但很少尿液会变红。
所以,如果你在排尿时发现自己的尿液变红,也就是身体排出了血尿,这是肾病的征兆,你应该考虑感染、结石、肿瘤等,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尿液变红,应立即就医。
异常5:夜尿频繁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白天会排尿,晚上休息时也会排尿,在健康的情况下,一般人在晚上排尿的频次不会超过两次。
若是他又发现自己白天排尿并不多,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晚上排尿,并且出现频繁起夜的现象,就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肾脏健康情况了,不要大意,及早的重视,更能够预防尿毒症的到来。
糖尿病如何诊断
糖尿病的完整诊断应包括哪些内容?
当糖尿病诊断确立后,尚应对以下问题做出判断:①所患糖尿病属于哪一型别?②有无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 其程度如何?③有无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只有将这些问题判明之后,糖尿病之完整诊断才算完成。糖尿病完整诊断之建立,对判断病情轻重、选择治疗方案、估价病人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葡萄糖耐量受损?它与糖尿病有何区别?是否应引起重视?
葡萄糖耐量受损简称IGT,指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超出了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具体说是指空腹血糖未超过7.8mmol/L(140mg/dl),但大于6.7mmol/L(120mg/dl),即介于7~7.8mmol/L之间(120~140mg/dl);而食后两小时血糖介于7.8mmol/L(140mg/dl)与11.1mmol/L(200mg/dl)之间;食后半小时与1小时血糖则介于10mmol/L(180mg/dl)与11.1mmol/L(200mg/dl)之间。
葡萄糖耐量受损一般无糖尿病的临床症状,血糖值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故与糖尿病尚有一定的区别。但每年有3%~5%葡萄糖耐量受损者转变为糖尿病,故有人称它为亚临床糖尿病、隐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耐量受损的人常有超重或肥胖现象,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冠心病的发生率也比正常人高,有的甚至可出现轻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此对所有的葡萄糖耐量受损者均应按糖尿病防治原则处理,定期随访观察,以防止其转化为糖尿病。不少葡萄糖耐量受损者,在长期坚持防治措施后,可以恢复正常或长期保持葡萄糖耐量受损状态而不发展为糖尿病。如果不予重视,听之任之,则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极大。
有些人在患其他疾病、手术、外伤等情况时血糖升高已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否可肯定为糖尿病?
如果在疾病治愈,外伤、手术恢复后多次复查血糖仍然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则可肯定此人为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值,尤其是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已完全恢复正常,则表明血糖升高是由于疾病和应激状态造成的一过性糖代谢紊乱,暂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这种病人应经常检查血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每年1~2次),因为这类病人在以后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大。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它有什么临床价值?可否用于诊断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GHb)指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血中葡萄糖的结合体,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约占总血红蛋白的4%~6%。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生成量也越多。糖化血红蛋白生成后可在血中存留6~8周左右才能被代谢清除,因此它可反映病人抽血前6~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说明病人6~8周前血糖控制就不满意,所以它反映的是一个阶段时间内(6~8周)血糖控制的状态,而血糖检测只是反应即刻的血糖状态。糖化血红蛋白持续升高的病人易产生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故它可作为糖尿病控制是否满意的指标之一。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辅助手段,但不能取代血糖检查,因为血糖测定简便、迅速、经济、可靠,故目前诊断糖尿病仍以血糖检测为基本手段。体内血红蛋白含量可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测定值可以偏低;红细胞增多时(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则测定值可偏高。故在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时,应了解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值。
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主要成分为A1c,故临床常以测定GHbA1c来代表糖化血红蛋白总量,GHbA1c常被简写为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无需像血糖那样频繁检查,一般每2~3月检查一次即可。
什么是果糖胺?它有什么临床价值?可否用于诊断糖尿病?
血液中的一些蛋白质也和血红蛋白一样能与血中葡萄糖结合,血糖越高,这种结合形式的血浆蛋白也越多,其中血浆白蛋白可作为与葡萄糖结合的代表,测定血中糖化白蛋白可反映血糖的升高情况,而果糖胺测定就是一种检查白蛋白糖化的间接方法。白蛋白在血中的寿命比血红蛋白短,一般为2~3周,故果糖胺测定反映近2~3周以来血糖控制的状况。
它的临床意义和糖化血红蛋白基本相同,也可作为血糖控制是否满意的指标之一,但一般不用于诊断糖尿病。血中白蛋白的含量对果糖胺之测定有一定的影响。
什么是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它有什么临床价值?可否用于诊断糖尿病?
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可用于判断胰岛B细胞的功能状态,也可作为糖尿病分型时的参考指标,但不用于诊断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病人血胰岛素及C肽水平可以升高、正常或降低,结果极不一致,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测定血糖的方法有几种?它们各有何优缺点?所测的血糖数值是否有差别?
目前临床测定血糖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静脉抽血测定血糖。抽取静脉血1.5~2毫升(ml)放入血糖专用试管内摇匀后送验。全过程需2小时左右。此法优点为所测血糖数值较为可靠,受外界干扰因素少;缺点为费时间,不能立即报告血糖结果,在急症情况下就很不方便,而且要反复抽血,病人难以接受。此外,病人必须去医院检查,无法在家中自我监测血糖。
(2)微血管血(手指、耳垂、脚趾)快速血糖测定。此法用针刺手指、耳垂或足趾后,挤出极微量血,滴在特定的血糖试纸末端,然后将该纸末端插入袖珍血糖检测仪内,在1分钟时,该血糖仪即可自动显示出血糖数值。本法简便、迅速,无须抽血,病人可自己检测。袖珍血糖检测仪可随身携带,使用十分方便。此法在糖尿病急症需多次监测血糖时尤为实用,也为糖尿病病人自我监测血糖提供了条件。其缺点是血糖测定值易受外界因素如操作手法、气温等影响,故结果不够稳定。
(3)血糖试纸测血糖。将手指、足趾或耳垂用针刺破后,以血糖试纸末端与血接触使血吸附于其上,片刻后试纸变色,然后与标准颜色相比(每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一定的血糖数值),找出与其最相近的标准色,即可得出血糖数值。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无须特殊仪器设备,也十分经济,但测得的血糖值只是粗略估计,精确度远不如上述两种方法。
以上3种血糖检测方法以第1、2两种最为常用,这两种方法所测得的血糖数值基本一致,但有时用袖珍血糖检测仪所测血糖值(尤其是在冬季)偏低,此时应注意与静脉血糖值对照。
常用的尿糖检测方法有几种?
目前常用的尿糖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班氏试液法和尿糖试纸法:
(1)班氏试液法。为传统的测尿糖方法:用吸管吸班氏试液(为天蓝色)20滴于试管内,再滴入2滴受检者的尿,混合后加热煮沸,然后观察其颜色的变化。如颜色未变则为(-),绿色为(±),绿黄色为( )、黄色稍绿为(?)、桔黄色为(?)、砖红色或棕色为(?)。加号越多表示尿中含糖量越高,但不能完全反映血糖真实水平。
(2)尿糖试纸法。此法操作简便,但准确性不如班氏试液法,因为尿糖试纸随时间延长敏感性逐渐下降,测得的结果比实际尿糖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