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手紫色(糖尿病人手出现大量青紫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友”饮食可遵循“手掌法则”

“糖尿病患者每天饮食需要量化,一双手就能衡量,我们简称为手掌法则。”医大朱宪彝纪念医院糖尿病“三一照护”门诊主管护师史瑞华说。

每日主食“两拳”。建议“糖友”每日主食量约两个拳头大小。主食要粗细搭配,注意马铃薯、红薯、山药、南瓜、莲藕均为主食。

每日肉类“两掌心”。建议“糖友”每日进食两个手掌心大小、厚度相当于小指厚度的肉类。优先选用纯瘦猪肉、牛羊肉、鱼虾。血脂偏高的“糖友”一周可以吃四个鸡蛋,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

每日蔬菜“一捧”(约500克)。建议“糖友”每日进食一大捧蔬菜,约为两只手能抓住的菜量。推荐常食用低碳水蔬菜,如卷心菜、菠菜、油菜、白菜,深绿色、紫色、红色等深色蔬菜占二分之一。

每日水果“一拳”。建议“糖友”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可酌情选用猕猴桃等低糖水果,两餐之间加餐食用。 孟垚

糖友吃对吃好 控糖不纠结

本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国际上,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糖尿病发病率都在上升。这种疾病是导致失明、肾衰竭、截肢、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9000万。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护理工作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糖尿病三一照护门诊,护士是糖尿病患者全程管理的重要成员,护士们的优质工作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

糖尿病三一照护门诊史瑞华主管护士表示,糖尿病是与生活方式最为密切的慢性病,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排在首位的营养治疗是引发血糖波动最为普遍的因素。针对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主食及水果的饮食问题,三一照护门诊的教育护士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科学饮食方略。

每日饮食遵循“拳头”原则

首选中低升糖指数升糖负荷食物

“临床上有很多病人误认为吃了药打了胰岛素就可以随意吃喝了,也有的病人不了解食物的营养作用什么都不敢吃,这些都导致血糖严重波动,有的血糖居高不下,如何科学吃喝已是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占比最高的内容,也是患者们讨论最多的话题。” 史瑞华说,“糖尿病患者需要均衡的营养摄入,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主食、肉蛋奶、蔬菜、水果都合理进食,把握好量和种类,才能为血糖平稳奠定营养基础。”如何把握每日进食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手掌法则是简单实用的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每日主食两拳,水果一拳,肉类两掌心,蔬菜一大捧。

每日主食大约是两拳,建议粗细搭配,由于主食影响血糖程度高,具体量要咨询营养师或照护师;每日进食肉类约为两个掌心大小,厚度相当于小指厚度。鸡蛋一个,牛奶250毫升左右。每天食用油最多不要超过三勺。优先选用纯瘦猪肉、牛羊肉、鱼虾等。尿酸高的糖友不吃动物内脏、肉汤和海鲜。肉、蛋、奶是优质蛋白每天要摄入。血脂偏高的糖友鸡蛋每周四个,牛奶选低脂或脱脂奶;每日进食蔬菜的量大约是双手掌心并拢的一大捧。进食低碳水蔬菜,如卷心菜、菠菜、油菜、白菜等。深绿色、红色、橘红色、紫色等深色蔬菜要占一半。每日水果一拳,建议糖友在血糖平稳的情况下酌情选用低糖水果,在两餐之间食用。

在食物种类的选择方面,史瑞华建议糖友不仅要关注食物的含糖量,更要关注关注升糖指数(GI)和升糖负荷(GL)。升糖负荷(GL)指的是吃不同数量的一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程度。升糖指数只是血糖升高的速度值,而决定日常能吃多少的,还要看升糖负荷。选择升糖指数和升糖负荷属于“中低”等级的食物,血糖不容易升高。

主食是升糖第一“元凶”

科学烹调粗细搭配血糖不蹿升

主食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是升糖的第一大“元凶”,但是主食却不能不吃。那么糖友该如何吃主食呢?通常纤维素含量、蛋白质脂肪含量越高的食物升糖指数低,煮的越烂、温度越高、食物越精细,升糖指数越高。因此糖友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烹调搭配主食。

米饭 精制白米饭升糖指数90,属于高升糖指数食物。蒸米饭时,白米中夹杂糙米、小米、黑米、燕麦、荞麦、玉米、红小豆、绿豆、扁豆、芸豆、莲子、薏米等,可以降低米饭的升糖指数。吃米饭时细嚼慢咽,同时搭配蔬菜一起吃,可以延缓血糖升高的速度。

馒头 馒头的升糖指数比较高,全麦馒头可以延缓血糖上升速度。自己做馒头最好选用中、高筋面粉,和面时放入荞麦粉、马铃薯粉等杂粮薯类粉。吃馒头不搭配粥。

面条 选择中筋粉、高筋粉制成的面条,所含蛋白质较多。购买挂面还需选择含“钠”低的挂面。面条不能煮得太烂,吃面条一定要控制量,并搭配蔬菜。

各类饼 外面买的饼,一般都含有比较多的油,建议糖友自己做。选择中筋粉或高筋粉,少放油,可以加入适量的蔬菜,如胡萝卜碎、洋葱碎等。

粥 粥对于糖友来说,并不推荐。粥煮的越烂,升糖指数越高。如果非常想喝粥,就要在粥中加入各类杂豆、瘦肉丁、鱼片、蔬菜等,还要注意不要喝太烫的粥,温度太高也会使食物的升糖指数变高。

馅类主食 包子、饺子、馄饨、馅饼等带馅儿的主食,做馅儿时尽可能少肉多菜、少放油盐,最好选择素馅。虽然有馅料,也要搭配着蔬菜一起吃。

除了这些“经典主食”,还有一些淀粉含量比较高的菜也要算作主食,比如土豆、红薯、紫薯、山药、芋头、莲藕、南瓜;粉条、粉丝、藕粉等;绿豆、红豆、芸豆、干豌豆、鹰嘴豆等;莲子、栗子、芡实等,吃了它们,要相应减少主食量。另外,土豆丝 米饭、 馒头(或花卷或各类饼) 粥、 炒藕片、炒山药 蒸红薯,这样的主食搭配不适合糖友。还要提醒的是主食要粗细搭配,切不可只吃粗粮。

选水果不以甜度为标准

餐后血糖控制好可在两餐间吃

糖友对于吃水果存在两个主要误区。一是甜的水果一定不能吃,不甜的水果则可以多吃一点。其实主观感知上的甜并不能作为含糖量多少的依据,比如火龙果基本没有甜味,但含糖量却和苹果相差无几。二是升糖指数高的水果一点也不能碰。升糖指数只影响该种食物吃下去后的血糖升速度而非血糖升高总量,还要结合升糖负荷来综合判断。

史瑞华建议糖友们把水果作为加餐中的一种来看待,达到少食多餐和避免低血糖的目的。当餐后血糖水平较好(低于10mmol/L)时,可以在两餐之间吃总量为15g碳水化合物的水果作为加餐。如果血糖值高、波动大,那就不要吃了。

15g碳水体现在不同的水果上分别是多少量?西瓜约两小块;荔枝约7个,樱桃约8至9个,猕猴桃约1个,柑橘类约1个半;梨约少半个;巨峰葡萄约8到10个;玫瑰香葡萄约25至30个;冬枣约2至3个;火龙果约小半个;水蜜桃约半个;苹果约小半个;香蕉约半根。其中荔枝属于升糖指数和升糖负荷都高的水果,西瓜升糖指数高但升糖负荷低,其余水果升糖指数和升糖负荷都较低,樱桃两项指标最低,其次是水蜜桃。

吃水果的最佳时间是上午9点至10点,下午3点至4点。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单一水果食用量,千万不要吃了两块西瓜,再去吃7个荔枝,摄入的碳水就超了。另外,糖友要掌握好同种水果,熟透的果实升糖指数要高于刚刚成熟的果实。对于有减肥需求的人群,则要格外关注每种水果碳水含量,以上水果中冬枣碳水含量最高,达到30%。

相关链接

6.1 mmol/L≤空腹血糖<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来源: 天津日报

揭秘:手脚出现3种变化,可能是糖尿病或心脏病的信号,别忽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李阿姨像往常一样在社区公园里散步,享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然而,最近她发现自己的手脚似乎有些不同寻常的变化,起初她并未在意,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症状愈发明显,让她不禁开始担忧起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些微妙的变化,或许正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无声警报,暗示着糖代谢异常或心脏健康问题的潜在风险。

一、末梢凉意,血液循环的警钟

当手脚常常感到异常寒冷,即使在温暖的室内也难以缓解时,这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的征兆。对于糖代谢异常的人群而言,高血糖水平会损害血管壁,导致血液循环系统受到影响,尤其是末梢部位的血液供应可能减少。这不仅会让人感到手脚冰冷,还可能伴随有麻木、刺痛等不适感。此外,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源泉,其功能下降也会导致血液输送能力减弱,进而影响手脚的温度感知。因此,若频繁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切勿掉以轻心,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关注糖代谢与心脏健康。

二、肤色变化,微循环障碍的线索

仔细观察,你可能会发现手脚肤色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比如,当站立或久坐后,脚部皮肤可能变得异常苍白,随后又迅速转为紫红色,这种现象被称为“间歇性跛行”或“雷诺现象”。这背后隐藏着的是微循环障碍的问题,即微小血管的功能异常。糖代谢异常和心脏疾病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高血糖会损伤微小血管,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而心脏功能下降则可能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进而影响手脚的血液循环。肤色的这种变化,就像是身体在无声地诉说着微循环的困境,提醒我们及时关注并采取措施。

三、伤口愈合缓慢,免疫与代谢的双重挑战

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小伤口,但如果你发现手脚上的伤口比平时更难愈合,甚至出现了感染的情况,这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糖代谢异常的人群,由于体内高血糖环境,会抑制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降低身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从而导致伤口愈合速度减慢。另一方面,心脏疾病也可能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导致伤口部位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进一步延缓愈合过程。因此,手脚伤口的愈合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身体免疫力和代谢状态的双重健康指标,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四、深层探索:生活习惯与风险防控

面对这些手脚上的微妙变化,我们不仅要学会识别,更要从生活习惯入手,积极预防和控制糖代谢异常与心脏疾病的风险。首先,均衡饮食是关键,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和心血管健康。其次,规律运动不可或缺,适量的有氧运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同时也有助于控制体重,减少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病风险。此外,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睡眠质量,也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

五、科学监测,早期干预的力量

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的健康检查同样重要。通过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关键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并干预糖代谢异常和心脏疾病的早期迹象。特别是对于有家族遗传史或已出现相关症状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专业检查,以便在疾病发生前或初期阶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六、心理调适,不可忽视的软实力

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面对疾病的威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进行冥想或瑜伽等方式,提升心理韧性,为身体的康复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综上所述,手脚上的微妙变化,往往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重要信号,提醒我们关注糖代谢与心脏健康。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的健康监测以及积极的心态调适,我们可以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让生命之树常青。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倾听它的声音,理解它的需求,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