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老人胖(糖尿病人胖了正常吗)

民福康养生堂 0
文章目录:

查出糖尿病时,体型消瘦,为什么最近越来越胖?是因为糖胖症吗?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吃多、喝多、尿多、体重减少。不少患者也是因为这些典型症状才发现糖尿病。但有患者表示,自己刚查出糖尿病的时候体重不断下降,瘦得有些吓人。最近为什么越来越胖?

糖尿病在西医眼中是一种代谢紊乱诱发的疾病,血糖过高,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受到血糖升高的影响,肾脏排出很多的尿液,出现了“多尿”的症状。但是人体内的血糖无法经过胰岛素代谢,也不能被人体吸收,就会出现吃得多,喝得多的情况,但营养吸收始终无法满足需求,就会越来越瘦。

但有患者表示,自己刚确诊的时候,确实体重在不断下降,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发现体重开始上升。明明自己为了降糖,控制饮食比较标准,为什么还会发胖?或许问题就出在“糖胖症”上。

糖胖症是什么情况?

有研究机构发现,几乎8成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肥胖、超重的问题。有些是肥胖引发了糖尿病,有些是糖尿病引发的肥胖。将两者结合后,总结出了一个新的名词,糖胖症(Diabesity)

有不少研究表明,这也属于炎症疾病,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受到自身免疫的影响下,对人体内的细胞和组织产生刺激,从而引发慢性炎症。通俗的讲可能是人们胖了,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对着多出来的“肉”心想,这是什么?外界入侵的物质?攻击它!最后慢慢地诱发了慢性炎症。

当你的BMI指数达到28的时候,还被确诊为糖尿病,就属于“糖胖症”。这种疾病,会比普通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有研究发现,糖胖症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并且出现死亡的风险也会提高7倍,这也是糖胖症比较大的一个危害。

糖尿病患者体重越来越胖,也可能和用药有关

在临床上,有些糖友在使用磺脲类药物后,确实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人们的食欲增加,吃的东西多了,体重也就更容易长胖。这种情况多半出现在刚确诊糖尿病时,BMI指数并不高,但是用药后BMI指数升高的糖友。

胰岛素增敏剂也可能导致糖友体型越来越胖。主要的原理和前者类似,也是因为药物影响人体内的代谢,促进患者体内的糖分吸收,在降糖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脂肪沉积,诱发肥胖。

当糖尿病碰上肥胖症,该如何应对?

第一点、热量摄入减少500大卡

对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是控糖、减重的重点。而且有研究发现,不管是你是采用全素食,还是低脂低糖的饮食方法,只要你能将全天饮食摄入的热量减少500大卡,就能起到减肥的作用。

当然减少热量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这样的比例。但是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比例来减重。比如采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食物代替精细粮食。吃米饭的时候,吃硬不吃软,吃冷不吃热,也能因为其中的抗性淀粉,延缓糖分吸收,增强饱腹感。

第二点、合理用药,必要时调整用药

在临床上确实发现有一些药物可能对体重有所影响。糖胖症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时,首选对减重有利的药物,例如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这些药物既能改善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问题,还能起到抑制食欲辅助减重的作用。

相比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之类有助于减重控糖的药物显然更适合糖胖症患者。

第三点、符合条件时可采取代谢性手术

不少人曾听说过切胃手术,这就是代谢性手术的一种。通过手术切除消化道等行为,来减少人体能够摄入的食物总量,并且改变食物消化的方式。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BMI指数超过3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患者自身不能存在并发症或合并症。否则很可能带来其他的血管风险。

糖胖症其实是两种疾病并发的总称,和单纯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体重指标,当体重有所升高后,及时察觉异常,并且尽早进行饮食调理、药物调整等方法稳定体重。研究发现,如果患者能够在1年内减重30斤,糖尿病症状的缓解率就能达到86%,这也是帮助患者稳定血糖、改善病情的好方法。

如果你也深受糖胖症的困扰,不妨试试看。刚确诊糖尿病时,体型消瘦,但最近却越来越胖,或许是糖胖症和药物在作祟,尽早调整,控制糖尿病发展。

老年糖尿病患者吃碳水化合物就出现血糖猛升怎么办?

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能量供应的主要来源,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应当占总能量的50-55%。部分老年人由于多年形成的饮食习惯,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比高,尤其是早餐时,如馒头、面包、面条、粥、少量的咸菜、牛奶,导致早餐后血糖升高明显,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午餐前低血糖。

在进食碳水化合物时关注下列几个小“妙招”有利于减少血糖波动:

1、“纤维伴侣”有奇效 进食碳水化合物的同时可以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延缓血糖升高,减少血糖波动,还能够改善血脂水平,也有利于控制体重。杂粮和副食中含膳食纤维较多,可控制在占碳水化合物的20%-30%。 慎用人群:胃轻瘫和胃肠功能紊乱的老年患者应避免过量摄入(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过多的膳食纤维摄入会对胃肠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2、碳水化合物“后置” 糖尿病患者的餐饮应尽量保证营养均衡,比如,在每一餐中最好同时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蔬菜。此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蔬菜的进食顺序也十分重要。可以先喝汤,然后进食蔬菜、肉类,3-5分钟后再进食碳水化合物。后进食碳水化合物可降低患者的餐后血糖增幅1-2mmol/L。适当减慢进餐速度对降低餐后血糖增幅也很有益处。 (北京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得了糖尿病到底会胖还是会瘦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说到糖尿病,需要大家多多重视,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出现的病症,很多年轻人甚至儿童也会出现。同样是得了糖尿病,有的人很胖,但是有的人却很瘦,为什么会这样呢?糖尿病究竟会让人变胖还是变瘦?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糖尿病学分会委员邢影,了解有关糖尿病的那些事。

得了糖尿病有的胖有的瘦

得了糖尿病到底会瘦还是会胖,邢影从两个实例开始讲起。36岁的李女士,入院体重达到109kg,BMI41.5kg/m2,近十年来,体重一直维持在210斤左右,曾经减过肥,后来体重逐渐反弹,自己也没有毅力,觉得“胖没事,健康就好”,所以,就一路胖过来了。因为体重过大,平时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全身就冒虚汗,所以就更不爱运动。近3个月有明显口渴、多饮症状,此次因为腹部有隐痛、恶心、尿频、尿急、小便刺痛来就诊,入院时监测空腹血糖17.8mmol/L(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7.0mmol/L或随机≥11.1mmol/L),经详细检查后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肥胖症及泌尿系感染。经系统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院外制定降糖减重的方案,三个月的随访,李女士成功减重42斤。

40岁的王先生,入院时体重98kg,BMI32.16kg/m2,因为体重下降、多饮、多尿、恶心、呕吐15天来院就诊,近半月来体重突然下降15kg,入院后化验随机血糖高达35.0mmol/L,快速糖化血红蛋白9.0%,尿常规:酮体2 、葡萄糖3 ,经系统检查后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酮症等相关代谢性疾病。经积极降糖、补液、消除酮体等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院外制定个体化降糖方案。

是胖还是瘦通过公式来算算

如何判断肥胖,通过一些常用指标就能知道。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判定方法,计算公式为: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kg/m2)。中国居民的判断标准,正常:18.5-23.9kg/m2,超重:≥24kg/m2,肥胖:≥28kg/m2。

研究结果表明,假若BMI≥24.0kg/m2,即使血脂、血压、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至少也会增加50%。也就是说,即便代谢状况良好,超重或肥胖人群的糖尿病风险也会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超重者(BMI24.0-27.9kg/m2)糖尿病的患病率风险是正常体重的1.5倍,而肥胖者(BMI≥28.0kg/m2)更是达到了令人担忧的1.74倍。代谢异常并且肥胖的参与者糖尿病风险更是达到了2.15倍。

腰围(WC)是用来判定脂肪分布异常的指标,腰部脂肪过度积聚危害性最强,称作向心性肥胖。男性≥85cm,女性≥80cm,为肥胖。腰臀比(WHR)评价标准:男性>0.9,女性>0.8,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标准(理想)体重和肥胖度怎么算,邢影说,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肥胖度=〔(实测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为超重,超过20%即认为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超过100%为病态肥胖。

什么决定糖尿病人的胖瘦

“糖尿病人的胖瘦情况,主要是由体内的胰岛素所决定的。”邢影说,胰岛素不仅有搬运血糖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脂肪合成和存储。脂肪堆积得越多,人也就越胖。

糖尿病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多种类型,比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等。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主要见于年轻人,三多一少症状典型,患者常体重降低,起病急,容易自发性地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晚期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典型,并且起病隐匿、病情缓慢。

邢影说,李女士在确诊2型糖尿病以前,很有可能已经患了糖尿病,譬如有明显的口渴、多饮症状,只是没有去医院确诊而已。这时候是处于糖尿病前期,胰岛功能尚有代偿功能,但是体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自身机体想要去降低血糖,就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就容易形成高胰岛血症。胰岛素一多,脂肪就堆积得越多,人也就越胖了。

许多糖尿病病人,尤其是糖尿病初期,患者的体型会越来越胖,这种肥胖不是全身匀称的发胖,而是以腹型肥胖为主。前面已经说过,胰岛素除了具有降糖作用之外,本身还具有促进脂肪合成并储存的作用,因此有着潜在增加体重的效应。那些体型肥胖的患者,其发病的原因大都在于胰岛素抵抗,就是说胰岛细胞能够分泌足够量的胰岛素,但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来分解葡萄糖,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胰岛细胞就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高胰岛素水平会进一步促进身体发胖,肥胖又会反过来阻碍身体合理利用胰岛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糖尿病的消瘦与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降低关系更大一点,对于1型糖尿病可能更典型,它的胰岛功能较差,那么胰岛素分泌得特别少,所以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且容易出现酮症。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胰岛功能残存,口服药物有效,如果出现了体重明显减轻,可能还是跟胰岛素分泌不足相关。所以这一部分患者,大部分考虑血糖水平过高,导致的这种体重减轻,就如王先生一样,如果体重减轻、消瘦的时候,提示血糖控制得不是特别好。

到了后来,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的功能可能有所减弱,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就减少了,逐渐地胰岛功能衰减,这就跟我们1型糖尿病人类似,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彻底不够的时候,就不会有脂肪的堆积。同时,因为胰岛素的不足,血糖无法正常供能,这时候就会燃烧脂肪供能,脂肪燃烧得多了,久而久之,人也就消瘦了。

如果能做到机体中胰岛素的量与血糖的消耗量恰好平衡,血糖既不会高,也不会因有剩余而转化成脂肪,体重自然会保持相对稳定;反之,如果治疗后胰岛素有过量,转化成的脂肪会增多,体重就会增加而长胖;如果胰岛素仍然有不足,不但血糖得不到利用会升高,还不得不通过分解身体中脂肪来补充能量,最终导致了体重下降而越来越瘦。

另外,如果监测血糖正常,出现突然消瘦,除了考虑糖尿病之外,也可能常见于以下疾病:1.食管、胃肠道病变,可以引起吞咽困难,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等,使机体的能量供应不足引起消瘦。2.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如胃癌、肺癌、肝癌、胰腺癌等消耗性疾病,可以因为消耗增多引起体重进行性下降。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的糖、脂肪、蛋白质会出现消耗增多,引起消瘦。4.肝脏、胆道疾病可引起消化液或消化酶的合成分泌减少,可影响消化、吸收不良,引起消瘦。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既可以胖,也可以瘦,糖尿病患者的胖瘦,和糖尿病类型以及胰岛素缺乏程度有关。胰岛素是一种促合成激素,能够促进蛋白质、脂肪和糖原的合成,抑制蛋白质、脂肪和糖原的分解,如果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严重,糖尿病患者就会消瘦,如果糖尿病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患者多为肥胖。1型糖尿病多青少年起病,以胰岛素缺乏为主,可有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治疗主要依赖胰岛素,所以1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型多消瘦。2型糖尿病既有胰岛素抵抗,也有胰岛素缺乏,尤其是病程短的2型糖尿病,多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多是肥胖体型。肥胖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基础,胰岛素抵抗容易导致糖代谢异常,甚至发生糖尿病。病程长的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很差,也可以表现为消瘦。

糖尿病病人无论是太瘦还是过胖都不是啥好事,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标准体重才是最好的,因为胖瘦是一项能体现出糖尿病轻重的直观指标,也不要认为体重没变化就不会是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需要进行长期科学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健康饮食结构,对糖尿病“敬而远之”。(王皖秦朱明明记者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