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也可逆(糖尿病到底能不能逆转,一直存在争议)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柳叶刀》:86%的糖尿病,是可以“逆转”的!3类糖友成功率更高

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并称为“三大代谢类疾病”,而代谢类疾病的主要特征,除了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有限以外,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并发症,也是此类疾病的隐患之一。

而在这其中,糖尿病的患者人数,在中国一直处于“拔尖”的位置,根据疾控中心的统计显示,全球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来自我国,我国每10个人当中,就有一人可能患得糖尿病。糖尿病漫长而艰难的治疗期,也让不少糖友打起了退堂鼓,觉得糖尿病既然治不好,不如自暴自弃算了。这样的想法非常错误。《柳叶刀》曾经发表过一篇学术报告显示,糖尿病其实并非不治的“绝症”,其实它完全是可以“逆转”的。

《柳叶刀》:86%的糖尿病,其实是可以“逆转”的

在详细介绍这个研究之前,大家有必要了解糖尿病“逆转”的含义:

医学上认为,糖尿病的逆转,并不是指患者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降低,也不是代表患者的血糖会出现明显的下降。“逆转”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是指患者在经过治疗或者生活调理以后,日常饮食和作息已经不会对血糖造成明显的影响以及对健康造成威胁,医学名词称为“糖尿病完全缓解”。而《柳叶刀》的研究,也是基于此而产生的。

这个叫做“2型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的研究,通过对符合特定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干预,例如减重吗,控制饮食等方法进行糖尿病治疗。

而在12个月的实验时间结束后,相关科研人员惊讶地发现,接受干预的糖尿病患者中,有接近半数的实验者达到了糖尿病缓解的标准,也就是医学定义上的“逆转”糖尿病。并且根据进一步的数据模型分析发现,减重15kg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逆转的成功率居然高达86%

由此可见,很多糖友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因此不配合治疗,自暴自弃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恰恰相反,只要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能够合理且坚持的对生活进行干预,糖尿病同样有逆转的可能,还请各位糖友不要放弃,坚持治疗,方才能”守得云开见日出“。

不仅如此,糖尿病的诱病原因有很多,基于病因。医学上也将糖尿病分出了各个种类,比如肥胖型糖尿病,肾糖型糖尿病等等,因为不同糖尿病患者的病理情况不同,“逆转”的成功率也是有所不同的,以下3种糖友,糖尿病逆转的成功率更高,看看自己符不符合。

以下3种糖友,糖尿病“逆转”的成功率更高!

1)肥胖体型的糖友

上文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论证,减重对于稳定血糖,控制病情的有效性。因此一些因为体型过度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也能因为体重下降的有效性而得到充分的缓解。

因此,对于肥胖体型的糖友而言,减肥仍然是首要的目标,控制好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性,以达到糖尿病的长期逆转目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2)非常规糖尿病患者

一般来说,糖尿病主要因为遗传,亦或是后天胰岛素抵抗所形成的。而一些非常规的糖尿病诱因,比如感染,外伤,情绪应激,或者服药副作用等所形成的新发糖尿病,此类糖友本身血糖并没有受到疾病影响,也不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通过对非常规因素的限制,比如控制情绪,及时处理外伤,亦或是停止服药等,都能行之有效的控制血糖,继而达到糖尿病逆转的效果。

3)患病时间少于5年的患者

糖尿病这类代谢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血糖的持续性产出,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如果不加以生活调整和积极治疗,糖尿病的病情也会加重。

反过来讲,如果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较短,说明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性,相对而言不是太高,身体代谢运转也基本稳定。如果能够及时进行生活干预,自然逆转的成功率也会更高。

就这一观点,卢登堡大学曾经也有一项实验加以证明,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出糖尿病时,自身胰岛功能大约降低了50%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胰岛功能也会慢慢下降,超过五年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降低了75%以上。病症更明显,劳损更严重的胰腺,想要后续调理恢复,自然也更加的困难。

综上所述,糖尿病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并没有很多糖友想得那么可怕,严格意义上来讲,糖友们几乎都有“逆转”的机会,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合理干预生活,长期坚持对血糖的控制和调理,相信大家都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

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是,医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

研究发现,对早期、高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强化饮食干预,在体重明显改善后,代谢指标(包括血糖等)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病情达到临床缓解状态,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多年不需要用降糖药。从这个意义来说,可以实现糖尿病的部分“逆转”,从而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糖尿病有8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主要核心病理机制有两个。一个是胰岛细胞功能的缺陷或者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临床上常见于1型糖尿病。另一个就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的工作效率降低,也可以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在临床上主要见于2型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接近90%,1型糖尿病约占5%。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还是比较清楚的。例如,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同时不爱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和生活方式。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β细胞功能越来越差,胰岛素抵抗越来越重。这些诱发因素中有一些是无法控制的,如年龄和遗传因素,但是也有很多因素是可以干预和控制的,如不良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甚至逆转早期的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人群还不能算是糖尿病患者,但是血糖要比一般人群高。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干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糖尿病前期人群一般不用吃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多数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一部分新发的、糖尿病病程不长的已确诊患者,特别是肥胖人群,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尤其是体重减轻后,糖尿病病情随之消失。有些患者甚至能把胰岛素和降糖药都停掉,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尽早干预。这种干预可以真正逆转糖尿病。即使控制不住,最终确诊为糖尿病,这些干预对患者后期的糖尿病治疗和管理也会很有意义。

要敏锐地早期识别糖尿病。“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三多”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一少”是指体重减少。但很多患者并没有“三多一少”的表现,而是通过查体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另外,还要警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现象,比如伤口不易愈合、身上经常长疖子等。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如果有这些异常就要到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极个别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出低血糖反应,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是有效控制高血糖的方法非常多。大部分患者长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保持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延长并发症的发病时间,也是一种糖尿病治疗的“逆转”。

(作者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5日 17 版)

南加州大学搞了个大发现,糖尿病可逆?

提及糖尿病,大多人的印象都是终身用药,严重情况下必须注射胰岛素……

但是,今年年初,BBC发布了一篇文章:

“禁食方案”有可能促进胰岛功能恢复

这个研究被同时发表在了《cell》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南加州大学的Dr Valter Longo领导主持。结果显示:通过“FMD禁食方案”(fasting-mimicking diet),可能可以促进胰腺功能恢复。

换句话说,“FMD禁食方案”(fasting-mimicking diet)可以将无法产生胰岛素的细胞重新编程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这种方法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病症都有逆转作用。

不过,

Dr Valter也同时发出了警告:目前阶段,大家不要自己在家随便尝试“FMD禁食方案”。

如果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随便尝试“FMD禁食方案”,可能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危害。

目前,这个方案还在试验阶段,患者一定要谨遵医嘱。

在这个”可逆“方案可以正式纳入治疗手段前,面对糖尿病这个”甜蜜的敌人“,我们还是要早防早治

解读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马晓伟

对战糖尿病,“早防”防什么?

● 防“三多一少”症状:

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

● 防急性并发症: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等

● 防血糖过高:

1.空腹血糖≥7.0mmol/L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mmol/L

3.随机血糖(进餐后任何时间点)≥11.1mmol/L。

这三点存在任意两个或通过两次检测同一个点出现两次,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早治”何时为早?

大量的研究证实,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以及药物的使用,可以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到糖尿病的风险下降高达50%左右。

所以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前期人群或糖尿病患者,必须及时治疗!

糖尿病患者何时开始用药呢?

HbA1c在7%以下,可以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监测HbA1c。如果HbA1c在7%以上的,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加用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常用降糖药有哪些?

一是双胍类,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二是磺脲类,主要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

三是格列奈类,主要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四是DPP-4抑制剂,主要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

五是TZDs类,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六是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

七是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有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均需皮下注射。

八是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汀。

九是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是补充患者体内相对不足的胰岛素,需要皮下注射;

目前国外也有喷鼻制剂上市。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降糖药?

1型糖尿病患者依赖于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口服药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首选口服降糖药。

对于血糖非常高或伴有急性并发症或已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首选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强化治疗。

在没有禁忌证、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首选二甲双胍。如果应用二甲双胍三个月后,HbA1c下降未达到目标值时,可以联合其他种类的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如果患者不能耐受,可以换用其他口服降糖药。不过,通过小剂量滴定给药方式,一些患者可逐渐适应二甲双胍。

在联合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还不能达到目标值时,就要联合使用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对不良反应勿过虑!

患者不愿意用药,首先是怕不良反应,影响肝肾功能。

其实,能够上市的药物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只要正确使用,其安全性相对还是比较好的。对于肝肾功能本身存在问题的患者,用药后会增加肝肾的负担,但这在临床上不能笼统叫作肝肾损害。相反,更需要注意的是肝肾功能不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比如二甲双胍需要经过肾脏排泄;如果患者肾功能不全,就会影响到二甲双胍的排泄,引起药物的蓄积。

患者担心药用上就停不了。

其实,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用药后胰岛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情况都会有所改善,在服用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停用降糖药。有的患者可能几年内都不需要用药,单纯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就可以维持一个比较理想的血糖水平。

您对糖尿病有清晰了解了吗?

文/综合编自《中国医药报》、公号“英国那些事儿”

图/来源于网络

新媒体编辑:申杨

统筹策划: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