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约其糖尿病(糖尿病的蜜月期是指)
【说谍】明楼or夏文运,《伪装者》下掩盖的历史
电视剧《伪装者》曾是不久前的流量剧,明家四姐弟的忠肝义胆让人看来回肠荡气。个人观后感,作为正方四角,我喜欢姐姐(刘敏涛)的演绎。而明诚(王凯)的角色定位,精准,全剧最重要的轴承。作为蛰伏几年,又重新杀回大一线的胡歌,其实,究其表演本身来说,还是乏善可陈(此处应该有胡歌迷的砸砖),或许是映照于与其搭戏和对手戏的演员们过于强大。
明楼,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我觉得他身上影射了两个重要人物,全剧人物定位及城市、工作背景,应该有中共地工人员,至今神秘莫测的蜘蛛间谍袁殊的印记。而另一个,作为全剧最后破谜而言,第二战区的重大胜利。我仅是个人所想,反而应该是第五战区的台儿庄吧。如果是,那么人物原型应该更靠近另一位杰出的由李宗仁亲自策反并运用的地工人员夏文运。
日方人物那就应该有影佐祯昭与和知鹰二的结合体背景了。其实,这个剧写的如此漂亮,点题的背景军事行动却是一个大BUG。因为汪伪政府1940年成立,而那个时间段第二战区已经是八路的敌后作战为主的战场态势,最大的战役规模,应该是1940年8月开始的百团大战。但从现在的史料来看,这并不是一场长期筹备而发动的战役。甚至战役最初的目的就是简单的正太路破袭战,以破坏,迟滞日军的交通为主要作战目的的一次大规模军事作战。也没有史料可以来佐证我地下工作者从上海提供了军事情报。
即便是我个人猜测,将时间轴前移,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其实也只是徐州会战中发生的一个局部战役,整个会战国军还是败的很惨。且台儿庄也并不是未雨绸缪的一次军事动作,只是当时中日军事势态发展而至的,为阻击日军南下合围,国军用铁与血碰撞出来的一个惨烈的战争节点而已。但在这其中,国军方面,上海传来的情报起到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而发送情报的这个人就是,夏文运。
日本‘梅机关’机关长影佐祯昭
明楼or夏文运
明楼是不是夏文运为蓝本的呢?其实,这个还真不能轻易的下定论。但追踪寻迹沿着电视剧的脉络,还是有不少巧合之处。
夏文运,字承尧,化名何益之,1905年出生于金州老虎山会大朱家屯。
夏文运是大连市金州七顶山人,父亲名叫夏日明,在兄弟中排行老小,俗称“夏老九”,是个车把头。1905年12月,夏文运出生。他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夏文玉,叔伯兄弟众多。由于他长得白白净净,又聪明又腼腆,所以被大人们戏称为“夏大姑娘”,深讨奶奶的欢喜。当时还未分家,全家老少、雇工有100来口子。8岁那年,当家的奶奶夏刘氏发了话:以后就别让“夏大姑娘”学农活了,让他读书吧。从此,夏文运背上了小书包,进了当地的老虎屯第一普通学堂。夏刘氏去世,九兄弟分了家,但大家仍然齐心协力地供养夏文运读书。
1919年,夏文运考入日本人开办的位于大连的旅顺师范学堂。毕业时他各科全优,成绩名列前3名。津田校长爱怜他的才学,特意说服“满铁”的老总,每月资助夏文运50日元,以广岛高等师范交换生的名义赴日留学,攻读历史和法学。50日元,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资’(虽然,日本当时深受通货膨胀之苦,但以当时购买力而言,1日元也几近今天100多元人民币)。 1929年,夏文运又考入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硕士研究生。由于经济拮据,他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以绿蕉为笔名,先后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小泉八云及其他》、《欧美文学评论》等多部著作和日本小说集,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留下过深深足迹。1931年春,他回国应聘为奉天(现沈阳)冯庸大学教授兼校长秘书。同年暑假,他再次返回日本进行论文答辩,拿到了京都帝大文学硕士学位。
曾经笔名:绿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了东北,冯庸大学被迫迁往北京,夏文运因此失业。在生活无着、报国无门之际,经人介绍进入了伪“满洲国”政府机关工作,因其“学历过人,日语甚好”,又有长期在日本学习的经历,不久,受到当时还是中佐军衔的关东军司令部情报课长和知鹰二的赏识并邀请担任其随身翻译,深受器重,并与土肥原贤二、坂垣征四郎、冈村宁次等日军高层关系密切。因“夏”字与“何”字在日语中发音相似,所以,夏文运对外自称“何益之”。
和知鹰二年轻时
1931年至1936年,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暨国民政府试图统一时期,与蒋介石对立的广东和广西两省均处于半独立状态。侵华日军企图利用中国当时的分裂局面,煽动地方势力派李宗仁同国民政府对抗,遂派出各色人物去广州游说李宗仁。
1935年6月,夏文运陪同和知鹰二长驻广州,做李宗仁及其两广军队的策反工作。此后,李宗仁与和知的历次会谈,都由夏文运当翻译,借此,两人开始了结交。在与日军军官周旋中,李宗仁得知日本军方分成两派,一派是以东条英机、土肥原等人为代表的“南进”派,主张迅速占领中国及东南亚,攫取资源,以战养战;另一派是以荒木贞夫大将为代表的“北进”派,主张集中力量对付苏联。而和知鹰二属于“北进”派,不支持扩大侵华战争,并与土肥原有矛盾。
历次会谈中,李宗仁对和知鹰二阐明了自己的见解:日本侵略中国,必将促成中国结成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日本想打败中国决非易事。和知听后,深表同感。
《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与夏文运多次见面,觉得其为人正派、年轻热情、才华横溢,便想唤醒他的良知。一天,在广州东山马棚岗,李宗仁密约夏文运到自己的住处倾谈。李宗仁诚恳地问道:“我看你是位有德有才的青年,现在我们的祖国如此残破,你的故乡大连也被敌人占据,祖国的命运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你能甘心为敌服务无动于衷吗?”
此时的夏文运虽然深得日本人的优待,但中国人的意识和良知并未消灭。在李宗仁的开导下,夏文运顿时潸然泪下。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如何受日本人的欺凌,即使无意中多看了日本人一眼,也会被打得鼻青脸肿;现在虽然声名显赫,但也时常受到日本人的奚落,多次遭到日本宪兵的刁难与无理审查。有时候,活着远比死亡更残酷,特别是在没有出路,没有希望,甚至连解脱都无可能,一味痛苦的时候。
《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开始了实质性的试探:“何先生,假如中日之战爆发,你愿不愿意替祖国尽点力?”
夏文运擦了一把眼泪,郑重地表示:“如有机会报效祖国,当万死不辞!”从这时候开始,夏文运便正式成为李宗仁的高级情报人员,两人通过秘密电台和专用密码进行单线联系。夏还表示,谢绝任何报酬。
夏文运被李宗仁成功策反,在此后的岁月里,他“身在日营心在华”,利用和知的庇护,长期为李宗仁提供绝密情报。
1936年上半年,夏文运提供了日本派遣大批特务到印度支那活动的战略情报,李宗仁分析出日军可能倾向于施行南下战略。于是,同年秋,他果断地将广西省会从毗邻印度支那的南宁迁往内地桂林,实施战略转移。
1936年8月,和知鹰二常驻天津,主要任务还是策动两广的李宗仁、白崇禧进行推翻蒋介石政权的活动。和知公馆设有与两广联系的电话,而李、白的代表黄南鹏就住在和知公馆。和知公馆允诺一旦倒蒋行动开始,日方将供给大量的武器弹药,支持两广"独立"。夏文运同时也保持着和桂系的秘密往来。
1937年“七七事变”后,和知鹰二于8 月调任上海派遣军第十一师团步兵第44联队长,大佐衔 ,曾率部在上海与中国军队作战,后因发表“反战”言论被军部褫夺兵权,调任运输司令及日军驻上海、华南特务机关长等职。在任何现役职务上,和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情报来源。之后,关于敌军进攻徐州,突入皖西、豫南,以及围攻武汉的战略及兵力分布,桂系无不了如指掌。这些情报实际都是夏文运从和知处获得后提供的。
台儿庄血战一景
1938年初,台儿庄战役拉开序幕。台儿庄位于苏鲁交界,为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在徐州东北方。相距只有61公里。台儿庄若丢失,则徐州不保。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要防守津浦线狭长的一个区域,而能调动的兵马少之又少,且多是杂牌军。坂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从青岛向鲁南进犯,矶谷廉介的第10师团沿津浦线南攻,2万多名日军以饿狼扑食之势直逼徐州门户台儿庄。
血战台儿庄剧照
1938年1月底,正在李宗仁焦头烂额之际,他收到夏文运的一份绝密情报,这封密电写着11个大字:坂垣师团将从胶济线南下。李宗仁据此料定坂垣将进攻临沂,因此命令庞炳勋军团驰往临沂,堵截敌人。庞炳勋军团实际上只有5个步兵团,浴血奋战到3月中旬,渐渐抵挡不住号称“陆军之花”的坂垣师团,向李宗仁求援,而此时南北战线都很吃紧,李宗仁无兵增援。
正当李宗仁一筹莫展之时,夏文运又从上海租界及时发来绝密电报:日军南动而北不动。李宗仁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立即调整军事部署。李宗仁命令驻防在津浦线南段滁州、明光的桂系第三十一军迅速西撤,诱敌深入;命令于学忠的第五十一军在淮河北岸布防;迅速抽调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北上。庞部、张部一举在临沂歼敌 3000多人,使敌军无法立足,一退40多公里,彻底粉碎了坂垣、矶谷两师团会师台儿庄的企图,从而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条件。
4月7日,台儿庄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在1个多月时间内,中国军队毙伤日军 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汽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多挺、步枪10000多支,矶谷师团的主力被彻底歼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1939年4月,夏文运又从上海发来密电,详细报告日军扫荡第五战区的战略及兵力部署情报。据此,李宗仁下定决心,巧妙布阵,率部苦战月余,终于击溃进犯之敌,毙敌5000多人。
1939年7月,国民政府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长张群,在接受UP(合众社)、AP(美联社)、AFP(法新社)等外国通讯社记者采访时洋洋得意,将松冈外相对汪精卫的最后通牒、日本对华工作要项等情报悉数向媒体披露。外国记者十分吃惊,问道: “这么多绝密的日本情报,是怎么搞到手的?日本可是一个保密体制严格的国家啊!”
为了让他们相信,张群顺口回答:“这。。。这些情报,是我们从Shia某手里获得的。”于是,中外媒体都以重庆方面曾从“谢某”或“夏某”之手获得日本情报为主题,进行大肆报道。这些消息犹如一颗震撼弹,迅速向外扩散,日本军方闻讯后紧急追查。很快,和知鹰二大佐进入审查对象名单,被撤掉“兰机关”机关长职务,不久被调往台湾,担任台湾军参谋长。为了夏文运的人身安全,和知特意从台湾给他拍来电报,暗示说:“上海天气不好,宜暂留香港。”夏文运立即偷偷逃往香港。夏文运前脚刚走,日本宪兵队后脚就到。他们包围了夏文运在上海的住宅,把床柜、书籍、衣物翻了个底朝天,也未能找到夏文运踪影的线索。
但夏文运不久重返上海,隐藏寓居于租界之内。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上海租界,夏文运因间谍嫌疑险遭日方特务逮捕,他及时应对,又马上出逃。
此后,凭借过去在权贵之间和日伪的关系,夏文运先后担任广西省政府顾问、伪北京市和天津市参议、至此,夏文运与李宗仁的情报联系中断。在山西,夏文运在太原先后任伪《新民报》社社长,1943年至1945年4月任伪山西省政府建设厅厅长。据夏文运的女儿夏绿蒂回忆,她的叔叔夏文玉跟她讲过,夏文运在担任伪山西省建设厅长期间,曾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经常与八路军进行物质交换,并掩护、解救过包括中共元老董必武在内的许多共产党人的性命。夏文运重情重义,亲友们投奔他,他总是热情招待,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生活等实际困难。
另有一个传闻:1946年3月,军统局真正的老板戴笠飞抵北平,偶然听说夏文运就在这里,喜出望外,亲自部署,秘密逮捕并审讯了他。为此,行期延误了一天,返回南京途中遭遇雷雨,命丧戴山。
当时,夏文运被关在东城区警察署内,随时都有可能被处决。妻子陈桂珍得知消息后,立即去见李宗仁,请求援救。李宗仁于是亲自出面证明:“夏文运非汉奸,他在日伪政权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吾之派遣的。”
1947年,夏文运经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保释出狱, 1948年回上海定居。
全国解放后,因其在日本占领期间担任高官伪职情况,夏文运被误定为在逃的“大汉奸”,捉拿他的布告贴满了他家乡的大街小巷,夏文运的子女、亲友深受连累。
1950年初,夏文运被上海卢湾区警察局逮捕,经上海市委情报委员会书记吴克坚的关照,被无罪释放。之后,夏文运途经香港,辗转踏上日本国土,并在日本重新成家。
后经由日本政要岸信介(1957年、1958年两度组阁,担任过3年多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担保,夏文运获得居住权,并担任了日本国铁特别顾问。退休后,经营料理店为生,他多次表示欲回祖国探亲的愿望,可是,由于中日尚未建交,没能如愿。 1967年,夏文运以日文出版《黄麈万丈》一书,书中只字不提曾为李宗仁密送情报一事。
岸信介
而和夏文运有着莫逆交情的和知鹰二,在上个世纪 60年代初,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特意去拜会了寓居新泽西的李宗仁。交谈中,李宗仁仔细询问了夏文运在日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不无感慨地说:“不知什么时候再能见到老夏啊?”后来,李宗仁又在《回忆录》中多处提及夏文运,称他是“无名英雄”“对抗战之功实不可没”。
1965年7月,李宗仁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大陆。他向有关部门打听夏文运子女的情况,并希望能见他们一面。可惜因为当时的历史原因,其结果不得而知。
夏文运家眷及后人
大夫人那氏,满族,金州三十里铺人。当年,婚姻都由父母包办,而且,时兴娶大媳妇,为的是能持家,好管教丈夫。那氏比夏文运大8岁,没有文化。那氏为夏文运生了两女一儿。大女儿夏桂枝生前是北京市宣武区政协委员。二女儿何蔚敏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生前是上海打浦中学教师。儿子夏尊江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1980年病死在北京。
二夫人佐佐木,是夏文运当年在日本读书时的同学。婚后,没有子女,两人离婚,但仍保持朋友关系。夏桂枝、夏尊江在日本留学,吃住都在她家。
三夫人陈桂珍,上海人,有文化,漂亮而善持家,比夏文运小16岁。夏文运虽然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但思想深处仍存在着“男尊女卑”、“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因为陈桂珍接连为他生了碧蒂、绿蒂两个女儿,他很不满意,逐渐冷落了陈夫人,并与一个舞女赵小姐关系暧昧。1946年3月,经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批准,他被秘密逮捕。陈夫人立即去面见北京行辕主任李宗仁,才使他被无罪释放。1948年,夏文运与陈夫人离婚。夏碧蒂留学于巴黎大学,与父亲分别20年后才重聚,1969年在日本成婚时,日本国铁总裁十和信二亲自为其证婚,现居台湾;夏绿蒂毕业于某水产学院,现已退休。
四夫人藤田智荣。1955年,孤身在日本的夏文运穷困潦倒,因糖尿病住院,与小自己25岁的护士藤田相识、相爱。同年底,两人在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陋室内结婚,育有一儿一女。 女儿夏蒂子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儿子夏尊潮毕业于明智大学,文学博士。
1978年11月15日, 一直戴着在逃“大汉奸”帽子的夏文运因脑溢血而瞌然去世,葬于著名公墓东京上野林光院。终年72岁。值得一提的是,他至死也没有加入日本国籍。
今时,他的历史已经被重新审视,其名已录入《大连人物志》,相关故居也被有关部门列入修复规划。
当然,回到开篇。不能因为事件相近而确定谁就是谁。艺术嘛,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明家四姐弟正是不屈的中国人的集体缩影。
在此,谨向所有为国为民族独立自由而在刀尖上跳舞,甚至牺牲的无名英雄们,致敬。
龙江县乡村特色游之鲁河乡旅游
鲁河乡
小城不大,风景如画!
鲁河乡位于龙江县西北部,东接龙江镇,南靠龙兴镇,西北部与碾子山区接壤,滨洲铁路、碾北公路贯穿鲁河乡境内,并有火车、汽车站点。全乡幅员面积236平方公里,地处丘陵漫岗和半山区,雅鲁河流经乡境。
1
沙棘木耳采摘体验园
沙棘木耳采摘体验园位于鲁河乡鲁河村,碾北公路G232 34公里处。占地105亩,可做为旅游停靠驿站。园内规划布局合理,设有房车充电桩,能同时容纳8台房车安营扎寨。基地的采摘品种为沙棘木耳,即是以沙棘果果渣为培养基培育出的黑木耳。沙棘果中含有190种以上的营养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预防和保健作用。沙棘木耳采取挂袋式生产,生长周期在120天左右,生长周期内均可采摘。
2
龙腾岭景区
龙腾岭景区结合自然生态、林业资源等独特的优势,因地制宜,栽植了大叶紫丁香、冷香玫瑰和黄玫瑰、重瓣榆叶梅、五角风、紫叶枫箱果等5种花树,现已打造“花园”440亩,从春到秋不同花色、花期灌木,与原有的水塔山流域樟子松嫁接红松、杏树、柠条、杨树等树种相连,面积达到2000亩。景区内还有天然景观“龙潭”、“龙泉”,一年四季泉水常流。同时。鲁河乡结合山路地势打造越野“龙道”10公里越野赛道。
3
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密约》的产物。其干线西起满洲里,经鲁河站至绥芬河。清光绪23年(1897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建碾子山路段。1924年,中苏达成建交协议。苏俄政府允诺,中国以资本赎回中东铁路及该路所属一切财产,并允诺将该路一切股票、债票移归中国。中东铁路遗址由鲁河站3座建筑组成(分别是鲁河站1号建筑,鲁河站2号建筑,鲁河站3号建筑),位于鲁河站西,建于1901-1906年间,建筑长15米、宽4米、高6.5米,面积60平方米,砖混结构。此建筑群在2014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誉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4
青年点
鲁河乡龙德村青年点就是当时百名知青“上山下乡”生活学习的居住之地。青春在这里耕耘,岁月在这里蹉跎。那个年代的人都是铁人精神,正是这些有力量的一代铁人,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带着您的孩子来此忆往昔峥嵘岁月吧!
5
大坝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史称"九一八"事变,大坝炮楼就是当年侵略者留下的产物。当年,日本人用枪威胁中国民工修筑的防洪大坝,受奴役的苦是不能忘记的,透过小小的炮楼,看看长长的大坝,不忘历史,不改初心,爱国爱家爱民,奋斗不止!
6
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基地
雅鲁河水奔流着滚滚清泉,生态自然,环境优美,寒地黑土、空气清新造就了优良米质。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内设有观景台及风情水车,在娱乐的同时,可以俯瞰整个鸭稻米基地。同时,合作社现有可容纳200余人的餐厅。可以品尝到各种具有农家特色的生态鱼、虾、蛋、绿色鸭稻米和特色腌制咸鸭蛋,一饱口福!
7
供销门市部
鲁河乡供销门市部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室内柜台及售卖物品均保持以前的模式,供销展厅陈列着上百余件计划经济时期的物品,极具观赏及收藏价值。
8
多岛泉
多岛泉位于鲁河乡龙德村。天然泉水,一年四季常流不息。渔池内各种天然活水鱼,是垂钓者的乐园,是休闲养生、夏季纳凉好去处。
9
其他推介
1、“太平果”采摘园:位于鲁河乡三道沟村,果园总面积2000亩,以栽植太平果为主要树种,盛果期有冷藏室一处,以果品仓贮、保鲜、冷冻为主,是一个规范化的特色果园。
2、鲁河电商、旅游服务中心:该中心承接电子商务洽谈业务、旅游线路介绍等各种服务,销售各种地方特色农副产品。
转自:醉美龙江县
台儿庄大捷的谍报英雄夏文运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余 音
夏文运
现代战争,首先是情报战争。事隔多年以后,李宗仁才向世人披露,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与准确、及时的情报是分不开的。他在回忆录中感慨地写道:“何君(即夏文运,化名何益之)冒生命危险,为我方搜集情报,全系出乎爱国的热忱。渠始终其事,未受政府任何名义,也未受政府分毫的接济。如何君这样的爱国志士,甘作无名英雄,其对抗战之功,实不可没。”“其情报的迅速正确,抗战初期可说是独一无二。”
夏文运是谁?他是怎样为李宗仁提供绝密情报的?他是哪一年逝世的?他的家庭生活及其后代情况如何?经过多年的研究,记者终于首次解开了夏文运身世之谜,纠正了一些以讹传讹的史实,使“抗日无名英雄”的事迹昭示于天下。
情报犹如“及时雨”
第五战区的参战部队多为“杂牌军”,虽有兵力数倍于日军,但新兵多,武器装备低劣,每人平均还不到一支枪,不少人使用的是大刀、长矛,而日军装备有火炮、坦克、飞机等先进武器。“我军在京沪线上有百万貔貅,尚且一败涂地,今敌人挟新胜之威,自南北两路倾巢而来,我胆敢以七八万疲惫之师,与之周旋,也未免有螳臂挡车之感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李宗仁认为集中优势兵力,能够痛击一个方向的敌人;如果日军南北夹击,则我军首尾不能相顾,有可能被敌军围歼。
1938年1月18日,日本华中方面军占领了淮南重镇明光,与中国守军隔河对峙,形势严峻。李宗仁本应派兵增援,又担心北线日军南下而腹背受敌。就在他举棋不定之际,夏文运发来绝密电报:日军南动而北不动。李宗仁转忧为喜,立即命令于学忠的五十一军在淮河北岸布防,又把张自忠的五十九军从北线调到淮河前线;2月11日,日军窜到淮河北岸时,五十一军、五十九军将士一起上阵,打得敌军人仰马翻。经过激烈的拉锯战,日军损兵折将3000多人,被赶回淮南。
日军南线攻击失利后,被迫组织北线进攻,坂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从青岛向鲁南进犯、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沿津浦线南攻,2万多名日军以饿狼扑食之势直逼台儿庄,如果得手,徐州则危在旦夕。如能在津浦线上将敌人拖住数月,使武汉后方有充分时间重新部署,则抗战还能继续。因此,李宗仁决心背水一战,在台儿庄地区与日军决战。
曾任李宗仁秘书的程思远先生生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1938年2月上旬,李宗仁接到夏文运密报:坂垣师团从胶济线进军蒙阴、沂水等地,李宗仁据此料定坂垣将进攻临沂,因此命令庞炳勋军团驰往临沂,堵截敌人。庞军团实际上只有5个步兵团,浴血奋战到3月中旬,渐渐抵挡不住号称“陆军之花”的坂垣师团,向李宗仁求援;而此时南北战线都很吃紧,李宗仁手下无兵可派。危急关头,夏文运又从上海发来密报:日军北动而南不动。李宗仁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迅速抽调张自忠的五十九军北上。庞部、张部并肩作战,在临沂歼敌3000多名,使日军后退90余里,彻底粉碎了坂垣、矶谷两师团会师台儿庄的企图,从而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条件。
同年4月7日,台儿庄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在一个多月时间内,中国军队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汽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同时,也付出了牺牲3万将士的沉重代价。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李宗仁临终前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台儿庄地区,让自己永远陪伴着台儿庄战役中为国捐躯的英灵们。
文学硕士误入敌穴
那么,夏文运是怎么成为李宗仁谍报员的呢?
夏文运是大连市金州七顶山人,父亲名叫夏日明,在兄弟中排行老小,俗称“夏老九”,是个车把势。1905年12月,夏文运出生。他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夏文玉,而叔伯兄弟有好几十个。由于他长得白白净净,又聪明又腼腆,所以被大人们戏称为“夏大姑娘”,深讨奶奶的欢喜。当时还未分家,全家老少、雇工有100来口子。8岁那年,当家的奶奶夏刘氏发了话:以后就别让“夏大姑娘”学农活了,让他读书吧。从此,夏文运背上了小书包,进了当地的老虎屯第一普通学堂。夏刘氏去世,九兄弟分了家,但大家仍然齐心协力地供养夏文运读书。
1925年,夏文运以前三名的成绩从日本人开办的旅顺师范学堂毕业,到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留学,攻读历史和法学。1929年,他又考入了京都帝大文学部硕士研究生。由于经济拮据,他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以绿蕉为笔名,先后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小泉八云及其他》、《欧美文学评论》等多部著作和日本小说集,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留下过深深足迹。1931年春,他回国应聘为奉天(现沈阳)冯庸大学教授兼校长秘书。同年暑假,他再次返回日本进行论文答辩,拿到了京都帝大文学硕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了东北,冯庸大学被迫迁往北京,夏文运因此失业。在生活无着、报国无门之际,经人介绍进入了伪“满洲国”政府机关工作,不久,受关东军司令部情报课长和知鹰二中佐的邀请,担任其随身翻译,深受器重,并与土肥原贤二、坂垣征四郎、冈村宁次等日军高层关系密切。因“夏”字与“何”字在日语中发音相似,所以,夏文运对外自称“何益之”。
报效祖国,万死不辞
1935年6月,夏文运陪同和知长驻广州,做李宗仁及其两广军队的“和平”(即策反)工作。李宗仁与和知的历次会谈,都由夏文运翻译。李宗仁得知日本军方分成两派,一派是以东条英机、土肥原等人为代表的“南进”派,主张迅速占领中国及东南亚,攫取资源,以战养战;另一派是以荒木贞夫大将为代表的“北进”派,主张集中力量对付苏联。和知属于“北进”派,不支持扩大侵华战争,并与土肥原有矛盾。在会谈中,李宗仁对和知晓之以理:日本侵略中国,必将促成中国结成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日本想打败中国决非易事;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结成轴心,大搞法西斯,横行世界,中国必将获得有力的外援,并与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打败日本法西斯。和知听后,深表同感。
据李宗仁回忆:他与夏文运多次见面,觉得其为人正派,年轻热情,才华横溢,便想唤醒他的良知。一天,李宗仁密约夏文运到私邸倾谈。李宗仁诚恳地问道:“我看你是位有德有才的青年。现在我们的祖国如此破碎,你的故乡也被敌人占据,祖国的命运已到生死存亡的边缘,你能甘心为敌人服务而无动于衷吗?”
经此一问,夏文运的心弦被拔得轰然作响,犹如流浪的孩子找到了亲人,顿时泪飞如雨。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受到日本人的欺凌,即使无意中多看了日本人一眼,也会被打得鼻青脸肿;现在虽然声名显赫,但时常受到日本人的奚落,多次遭到日本宪兵的刁难。日本人嘴上高喊“大东亚共荣”,其实他们的心目中是把中华民族视为劣等民族,把中国人看作亡国奴。夏文运擦了一把眼泪,郑重地表示:“如有机会报效祖国,当万死不辞!”
李宗仁见他情真意切,语出诚挚,便与他私下约定,让其做秘密情报人员,刺探日方机密,并通过地下电台和专用密码与自己单线联系。夏文运一口答应,还谢绝了任何报酬。
从此,夏文运身在日营心在华,利用和知的庇护,长期为李宗仁提供绝密情报。1936年上半年,他提供了日本派遣大批特务到印度支那活动的战略情报,李宗仁分析出日军将施行南下战略,于是,同年秋,他果断地将广西省会从毗邻印度支那的南宁迁往内地桂林,实施战略转移;时隔半年,日本就发动了“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帷幕,并出兵印度支那。之后,关于敌军进攻徐州,突入皖西、豫南,以及围攻武汉的战略及兵力分布,我方无不了如指掌……这些情报实际都是夏文运从和知处获得后提供的。嗣后和知因反对侵华而调职,直至太平洋战事发生,日军进入租界,夏文运因间谍嫌疑为日方搜捕而逃离上海,我方情报始断。战后,担任过日本菲律宾军参谋长的和知鹰二少将作为战犯被盟军逮捕,李宗仁出面证明其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量情报,并派夏文运赴菲律宾作证,从而使和知鹰二被无罪释放。两个中国夫人,两个日本妻子
夏文运先后担任广西省政府顾问、伪北京市和天津市参议、伪山西省建设厅长等职,不仅给李宗仁提供了大量的日军绝密情报,而且,据夏文运的女儿夏绿蒂回忆,她的叔叔夏文玉跟她讲过,夏文运在担任伪山西省建设厅长期间,曾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经常与八路军进行物质交换,并掩护、解救过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在内的许多共产党人的性命。夏文运重情重义,亲友们投奔他,他总是热情招待,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生活等实际困难。
然而,夏文运的情感生活并不幸福,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大夫人那氏,满族,金州三十里铺人。当年,婚姻都由父母包办,而且,时兴娶大媳妇,为的是能持家,好管教丈夫。那氏比夏文运大8岁,没有文化。那氏为夏文运生了两女一儿。大女儿夏桂枝生前是北京市宣武区政协委员。二女儿何蔚敏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生前是上海打浦中学教师。儿子夏尊江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1980年病死在北京。
二夫人佐佐木,是夏文运当年在日本读书时的同学。婚后,没有子女,两人离婚,但仍保持朋友关系。夏桂枝、夏尊江在日本留学,吃住都在她家。
三夫人陈桂珍,上海人,有文化,漂亮而善持家,比夏文运小16岁。夏文运虽然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但思想深处仍存在着“男尊女卑”、“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因为陈桂珍接连为他生了碧蒂、绿蒂两个女儿,他很不满意,逐渐冷落了陈夫人,并与一个舞女赵小姐关系暧昧。1946年2月,经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批准,他被秘密逮捕,陈夫人立即去面见北京行辕主任李宗仁,才使他被无罪释放。1948年,夏文运与陈夫人离婚。夏碧蒂留学于巴黎大学,与父亲分别20年后才重聚, 1969年在日本成婚时,日本国铁总裁十和信二亲自为其证婚,现居台湾;夏绿蒂毕业于某水产学院,现已退休。
四夫人藤田智荣。1955年,孤身在日本的夏文运穷困潦倒,因糖尿病住院,与小自己25岁的护士藤田相识、相爱。同年底,两人在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陋室内结婚,育有一儿一女。1970年11月15日,夏文运因脑溢血而瞌然去世,葬于著名公墓东京上野林光院。女儿夏蒂子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儿子夏尊潮毕业于明智大学,文学博士。
夏文运已逝世多年,但家乡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他的英名已载入《大连人物志》,其故居也被有关部门列入修复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