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想轻生(年纪轻轻的糖尿病好想死)

新黄河 0
文章目录:

大四男生确诊糖尿病称曾想轻生

确诊糖尿病时,郑瑞刚过完21岁生日不久。他不爱喝奶茶,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但患上了暴发性1型糖尿病。为保证血糖稳定,他每天至少打5针胰岛素。每餐前,他必须按照胰岛素剂量精准地计算碳水,确保身体能将糖分代谢掉。

一同严格控糖的,还有小然与晓月。患病后,曾因身材焦虑基本断碳的小然,尝试着不同食物并记录其升糖指数,也意识到好情绪有多重要。晓月则细心养护身体,也会偶然间感谢这次患病经历,让自己意识到曾经的生活习惯是那么糟糕。

在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到来之际,九派新闻采访了上述三位年轻患者。他们年龄都在30岁以下,其中两位是“00后”。确诊糖尿病的消息,让他们猝不及防,一时间难以接受。有人因不敢让父母看到,躲在被子里悄悄哭了一周;有人被病痛折磨得绝望而痛苦,甚至试图寻死。

专注糖尿病公益的郑瑞希望,每一位刚确诊的患者都能把自己想象成灰太狼。愿“糖友”们相信,治病过程中遭遇的不开心和困境都是短暂的。被伤害之后,记得带着自信、乐观的心态“回来”。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1】确诊时“天都塌了”,躲在被子里哭了一周

小然 24岁 女 1.5型糖尿病

今年6月,我被确诊为1.5型糖尿病。当时我很意外,在大众的印象中,糖尿病通常是遗传或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的。但我家里没有糖尿病史,我不嗜甜且身体状况一直挺好。确诊前,我还保持着运动的习惯。(注:1.5型糖尿病又称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介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

发病初期,我的精神状态很差,每天都睡不醒,身体还经常出现炎症。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当时我以为是健身导致的,还暗自窃喜自己似乎养成了吃不胖的体质。(注:“三多一少”指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后来,我去海南旅游,吃了特别多水果,摄入很多糖分。我突然开始反胃,吃什么吐什么,而且嗜睡,精神非常不好,就像丢了魂一样。当时,我以为是胃的问题,吃了很多胃药,在家休息。

直到有一天,我非常难受,就连下床去洗手间都困难,心跳很快、喘不上气,走路摇摇晃晃。我被送往医院检查,才知道自己是酮症酸中毒,同时确诊了1.5型糖尿病(因免疫系统缺陷导致)。

医生跟我解释病情时,我还不太理解,以为只是血糖高,调理两天就好了。后来,我查询资料发现,原来如此严重,当时觉得“天都塌了”。

那段时间,我很迷茫,也很灰暗。父母来医院照顾我,我不敢在他们面前哭,只能每晚偷偷躲在被子里哭,哭到睡着,就这样哭了一周。

小然住院。图/受访者提供

很多朋友知道后安慰我,他们搜资料发现,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吃,不要把事情想得那么糟糕。我也被网络上一些博主激励,了解到这个病除了要打胰岛素和不能多吃,其实和普通人没太大区别。

关键在于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少吃甜食和精致碳水。但是“千人千糖”,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以玉米为例,很多人把玉米当主食吃不升糖,但是我吃就会升糖。(注:“千人千糖”指不同人吃相同的食物,升糖量不同)

然而,控糖是长期的事,我不可能一直忍住不吃。出院后我尝试多种食物,当然,前提是不过量吃。通过不断试验,我记录食物的升糖情况,把升糖友好的食物列入放纵餐名单,最终找到适合我的食物。

控制饮食的同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吃碳水。确诊前我虽然不胖,但总有身材焦虑,每天只吃一餐,而且吃的碳水量比现在还少,基本是断碳。我想,患糖尿病也可能和那段时间我摄入碳水太少导致胰岛素抵抗,以及情绪不佳有关。

控糖的过程中,情绪也很重要,其实血糖和心态、情绪有一定关系。如果情绪不好,血糖指数也会受影响,进而导致心情不好,如此陷入一个“死循环”。

之前,我就因为长期抑制情绪,一直很压抑。再加上我有甲减,分泌的激素让我的情绪更加低沉。为避免“死循环”,我的办法是发泄,哭出来或者向身边人倾诉。(注:甲减指甲状腺功能减退,一种全身低代谢综合征)

我告诉自己,现在的坏情绪是生病导致的,没什么是过不去的,既然这些激素让我情绪不好,那我要做对抗。

我现在还年轻,还没有出现很多并发症。我要为我的未来负责,过更加健康的生活。

【2】曾半年内每天喝奶茶,想着“我年轻,不会有什么问题”

晓月 29岁 女 2型糖尿病

身体的变化是从消瘦开始的。本以为“每逢佳节胖三斤”,但是新年后,家人和朋友见我都说“瘦了”。我在两个月内瘦了二十斤,开始我还觉得开心,每天胡吃海塞,还能不长肉。

但是事态的发展远不止如此。除了暴瘦,每天口渴难耐、频繁跑厕所,也让我觉得不对劲。我查询资料发现,口渴难耐的表现指向血糖问题,我一下子慌了神。

家里虽然没有遗传性糖尿病,但是前些年,父亲因为饮食、作息和不良习惯,得了糖尿病。我回忆他确诊之前的症状——没有缘由的消瘦、口渴、尿多等,和我现在很像。

出现症状后的第三个月,我去医院检查。不出所料,检验报告单显示,我的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2.6%,比正常指标高了一倍多。(注: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患者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参考区间4.0%~6.0%)。

虽然在意料之内,但是这一结果还是令我感到害怕。父亲得病时,我经常叮嘱他,糖尿病的并发症很严重,如果依旧毫无节制,严重的会引发肾衰竭。

晓月的检验报告单。图/受访者提供

得知结果那一刻,医生的反应倒是平常。他告诉我,现在不少年轻人的饮食、作息和生活习惯存在较大问题。糖尿病已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我不由得回忆起,自己那些胡吃海塞的日子。

新年前,我有长达半年时间,每天都喝奶茶,有时甚至喝好几杯。我酷爱饮料,不喜欢喝没有味道的水。不仅如此,我还暴饮暴食、夜宵不断,想着“我年轻,不会有什么问题”。

然而,身体发出了一系列预警信号,我的血糖指数超标严重。医生告诉我,不必过度担心,如果好好控制,可以把血糖降到正常范围内。

医生给我开了控制血糖的药。他还建议我减肥,不能允许自己任意长胖;要住嘴,学会控制饮食;要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控制血糖的日子里,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最爱喝的奶茶、饮料,不敢再尝;因害怕米饭和面条里的糖分,我把主食减半;要出门时,也从坐车转变为骑自行车或步行;每天餐前,要服用药物以控制血糖。

三个月后我再度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已经降到5.7%,在正常区间内。这时,我长舒了一口气,身体真的只能自己来控制和养护。任何不良的生活习惯,通过不断累积,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现在,因为生活日益健康,饮食控制较好,医生评估后,准许我不再口服降血糖的药物。但是,这次生病也给了我深刻的教训。我常常告诉身边人:少吃外卖,少喝奶茶,少吃油炸食品。健康的生活方式下,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偶然间,我也感谢这次患病经历,如果没有正式确诊,我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习惯曾那么糟糕。

【3】从患者变成助人者,希望“糖友”把自己想象成灰太狼

郑瑞 21岁 男 1型糖尿病

我是一名大四学生,在郑州读空乘专业。不抽烟不喝酒,不爱喝奶茶,没有糖尿病家族史。

今年1月20日,我出现了“三多一少”症状,以及下肢酸痛、呕吐、腹泻等反应,去了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医生说我是急性阑尾炎。看病第一天,我用了消炎药不见效,第二天更加严重,走不了路,特别虚弱,全身乏力。

因为血糖太高,当时视力很差,眼睛看东西很模糊,加上四肢酸痛,无法集中注意力,不知道这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症状。后来因为酮症酸中毒,我被推进抢救室。1月24日,我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由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导致。

郑瑞的诊断书。图/受访者提供

我在医院住了三周多,每天打胰岛素,并根据治疗需要补钾。因为我情况特殊,按照医生的叮嘱,住院的第一周我没有吃任何食物,全靠营养液支撑。第二周,开始吃医院提供的糖尿病餐,直至出院。

回家后,我每天测血糖、打胰岛素。因为是暴发性1型糖尿病,若想要血糖稳定,我一天至少打5针胰岛素,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睡前各一针。这样的频率,已经从1月持续至今。

为了及时注射,我要随身携带胰岛素。每次打之前,要先测血糖。起初我是扎手指,后来改成了动态血糖仪监测。以后经济宽裕了,我还会考虑买胰岛素泵。(注:一种医疗设备,通过按键将胰岛素经软管输注至皮下,不需注射)

每天餐前,我都要精准地计算碳水。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简单来说,要知道注射1单位胰岛素能吃多少克碳水化合物,并对照食物的营养成分表算出来。

这样的专业计算,是我经历结构化教育的结果。我在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实习,一边工作一边学控糖,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较此前深入不少。

然而更早的时候,情况并非这样理想。刚确诊时,我才满21岁不久。住院第一周,因为不了解糖尿病,加上身体被酮症酸中毒折磨得很痛,我感到绝望、痛苦,甚至试图寻死。

第二周,我被一些力量支撑着活了下来。一开始是家人的牵挂,后来更多是不甘和不愿妥协——我想要的东西还没得到,目标还没实现。

我家庭条件很困难,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从高中起,我就想赚钱把家里支撑起来。

我从小到大都很独立,如果轻言放弃,那就不是我了。在家人的鼓励和陪伴下,我慢慢走了出来。

从2月份起,我一边在学校上课,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糖尿病知识,搜索相关研究论文、学术报告、指南等。那时,我已经不觉得糖尿病可怕了,也打消了寻死的念头。

因为我掌握了知识,对敌人越来越了解,它已经伤不到我的性命。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天都充满了无限的快乐。

了解糖尿病的同时,我也向相关公益组织靠拢,在网上开直播分享治病经历、去儿童医院看望患者,还主持了一场公益活动,链接到很多糖友。(注:“糖友”是对糖尿病患者的友好称呼)

这也是“为00后糖友,我怒当博主”的原因。之前,我线下接触了五六百位20岁以下的1型糖友,发现大家几乎从未线下见过面,更多是网上了解。所以,我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控糖生活,想尽自己所能,将糖友们链接起来,让大家彼此建立联系。

我在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实习的主要工作是活动执行,也参与一些公益项目。项目面向1型糖友们开放,希望让大家借此机会见到和自己经历相似的人,实现糖友之间的伙伴互助。

在持续参加公益活动后,我意识到,锤炼人内心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对于遭受苦难的人,有一些力量支撑着他们走下去,这也让我的内心更加强大。

我发现,越来越多人喜欢和我接触。这是互相滋养的过程。我给了他们力量,他们也给了我力量。

其实,做公益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在做的事情,如今我的志愿时长已经破七八百小时。只不过,以前是作为志愿者参加常规的公益活动,现在我专注于糖尿病公益,从患者变成了助人者。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我最想感谢基金会的秘书长。他让我更加坚定内心的想法,通过公益持续帮助其他糖友。

糖尿病公益也更加坚定了我读研的选择。长期的公益经历,让我意识到心理学很重要,不仅对自己治病有益,还能为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提供心理帮助。

明年毕业后,我准备读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因为我想以此武装自己,像战士一样,拿到一把趁手的剑——心理学,打败敌人。

最后,希望每一位刚确诊的患者都能把自己想象成灰太狼,因为那句经典台词“我一定会回来的!”。

你要相信,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遭遇的不开心或者困境都是短暂的。希望你被伤害之后,带着自信、乐观的心态回来,接着面对糖尿病,像灰太狼一样。这也是我曾经跟一位小女孩(糖友)说的。

(文中小然、晓月、郑瑞为化名)

记者:胡冰月 李恺

实习记者:陈顺添

来源:九派新闻

得了糖尿病想自杀?为何糖友容易得抑郁症

#糖尿病的真相#

糖尿病患者中10人有1人抑郁

我们经常看到新闻说哪个名人明星得抑郁症自杀的消息,其实糖尿病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危害比单独糖尿病的危害要大的多,这两种疾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加重。2016年第52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公布的国际流行病和治疗研究数据显示,中国2型糖尿病病人抑郁症发生率为10.8%。所以,抑郁症在糖尿病人中并不少见,且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抑郁症是一组以情感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思维迟钝、行为迟滞以及各种躯体化症状。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寡然、焦虑状态、睡眠障碍、性欲减退等。此外,病人往往感到生活空虚,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常常独处,还有疲乏、心悸、胸闷、肠胃不适、便秘等症状。

为什么糖尿病人容易有抑郁症?

抑郁症产生是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糖尿病人产生抑郁的原因有:

1、“病程漫长而看不到希望”。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病,病人需时刻注意饮食管理,经常监测血糖,长期服药,有些病人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这些都极大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的病人认为使用胰岛素意味着病情严重,因此心理压力更大,悲观和焦虑情绪更严重。

2、“并发症随时可能来临”。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病人在5~10年内可能出现并发症,这就时刻威胁病人,好比头上时刻悬着一把剑,必然使人产生恐惧、悲观、焦虑的情绪。

3、长期治疗需要大量的医疗费用,给病人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心理压力会剧增。糖尿病人发生抑郁时,大量皮质醇的分泌会降低葡萄糖的利用,并拮抗胰岛素,使血糖升高,发生恶性循环。

严重的抑郁症除了可导致病情加重以外,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因此糖尿病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尤其是抑郁症应引起家属的高度重视。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应如何治疗?

临床对糖尿病人的治疗多集中于糖尿病本身,而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则往往被忽视。目前认为,糖尿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起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病人,在用降糖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心理治疗。必要时应去精神科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

通过实施糖尿病教育,纠正病人对糖尿病的错误认知,要意识到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不仅可以逆转而且完全可以带糖长寿,以解除悲观情绪和精神压力,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浙江兰溪14岁男孩留下轻生书信后出走,暑假查出患了糖尿病

兰溪广电融媒体 图章金龙,14岁,身高1.60米,云山街道黎明村徐尚源自然村人。25日早上5点从家中出走,身穿灰红色校服、黑色棉裤,头戴红帽子,背黑色书包。请大家仔细记住这个男孩的样貌特征,帮忙扩散寻找,非常紧急!如此紧急寻找,是因为男孩从家中出走时,留给家人一封有轻生念头的信,信中写到:儿子不孝,儿子为家里造成长久经济负担,儿子不想再劳烦二老还有姐姐了,在儿子知道这种病不能完全治好后,就已经做好想死的准备,我走了,出去死,不再回来……记者跟随其中一支救援队在搜寻过程中,见到离家出走男孩的母亲。男孩母亲泪流满面,由于迟迟没有孩子的线索,显得万分着急焦虑。男孩母亲告诉记者,儿子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今年暑假期间,被查出患了糖尿病。近两个月里,儿子一直在打针吃药接受治疗,这次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选择离家出走。面对记者镜头,男孩母亲哭求的声音让人心碎。目前,男孩母亲已经向警方报案,兰溪多支救援队伍以及众多爱心人士,也已经加入寻找男孩的队伍。如果您见到过这位男孩,或者您有相关线索,请及时与男孩母亲小丽联系,联系电话88802055。(原标题:《14岁男孩留下轻生书信后出走,母亲崩溃:“儿子,求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