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截肢手(糖尿病截肢手术后第几天危险)
坚持走路降糖,却走出糖尿病足,被迫截肢,咋回事?吸取3个教训
一直以来,如何稳定血糖是很多糖友的一个“心腹大患”。长期服用降糖药让很多糖友心里有很大的压力,担心药吃多了会伤身。谢大爷患糖尿病也有十来年了,一直以来都在吃降糖药,但他听说长期吃药会伤身,也忍不住的担忧。后来又听人说,坚持走路可以稳定血糖,他便开始了自己的“试验”。
一开始,他只是每天步行5公里,并且照常吃降糖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血糖确实一直比较稳定。后来他开始尝试停用降糖药,为了避免“降糖效果不够”,他将每天的运动量提高到了10公里。坚持了1个星期,他自测血糖也还是比较稳定。他彻底放下心来,停了药,想着靠走路锻炼就能降糖,也就没必要吃药了。
但意外总是来得很突然。在坚持步行锻炼了大半年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脚上开始出现伤口,并且伤口出现了破损、溃烂、流脓等情况。没过两天就开始红肿、溃烂,他这才去医院检查。
检查的结果让他感到震惊。医生表示,因为谢大爷一直以来的血糖不太稳定,诱发了糖尿病足,不仅如此,在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后,还发现了他存在轻微的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而在对谢大爷的糖尿病足进行了手术治疗后,仍然没能让下肢感染有所改变。对此医生给出的建议是,采取截肢。最后,谢大爷在68岁的时候,失去了一个脚趾,万幸的是,后来并发症被控制住了。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他坚持步行锻炼,还会诱发糖尿病足,甚至演变到了截肢的地步?追根究底,主要和他犯的3个错误有关。
错误一:擅自停药,调整用药方案
对一些患者来说长期吃降糖药很担心会损伤肾脏。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医生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都会充分的考虑用药的时间,用药的剂量并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药物。比如二甲双胍这种常用的降糖药,对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并不会损伤肾脏。擅自停药,调整用药方案反而会引发血糖波动,更容易诱发肾脏这个靶器官受伤。
错误二:缺少定期查血糖的意识
相信很多糖友对定期复查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人们总觉得自己觉得没什么不舒服的,就说明血糖很好。事实上,血糖升高和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血糖升高的敏感度可能也会下降,哪怕血糖不正常,也很难发觉。
定期复查血糖,糖化蛋白等项目不仅仅是掌握病情,也是为了了解用药方案是否合适,便于医生及时的调整用药计划。复查时还会对部分患者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眼部检查,也是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错误三:超负荷的运动量
谢大爷今年已经68岁了,但是仍然按照每天10公里这样的运动量来锻炼,虽然血糖确实因为运动有所好转,但是考虑到谢大爷的年龄以及骨关节的状况,如果继续这么走下去,很可能会落得个膝关节磨损严重的结果,甚至需要置换膝盖。糖友运动降糖也应该把握好尺度。
坚持走路降糖,但仍然走出了糖尿病足,最后还落得个截肢的下场,他犯的3个错误,糖友也该吸取教训,如果你也有,尽早纠正。
参考资料:
1、西医治疗糖尿病足,手术很成功,为何最后还会建议患者截肢了?·健康界·2019-11-15
2、你离糖尿病到底有多远?具备这些因素的人应警惕·科普中国·2019-5-4
3、糖妈妈降糖首选胰岛素 不推荐口服降糖药·光明网·2019-1-25
浙江一糖尿病患者剪破趾甲皮肤 引发感染被迫截肢
中新网杭州3月21日电(记者 方堃 实习生 胡哲斐)剪指甲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进行的个人卫生护理。但对于某些特殊人群来说,如果剪指甲时不慎出现伤口,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21日,记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了解到,糖尿病患者林先生在剪其脚趾甲时,不慎剪破趾甲皮肤。由于处理不当,伤口迅速溃烂蔓延到整个脚掌,最后不得不因感染坏死严重而截肢。
记者了解到,林先生今年70岁,浙江杭州人,有二十多年的糖尿病史。2017年2月初,他在剪脚趾甲时,因为年纪大视力模糊,不小心在右脚大拇趾上剪出一个伤口。他便用抗感染的药进行涂抹,以为伤口会很快愈合。
结果伤口不仅没有愈合,还从一个小口子开始扩大。在子女的劝说下,林先生到家附近的诊所换药,但仍未见效。一周后,小伤口发展为扩散到整个脚掌的大伤口。
林先生的子女立马将林先生送到浙医二院。“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脚趾已经溃烂严重,整个脚掌变黑坏死,并且散发恶臭。”该院血管外科创面诊疗中心主治医师朱世钧告诉记者。
经过血管造影等检查,林先生被证实右脚血管闭塞严重,且由于感染坏死严重,如果不及时控制,将危及生命,因此不得不截肢。朱世钧说,糖尿病患者因为泡脚、外伤、剪脚趾甲等轻微破损后处理不当而被迫截肢的状况在临床上时有发生。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出现伤口且不愈合,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朱世钧介绍。
朱世钧告诉记者,很多糖尿病患者足部出现伤口后不及时就医,以为无大碍。但糖尿病足病的进展非常快,几天内创口感染就可能从小伤口扩散到整个脚掌附近,甚至扩散到全身引发败血症。
“部分糖尿病人虽然没有伤口,但出现双脚麻木、冰凉等异常情况时仍需要及时就医,做进一步检查以排查糖尿病足。”朱世钧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当注意足部卫生,如果有伤口要及时就医。平时穿鞋需注意鞋子的舒适度和柔软度,泡脚时避免用过热的水,保护好自己的足部。(完)
降糖救脚!14%-24%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截肢
【来源:羊城晚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脚部红肿
糖尿病周围神经减压松解手术糖尿病患者全球目前约6亿人,我国已成为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且糖尿病患者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对于这个温柔的“杀手”,很多人并没留意。“不痛不痒,感觉不到有什么不舒服。”殊不知,每10名糖尿病患者,就有1.5-2.5人迟早会发生糖尿病足,14%-24%的糖尿病足需要截肢!如何在早期控制血糖,以及早期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每一位糖友们需要直面的问题。高血糖让周围神经受损作为神经外科大夫,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袁士翔擅长脑血管疾病、三叉神经痛、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等。谈起他为什么会关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还要从他刚刚做医生不久的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说起。“有一天,一名骨科医生正在为一名糖尿病患者做截肢手术,我在旁边观摩。医生手术完之后,吩咐我将截下来的肢体给家属过目。看着抱在手上的坏腿,我感觉十分震惊。”袁士翔说,如果患者能够很好地控制血糖,也可能会避免截肢的后果。由于糖尿病对周围神经缓慢破坏,患者对温度、疼痛的感觉逐渐减退,患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伤口,比如糖尿病足。一旦出现伤口后,疼痛激活了交感神经,促进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这便加重了病情,从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控制好血糖是治疗神经病变的基础目前,许多医院烧伤科都转攻糖尿病创面修复,因为糖尿病足的患者实在太多了。据统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截肢率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那么,如何避免截肢的结局呢?袁士翔解释,控制血糖这是关键,因为糖尿病是神经病变的基础发病原因,控制好血糖是治疗神经病变的基础,也是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医生一般会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抗氧化应激的药物如硫辛酸,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都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症状的作用。如果糖尿病患者双手或者双脚出现烧灼样、针刺样疼痛,夜间加重,那么要首先考虑周围神经病变。袁士翔指出,在确诊糖尿病时或确诊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比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建议做5项检查(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温度觉、针刺痛觉)。出现神经病变,通常以疼痛为主时,可予以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止痛治疗,控制症状,但有很多时候,疼痛无法控制。手术给神经减压,让患者避免截肢50岁的董阿叔,有 3年糖尿病病史,现在已经出现了脚麻刺痛感,异物感强烈,夜间难以入睡。药物已经很难控制症状,而疼痛让董阿叔彻夜难眠。近日,董阿叔到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寻求治疗。袁主任团队给董阿叔采用局麻,在显微镜、内镜辅助下实施了糖尿病周围神经减压松解手术,即“双下肢神经减压四联术”(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后神经),术中医生精确剪开卡压神经的组织,彻底松解神经束缚,肿胀的神经得以充分减压恢复血供。术后,董阿叔感觉到下肢疼痛感、麻木感、发凉感、憋胀感都消失了。据介绍,在世界多个医学中心的研究中,已有十余万人次接受此手术,患者疼痛的症状缓解率可达70%~90%,而同期药物对照组缓解率仅为30%;在随访中,发现手术治疗组皮肤溃疡和截肢的比例大大降低。据悉,国内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张黎教授已完成6000余例DPN减压松解术,据统计分析总有效率达80%,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开展该手术已有十多年,正在全国推广中。袁士翔表示,诊断明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保守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应尽量在出现感觉丧失或者溃疡形成之前接受手术治疗。 Tips: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该及时就诊:1.脚上的伤口或疮口感染或无法愈合;2.手或脚灼热感、麻刺感、无力或疼痛,影响日常活动或睡眠;3.消化、排尿或性功能发生变化;4.头晕和昏厥;5.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筛查应在确诊2型糖尿病后立即开始,或在确诊2型糖尿病后五年开始之后,建议一年筛查一次。文|记者张华
图|受访者提供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