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过度劳累糖尿病(过度劳累 糖尿病)

39健康网 0
文章目录:

长时间体力劳动诱发糖尿病?

长时间体力劳动诱发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繁多

最近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流行病学教授米卡•科威马克发表于学术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且从事体力劳动等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职业,这样的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工作时长较少的同行高出约30%。而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职业中,这样的关联并不明显。

除了长时间体力劳动,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升高糖尿病风险。英国苏格兰医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计算患糖尿病风险的新方法,可以帮助医生预测哪些人患糖尿病的几率高。

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10万多名曾到医院接受急诊治疗的人员的健康档案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苏格兰糖尿病患者名册进行比对,发现可以按其年龄、性别和急诊时检测出的血糖指标来计算其3年内患糖尿病的几率。这项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易患糖尿病者,让其在病情好转时接受有关糖尿病的进一步检测,根据结果为他们提供防治糖尿病和相关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

以上都是近期糖尿病的最新研究,在此之前,世界各国对于糖尿病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家发现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有多种,遗传因素是其中的一种。只要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就比普通人要高,表明糖尿病的确有遗传倾向。

不过,糖尿病遗传几率其实并不大。如果父母都有糖尿病,其下一代并不是肯定会得糖尿病,患病的几率仅有不到6%,如果父母中只有一人得糖尿病,后代患糖尿病的几率会更小。有调查显示,糖尿病可能会隔代遗传或者隐性遗传。

另外,糖尿病不是直接遗传的疾病,而是一种容易患糖尿病的体质,是糖尿病的易感性,按医学术语来说就是基因突变遗传,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的后代患糖尿病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才会发生的。

过度劳累对糖尿病患者会带来什么影响?一个案例提醒

春节节假日,各种吃吃喝喝的“局”是不是都已经安排上了?必须提醒:节假日放纵的吃喝,极不利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控制。短期的血糖飙升会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即使急性并发症不出现,快速升高的血糖,也会对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例如视网膜造成损伤,均不利于糖友的长期健康。

节日劳累导致顽固性心衰

病例 糖友吴大娘身体不是太好,节前除了上菜市场买菜买鱼买肉准备一大家庭年夜饭,还要洗洗涮涮,打扫全家卫生。儿女们都忙于工作,也帮不上忙。结果把吴大娘累得头晕眼花;继而心悸气短,心脏突然咯噔一下,最后走几步路都上不来气。还是邻居帮忙打电话找来120急救车送往医院,在医院急诊科医生诊断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经用强心药仍不能缓解,只好收入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经过多日救治,方才脱离危险。

病例解读 以上老年病例,是节前过于操劳导致心衰。过度劳累时,神经会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使心搏出量增加心跳加快,可导致心力衰竭。要知道,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则的,每次心跳间隔时间基本相等。

如果心脏突然咯噔一下,可能是因为心脏还没有到间隔时间,就提前收缩了一下,让心脏过早地搏动,临床简称其早搏。早搏是临床常见症状,发病广泛,正常人和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早搏但本身有心脏病、高血压、扩张性心脏病或者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群体,如果心电图发现有早搏,又有心慌、气短、胸闷等不适症状,必须要治疗。

简单来说,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能是你太累了或情绪过于激动,需要节制。需要指出是年龄和糖尿病均是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增龄导致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高达22.3%。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较常见,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力衰竭易被漏诊。

温馨提示 老年糖友节日期间,切不可过劳;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出现胸闷、心悸、身体乏力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这些症状更为明显就要警惕是心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像糖友吴大娘最后导致心衰心律失常需要抢救,否则将严重的危及生命。

近日,中国《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合并疾病,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老年糖友一定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合理安排节日作息,做到劳逸结合。同时注意不要漏服降糖药物和降压药物不要突忙、突累以免发生不测。

糖友运动有章可循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蔡晓凌

本报记者 田雨汀

蔡晓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编者按:在糖友生活中,运动就像一把打开健康生活大门的“钥匙”,不仅有助控制血糖,还能改善身体机能,提升生活质量。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日前共同编写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为广大糖友提供了一份科学、规范的运动治疗方案。

超半数动不足

确诊糖尿病后,很多患者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药控制病情,却忽略了最简单、经济和实用的治疗方法——运动。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超过1.4亿。在已诊断的2型糖友中,治疗率及治疗达标率均不足50%,运动量也远远不够。统计显示,在糖友中,超半数人都存在运动量不足的问题。城市人口相较于农村人口体力活动水平更低,且随着老龄化进程加深,大量老年糖友因疾病、身体功能下降和社会环境限制,导致运动量进一步下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蔡晓凌表示,2型糖友想要控好血糖,离不开生活方式干预,而运动锻炼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身体成分及生活质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

运动前先评估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运动指南》)强调,2型糖友的健康状态与年龄、病程、并发症、合并症等有很大关联,且存在较大差异,为确保运动安全、有效,在运动前应进行充分评估。

医学评估。运动前须由医生评估糖友的疾病控制情况,包括急、慢性并发症筛查和心血管风险评估,需要接受评估的糖友有三类。1.年龄大于40岁;2.年龄大于30岁,且符合以下任何一项:2型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增殖性或增殖前期视网膜病变,慢性肾脏病;3.不论年龄,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已知疑似心血管、冠状动脉或外周动脉疾病,自主神经病变,晚期肾病伴肾衰竭。

风险评估。在运动前,糖友可通过体力活动准备问卷(PAR‑Q )简单查看运动风险;老年糖友可通过跌倒风险自评问卷(FRQ)评估。

运动能力评估。糖友运动前要进行心肺耐力或有氧运动能力的评估,此外还有肌肉适能、平衡能力、柔韧性等指标。

蔡晓凌强调,尽管糖友可自行完成部分评估,但在运动前,还须与医生做好充分沟通,排除运动禁忌证,制订安全可行的运动方案。

选项目看病情

《运动指南》强调,对于有并发症的糖友来说,安全是首要原则。蔡晓凌表示,这类糖友在运动时应遵循低强度、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肾脏病不是运动禁忌证,但糖友应从低强度运动起始,避免导致血压过度升高的活动,如举重、较大强度有氧运动等。透析患者在运动时,需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尽量选择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于轻度视网膜病变患者,可以逐渐开始低、中等强度的运动;对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严重病变患者,应避免大强度以及明显升高血压的运动,如拳击、高海拔登山、潜水等,以及篮球、足球、橄榄球等剧烈碰撞的运动。此外,还应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或引起头部不适的活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类糖友应避免参与可能增加足部损伤风险的运动,如长时间徒步、慢跑或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运动指南》推荐,此类患者更适合低负重运动,如步行、自行车、划船、水中运动等。运动时还需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磨损,保持足部干燥。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这类糖友运动时应加强血糖、血压及心率监测;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锻炼,并携带充足饮用水。

多肌群都练到

一般来说,糖友的运动处方应包含有氧、抗阻、柔韧性等多个类别的运动,还应注明频率、强度、时间、方式等。一般来说,糖友要保持不低于每周3~5天的运动频率,通过中等以上强度运动锻炼全身上下的肌群,能量消耗不少于1000千卡/周。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基础和关键,有助改善糖友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及线粒体功能,减少血糖波动。《运动指南》推荐糖友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选择步行,每日应达8000~10000步,老年糖友6000~8000步,步频控制在60~90步/分钟。

抗阻运动。使用弹力带、杠铃、哑铃或固定器械进行规律的抗阻运动,有助增强肌肉,提升代谢。《运动指南》建议,糖友应每周完成2~3次抗阻训练,每周进行1次全身大肌群的运动;无运动经验者初期可采用低负荷的训练方案。

联合运动。将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还能减轻体重,提高心肺耐力,获益较大。对于病情稳定、体质较好的糖友,可以考虑进行高强度间歇性运动。

柔韧性运动。伸展运动、瑜伽等柔韧性运动,虽然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不大,但可以增强关节活动度,改善灵活性,预防跌倒。建议糖友将柔韧性运动融入到其他运动中,提高身体功能。

中断久坐。久坐不动是糖友血糖控制的大敌。《运动指南》指出,中断久坐可以改善血糖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延长寿命。糖友应该每30分钟站起身、进行一次任何强度的活动,如站立、走动或做一些简单的抗阻运动,以避免久坐。

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和八段锦等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中等强度运动,能增强身体的整体功能,特别适合老年糖友。

降糖药配合好

在糖尿病治疗中,运动与药物相辅相成,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平衡。蔡晓凌表示,合理运动有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对降糖药物的依赖,但也要根据血糖水平和运动强度等,在医生指导下适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以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胰岛素促泌剂。使用者应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运动前血糖低于5.6毫摩尔/升时,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

列净类(SGLT2i)。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下降或长期使用列净类药的糖友,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较高。《运动指南》提示,使用者在进行大量运动前应停药24小时,注意水分摄入和血糖监测。

肠促胰素类药物(GLP1-RA)。这类药物具有一定减重作用,因此,患者应在合理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合理运动的前提下使用此类药物。

胰岛素。已经使用胰岛素且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友,在进行30分钟以上的运动时,应按需补充碳水化合物。提高运动量时,应根据血糖水平及运动量大小,遵医嘱适当减少胰岛素剂量。

其他药物。他汀类药物使用者开始运动时应从低强度开始,注意肌肉症状;降压药使用者需警惕运动后低血压;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者应避免高强度运动,降低出血风险。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