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理护理(糖尿病心理护理论文)
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心理疏导
【来源:每日新报】
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1.4亿,这意味着大约每10人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患者。天津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李静波主任提醒,糖尿病管理不仅仅是关注血糖控制,还要将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核心位置,提高生活质量。
保持乐观心态
李静波介绍,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情绪问题的比例非常高,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及治疗,患者常常会因为病情反复而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产生或加重抑郁心理。疾病的长期困扰可能会让患者感到无助和沮丧,对生活、家庭和事业产生负面影响。这当中,有的患者由于糖尿病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和监测,会产生疲惫和懈怠,失去对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依从性减低,可能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病情恶化。同时,由于血糖波动、并发症的出现或对治疗效果不满意等因素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心理可能会逐渐增加,这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也有一些患者,由于对糖尿病的了解不足,可能会产生求治的迫切心情和希望治愈糖尿病的急切心理,导致过于乐观地看待治疗结果,对病情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对措施。
李静波表示,糖尿病患者日常应增加对糖尿病的认知,了解病情发展规律,掌握自我管理方法。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生活中寻求社会支持,多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等活动,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培养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转移注意力,减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
关注健康饮食
李静波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健康饮食,建议低盐低脂低糖高膳食纤维饮食,少吃油腻、油炸食物,要定时定量规律饮食,切勿暴饮暴食。推荐碳水化合物热量占比为每日摄入总热量的45%-60%,建议粗细搭配、多吃高纤维食物。注意荤素搭配,推荐新鲜绿叶菜500g-1000g。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每日20g-25g。同时适当运动,每周至少保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在进食后60分钟开始运动,每日30-60分钟,每日1次或每周4-5次,遵循个体化和从轻到重循序渐渐、长期坚持的原则。
另外,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用药。在药物治疗中,要循序渐进地调整剂量,降糖速度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避免急于求成,而使血糖下降过快或大幅度波动诱发低血糖,应尽量使血糖达标并稳定在适当水平,并且一定要定期进行空腹/餐后血糖、糖耐量试验、胰岛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定期监测血糖。
李静波表示,虽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只要从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和心理等多方面做好管理,依然可以享受生活,拥有幸福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改善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提高自身及家人的预防意识,控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新报记者 解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6大心理疗法
糖尿病的心理问题属于人们比较隐秘的内心活动,一旦在糖尿病的心理问题开始对患者引起影响,其影响过程是持久的,不易发现的,所引起的后果也是严重的,下面谈谈初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糖尿病患者会遇到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因否认而漠视疾病:糖尿病是一个缓慢进展性疾病,攻克该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和早逆转。可是许多患者在早期检出时不引起重视,认为自己能吃能喝哪会有病?根本听不进医生和亲人的劝言,继续久坐少动、贪吃、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不愿意接受治疗也不定期到医院复查结果导致了疾病快速和加剧发展。
2、因恐惧后果而担忧焦虑:许多患者接受自己是糖尿病的同时,一些不良的坏情绪如担忧焦虑自责和恐惧后果等常常伴随患者,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这主要是因为对糖尿病“无知”而造成的,虽然糖尿病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且一旦确诊逆转疾病的可能性小并且常须终生吃药,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出现在所难免。但是目前对糖尿病的认识早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对其危害的控制完全可以通过医患合作,家庭及社会的支持达到糖尿病患者象正常人一样健康和寿终正寝状态。所以,初患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通过正规途径多学习糖尿病知识,多去看医生,多和医生交流自己碰到和疑惑的问题,并且把医生的要求记下来反复实践并记下心得以便每次和医生交流都有针对性而受益。许多患者不学习或到处求“医”,道听途说,看到某些糖尿病患者没有正规治疗而造成的痛苦局面就联想到自己将来,从而产生自责内疚和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是一定要及早给予重视的。
3、因“好面子”而不规范治疗: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需要规范地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才能保持血糖稳定,这势必影响患者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关系。如果患者讲面子,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病情以取得周围亲朋好友的支持及理解,则肯定会影响血糖的稳定和控制。如果患者不愿意让身边的人知道,那么一方面不能得到周围人的实际帮助,另一方面压抑和担忧等不良情绪更容易困扰自己,久而久之还会形成心理障碍怪圈,患成抑郁症。
4、因太多“麻烦”而丧失生活热情: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对于患者来讲,涉及的第一问题就是如何吃饭。特别是面临想吃而不敢或不能吃时,患者的“痛苦滋味”只有自己才能切身体会。许多患者就诊时常常情绪低落,唉声叹气,自觉活的没有意思。糖尿病患者要克服这种心理,不要把治疗糖尿病的一些手段和方法看成“额外负担”,要把观念转变一下。虽然糖尿病这个帽子摘不掉,但我们可以摸清它的脾气与它和平共处,让它不危害我们,是完全可行的。所以糖尿病初期患者更加要树立生活热情,因为你的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5、因过于“谨慎严格”而紧张焦虑:一些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因性格因素经常为了遵循作息制度而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稍有改变如果影响了血糖又会内疚自责,长此以往是绝对不利于血糖控制的。因为压力的增加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功能的紊乱,肯定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据研究: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的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而导致糖尿病。糖尿病属于心身疾病,不但不良情绪可能诱发糖尿病,心理因素对其发展、预后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患者在进行“五架马车”治病的同时,必须注意心理调节,要掌握好度,这样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糖尿病需要清楚的几大心理疗法
1 认知疗法
通过健康教育,让病人了解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诱发原因、病程转归和治疗要点等,同时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和防治疾病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 支持性心理疗法
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听取病人倾诉,耐心启发病人,在取得病人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鼓励和疏导病人,减轻其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3 非指导性疗法
营造真诚和接纳的环境,不断加深患者对自身的认识,使之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钻牛角尖,不患得患失,对待疾病有“既来之则安之”的良好心理状态。
4 精神宣泄法
通过向亲人或朋友倾诉、赋诗作文、歌唱、哭泣、放声大喊等各种方式释放心中的大喜大悲,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5 兴趣怡情法
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奋笔挥毫,或泼墨丹青,或弈棋对垒,或结伴旅游,或饲养宠物,通过各种兴趣爱好调节生活,陶冶性情,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6 音乐疗法
研究发现,音乐具有明显改善病人情绪,消除外界应激所导致的精神紧张,调节内分泌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根据病人年龄、病情和心情选择不同的音乐,可以起到很好的心理保健作用。比如当糖尿病人精神不振或心情低落时,听听贝多芬充满英雄气概的第九交响曲,他们可以从中找到心理认同与升华,获得健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糖尿病的护理与控制
【来源:智慧生活报】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因此,科学的护理与控制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饮食、运动、药物和心理四个方面,详细阐述糖尿病的护理与控制方法。
一、饮食护理
1. 控制总热量摄入: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营养状况,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合理搭配膳食结构。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应以低糖、低盐、低脂为主,确保营养均衡且清淡;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进食。
2.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速度,提高饱腹感。糖尿病患者应多吃芹菜、菠菜、白菜、苦瓜、黄瓜等蔬菜,以及苹果、猕猴桃等低糖水果。
3. 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糖尿病患者避免或少吃含糖饮料、甜食、肥肉、油炸等高糖高脂食物,以减少血糖波动和肥胖风险。
二、运动护理
1. 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代谢水平,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和糖分。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和打太极等。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分散在每周的5天内进行。
2. 注意运动时间与安全: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一小时,此时血糖水平较高,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同时,运动时要避免空腹,以防低血糖发生。建议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以备不时之需。
三、药物护理
1. 严格遵医嘱用药: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从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尿糖等指标,以评估药物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药物副作用:糖尿病患者注意观察药物使用后的反应,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选择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学习正确的注射方法,并注意轮换注射部位,避免皮肤硬结和感染。
四、心理护理
1. 保持积极心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患者需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2. 应对焦虑与压力:糖尿病患者常面临疾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学会调节情绪,适当放松身心,对控制病情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加入病友交流群等方式,获取更多信息,缓解焦虑情绪。
总之,糖尿病的护理与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患者、家人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合理的用药和积极的心态,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焦亚蠓 河北省霸州市中医院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