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广糖尿病(糖尿中风病人最多活几年)
糖尿病引发脑中风 一觉醒来偏瘫失语
福州晚报讯 60岁的老孙平时没啥不舒服,近日却突然偏瘫,走不了路,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经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医生检查,老孙系脑中风,病因与糖尿病有关。医生提醒,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脑中风进入高发期,市民要注意防护。
10多年前,老孙就查出患有糖尿病,可他自认为身体壮,没啥不舒服,因而一直没重视,没有规律服药。
本月9日早上,他一觉醒来,觉得自己不太对劲:左侧手脚又麻又乏、抬不高,说话也变得含糊、吃力。他以为是没休息好引起的,遂在家躺了两天。没想到,症状不但没好转,反而逐渐加重。12日,他只能在家人的搀扶下前往医院就诊。当时,他的左腿已完全无法用力,嘴也歪了,说话断断续续,不能连贯。
医生检查发现,老孙的脑干里有一块很大的缺血灶,他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都很高。省级机关医院神经内科林细康主任医师确诊,老孙患了糖尿病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脑中风。老孙被立即安排住院治疗,然而,他早已错过了脑卒中溶栓的黄金时间段,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
糖尿病为什么会引起脑中风?林细康说,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长期代谢紊乱,可造成全身血管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因此,糖尿病是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权威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为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高血糖症会加重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使其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显著增高。
林细康提醒,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脑中风进入高发期,有“三高”、房颤等基础病,或有肥胖以及吸烟史的市民都要特别小心防护,做到规律生活、按时服药。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该科室接诊过不少二三十岁的年轻中风患者,脑卒中并非中老年人才会得。
他还指出,许多患者由于起初只出现了麻木、嘴歪等症状,想着“休息一下就好了”,结果错失了溶栓机会。有些小中风的症状哪怕看似能在十多分钟或两周内缓解,却仍可能在数小时或数年之内复发成病情不可逆转的大中风。
(全文共820字)
来源: 福州晚报
血糖控不好,当心中风!做到这4点可预防!
健健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病,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4亿。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脑卒中就是其中之一,俗称“中风”,也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康康
血糖控制不好
中风风险增加
血糖管不好,大脑很受伤,糖尿病患者的中风风险大约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糖尿病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中风具体分为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其中,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比例更高。2022年一项发表在《神经学杂志》涉及约83.8万患者的研究发现,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每3例中就有1例合并或可能合并糖尿病。
为什么糖尿病发生中风的风险高呢?这与高血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而且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同样不利心脑血管健康。而大部分中风的病理基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中风,病情也比非糖尿病更为严重,更容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住院时间更长,再次中风以及死亡的风险更高。
健健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管理好血糖,注重心脑血管问题!
所有糖尿病致死原因中,脑血管疾病约占15%。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做好血糖管理,提前了解中风相关信息非常重要。
警惕中风预警信号
记好“中风120”
一旦发生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大血管每堵塞1分钟就会造成 190万个脑细胞死亡,从发病到血管再通前,患者本人是没有任何办法去有效干预或者改善这种情况。所以一旦出现中风症状,及时就医非常重要。
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或瘫痪,通常是一侧身体。此外,还有神志迷乱、说话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识物困难;走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无原因的严重头痛;昏厥或失去知觉等。
为了更快速、简单识别,中风主要症状可以概括为:
“中风120”口诀
“1”: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2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尤其是糖尿病这类中风的高危人群更要留意以上信号,若有上述三项任何一项突发症状,需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到有中风诊治能力的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黄金救治时间为前4.5个小时。
糖尿病患者
如何预防中风?
01
控制好血糖
要遵医嘱规律用药控制好血糖,定期做好血糖监测。
02
做好其他治疗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还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增加中风风险,要遵医嘱做好降压、调脂、抗栓、减肥等治疗。
03
改善生活方式
“管住嘴,迈开腿”。每天要做适量的运动,如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饮食方面要减少总热量,多选低升糖指数(GI)饮食,少吃油脂,低盐,主食多些粗杂粮,多吃蔬菜。
进餐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更利于血糖稳定。此外,戒烟、限酒,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疲劳。
04
定期做好复查
中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复查,普通病人3个月一次,接受药物干预的病人则每半个月或1个月一次,具体可遵医嘱定期做好复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条件。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血糖控不好,大脑很受伤!一定要留心这些中风信号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病,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4亿。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脑卒中就是其中之一,俗称“中风”,也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血糖控制不好,中风风险增加
血糖管不好,大脑很受伤,糖尿病患者的中风风险大约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糖尿病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中风具体分为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其中,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比例更高。2022年一项发表在《神经学杂志》涉及约83.8万患者的研究发现,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每3例中就有1例合并或可能合并糖尿病。
为什么糖尿病发生中风的风险高呢?这与高血糖加速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而且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同样不利心脑血管健康。而大部分中风的病理基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中风,病情也比非糖尿病更为严重,预后更差,更容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住院时间更长,再次中风以及死亡的风险更高。
所有糖尿病致死原因中,脑血管疾病约占15%。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做好血糖管理,提前了解中风相关信息非常重要。
一旦发生中风
会出现不同程度功能受损
中风一旦发生,脑细胞和神经细胞都会受到波及,从而影响全身。据统计,中风后约有70%~8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受损,如偏瘫、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等。
1. 行动受影响
偏瘫是中风常见后遗症,患者肢体运动控制能力与协调能力变差,如步行能力受到影响,上肢及手功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2. 说话表达受影响
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和语言表达障碍,出现阅读、计算、写字能力的下降,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
3. 出现认知障碍
中风也可能导致认知障碍,比如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无法集中、言语表达能力变差等表现。
4. 吞咽功能受影响
有些患者会出现吞咽障碍,如饮水呛咳、进食困难等表现。
5. 情绪受到影响
一方面,有些患者因不能康复到病前状态,生活无法自理、无法正常工作等,长期沉浸在悲观情绪中;另一方面,脑损伤可能导致抑郁,出现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情绪波动大,情感脆弱,易伤感,无故忧虑等。
警惕中风预警信号
记好“中风120”
一旦发生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大血管每堵塞1分钟就会造成190万个脑细胞死亡,从发病到血管再通前,患者本人是没有任何办法去有效干预或者改善这种情况。所以一旦出现中风症状,及时就医非常重要。
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或瘫痪,通常是一侧身体。此外,还有神志迷乱、说话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识物困难;走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无原因的严重头痛;昏厥或失去知觉等。
为了更快速、简单识别,中风主要症状可以概括为“中风120”口诀:
【1】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2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尤其是糖尿病这类中风的高危人群更要留意以上信号,若有上述三项任何一项突发症状,需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到有中风诊治能力的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黄金救治时间为前4.5个小时。
生活中糖友如何预防中风?
1. 控制好血糖
糖友要遵医嘱规律用药控制好血糖,定期做好血糖监测。
2. 做好其他治疗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还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增加中风风险,要遵医嘱做好降压、调脂、抗栓、减肥等治疗。
3. 改善生活方式
“管住嘴,迈开腿”是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之一。每天要做适量的运动,如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饮食方面要减少总热量,多选低升糖指数(GI)饮食,少吃油脂,低盐,主食多些粗杂粮,多吃蔬菜。进餐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更利于血糖稳定?。此外,戒烟、限酒。
同时,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疲劳;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时用力排便易诱发中风。
4. 定期做好复查
中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复查,普通病人3个月一次,接受药物干预的病人则每半个月或1个月一次,具体可遵医嘱定期做好复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条件。现在,不少地区的医院及社区中心都设有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可以“一站式”了解身体状况。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