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吃药7(糖尿病吃药7.5左右)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吃药的时间点也会影响血糖值,这几个服药小技巧你一定要知道

有的糖友用药后,血糖还是没降下来多少,十分焦虑。其实除了药物选择,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做的不到位之外,你是否留意过服药方式呢?

如果服药方法不对,药效也会大打折扣。今天为糖友盘点一下常见的用药注意事项。

服药时间不同,药效也不同

1.饭前吃还是饭后吃有讲究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比较多,什么药饭前吃,什么药饭后吃还很有讲究。

其实想想原理很简单,注明在饭前或者是空腹吃的药,是因为食物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那要求在饭后或者餐时服用的药物,多是因为该类药物对消化道有刺激,跟着食物一起吃会减轻胃肠道刺激。

典型的药物如二甲双胍,有部分患者服用此药会出现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恶心等症状,所以一般建议饭中或者饭后服用,可减轻胃肠道的刺激,还不影响吸收。

2.为什么服药频率不相同

服药的频率一般有一天一次、一天两次、一天三次,有的患者很不耐烦,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

其实用药频次是科学家根据24小时内血液中药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制定出来的。每种药物药理作用不尽相同,如果不按照一定的用量和次数服用,也会影响药效。

所以建议大家遵医嘱或者看药物说明书按时服药,一般原则如下:

一日一次:可以在每天的同一固定时段服用;

一日两次:应每隔12小时服一次(比如早8点,晚8点);

一日三次:早、中、晚各1次(建议可以在早9~10点、下午2点、晚9~10点服用)。

药片太大难以下咽,是否就能掰开吃?

有些糖友觉得药片大难以下咽,就自作主张把药掰碎或用水溶解后再服用,不提倡这样操作。

糖友不妨简单想一下,如果有些药能掰碎或者溶解,药品制作方干脆弄成小粒或者溶剂不就行了,何必还要如此大费周章?

典型的药物如二甲双胍,它的肠溶剂型和缓释剂型是不允许掰开吃的。肠溶剂、缓释剂和普通片最大的区别就是减轻胃肠道刺激,肠溶剂型是给普通的二甲双胍片包了一层外衣,目的是希望它在胃的酸性环境下先不要溶解,到肠道里面再溶解,以达到对胃的保护作用。如果你掰开,一到胃里就溶解了,就没有效果。

缓释剂也是同样的原理,它是在二甲双胍片外面包了一层缓释膜或者缓释骨架,目的是让二甲双胍一点点释放,缓慢崩解,一来对胃肠道刺激较小,二来也可以让药效维持的时间更长,如果掰开,那这两种效果就都达不到了。

判断药片能否掰开服用,最好的方法是阅读药品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

吃药常见注意事项及忌口

1.吃药最好用温开水保证药效

糖友不要图方便,随便就着牛奶、果汁、茶等饮品吃药,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最好用温开水服用。

2.吃药期间注意忌口

服药期间要遵医嘱注意饮食,饮食不当也会影响药效。

比如服用降压药的时候,医生会叮嘱不要吃的太咸;吃助消化类的药物时,医生也会嘱咐要少吃甜食等等。当然服药期间不要喝酒,这是常识。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内分泌科 王一凡

我患糖尿病7年,从不吃药,血糖稳定无并发症,就靠这“五不”

#秋日生活打卡季#

我有一位患者,7年的糖尿病史,从不吃药,但血糖控制的很好,也没有发展并发症,院里的一些病友会经常去请教他是怎么做到,今天,就请以患者自己的视角跟我们讲述一下他的控糖故事吧!

我是在7年前体检后发现空腹血糖8.4mmol/L,餐二血糖14.8mmol/L,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了糖尿病,我想,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高热量、高油脂、高糖食物摄入过度)、过度肥胖是导致高糖的主要原因。

当时确诊后医生要求我注射胰岛素降糖,并建议我住院,但我拒绝了,我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和大量的学习控糖知识,最后终于下定决心,跟医生提出想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

在7年的坚持与努力下,我的血糖状况越来越好,各项指标也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我的主治医师曾说“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你身上都发生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7年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

常有病友问我,这7年的时间里我是怎么做到“裸奔”控糖的,在没有服药和打针的情况下,我一直坚持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控糖,做到定期监测血糖、严格控制碳水、坚持运动、保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复查,虽说偶尔也会出现高血糖情况,但我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坚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到现在,并且努力认真的去做?

我的控糖心得分享

控糖七年多,一路走来,控糖关键在于多学习、多听、多问、多思考、多运动。

以下是我的5个控糖心得分享

1、不断学习控糖知识,摆正心态。

2、管住嘴,按时按点按顺序进食。

3、迈开腿,坚持并合理进行运动。

4、按医嘱定时复查。

5、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面对高糖,其实我在此收获了很多,比如说让我养成了勤勤恳恳做事,不偷懒不拖延的习惯;遇事积极处理,不躲事的态度;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小变化,比以前更懂得了珍惜。

如果你有任何糖尿病问题,都可以评论区咨询我,我会第一时间回复你!

#糖尿病##关注糖尿病##控糖##糖友#

糖友血糖降到7以下才算达标?控糖标准公布,3类人标准各不相同

确诊糖尿病后,患者每天关心的无非就是如何管理血糖,才能达到标准。为了满足目标血糖值,人们坚持用药、调整饮食、坚持运动,希望能对降糖有帮助。但很多人仍然会出现血糖不稳定的情况,每次测出来的血糖值都不一样,到底血糖多少才算好?今天就带糖友了解清楚。

为何血糖总是不稳?3个因素是关键

有不少患者表示,自己虽然一直都有意识地控制血糖水平,复查时医生却表示血糖不稳定,建议我多上点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血糖波动?问题或许和3个因素有关。

首先,患者自身存在的慢性病可能影响血糖稳定。当你存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对糖分调节能力变差,更容易引发血糖波动。

其次,用药依从性差会导致血糖不稳定。看上去每天都在吃药,但吃药的时间间隔、用药方法不对,也影响降糖效果。原本应该餐前服用的降糖药餐后才吃,又或者前一天是晚上睡前吃的药,第二天却改到了下午吃药,都属于用药依从性差,对降糖不利。

第三点是对控糖标准不了解。有些人觉得血糖只有降到7以内才算是达标,为此对自己的血糖要求非常严格。但事实上,对不同人群来说,目标血糖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了解清楚,对控糖更有帮助。

糖尿病患者血糖降到7才算达标?别“一刀切”

对糖友来说,不少人都觉得目标血糖应该是7mmol/L才算达标,为了达到这个范围,不断的控制饮食,甚至采取节食的方式来降糖。事实上,血糖的目标值,各不相同,若是一刀切,只怕还会带来不良影响。

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并非降得越低越好,超出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可能带来低血糖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扰乱胰岛素的作用,对健康不利。

控糖标准公布,3类人对照看看

在这里公布对不同人群的控糖标准,3类人对照看看,自己的目标血糖到底是多少。

对普通的糖友来说,在确诊糖尿病后,不管是通过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整还是吃药降糖等方式,能够将血糖稳定在空腹血糖在7mmol/L以内,是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平时随机测量血糖值不超过10mmol/L比较好

但是这个标准对3类人并不适用。

首先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范围能够达到5.3mmol/L以下比较安全,在进食大约2小时后,血糖不超过6.7mmol/L较为安全。特别提醒的是,这类人群孕期一定要警惕低血糖,当血糖低于4mmol/L时,小心血糖偏低。

第二类是老年糖友,在合并多个慢性病,并且有轻到中度认知障碍的时候,血糖范围也会放宽一些,能够保证空腹血糖在8.3mmol/L以内比较好,而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即可。

第三类是儿童和青少年糖友。对这些孩子们的血糖要求一般是空腹血糖不超过7mmol/L,和前面提到的标准一致。但另外还应该达到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低于6.5%。保持在这个范围内,才能避免对血管、靶器官等造成损伤。

对照这些标准,看看你平时对自己的控糖要求对不对?

血糖长期超标,警惕4个并发症

提醒大家,血糖超标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当你经常出现血糖不稳定的问题时,也可带来4个并发症,威胁健康。

第一种:心脑血管并发症

血糖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血管渗透压发生变化,诱发血压升高,还可能带来血管堵塞、狭窄等问题,诱发心梗中风等问题。

第二种:神经病变

比较典型的是手指、脚趾发麻,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皮肤溃烂红肿等病变。有不少患者也会因此出现糖尿病足。

第三种是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是威胁肾脏健康的一大杀手。肾脏无法正常的代谢体内的废物,也会更容易发生肾脏恶变,甚至增加肾功能损伤肾衰竭的风险。

第四类是急性并发症

在短时间内血糖骤然升高,可能带来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等,患者可能因此昏迷不醒,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神经损伤,威胁生命安全。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值,你现在搞清楚了吗?了解适合自己的目标血糖值,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范围,而不是将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如果你无法长期稳定血糖水平,也可能让健康面临一些风险,带来4种并发症,威胁健康。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人血糖血压正常标准和测血糖标准频率是多少·糖尿病之友·2022-01-27

2、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吃药?!控糖标准是什么?听听专家怎么说·北京卫视养生堂·2022-04-01

3、糖尿病的 6 个控制指标,看看自己达标了吗?·丁香医生·201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