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盘糖尿病(糖尿病饮食餐盘法比例)
简单易行的糖尿病饮食秘诀一餐盘法则
“管住嘴、迈开腿”是糖友的控糖要点,也是我们在做糖尿病教育反复强调的,尤其是“管住嘴”,让很多糖友困惑不已!
该怎么吃,该如何吃呢?
在临床工作中,通过与糖尿病患者的接触,我发现,很多糖友不会吃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弄清楚:食物是分种类的,饮食是要分结构的,通常你会听到很多糖友在刚进医院之前,都是这样吃的:
3个煎饼(主食)加一碗粥(主食)是一顿饭
2个煎饼(主食)卷上水饺(主食)或油条(主食)是一顿饭
土豆丝就馒头或米饭也是一顿饭
有人会说,以上这样吃法有什么不妥吗?我也这样吃呀
如果在我在学糖尿病专科护士之前,我可能也赞成这样吃,但自从我学了糖尿病专科护士之后,我就不再这样吃了,以我看,上面所说的饭,都算是饮食结构单一,都是主食的累积,缺尐了蔬菜和蛋白质类食物
今天咱就来介绍一种营养丰富,结构合理又容易掌控的糖尿病“饮食法则”一一餐盘法则
餐盘法则是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糖尿病患者三餐所用的方法,即选择直径为15厘米左右的平底餐盘,将一餐中需要的食物和种类直观地展现在餐盘中,有助于控制热量和保证食物种类。
第一步:准备一个标准餐盘,盘子直径为15.24厘米
第二步:想象一下,将盘子分成如下3份,主食占1/4,蛋白质占1/4,蔬菜占1/2
第三步:将主食,蛋白质,蔬菜安排在餐盘的各份格子里,其中主食的量(自己拳头大小的份量),蛋白质的量(各种鸡鸭鹅鱼肉、蛋、奶等),蔬菜的量(爱吃蔬菜的可以不限量),内容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变化
餐盘中的主食可以放大饼,杂粮,馒头,窝窝头,杂粮米饭,主食的选择尽量的遵循以下4个原则:
能吃硬的不吃软的,
能吃干的不吃稀的,
能吃粗的尐吃细的,
尽量做到粗细搭配
还有一些含淀粉类高的根状类蔬菜,如土豆,南瓜,藕片,山药,可以替换为主食吃,还有一些深颜色的热量高的蔬菜如白萝卜,洋葱,胡萝卜也可以替代主食吃,也就是说,吃这些食物时,主食可以减量甚至不吃
餐盘中的蔬菜要放低热量的蔬菜,低热量的蔬菜都有哪些呢?大白菜,小白菜,菠菜,油菜,黄瓜,茄子,西红柿,西兰花,蘑菇,角瓜,香菇,芹菜,菲菜,蒜台等一些绿颜色的蔬菜
餐盘中的蛋白质该如何选择呢?
可放置蛋、奶、豆制品、瘦肉,优先选择不长腿的热量低的鱼,虾,其次是长两条腿的鸡鸭鹅肉,最后选择长4条腿的猪、牛、羊肉,需要注意的是:动物的内脏,油炸的食品以及肥肉,五花肉,鸡皮鸭皮等动物脂肪层,是不建议吃的
优先选择蒸,煮,煲,凉拌,不推荐炸、煎、过油、红烧,研究表明一颗200克的生菜,热量是32千卡,加入20克油,炒过之后,热量可升至212千卡,直接翻了7倍左右,多吃菜但不能多吃油,每人每天两勺半花生油,即每餐8g到10g,食盐含量每人每天小于6.0g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餐盘法则的小结,餐盘法则简单易懂,结构合理,营养均衡易于执行,在两餐之间可以加一些新鲜的小份水果,在早餐时,可加一杯220mL纯牛奶,或者是原味酸奶
餐盘法简单实用又易执行,既利于控制总热量,又能保证饮食结构合理,营养均衡,而且标准餐盘法的量相对稳定,限定了食物摄入量,控制了总的热量,从而达到了控制血糖、控制体重、控制血脂、控制血压的目的。
因此,除了适用糖尿病人群,也适用于多数人的营养需要和需求。包括现在的减肥馆,健身教练都在提倡使用盘子法则进餐。为了营养均衡,身体健康,盘子法则用起来吧,用到手,就是自己的
感谢大家,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抗糖路上,你我同行,我是@医院里的好心眼,致力于糖尿病教育工作,糖尿病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感谢关注@医院里的好心眼
糖尿病人的餐盘怎样划分
糖尿病人 如何划分你的餐盘
控制饮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部分,但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才是健康的饮食。要做到营养均衡又不摄入过多的热量,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在你的餐盘上给各种食物划分好地盘。这种餐盘划分法不仅适合糖尿病患者,对健康人来说也是必要的。
1. 先把餐盘一分为二,然后把其中的一半再一分为二,这样餐盘被划分为了一大二小三块
2. 把最大块的餐盘用非淀粉类蔬菜填满,例如:菠菜、胡萝卜、生菜、青菜、小白菜、花菜、西红柿、西蓝花、四季豆、洋葱、黄瓜、秋葵、甜菜、蘑菇、青椒、萝卜
3. 把其中一小块餐盘用谷物或者淀粉类食物填满,如:全麦面食、全谷物食品、米、面、饼、土豆、豌豆、玉米、红薯
4. 在另一小块餐盘中填满蛋白质类的食物,如:去皮的鸡肉、鱼肉、虾、贝类、螃蟹等海鲜;瘦牛肉、瘦猪肉、豆腐、鸡蛋
5. 可另加一份水果或者酸奶( 一份为80 克)
6. 饮料必须是低热量的,如清水、不加糖的茶水或者咖啡
1 / 1
他发明的这种餐盘 能让糖尿病人简单易行地控制食量
2018-02-01 07:2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苗 通讯员 陈佳琦
健身达人们必备的能力,就是快速换算出每顿饭的卡路里。准确掌握吃进多少热量,是减脂、增肌过程中事半功倍的事儿。
比健身达人更需要掌握这项能力的,其实是被糖尿病困扰的“糖友”们。在针对糖尿病人的饮食指南上,每一餐都有具体到“克”的营养搭配标准。
可中国人的餐饮体系当中,厨房里可不会摆着电子秤,连油盐酱醋的添加都遵循着“少许”、“适量”的模糊标准,糖尿病人该怎么安全、合理地吃一顿饭,实在是个大问题。
好在这样的困境很快就会被打破,舟山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方跃伟的“糖尿病健康餐盘”刚刚拿到了国家专利,“正在联系我们当地社区做推广。”一切顺利的话,将来糖尿病病人只要端着一个餐盘,就能精确掌握每顿饭的营养搭配了。
自己患上轻度脂肪肝
才发现卡路里难计算
方跃伟从事健康教育30多年了,在过去给市民上课讲膳食平衡时,用的都是全国通用的膳食宝塔,用克来计算每天吃多少食物,比如一天要吃米饭多少克、蔬菜多少克等等。
“以前都这么讲,也认为这样讲很正常,直到我自己也出现轻度脂肪肝后,才意识到这样的计算方式很难操作。”方所长说,脂肪肝需要综合防治,除了运动,还要管理每天的膳食。
2008年,方所长的爸爸也被查出糖尿病,这种慢性病最需要每天计算摄入的食物量,但是从来没有医生具体告诉他爸爸该怎么吃。
于是,方跃伟花了一年的时间,总结出了手势测量卡路里的方法——食物手测量法。
这个操作很方便,在糖尿病人快速估算出每日需要的食物份后,用手测量就能控制饮食。比如身高172厘米,体重79公斤的的男性糖尿病患者,每天的食物摄入可以简化为“1单手捧的水果,2个半拳的蔬菜,2个拇指的素油,3个拳头略少的谷薯,4个手心的蛋白。”
这个发明产生于2013年,方法也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可5年过去了,方跃伟发现,基层医生的宣教程度以及病人的接受度并不高。
“医生花15分钟就可以看一个病人了,再花15分钟教病人用手测量食物,医生没动力这么做。”方跃伟有些无奈。
6个凹槽盛放不同食物
根据份数控制饮食总量
到了2016年,方跃伟想到了用餐盘的形式解决糖尿病人的食物摄入问题,“把各类食物直接放入餐盘上相应的凹槽吃,也不用换算了,该吃多少放多少就行。”
餐盘的设计乍一看很像国内食堂常用的不锈钢餐盘,上面有6处大小长短不一的凹槽。要使用这餐盘,还得搭配同样由方跃伟申请了专利的《糖尿病每日热量食物交换份速查表》以及《不同能量级膳食一日三餐食物合理分配表》。
“不同身高体重,不同工作强度的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物摄入的总量都不一样。”方跃伟说,速查表和分配表起到定位的作用。
比如一个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男病人,40岁,身高173厘米,体重76公斤,根据“工作、身高和体重”,在两份表格里,可以定位到他属于轻体力、超重体型病人,每天应该摄入18份食物。这里的“份”指的是“食物交换份”,代表90大卡,所以这位男病人每天要摄入1620大卡的食物。
在餐盘中,每个凹槽都被方跃伟规定好了可以放置什么种类的食物,比如左下角的凹槽,当它用五谷米饭填满时,就意味着“2份”,也就是180大卡;当它被茎叶茄瓜类等蔬菜占满时,就是“0.25份”也就是22.5大卡。
病人只要记住自己一日三餐各类食物的份数,就能控制住每天的饮食总量了。
方跃伟告诉记者,他最近的工作就是联系厂商,希望尽快将第一批健康餐盘生产出来。舟山当地社区的糖尿病病人,会成为第一批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