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期(糖尿病糖一直高多久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逆转就得抓住这个黄金期,成功率最高!5件事可逆转糖尿病
#暑期创作大赛#
《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有了冬病夏治的说法,糖尿病也是如此,正是三伏天,最高温的时候,却是逆转糖尿病的黄金期。
今天给糖友们分享5个三伏天控糖要点,做好了有望逆转2型糖尿病前期,建议赶紧收藏起来!
1,规律进食,加强血糖监测三伏天天气闷热,糖友食欲不振吃的少、饮食不规律是最常见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外源性葡萄糖摄入减少,同时天热出汗量大,人体消耗的能量较大,但进食量跟不上消耗量,一来一往之间,容易发生低血糖或血糖波动大。
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我给大家支几个招,当食欲下降时,可以多吃西红柿、乌梅、李子、杨梅、柠檬等这些酸性食物来开胃;根据进食情况,可选择在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适量加餐,避免发生低血糖。
《黄帝内经》关于夏季活动有精辟的阐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指的是,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在昼长夜短的夏季,适当晚睡、早起,不要因气候炎热就懒于活动。
但在酷暑运动容易导致中暑。
所以我建议糖友们将时间定在清晨和傍晚较凉爽时进行,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宜,锻炼时间以饭后一小时为宜,每次30-40分钟,外出锻炼时要记得携带含糖食物,如糖果、巧克力、饼干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伏天糖尿病患者出汗多,喝水量相对减少,很容易造成脱水。
因此,三伏天糖友一定不要限制饮水,饮水时尽量选用凉开水,如果出汗量很大还要适当加些盐,忌饮用含糖和含碳酸的饮料。
俗话说,“伏天吃丝瓜赛人参”,为缓解口干症状,日常还可以多食用丝瓜、黄瓜、苦瓜等时令蔬果,也可以用西洋参、麦冬、莲子、荷叶等滋阴润燥之品煮水代茶饮,有解暑防燥的作用。
4,注意防暑降温夏日炎炎出汗较多,糖尿病患者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要保证不受风寒湿邪的侵袭,睡眠时不要让风扇对着头部直吹,更不宜夜晚在户外露宿,在空调房也不宜时间过长。以防受凉而引起身体的不适。
出汗过多容易造成体内大量无机盐的流失,同时也容易出现食欲不振、不少人都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衣服被汗沾湿后要及时洗澡更衣,否则湿衣粘在身上影响散热,回冷后又容易着凉,引发感冒,加重病情。
5,饮食上多清淡,忌生冷饮食上的选择,最好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不仅能够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营养物质,还能使原本食欲不振的糖友增加食欲,避免低血糖的出现。
同时,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吃一些冷饮用来消暑,但生冷的食物吃多了,就很容易让肠胃受凉,出现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这对于原本身体就虚弱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吃冷饮要学会适度,不要为了逞嘴上的“一时之快”,而伤害到身体健康。
除了饮食和运动上要注意,老糖友还要着重注意避免脚部感染,应多让脚部透气和保持干燥,防止糖尿病足发作。
关注我,我会经常给糖友们分享一些控糖知识和妙招,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区说说你的情况,我看完诊会解答!
#糖尿病##好医生为健康护航##糖尿病饮食##暑期创作大赛#
提醒:血糖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有10种表现
当前糖尿病人数量不少,临床常见两种分类:有的是因为胰岛素先天不足引起,这属于1型糖尿病,占患者总数10%左右;有的是因为后天健康维护不当引起,这属于2型糖尿病,占患者总数90%。
糖尿病的诊断、确认、治疗有规范的实施方案,体现在各类糖尿病防治指南和专家共识里,以2型糖尿病为例,通常有3条:
1、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或突然的体重下降,空腹静脉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随机静脉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
2、任意两次空腹血糖测量,如果大于等于7.0mmol/L。
3、任意两次餐后2小时血糖测量,大于等于11.1mmol/L。
这3条只要有一条确认,都可确诊糖尿病,尤其是经过糖耐测试确诊后,就成为“糖尿病大军”里的一员,很可能要长期药物控制。
3条硬性标准都有一个突出的因素——血糖,血糖一般是指血液里游离的葡萄糖,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一定是血糖异常的,相当于大量脏器长期“浸泡在糖水里”,肯定会出问题。
但反过来说,血糖异常,是不是代表着糖尿病?这个不一定。日常生活中,有6个因素通常会引起血糖异常,但不意味着就是糖尿病。
一是肝脏代谢异常,比如肝病,导致肝脏合成糖原能力下降,血糖上升。
二是出现急性感染、创伤、疼痛、梗塞等问题,身体大量分泌激素,抑制胰岛素分泌,血糖升高。
三是为了减肥乱节食和厌食,结果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就拉高了。
四是生活习惯不好,情绪压力大,经常吃甜食,引起身体内分泌异常,就诱使血糖升高。
五是某个时期过度兴奋,过度劳累,引起身体应激激素异常增加,就拉高血糖。
六是服用一些药物后,如利尿剂、降压药、中药糖浆、避孕药等,会增加血糖。
所以,血糖偏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真正的糖尿病来袭,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与各种异常指标作斗争,表现在3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尿病初期,通常是1—5年,此阶段糖代谢不稳定,如果及早发现改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很可能会“改邪归正”,及时逆转止损,不过很多人忽略了,非常可惜。
第二阶段:糖尿病发病期,通常5—10年,胰腺持续受损,糖尿病发病对全身带来不同冲击,通常要用药才能控制。
第三阶段:糖尿病加重期,通常10—20年,出现各种并发症,以心、肾、肝、足、眼等表现突出,慢慢用药控制不住病情了,或出现肝肾严重损伤濒临报废。
所以,只有在第一阶段早发现、早介入、早应对、早干预,才能确保身体长治久安,可以通过检测发现,但大多数国人没有体检筛查习惯,错过了时机,但身体会通过一些异常信号反复示意。临床上有10个异常表现:
1、经常感到浑身没劲、疲乏,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葡萄糖,需要由胰岛素充当“搬运工”,送到各个器官和细胞处,但由于糖尿病使胰岛素严重不足,细胞不能及时补充能量,就出现“饿像”,身体就感到没劲、疲惫。
2、经常感到口干,频繁喝水也缓解不了,主要是因为大量血糖不能及时由胰岛素搬运,供应给细胞,游离在血液里,浓度高于细胞,出现生理上的“体液高渗”现象,细胞里的水分反向流出血液,细胞缺水,身体就表现出口渴、口干。
3、频繁有排尿感,白天和夜间都如此,与上面第二条结合理解,血糖不能及时搬运引起“高渗现象”,加上因为口渴口干大量补水,多余的水分和尿糖急需排泄,就会频繁小便,如果某个时候夜尿增多,也可能是糖尿病早期。
4、老是感觉饥饿,进食一会又感觉饿了,虽然身体补充了养分,转化为葡萄糖供细胞利用,但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不能充分为身体所用,所以器官就向大脑发出“饿了”的信号,加上身体习惯了高血糖,只要血糖稍微下降也感到饥饿难耐。
5、进餐前出现低血糖,有不正常的饿感,糖尿病本质是代谢分泌异常的疾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该来不来,进食后血糖反而不能及时送到细胞,但餐后至下一餐前,胰岛素分泌量慢慢赶上来了,结果起到反作用,带来低血糖,饥饿感来了。
6、视力明显下降,视物模糊,表现在看不清、有重影,眼里好像有异物,动不动揉眼,眼睛出现炎症,这是血糖过高,改变了眼球晶状体的渗透压,引起折射屈度变化。
7、皮肤出现发黑、瘙痒问题,多见于后颈、腋窝、腹股沟、手肘、膝盖等处有黑斑,伴有明显的痒感,是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体胖的人较常见。
8、突然间体重下降,在糖尿病早期比较明显,一个月减下去十多斤、二十几斤,有的人会窃喜以为减肥有效果,其实是糖尿病的“障眼法”和来临的信号,因为血糖不能充分利用引起。
9、手脚莫名刺痛、麻木,这是血糖偏高,引起全身代谢异常,并损害到神经系统的表现,手脚不受控地发麻、刺痛,而且越来越严重,意味着病情加深。
10、小伤口拖很久也难以愈合,这是高血糖干扰蛋白尿代谢引起的问题,如果胰岛素分泌异常,蛋白质分解变多,干扰免疫系统,不利于伤口的修复,而且患者会出现皮肤感染、尿路感染问题。
这10个现象,是2型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只要有当中的3—4条以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排查,并遵医嘱做各种测试。总的来说,越早发现,越早改善,越能掌握逆转的主动权。
糖尿病的5个阶段,快来对照你到哪里了?
二型糖尿病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在临床上,为了好区分通常分为5个阶段:
隐形期、前期病变期、早期并发症期、延迟并发症期、失代偿期。
一般到第2个阶段,就必须要积极治疗调理了。
快来对照你到哪个了?
糖尿病隐形期
这个阶段是我们常说的“糖调节受损”时期。虽然血糖开始有些偏高,但是还没到真正的糖尿病。这时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管理,就有可能把病情扭转过来。
糖尿病前期病变期(1-3/5年)
这个阶段是糖代谢变得不太稳定,不过基础胰岛素分泌还是可以的。
所以这个阶段是治疗的黄金时机,恢复逆转的机会非常高。
糖尿病早期并发症期(3/5-8/10年)
这个阶段是胰腺受到了损伤,糖代谢已经影响到了各个器官,甚至会出现并发症的症状,比如手脚麻木、四肢发冷、视力模糊或者尿液里有少量蛋白质等。
这时必须要积极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看看能否改善症状和体质。如果控制得当的话,10-20年内应该不会出现太大的糖损伤问题!
糖尿病延迟并发症期(8/10-15/20年)
这个阶段胰岛功能越来越差,血糖很难被控制住,各种各样的并发症也都开始出现了。
比如说眼底出血、蛋白尿、身体水肿等,很多人在这个阶段西药已经无法控制血糖了,依赖注射胰岛素,中医治疗调理。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认真地控制血糖,积极治疗并发症及不适症状。
糖尿病失代偿期(20年以上)
这个阶段并发症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残疾或者死亡。
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朋友们,就必须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要定期去医院做眼睛、心脏、肾脏、皮肤等各方面的检查,以防万一。
当然糖尿病的分期并不是绝对的,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并发症出现时间也取决于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病史长短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糖尿病患者应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并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