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转氨酶升高(糖尿病患者转氨酶高是怎么回事)

弘爱讲糖 0
文章目录:

为啥糖尿病人常有肝损伤、转氨酶升高,难道是降糖药惹的祸?

不少糖尿病患者抽血化验发现转氨酶高了,心里很着急:"我的肝脏怎么出问题了,是不是吃降糖药吃的?"于是找到医生,"大夫,您快给我治治肝,用点保肝药吧,还有这降糖药还能不能吃?"

肝脏出了问题,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先来弄弄清楚转氨酶升高是怎么回事。

转氨酶是啥?它为什么会高?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抽血化验肝功能,转氨酶是主要项目,一种是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又称谷丙转氨酶(ALT);一种是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又称谷草转氨酶(AST);有些医院还会检查一种谷氨酰氨基转肽酶(GGT)。

ALT和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通常用这两个指标来评价肝脏的情况。正常情况下肝细胞有一件完整的"外衣",这两个酶被包裹在"衣服"里,深藏不露,不会轻易跑出来。因而正常情况下,ALT和AST在血液里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都在40单位/升(U/L)以内。

但是,一旦肝细胞外边的这层"衣服"破了,ALT和AST就会从"破口"跑出来,这时抽血化验,转氨酶的数量就会明显增加。

转氨酶升高说明肝细胞"破了"。用医学上的专业术语形容,即肝损伤。

肝脏

肝损伤是怎么回事?

前面说转氨酶明显升高说明肝脏损伤,这只是一个结果的呈现,并不能显示出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因此没有必要吓自己,认为一旦转氨酶升高,肝损伤了,就是得了肝炎甚至肝癌什么的。转氨酶高了,我们还要具体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究竟我们的肝细胞是怎么"破"的。

首先,一些特殊情况可以导致转氨酶暂时性升高,比如剧烈运动、过于劳累、吃油腻食物等,如果是由于这些情况,过一段时间后再做检查,就会发现转氨酶恢复正常了。其次,生病时吃的一些药,比如红霉素、四环素、安眠药、解热镇痛药、避孕药、部分中药也可能导致转氨酶暂时性升高,在停用这些药物后,转氨酶水平也会很快恢复正常。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糖友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引起肝损伤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转氨酶只是轻度升高,降糖药物一般是可以继续使用的。如果转氨酶升高得比较明显,有必要咨询医生,看看所用药物需不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或者暂时的调整。

还有,一些其他肝脏疾病也会导致肝细胞受伤,比如我们关注的肝炎、肝硬化、肝肿瘤、酒精肝(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脂肪肝(过多的脂肪跑到了肝脏里)等。如果是这些肝脏本身的问题,通过做进一步的血液化验,必要时做肝脏的B超或CT、核磁,综合判断后基本就能搞清楚肝损伤的具体原因。

这里面,导致糖尿病患者转氨酶升高最为常见的原因是脂肪肝。我们知道,高血糖和血脂异常是一对"狐朋狗友",总是"狼狈为奸",相伴而来。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紊乱,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异常升高,身体其他地方都"装"不下了,血脂就会往肝脏跑,肝脏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装"到一定限度,肝细胞的"外衣"就会被撑破,转氨酶跑出肝脏,这样血液中的转氨酶就升高了。所以,糖尿病患者转氨酶升高多半是由脂肪肝引发的。

脂肪肝

得了脂肪肝怎么办?

脂肪肝很常见,不管是普通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脂肪肝都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既然是良性,咱们就大可放心。

有了脂肪肝,转氨酶并不一定升高,如果出现转氨酶升高,应该怎么办呢?多数糖友第一个想法是赶快用上保肝药进行保肝治疗。笔者想说的是,当然我们可以进行保肝治疗,但需要强调的是,推荐您使用那些被验证过的、确实有效果的正规药物,比如多烯磷脂酰胆碱(商品名易善复),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切不可自行乱用药物或进行非正规治疗。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转氨酶增高的话使用保肝药后的确可以降低转氨酶,对患者来说,可能起到一定的自我安慰作用。但实际上,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所以,有些消化科专家戏称保肝药的使用只是起到了"美颜"作用,也就是治标不治本。

糖尿病脂肪肝如何治疗?

那么对于糖尿病脂肪肝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治疗,才能从根本上,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呢?

前面我们说,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导致转氨酶增高,是因为肝细胞里的脂肪太多了,那么治疗的关键,就要把肝细胞里过多的脂肪从肝脏清除出去,还肝脏一个洁净的空间,这才是最本质的治疗。

具体如何做呢?可以说相对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为重要。

首先,患者要调整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减轻精神情绪压力等不良因素;

其次,控制饮食和限制饮酒很重要,少吃高油腻、高糖分、高热量的食物,这些食物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没有一点好处,能戒就戒掉吧;

第三, 适量运动锻炼是关键,饮食配合运动是最好的减脂方案,比如最简单的,坚持每日跑步锻炼或健步走,既降糖又减脂,性价比非常高;

第四, 如果有超重或肥胖,只要肥胖减轻,特别是肚子变小以后,转氨酶、脂肪肝必定会好转;

第五, 最后还要重点强调,患者朋友切不可盲目自行服用药物或是有病乱投医,去不正规的机构治疗,或是寻找一些偏方、土方,这些均不可取,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

厦门弘爱医院,田建卿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著有《不该只有医生知道:必须说的糖尿病》《内分泌那些事儿》

出诊时间:厦门弘爱医院 周一、周三上午,门诊2楼内分泌门诊,周四上午门诊三楼妊娠内分泌门诊

糖尿病人出现肝损伤、转氨酶升高,是降糖药引起的吗?

最近糖友赵先生在做体检,抽血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转氨酶高了,心里非常着急。

因为一直都在服用降糖药物,于是赵先生找到了医生希望开点护肝的药物,并且咨询是否是吃降糖药导致的肝损害。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图片来源:摄图网

转氨酶是什么?怎么升高的呢?

转氨酶是糖友在抽血的时候经常要检测的项目,有很多种,一种是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又称谷丙转氨酶(ALT);一种是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又称谷草转氨酶(AST);有些医院还会检查一种谷氨酰氨基转肽酶(GGT)。

ALT和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通常用这两个指标来评价肝脏的情况。正常情况下,ALT和AST在血液里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都在40单位/升(U/L)以内。

正常情况下肝细胞有一件完整的"外衣",这两个酶被包裹在"衣服"里,深藏不露,不会轻易跑出来。但一旦肝细胞外边的这层"衣服"破了,ALT和AST就会从"破口"跑出来,这时抽血化验,转氨酶的数量就会明显增加。转氨酶升高说明肝细胞"破了",医学上称肝损伤。

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转氨酶升高呢?

一些特殊情况可以导致转氨酶暂时性升高,比如剧烈运动、过于劳累、吃油腻食物等,如果是由于这些情况,过一段时间后再做检查,就会发现转氨酶恢复正常了。

生病时吃的一些药,比如红霉素、四环素、安眠药、解热镇痛药、避孕药、部分中药也可能导致转氨酶暂时性升高,在停用这些药物后,转氨酶水平也可能能恢复正常。

一些其他肝脏疾病也会导致肝细胞受伤,比如我们关注的肝炎、肝硬化、肝肿瘤、酒精肝(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脂肪肝(过多的脂肪跑到了肝脏里)等。

一般情况下,糖友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引起肝损伤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转氨酶只是轻度升高,降糖药物一般是可以继续使用的。

如果转氨酶升高得比较明显,有必要咨询医生,看看所用药物需不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或者暂时的调整。

为什么糖尿病也会发生转氨酶升高?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脂肪肝。糖尿病患者转氨酶升高多半是合并脂肪肝引发的。

那么,糖尿病脂肪肝如何治疗?

1 糖友要调整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减轻精神情绪压力等不良因素;

2 控制饮食和限制饮酒很重要,少吃高油腻、高糖分、高热量的食物,这些食物对于糖友来说没有一点好处,能戒就戒掉吧;

3 适量运动,饮食配合运动是最好的减脂方案,比如最简单的办法是坚持每日跑步锻炼或健步走,既降糖又减脂,性价比非常高;

4 如果有超重或肥胖的糖友,减去一部分脂肪,特别是肚子变小以后,转氨酶、脂肪肝必定会好转。

糖尿病朋友不可以随便吃药,发生转氨酶升高的情况要找寻原因,听取专业医生指导,日常注意肝脏的保护,少饮酒,按时作息。

为啥糖尿病人常有肝损伤、转氨酶升高,难道是降糖药惹的祸?

不少糖尿病患者抽血化验发现转氨酶高了,不光着急还很疑惑:"我的肝脏怎么出问题了,是不是吃降糖药吃的?我们先来弄清楚转氨酶升高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患者转氨酶检查主要项目,一种是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又称谷丙转氨酶(ALT);一种是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又称谷草转氨酶(AST)。

ALT和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正常情况下这两个酶被包裹在"肝脏"里,不轻易跑出来。但是,一旦肝细胞外边这层"衣服"破了,ALT和AST就会从"破口"跑出来,这时抽血化验,转氨酶的数量就会明显增加。

导致糖尿病患者转氨酶升高,和吃降糖药的联系很小,最为常见的原因是脂肪肝。我们知道,高血糖和血脂异常是一对"狐朋狗友",总是"狼狈为奸",相伴而来。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紊乱,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异常升高,身体其他地方都"装"不下了,血脂就会往肝脏跑,肝脏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装"到一定限度,肝细胞的"外衣"就会被撑破,转氨酶跑出肝脏,这样血液中的转氨酶就升高了。所以,糖尿病患者转氨酶升高多半是由脂肪肝引发的。

那么对于糖尿病脂肪肝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治疗,才能从根本上,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呢?相对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为重要。

首先,患者要调整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减轻精神情绪压力等不良因素

第二:控制饮食和限制饮酒很重要,少吃高油腻、高糖分、高热量的食物,这些食物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没有一点好处,能戒就戒掉吧。

第三, 适量运动锻炼是关键,饮食配合运动是最好的减脂方案,比如最简单的,坚持每日跑步锻炼或健步走,既降糖又减脂,性价比非常高。

第四, 如果有超重或肥胖,只要肥胖减轻,特别是肚子变小以后,转氨酶、脂肪肝必定会好转。

第五,重点强调,患者朋友切不可盲目自行服用药物或是有病乱投医,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中医##科普##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