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哦(糖尿病人不禁忌饮食的危害)
糖尿病到底怕什么?记住这四件事,你的血糖控制越来越好!
文 | 健康求知所
编辑 |健康求知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哈喽,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一个“甜蜜的烦恼”——糖尿病。别急着关掉页面,先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觉得糖尿病离我很远?” 如果答案是“是的”,那我告诉你,中国有超1亿糖尿病患者,平均每10个人里就有1个,而且还有很多人血糖超标却没发现!所以,别觉得自己没问题,说不定潜在的血糖小怪兽已经在悄悄作乱。
所以,糖尿病到底怕什么?其实就四件事,掌握了这几点,不仅血糖能稳住,身体也会越来越好。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吧!
咱们实话实说,很多血糖高的人,都是“吃”出来的。是不是听起来扎心?但别怪我直接,饮食是血糖管理的头号杀手。
为什么乱吃乱喝会让血糖飙升?简单来说,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面条、糖果)进入身体后,会转化成葡萄糖,直接让血糖飙升。如果你还偏爱甜食、奶茶、油炸食品,那就相当于给胰岛素“加班”。可问题是,胰岛素也不是铁打的,时间一长就会“罢工”,血糖也就失控了。
别担心,糖尿病患者不等于啥都不能吃,只需要掌握几个小技巧:
- 少吃精制糖和高GI食物:比如白米饭、白面包、蛋糕这些,血糖升得快又猛,尽量少碰。
- 多吃低GI食物:比如全麦面包、燕麦、杂粮饭,升糖速度慢,胰岛素压力小。
- 记住三分之一原则:每顿饭,碳水化合物占1/3,剩下的1/3给蔬菜,1/3给蛋白质(比如鸡蛋、鱼肉)。
举个例子:吃饭时,白米饭别堆成小山,换成半碗杂粮饭,加些绿叶菜,再来块清蒸鱼,就是血糖友好餐啦!
来来来,摸着良心回答:你每天运动超过30分钟吗?是不是饭后就瘫沙发,周末就躺床上刷剧?如果是,那血糖小怪兽已经偷偷在拍手了:“谢谢你给我机会作乱!”
为什么久坐会让血糖更难控?人体的肌肉就像“吃糖大户”,运动时,肌肉会消耗更多葡萄糖,血糖自然下降。反过来,久坐不动让葡萄糖在血液里“闲逛”,血糖就会越积越高。
别担心,我不是要你变成健身达人,只需要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车)。如果你觉得“每天30分钟太难了”,可以试试“饭后动一动”:
- 饭后散步:餐后20-30分钟散步15-20分钟,能有效降低血糖。
- 办公室小动作:久坐时,每小时站起来活动5分钟,哪怕只是倒杯水、伸个懒腰,都有帮助。
记住,糖尿病最怕你动起来,不需要多剧烈的小动作也能让血糖听话哦!
是不是有时候觉得,工作忙到天昏地暗,晚上熬夜加班或者刷手机,早上又顶着俩黑眼圈起床?别以为年轻能撑住,熬夜 压力大,是血糖失控的隐形推手。
为什么熬夜和压力会影响血糖?道理很简单:熬夜会让身体分泌更多的“压力激素”(比如皮质醇、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会让血糖升高,还会让胰岛素变“迟钝”。更何况,熬夜饿了还容易忍不住吃宵夜,比如奶茶、炸鸡,这对血糖来说简直是双重打击!
- 固定睡觉时间:每天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给身体一个固定的生物钟。
- 睡前放松:可以试试泡脚、听舒缓音乐,或者关掉手机屏幕,不要再刷短视频了。
- 别压抑情绪:心情不好就找朋友聊聊,别憋着。研究表明,心态好的人血糖更容易稳定。
总之,熬夜一时爽,但血糖不答应,早点睡吧,身体会感谢你的。
最后一个“怕”,也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不重视血糖监测。很多人觉得,“量血糖麻烦”“我感觉挺健康的,不用查”,但问题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早期没症状,一旦发现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控制时机。
为什么要定期监测血糖?血糖就像个“调皮的孩子”,看着好像没事,但随时可能闹腾。只有定期监测,才能知道它到底听不听话,该调整饮食还是药物。
- 空腹血糖:正常值在3.9-6.1mmol/L,超过这个范围就要注意了。
-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在4.4-7.8mmol/L,超过的话说明血糖控制不好。
- 家里备个血糖仪: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每天早晚测一次,有问题及时调整。
- 定期体检:就算没有糖尿病,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也很重要。
记住,糖尿病最怕你“装没事”,早发现、早管理,血糖控制起来才不会手忙脚乱。
好啦,今天咱们总结一下,糖尿病最怕哪四件事?
- 乱吃乱喝:管住嘴,血糖才听话。
- 久坐不动:动起来,血糖更稳定。
- 熬夜压力大:睡好觉,身心都轻松。
- 随意忽视:定期监测,心中有数。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管理好饮食、运动、睡眠和监测,咱们完全可以和血糖和平共处。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记住,健康是自己的责任,别让血糖小怪兽占了上风!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来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官网
说明:关于糖尿病饮食控制、运动建议和血糖监测的重要信息。
糖尿病的十大误区,不认清很要命
关于糖尿病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
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
生活中,你对糖尿病有哪些误解呢?
01误区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不一定!
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
“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02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错!
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
“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03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吗?
那可不一定!
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可不在少数哦!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
“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
04误区4:饮食控制就是饥饿疗法?
错了!
控制饮食并非是要忍饥挨饿,而是在保证基本生理需要前提下,合理控制每日膳食的总热量。如果长期进食太少,摄入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就会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免疫力下降,反而有害健康。
进食太少还容易发生低血糖,进而导致血糖波动幅度增大,危害更大。科学的饮食控制,强调既要控制好疾病,同时享受生活的乐趣。
“达标不是饿出来的,控制饮食谨防矫枉过正。”
05误区5: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
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热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哦!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把握好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
06误区6:“无糖食品”就可以随意吃了吗?
肯定不可以!
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
“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07误区7:没有症状就不必监测血糖吗?
错!
没有症状也必须定期监测血糖!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高血糖。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决定是否监测血糖。积极监测血糖,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好血糖,才能远离并发症。
“没有血糖监测引领的治疗,必然是盲目的治疗。”
08误区8:血糖高无症状就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
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09误区9:血糖降下来了就能停药了吗?
当然不是!
除少数患者外,绝大多数患者血糖降下来后,仍需坚持药物治疗。若自己擅自停药,则很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与反弹,这样反而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能否停药必须去医院就诊,听取医生的建议,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决策。即使医生同意停药,也仍需注意控制饮食和运动,同时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糖尿病治疗的疗程,就是患者的余生。
“降糖治疗,是糖尿病患者一辈子的事业,应贯穿始终。”
10误区10: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
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应努力把糖尿病带进坟墓,而非被糖尿病拖进坟墓。”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犹如“慢性癌症”。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位于世界第一。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患者的血管受损,出现血管硬化,从而诱发并发症,损害肾、心、眼、神经、皮肤等部位。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这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1、不爱运动
如今,“葛优躺”和“北京瘫”已经成为年轻人休息的首先姿势。
但是,医生提醒:“葛优躺”和“北京瘫”并不提倡,因为这种姿势容易使年轻人骨骼畸形。同时,容易罹患糖尿病。
大多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引起的,而肥胖,就是不爱运动、久坐等原因导致的!
运动可以激发胰岛素的活性,但很多人经常不运动,其时每天运动35分钟或者每周运动4小时可能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下降80%!
2、不爱做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快餐,尤其是外卖!很多年轻人家里的厨房已经快几个月没“开火”了!
然而,我们暂且不说快餐、外卖等食物是否卫生,这些商家经常为了经济、增加口感,用的都是便宜的食材,而在调味料上,多放油、盐等重口味食物!
这样的饭菜,属于不平衡膳食,盐分和油脂往往超标,绿叶蔬菜不足。长期饮食热量超标,可导致高血糖、高血脂。
3、不爱起床
如今有很大一部分人,早上不爱起床,爱睡懒觉。这对血糖的影响不大,但是睡懒觉的人,饮食规律就会破坏,这对血糖的影响就大了!
睡懒觉的人,早餐吃不了,午餐吃的就多,而饱食之后,对血糖的控制很不好,容易升高血糖,长期会导致身体肥胖。
若吃了早餐,午餐吃会吃的少,也会对身体控制血糖产生影响。
4、不爱休息
很多人白天上学或者上班时没精神,一到晚上“小宇宙”就开始爆发了,精神抖擞,总觉得自己不玩点什么,对不起自己美好的漫漫长夜。
于是,很多人睡前都会玩很久的手机,甚至会关了灯玩,这对眼睛是非常不好的!
血糖升高时,最易损伤眼睛的血管,产生视网膜病变,加速病变的速度!
此外,有的人玩着玩着,就熬夜了,熬夜对血糖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熬夜,会破坏生物钟,使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增高,还会使血红蛋白带二氧化碳个体增加,导致血液循环减缓,消耗血糖量减少。
一旦“皮肤”出现这4个表现,最好尽快去查一下血糖,糖尿病来了
1、皮肤潮红
照镜子的时候不妨自检一下,如果脸上的皮肤不是因为过敏等原因导致的,长时间的发生潮红,还能明显的看到有血丝,红色层片,就要小心是不是体内的血糖过高了,这类现象比在糖尿病患者当中是很常见的。
除了脸部之外,指甲边上,和小腿上也会出现皮肤发红的症状。自检一下看看,如果长期的潮红不退,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导致的了。
2、足部溃疡
长时间体内血糖过高,对人体的循环和神经都有一定的损害,那么一旦有了伤口,也是很难愈合的。
皮肤会经常出现干裂的现象,足部如果出现溃疡,可能就会造成足部的逐渐坏死,给愈合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脚上长时间的伤口无法愈合,就要考虑是不是因糖尿病的信号了。
3、皮肤上起疱疹
糖尿病患者的初期,皮肤上会出现一些疱疹,看起来这种疱疹就像灼伤性的疱疹一样,但疱疹的周围有红晕,一般在手指、脚趾、手足的背面或者底部边缘有这样的疱疹。
单个或者多个的出现,几周类会自愈,但是反复出现,如果是这样的状况,就得赶紧就医检查了。
4、皮肤瘙痒
有些糖尿病患者,可以出现全身或者局部皮肤干燥脱屑,常有剧烈痒感,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
冬天皮肤比较干燥,如果每天洗澡的话可能会造成皮肤干燥。但是也不排除是因为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导导致的,可能全身瘙痒,也可能局部瘙痒。
生活中,坚持“两个一”,帮助控血糖,防并发症
第一个:一份硒元素
补硒可增强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整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对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增加了一道抗感染及预防并发其它疾病的坚固防线。
其实无论你血糖高或低,都可以吃一些含硒的食物,如海产品,黑米等。
如果家里条件还不错的可以选择一些我国富硒地区产的纯天然富硒农产品,如富硒安康的紫阳毛尖,一些富硒米等,富硒地区的紫阳毛尖等农产品,可以快速补硒,并且没有副作用。
第二个:一套“降糖操”
1、原地踮脚
两脚与肩同宽,以每分钟65-75次的频率,反复踮起后脚跟,提起的速度快一点,在最高点停留一下,反复做200次左右,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
2、上肢拉伸
双手的十个手指,交叉向上,伸过头顶,上臂尽量夹住两个耳朵,保持十秒钟放下,休息两秒后,反复拉伸上肢,可以向上、向下、前后左右,6个方向拉伸,这个动作可以调动原本静态的肌肉、关节等部位,从而血液中含氧量大大增加。
3、举重
有哑铃的可以举哑铃,没有可以拿一本书或者一瓶水,举到左右耳之上的位置即可,每周锻炼两到三次,每次15到20分钟,这样可以增加肌肉的容量储存,降低血糖水平。
4、揉腹部
双手叠放在腹部,按照每分钟30次的频率,顺时针按揉腹部,手可以稍微用力,每次三分钟以上,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血糖,还可以改善便秘。
通过以上几个小动作,可以消耗能量,增加肌肉重量,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这样血糖自然就降了。
坚持做,效果更佳哦!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