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糖尿病(如果没糖尿病怎么办)
如果糖尿病没有这7种情况,可以稍微放心,问题不大!
文 | 护师健康说
编辑 | 护师健康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有没有想过,糖尿病就像一场“隐形的考试”,每天都在默默打分?有些人以为自己“考得不错”,结果体检一出来,直接“挂科”!
别慌,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你的“成绩单解析”!如果你的糖尿病没有这7种情况,那大概率还能稳住,问题不大!不过话说回来,能不作就别作,毕竟身体可没有“补考”机会!
1. 血糖像过山车?小心,身体要“晕车”了!血糖不是蹦极,忽高忽低可不是啥好事!如果你的空腹血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3.9-6.1mmol/L),餐后血糖也没有飙升,那就还算“稳得住”。
但如果血糖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冲上天,一会跌谷底,那胰岛可是要累哭的!长期血糖波动大,容易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比如眼睛、肾脏和神经系统都可能遭殃。
所以,别让你的血糖“心情大起大落”,稳定才是王道!
2. 糖化血红蛋白没超标?恭喜,你的“学期总评”还不错!如果说空腹血糖是“随堂测验”,那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就是“学期总评”!它能反映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的 HbA1c 应该控制在 7% 以下,如果你的数值没超过这个门槛,那至少说明你的血糖管理还算合格。
但如果长期超过 8%、9% 甚至更高,那就危险了!这意味着你的身体一直泡在“糖水”里,血管、神经都在悄悄受损。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经典信号: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
如果你最近吃得不少,但体重却莫名下降,或者老是口渴、频繁跑厕所,甚至半夜起夜 2~3 次,那可不是“肾太勤快”,而是身体在拼命排糖!
但如果你没有这些症状,那至少说明病情还没发展到太严重的地步。不过,糖尿病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所以不要掉以轻心,定期复查很重要!
4. 没有糖尿病并发症?你的身体还没“申请报修”!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并发症的“连环暴击”!
如果你没有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些可怕的并发症,那你的“战况”还算不错。
但别忘了,并发症往往是“潜伏”状态,等到症状明显时,可能已经伤害不小了。所以,定期去医院做眼底检查、尿蛋白检测、神经检查,别等到真正出问题才后悔!
5. 血压、血脂都正常?你还没进“高危区”!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是“三兄弟”,经常“组团作妖”。如果你发现自己不仅血糖高,血压也飙升,血脂还乱七八糟,那就是高危套餐,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直线上升!
如果你的血压长期低于 130/80mmHg,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控制在 2.6mmol/L 以下,那说明你的血管还算坚挺,暂时不容易被糖尿病拖下水。
但如果血压、血脂都超标,那就得赶紧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听医生的建议用药,否则心梗、脑梗可不是闹着玩的!
血糖高当然不好,但血糖低也危险!如果你经常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手抖,甚至晕倒,那可能是低血糖在作祟。
长期低血糖不仅让人难受,还可能损伤大脑,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如果你的血糖控制得当,没有频繁低血糖,那就说明你的药物剂量比较合适,饮食也搭配合理。
但如果低血糖频繁发生,那就要查查是不是药物剂量过高、饮食不规律,或者运动过量了!
7. 身体状态稳定?你的“控糖之路”走得还算顺畅!糖尿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场持久战。如果你长期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体重没有大幅波动、精神状态良好,那说明你的身体适应了目前的控糖方案,暂时没有大问题。
但如果最近突然变得乏力、伤口愈合变慢、经常生病,那可能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信号,说明身体开始“抗议”了!
所以,糖尿病管理不能偷懒,即使目前状态不错,也要定期监测血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后,给糖友们的一点忠告!如果你的糖尿病没有以上这 7 种情况,那可以稍微放心,说明你的控糖之路还算稳健。但这不代表可以放飞自我!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因为一时控制得好就松懈,该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按时复查,一样都不能少!
当然,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分享给家人朋友,毕竟,健康的路上,互相提醒才是最好的“保命符”!#头条深一度#
参考资料: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管理指南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2024)
国家卫健委:糖尿病并发症防治要点
我今年17岁,假如我没有患糖尿病……
01 一个美好的假设
我今年17岁,一个如花的年纪。
假如,我没有得1型糖尿病,生活会怎样呢?
我会在学校里有刷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压力大了和同学买一大堆奶茶、汉堡、辣条胡吃海喝……
我大概会答应隔壁班男神,和他谈一场懵懂而纯真的校园恋爱……
我爸妈会整天嚷嚷着叫我好好学习,说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环行西藏去看雪山牦牛……
与别的普通姑娘一样,我会积极规划着我的大学、工作、结婚、生子,虽有一丝迷茫与苦闷,但我坚信我有无限美好的明天!
02 你必须直面你的命运!
假如,假如,假如……
可惜,这世间没有“假如”。
大约半年前,原本我还在学校认真上课,和同学打打闹闹。直到某一天,突如其来地,感到头晕、浑身无力、恶心。
我不清楚什么原因,只感到强烈的痛苦,被老师送到了诊所,开药,打点滴。不见情况好转,又送到了县人民医院。
那时,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心想过两天就会好吧,还想着放假约好友看新上映的电影呢。
直到见到我爸妈赶来,看到他们脸上的“不可置信”“难过”“心痛”……我才意识到不对劲。
万万没想到,我竟患了1型糖尿病。
什么鬼啊?!那不是老人得的病吗?我才十几岁啊,肯定误诊!怎么可能!
医生跟我讲,我这是1型糖尿病,是因为体内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和血糖升高,大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依然不信,于是我在网上疯狂地查资料:
“不能被彻底治好” “需终身打胰岛素”“酮症酸中毒” “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升学就业歧视”……
当看到这些字眼时,我眼前是彻骨的黑暗与寒冷。
不必说生命安全没保证,不必说梦想化为泡沫,单就拖累爸妈这一点,就让我失去了希望,我这一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出院后,作为一个糖人,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家人和朋友一直在劝导、安慰、理解我,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我知道,我的余生都将在测血糖、打胰岛素中度过;我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吃了;最为痛苦的是,我必须承受别人异样、歧视的目光……
我要在最该神采飞扬的年纪,咀嚼着提前60年的老年生活。
03 幸运的是,人间还有光亮
病已经得了,我能怎么办?我不能怎么办啊。
身边完全没有1型糖友,于是我在网上疯狂地搜信息,抑郁寡欢之际,在百度、知乎上多次看到了【糖糖圈】,出于好奇,我下载了。
原来,创始人曾锡锋是一名糖爸,女儿一岁时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怀着同理心与爱,创办了这个目前已发展成全国很大的1型糖尿病社区。
在糖糖圈,每天都有糖友分享着生活点滴和互助贴子;时常有专家和教授做公益直播课;有非常实用的测糖、记糖小工具;可以购买相对实惠的控糖用品的商城……
我似乎......找到了组织。
我也开始在糖糖圈分享自己的日常。
当我分享自己拍的风景图时,有糖友跟我点赞交流;当我血糖异常,慌张时,糖友会耐心给我建议。甚至,只是一句吐槽和负能量的话,都能被看见,被鼓励。
我可以畅所欲言我所有的心事与不被理解的苦衷。而这个社区里的糖友们,却是那么地温暖、积极向阳。
我看到一位姐姐,患病快22年了,我不敢想象她是怎么熬过来。
可我看到的是,她始终在认真工作、生活,她创业、做饭、打高尔夫、旅游、分享控糖心得、治疗经验、生活感悟,生活得多姿多彩。
我好像被治愈到了。
是啊,就像她说的“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要享受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也为我的悲观世界照亮了一束亮光。
04 往后余生,积极向上
现在的我高三,妈妈给我请了个家教,在家边控糖边备战高考。
病情让我的成绩也下降了好多,好在家人没给我太多压力,在糖友的鼓励下,我的状态也积极了起来。
我不确信将来的我会怎样,但我会好好活着,关爱身体,拥抱每一天的春暖花开。
再回到那个假设——假如,我没有得糖尿病:
我就不会遇见人世间那么多的善意与温暖;
我就不会知道我家人原来这么爱我;
我就不会这样珍惜每一天的阳光雨露与花草香;
其实,得了糖尿病又怎么样呢?
我还是能当个“小吃货”,吃奶茶、吃炸鸡、吃火锅;
我依然有机会遇见我的白马王子;
我还是可以和爸妈去西藏看雪山牦牛;
只是多了计算碳水、测血糖、打胰岛素这几个步骤而已。
………
生活还在继续,往后余生,身体健康,积极向上,祝你,也祝我。
患糖尿病35年,如今78岁,无明显并发症,5大控糖经验分享给大家
我有一个亲戚,他在43岁的时候被查出糖尿病,一眨眼35年过去了,如今已经78岁了,依然没有明显的糖尿病并发症。虽然他本人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但是控制都相当好,而且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都达标了。
糖尿病
但是,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糖尿病病史不足十年就出现多种并发症的,这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痛苦。为了让广大糖友降低糖尿病的并发症,我来分享一下我这个亲戚的5大控糖经验!
1.主动学习糖尿病知识: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我为何要把主动学习糖尿病知识放在首位,其实这个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国有一个俗语:无知者无畏,如果对某个事情不了解,那您就没有畏惧之心。
秘方
很多人得了糖尿病之后,一直都相信有根治糖尿病的办法,然后就去寻找根治的办法,比如某某偏方、某某祖传秘方等,结果不但没有根治糖尿病,还多花了冤枉钱。
还有一些朋友对糖尿病不了解,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控糖的办法,比如饥饿法、低碳饮食法、吃糠咽菜法等。
主动学习糖尿病知识,可以让你对糖尿病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科学地控制血糖,避免走弯路。
我相信,如果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对糖尿病的并发症有更多的了解,那他们肯定会在开始被确诊糖尿病之后就重视自己的血糖,自然就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2.经常测量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会觉得经常测量血糖没有必要,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糖尿病这种疾病目前是无法被根治的,我们能做的主要是控制血糖达标,要想知道血糖是否达标,最准确的就是经常测量血糖。
测量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只要血糖不是太高,那他们多数是没有什么不舒服的。但是需要注意,只要血糖高于正常值,那对人体都是有损害的。
经常测量血糖,可以让我们对自己血糖的控制情况有准确的了解,如果血糖偏高,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以提前对血糖进行干预。
但是,如果血糖一直不达标,而我们又不知道这个情况,那无疑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3.一定要坚持运动:很多糖尿病患者身体肥胖,稍微运动就气喘、胸闷,所以不少人都不喜欢运动。
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坚持运动的话,那不仅会增加糖类的消耗,而且还能增强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能够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我之前认识一个病人,他是农村的,得了糖尿病也有20多年了。自己一个人种了十几亩地,每天都很忙碌,平时虽然也按时服用降糖药物,但是饮食不怎么控制,即便这样,人家血糖控制的依然不错,一直也没有明显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出现。
当然了,我说这个病人的情况并不是建议大家不控制饮食,而是告诉大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坚持运动的重要性以及意义。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安全的运动方式就是散步,这种运动方式不仅仅容易坚持,而且还不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每周应该至少运动5天,每天运动30分钟左右。
4.要严格控制饮食:俗语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道出了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能做到严格控制饮食,那无疑对控制血糖有比较大的好处。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定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不能吃的太多,也不能吃的太少,否则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血糖偏高,吃的太少容易引起低血糖。
平时需要注意,尽量不要喝稀饭,这是因为稀饭的升糖指数很高,喝了稀饭以后,血糖会快速飙升,这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吃米饭和面食的时候,应该统计每天吃的量,保证每顿饭的主食的摄入量控制在75g以内。吃副食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营养均衡,比如每天吃一个鸡蛋、3两瘦肉、1盒纯牛奶、400g蔬菜、300g低糖水果等。如果对乳糖不耐受,也可以换低乳糖牛奶及其奶制品替代。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吃饭以后,血糖会有明显的波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注意一些细节,就可以显著降低血糖的波动。刚出锅的馒头、包子、米饭等食物,不要立刻就吃,而是等凉了再吃,这是因为凉的淀粉变成了抗性淀粉,升糖指数就会有明显的下降。
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吃饭的顺序,尽量先吃升糖指数低的食物,然后再吃相对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比如先吃鸡蛋、喝牛奶,然后吃包子、饺子的馅,最后再吃包子或者饺子的皮。
5.晚餐不适合吃的太饱:根据权威的书籍晚餐提供的能量应该占全天总能量的35%左右,如果晚餐吃的太饱的话,那就会引起血糖升高,这个时候人体为了降低血糖,就会分泌很多得胰岛素。
我们都知道,人在晚上的运动量减少能量的消耗也是降低的,这个时候多余的能量就会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人体内,从而引起肥胖。
大家不要小看肥胖,它会加速糖尿病的进展。对于肥胖者来说,他们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胰岛素要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就必须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行。当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时候,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健康明星计划#
也许一两天的超负荷工作,胰岛细胞还能承受得了,但是长期“加班”,它也会有累死的一天。糖尿病患者本身的胰岛细胞的功能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个时候再有肥胖,那无疑会加速疾病的进展。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