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对糖尿病(茶叶对糖尿病有影响吗)
糖尿病人喝茶好处多!但医生提醒:不注意11个问题,会起反作用
临床上常常会有糖尿病患者问:医生,我能喝茶吗?
我的回答是:当然能喝啦,喝好了,还能喝出健康来。
平时我也很喜欢喝茶,对我来说,喝茶不仅能解渴提神,还可陶冶性情。
喝茶还有很好的保健功效。茶叶中含有茶多酚、 茶多糖、咖啡碱等物质,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可以保持血管弹性,消除动脉血管痉挛,预防血管破裂,糖尿病患者长期饮茶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好处。
然而喝茶有讲究,有糖尿病喝茶必须注意这11件事。
1. 不喝浓茶
茶叶中含有鞣酸,长期大量饮用高浓度的茶水会影响消化功能,另外鞣酸可以和铁元素结合形成不溶性产物,影响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
此外,饮浓茶还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这些都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控制。
2. 不空腹喝茶
空腹饮茶会冲淡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影响食欲和肠道消化吸收,而且空腹饮茶还会增加结石的风险。
3. 不在睡前喝茶
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碱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刺激中枢神经,使人兴奋,因此睡前喝茶会影响睡眠,容易引起失眠,从而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4.不喝隔夜茶
隔夜茶不能喝,是因为茶叶浸泡时间过久,茶叶中的茶多酚等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形成黄红色氧化产物,这些产物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但是这样使茶叶失去了本身的保健功效。
另外放置8小时以上的茶水鞣酸等成分相对增加。
凉茶具有聚痰、滞寒的坏处。
5.不用茶水服药
不要用茶水服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会和某些药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品的药效发挥,建议把吃药和饮茶的时间相对间隔开。
6.选择合适的茶叶
茶叶中的茶多酚物质对改善血糖有一定帮助,因此选择茶多酚含量多的茶叶更适合糖尿病患者。
红茶的加工经过了发酵步骤,使茶多酚物质含量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绿茶。
从茶叶本身来看一般茶多酚含量高的茶叶泡出的茶水颜色较深,口感上有苦涩感,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选这类茶叶。
7.选择合适的茶具
泡茶最好用紫砂壶或陶瓷茶具冲泡,然后再饮用,如果使用保温杯等泡茶,茶叶长时间浸泡在高温中,就如同煮茶一样,不仅会降低茶香味,还会使茶叶中的芳香油物质过多挥发。
8.注意泡茶,洗茶的温度
泡茶的水温宜高,研究表明茶多酚溶出的最适温度为 90~100℃,而洗茶的过程会造成茶多酚物质大量丢失,因此最好不要洗,如果担心农药残留和灰尘,洗茶采用60℃的水温为宜。
9.冲泡次数不宜多
茶叶不宜多次冲泡,一般头两道溶出的茶多酚物质较多,浸泡4次以后差不多就没多少营养物质了,而且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 更多的鞣酸物质会被泡出来,后者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作用。
因此一般茶叶泡4次就足够了。
10.新茶不要急喝
新茶炒制好之后,最好放半个月到1个月以上再喝。因为新茶中各种醇类、醛类物质含量较高,这类物质容易对胃肠黏膜造成影响。
部分人饮用新茶后会出现恶心、腹痛、乏力等症状,被称为“醉茶综合征”,放置一段时间的茶叶中这些物质被氧化或挥发掉一部分, 这时再泡茶喝不仅不影响茶叶的滋味,也避免出现 身体上的不适。
11.肾结石患者少喝茶
如果糖尿病患者是结石体质,特别是肾结石患者最好不要饮茶, 尤其是不能喝太浓的茶。
茶水里的鞣酸和可可碱物质会增加机体形成草酸盐结石的机会,这类人群最好饮用白开水。
关于喝茶,您还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分享。
作者:陆小玉 主治医师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国家代谢性疾临床医学中心怀化分中心审校:张美彪 主任医师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国家代谢性疾临床医学中心怀化分中心
喝绿茶治糖尿病?理解科学研究不能想当然
科学精神面面观
本报记者 张佳星
10月24日,我国科学家“以茶为令”启动人工设计的基因调控系统,进而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这项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得到验证的研究随后却被误解为证明了喝绿茶能治糖尿病。
有网友对相关报道评论道:按老鼠的剂量估计人一天要吃两斤茶,获得最高点赞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相关报道还获得了以“瑜伽”“养生”等为关键词的微博的转载。
“我们不是研究喝绿茶控血糖,很多评论似乎并没有看懂全文。”日前,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论文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叶海峰。他表示,最关键的是把微胶囊包裹的工程改造过的细胞移植到体内,有这种细胞的存在,喝绿茶才会启动胰岛素基因表达分泌产生胰岛素,从而控制血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工设计的关键细胞,喝再多绿茶也难发挥作用。
和养生不搭边,研究属合成生物学领域
“此前科学家在一种以芳香族化合物为能量来源的放线菌中发现,有蛋白能够被原儿茶酸调控,我当时预感到这个蛋白有潜力成为‘开关’。”叶海峰说,自然界之前就存在着强启动子(启动基因表达),如果找到有负向的抑制功能的元件,就可以构造系统传递类似计算机中“0、1”的命令。
有了这样的思路,叶海峰带领团队设计出响应这种转录阻遏蛋白PcaV的序列,作为生物元件,通过设计合成,构建了基因表达的控制开关,而这种开关正是受绿茶的代谢物原儿茶酸控制的。可见,对于这个“逻辑系统”来说,绿茶代谢物原儿茶酸碰巧是触发物,与绿茶养生没有任何关系。
此类研究隶属于新兴的合成生物学的范畴,其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生物系统,让它们像电路一样运行。传统生物学参透生命本质,而合成生物学根据需要再造,其关系与《生活大爆炸》中的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类似。因此,生命机制和通路是基础,而是否精准、是否拥有完美的可操控性才是评判标准。
试验表明,控制系统在调控转基因表达上展现出良好的时间、剂量依赖性以及可逆性。并且,无论是注射、口服原儿茶酸以及饮用定制的浓缩绿茶方式均可以调控移植在小鼠体内的控制系统进行转基因表达。
一个基因调控系统,改变细胞命运
有了可精准调控的系统,就好比可以在身体内部安插一个“特洛伊木马”,可以控制细胞的命运。
“将系统接入胰岛素表达的基因,就可以在需要时开启胰岛素的表达,将其转变为人工类胰岛细胞。”叶海峰说,将该细胞用微胶囊包裹移植到糖尿病动物模型中,通过口服原儿茶酸或者饮用定制浓缩绿茶就能够激发细胞释放胰岛素,而不饮用时,胰岛素表达的基因就会静默。
当然,“特洛伊木马”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的“战场”上。如果将系统接入其他基因,例如编码基因编辑的向导RNA基因,它就会控制基因编辑是否会被进行。“我认为,它是在体外干预CAR-T(精确制导的T细胞)治疗的理想手段。”叶海峰说,CAR是嵌合抗原受体,它发现了肿瘤细胞就会带领T细胞攻击,如果在CAR上装一个“遥控”,就可以在攻击出现细胞因子风暴时叫停,而绿茶的调控系统就可以充当“遥控”的角色——需要CAR-T疗法工作时,喝下绿茶,需要CAR-T疗法休战时,不喝绿茶。
“相较于此前有过抗生素、食物添加剂、防腐剂作为触发物的研究,以绿茶代谢物为触发物的系统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叶海峰说,喝茶就能触发开关,将更具安全性优势。
在这项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中,绿茶更像一把“钥匙”,而科学家发明的是一把与之匹配的“锁”,这把锁控制着大门的开关,门背后有着可临床应用的“无限风光”,包括对糖尿病人血糖的控制。将其误解成“喝绿茶治糖尿病”的忽悠,无疑是忽略了整个过程的断章取义。
专家点评 谢震 清华大学研究员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在理解生命现象的同时,有能力人工修改生物元件,创造新的生物功能,用于解决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在这项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研究员的团队,成功利用了一种受绿茶代谢物控制的基因表达开关,调控胰岛素的产生和分泌,在将含有这种细胞的“微胶囊”注射到“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和猴子体内后,降低了两种动物的血糖。
只看到“绿茶”和“降血糖”的标题,就直接将二者连线,理解科学研究工作要不得这样的“想当然”。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元素需要科学精神中的求知、探究的态度,用“剥洋葱”的方式去理解,每一层都可能是科学家不分昼夜“辣眼睛”的推进。当公众、评审专家等各界以求真之心解读科研成果,避免盲目轻信谣言、断章取义,才能正确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才能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
喝绿茶能治糖尿病吗?理解科学研究不可以想当然
来源:科技日报
10月24日,我国科学家“以茶为令”启动人工设计的基因调控系统,进而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这项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得到验证的研究随后却被误解为证明了喝绿茶能治糖尿病。
有网友对相关报道评论道:按老鼠的剂量估计人一天要吃两斤茶,获得最高点赞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相关报道还获得了以“瑜伽”“养生”等为关键词的微博的转载。
“我们不是研究喝绿茶控血糖,很多评论似乎并没有看懂全文。”日前,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论文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叶海峰。他表示,最关键的是把微胶囊包裹的工程改造过的细胞移植到体内,有这种细胞的存在,喝绿茶才会启动胰岛素基因表达分泌产生胰岛素,从而控制血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工设计的关键细胞,喝再多绿茶也难发挥作用。
和养生不搭边,研究属合成生物学领域
“此前科学家在一种以芳香族化合物为能量来源的放线菌中发现,有蛋白能够被原儿茶酸调控,我当时预感到这个蛋白有潜力成为‘开关’。”叶海峰说,自然界之前就存在着强启动子(启动基因表达),如果找到有负向的抑制功能的元件,就可以构造系统传递类似计算机中“0、1”的命令。
有了这样的思路,叶海峰带领团队设计出响应这种转录阻遏蛋白PcaV的序列,作为生物元件,通过设计合成,构建了基因表达的控制开关,而这种开关正是受绿茶的代谢物原儿茶酸控制的。可见,对于这个“逻辑系统”来说,绿茶代谢物原儿茶酸碰巧是触发物,与绿茶养生没有任何关系。
此类研究隶属于新兴的合成生物学的范畴,其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生物系统,让它们像电路一样运行。传统生物学参透生命本质,而合成生物学根据需要再造,其关系与《生活大爆炸》中的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类似。因此,生命机制和通路是基础,而是否精准、是否拥有完美的可操控性才是评判标准。
试验表明,控制系统在调控转基因表达上展现出良好的时间、剂量依赖性以及可逆性。并且,无论是注射、口服原儿茶酸以及饮用定制的浓缩绿茶方式均可以调控移植在小鼠体内的控制系统进行转基因表达。
一个基因调控系统,改变细胞命运
有了可精准调控的系统,就好比可以在身体内部安插一个“特洛伊木马”,可以控制细胞的命运。
“将系统接入胰岛素表达的基因,就可以在需要时开启胰岛素的表达,将其转变为人工类胰岛细胞。”叶海峰说,将该细胞用微胶囊包裹移植到糖尿病动物模型中,通过口服原儿茶酸或者饮用定制浓缩绿茶就能够激发细胞释放胰岛素,而不饮用时,胰岛素表达的基因就会静默。
当然,“特洛伊木马”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的“战场”上。如果将系统接入其他基因,例如编码基因编辑的向导RNA基因,它就会控制基因编辑是否会被进行。“我认为,它是在体外干预CAR-T(精确制导的T细胞)治疗的理想手段。”叶海峰说,CAR是嵌合抗原受体,它发现了肿瘤细胞就会带领T细胞攻击,如果在CAR上装一个“遥控”,就可以在攻击出现细胞因子风暴时叫停,而绿茶的调控系统就可以充当“遥控”的角色——需要CAR-T疗法工作时,喝下绿茶,需要CAR-T疗法休战时,不喝绿茶。
“相较于此前有过抗生素、食物添加剂、防腐剂作为触发物的研究,以绿茶代谢物为触发物的系统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叶海峰说,喝茶就能触发开关,将更具安全性优势。
在这项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中,绿茶更像一把“钥匙”,而科学家发明的是一把与之匹配的“锁”,这把锁控制着大门的开关,门背后有着可临床应用的“无限风光”,包括对糖尿病人血糖的控制。将其误解成“喝绿茶治糖尿病”的忽悠,无疑是忽略了整个过程的断章取义。
专家点评 谢震 清华大学研究员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在理解生命现象的同时,有能力人工修改生物元件,创造新的生物功能,用于解决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在这项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研究员的团队,成功利用了一种受绿茶代谢物控制的基因表达开关,调控胰岛素的产生和分泌,在将含有这种细胞的“微胶囊”注射到“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和猴子体内后,降低了两种动物的血糖。
只看到“绿茶”和“降血糖”的标题,就直接将二者连线,理解科学研究工作要不得这样的“想当然”。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元素需要科学精神中的求知、探究的态度,用“剥洋葱”的方式去理解,每一层都可能是科学家不分昼夜“辣眼睛”的推进。当公众、评审专家等各界以求真之心解读科研成果,避免盲目轻信谣言、断章取义,才能正确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才能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