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39个(糖尿病39个加号严重吗)
- 1、最新糖尿病标准修改,包括诊断标准和用药方案!你吃对药了吗?
- 2、再次提醒:只有一种糖尿病不用吃药!坚持这7个方法,血糖稳稳的
- 3、我国近1.3亿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15.8%,重磅降糖新药上市能否改变局势
最新糖尿病标准修改,包括诊断标准和用药方案!你吃对药了吗?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达4.63亿,中国糖尿病患者近1.22亿,高居全球首位,是国内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
2020年11月25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是迄今为止最新的中国版糖尿病防治指南。本次指南更新,结合了本土特色和国际临床证据,优化有关标准,非常“接地气”。
下面,小九梳理了几个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实用性解读
解读一:扩大了诊断标准过去,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直是作为血糖监测指标,如今更新了它的诊断价值,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也就是当HbA1c≥6.5%,也可以判断为糖尿病。
此外,还更新了蛋白尿的诊断价值,将其作为糖尿病风险增加的明确标志。
其中尿微量蛋白肌酐比值(UACR)是指南重点推荐的检测方法,UACR<30mg/g为阴性,30~300mg/g为微量蛋白尿,>300mg/g为显性蛋白尿。
注意,不管肾功能如何,只要出现微量蛋白尿,糖尿病患者慢性肾脏病(CKD)的风险便是中危;如果出现显性蛋白尿,风险就进展为高危。
新指南指出,治疗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除了药物干预以外,生活方式干预也很重要,是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大家也知道,饮食、运动、体重控制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有多么重要,小九总结了一些建议,帮助大家做到健康生活。
患者平时要适当锻炼,避免久坐,一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运动时间,至于运动的方式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如慢跑、打太极、骑车、快走都可以。同时,远离烟酒,控制盐的摄入量和保持愉悦的心态等。
其中,尤其要注意体重的控制,因为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超重/肥胖的患者要给自己定个减肥目标,大概3~6个月需要减轻体重5%-10%。
而如果是过于消瘦的患者,应定制一份合理的营养计划,适当增重。
解读三:二甲双胍仍是首选,更新并发症联合用药在降糖药当中,二甲双胍仍然是患者的第一首选,新指南更是强调了它的作用以及合并不同疾病的联合使用。
具体如下:
第一,如果没有禁忌,该药可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尤其是2型糖尿病,除了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第二,如果只吃一种降糖药无法很好地控制血糖,可以尝试2~3种降糖药联合使用,或者考虑胰岛素治疗。
第三,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无论HbA1c达标与否、是否有个人不适,都建议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心血管疾病获益证据的GLP-1或SGLT2i。
第四,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肾病或心衰,也需要在使用此药的基础上加SGLT2i或GLP-1。
但每个人具体的情况不一样,也可能合并其他疾病,所以具体如何搭配,还需要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解读四:血糖控制目标纳入TIR新指南还增加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作为糖尿病的控制目标,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
这是什么意思呢?对照着上图,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
2型糖尿病人在24小时以内,如果血糖能控制在3.9~10.0 mmol/L,或为3.9~7.8 mmol/L这个范围内达到70%的时间(约16.8小时),都算是合理的。不过,由于个人具体情况不一致,所以还需要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
TIR是监测血糖的重要指标,虽然说不能完全代替HbA1c,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血糖变化,减少血糖波动的影响,预防并发症。据研究,TIR每下降10%,微量白蛋白尿风险增加40%,视网膜病变风险增加64%。
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和健康人群相比约减少9年,发展到最后,约有70%的患者可因心梗、脑梗、冠心病、肾病等并发症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严格遵从医嘱服药,同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只有这些都做好,才能有效控制住糖尿病。
*本文指南资料图均源于中华医学会
#39健康超能团##糖尿病#
参考资料: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重磅发布!九大更新要点抢先知,医脉通内分泌,2020-11-27
[3]一篇说透202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让您血糖达标,无并发症,医学论坛网内分泌,2020-12-0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再次提醒:只有一种糖尿病不用吃药!坚持这7个方法,血糖稳稳的
为了锻炼身体,70岁的老崔每天晚饭后都会散步10公里,脚底长了一层厚厚的茧,习惯在洗脚时用剪刀把茧剪掉。
一周前,老崔的脚突然破溃,开始红肿、糜烂、流脓,无法走路。眼看着情况越来越严重,家人赶紧把老崔送到了医院。
医生检查后说,“可能要截掉一个脚趾”。
老崔惊了,他告诉医生,自己每天走这么多路是为了降血糖。几年前老崔查出糖尿病,血糖降不下来,后来听说运动可以降血糖,于是每天暴走10公里。
医生哭笑不得,因为老崔的血糖不仅没降下来,还引发糖尿病足。进一步检查还发现,老崔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期等多种糖尿病并发症。
所幸,经过积极治疗,老崔的糖尿病并发症得到控制。
一、只有一种糖尿病不用吃药糖尿病是我国高发的慢性疾病,据近日发布的《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当达到“2型糖尿病缓解”状态时,可以在不服用降糖药的情况下,使血糖保持达标或正常。
想要达到这一状态,缓释具体方法有:
- 合理控制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2型糖尿病伴肥胖者至少要减重10 kg。
-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限制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食物摄入,配合运动,起到减重、缓解糖尿病的目的。
- 吃饭细嚼慢咽,少吃多餐,餐前喝一杯水或吃少量坚果,增强饱腹感;按照汤、蔬果、肉类的顺序进食,增加粗粮、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膳食的食物的摄入。
- 每周进行不少于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至少2次的抗阻运动。
- 体重指数在27 kg/m2以上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奥利司他,降低体重。
- 使用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或者应用胰岛素,都有助于缓解糖尿病。
- 体重指在32.5 kg/m2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代谢手术。
但对于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人来说,一定要坚持服药,不能轻易停药。不吃药,仅靠改变生活方式就成功降血糖的情况很少见。
二、别等到并发症才后悔多数糖友要吃药控制,如果血糖长期不稳,不但会加重病情,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1、周围神经病变——手脚麻木
具体表现为手脚发麻、疼痛,或者有异常感,比如灼热感、蚁行感、踩棉花感等,甚至出现手脚完全没有知觉的严重情况。
2、心血管疾病——心悸头晕
突然心悸、头晕、意识不清,并出现四肢抽搐的症状,十几分钟后恢复正常,不再有任何身体不适。如果患者没有心血管异常,则应警惕糖尿病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等心血管问题。
3、视网膜病变——视力模糊
视物变形、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底出血,甚至失明,同时伴有头痛、头晕症状,可能是眼底微血管病变。
4、酮症酸中毒——烂苹果味
呼出的气体闻起来有一股烂苹果味,可能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关。当胰岛素缺乏,机体无法利用葡萄糖时,就会通过分解脂肪来获取能量,导致大量酮体在体内堆积,造成“中毒”。
5、肾病——小便泡沫多
小便排出后,表面上漂浮着一层密密麻麻的细小泡沫,长时间不消失,同时伴随着眼睑、下肢浮肿的症状,是糖尿病肾病的典型征兆,应提高警惕。
三、糖友这样运动,血糖慢慢好《柳叶刀》研究指出,想要治疗2型糖尿病,减重是核心的方法,可减缓或逆转病程,预防血管并发症。《中国循环杂志》也曾指出,体重下降3%~5%时,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明显改善,一定范围内,减重越多,获益越大。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运动,科学减重呢?
首先,运动强度要足够。
运动比控制饮食更有效,不同运动的效果也不同。研究发现,每周进行1次以上、每次30分钟左右的散步、慢跑、骑自行车、跳绳、跆拳道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其次,要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在饭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会升高,为了降低血糖水平,可以在用餐30分钟后进行短时间的锻炼。
如果正在服用短效胰岛素或短效口服药物,应告知医生自己的锻炼安排,以便及时减少药物剂量,预防低血糖,导致晕倒、摔伤。如果正在使用长效胰岛素或每日一次的口服药,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应在锻炼前摄入少量的碳水化合物,达到补充能量的目的。
此外,还要在锻炼期间监测血糖水平。
还有一点要注意:警惕不适症状。
疲倦、意识模糊、饥饿、焦虑、紧张、烦躁、头痛、大汗等症状都属于糖尿病不适症状,如果在锻炼前、锻炼时或锻炼后出现,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目前,糖尿病是无法治愈的,需要长期通过药物、饮食和运动等方式控制血糖。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很多患者容易陷入误区,因此一定要积极听取医生的建议,多了解知识,以免导致病情恶化,诱发并发症。
#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10个信号」提示血糖正在失控,糖尿病并发症来了!》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糖尿病. 2020-07-27
[2]《治疗糖尿病,减轻体重是核心!Lancet观点文章》 .中国循环杂志 .2021-10-04
[3]《糖尿病运动治疗的5个必备知识!第1个你肯定猜不到……》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2021-05-2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我国近1.3亿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15.8%,重磅降糖新药上市能否改变局势
彭永德教授义诊中
糖尿病不用每天用药了,真的吗?对于糖尿病给药方式的认识确实可以更新了。
近日,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具有心血管适应症的GLP-1周制剂司美格鲁肽(诺和泰)正式在中国上市。司美格鲁肽半衰期长达7天,也就是说可以实现“一周一次”给药,并且研究显示其有全面的心血管代谢获益,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简便、安全的治疗新选择。
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患病人数已经超过1.298亿。其中,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据预测,中国老年人口将在五年后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老龄化加剧将给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带来更大压力。
与此同时,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彭永德教授告诉记者,30-39岁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6.3%。
“中国糖尿病患者群体的增加来自两方面,一是存量,二是增量。存量是指原来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长期带病生存。这也说明了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得越好,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生命得以延长。第二就是增量。”彭永德教授据此谈到防控糖尿病,一是把已确诊的存量病人管理好,帮助他们实现管理达标、健康获益;第二个就是要减少增量,通过全民的健康教育和宣传促进早期干预,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糖尿病防治行动”作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明确了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的目标。
管理困境:血糖控制不佳,心血管疾病高发
与高发病率形成对比,是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较低,即便是在中心城市,血糖达标率也不高,在接受降糖治疗的患者中,达标率也不足50%。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与传统的治疗药物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病患的需求有关。“一方面,部分传统药物会出现低血糖,还可能造成体重增加,有些药物还需要谨慎滴定剂量,给患者带来不便。”彭永德教授分析,这些问题给新型药品的出现提供了空间。比如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新型药物,能更有效地降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还能改善多项心血管代谢指标,更好地综合管理包括体重、血压和血脂等在内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发生风险达26%,过去临床上没有满足的需求,因新型降糖药物的出现得到一定的满足,助推2型糖尿病的达标管理和综合管理。
研究显示,血糖控制不达标,血压、血脂、体重等心血管代谢指标管理不佳,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高发的主要原因。我国每3位2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患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因此,糖尿病治疗需聚焦患者全面获益,兼顾血糖控制与心血管结局,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
近年来,降糖效果显著、兼具多重获益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在各大指南中的地位逐渐攀升。国内外指南均一致明确GLP-1RA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治疗地位。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是备受期待的一款GLP-1周制剂降糖药物。全球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SUSTAIN系列研究共纳入11000余名患者,其中包括605例中国患者,证实了其降糖疗效、安全性和心血管代谢获益。
作为司美格鲁肽在中国注册临床研究牵头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表示:“我国2型糖尿病管理面临血糖控制和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达标率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和治疗不规范等挑战,这些临床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司美格鲁肽的上市将有望改善这一困局,为医生和患者带来更全面的糖尿病治疗选择。司美格鲁肽每周注射一次,即可以维持注射后长达7天时间里的平稳血药浓度,是当前已经上市的GLP-1RA中血糖控制达标率最高的药物。同时,司美格鲁肽还能更好地综合管理包括体重、血压和血脂等多种心血管代谢指标,减少心血管事件,帮助患者更好地达到长期管理目标。”
一周一次给治疗“做减法”,给生活“做加法”
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改善多项心血管代谢指标,更好地综合管理包括体重、血压和血脂等在内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SUSTAIN6研究结果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相比安慰剂,司美格鲁肽显著降低非致死性卒中风险达39%。
彭永德教授表示:“国内外指南一致认可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作用。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使用具有明确心血管代谢获益的GLP-1类药物。司美格鲁肽具有明确的心血管获益,且一周仅需注射一次,希望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从中获益。”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在中国已获批或上市的降糖药物中,大部分需要每日给药,而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伴随终身的疾病,能否通过创新提供更简化且更有效安全的控糖方案,为治疗方案做“减法”,为患者减轻身心负担,帮助他们更加轻松、从容地打好糖尿病的“持久战”,获得高质量的生活?此次在中国获批上市的这一每周一次的用药方式,规避了多数用药方案的复杂性,因此受到很多患者的期待。
诺和诺德数字化患者服务平台“诺和关怀”小程序已开设诺和泰专属版本,为使用诺和泰产品的患者免费提供疾病教育、疾病管理以及“糖尿病药店便民地图”等定制化服务,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用药体验和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作者:唐闻佳
编辑:张鹏
图源:受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