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糖尿病(糖尿病消化系统并发症治疗)
超七成糖友有消化问题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影响血糖水平,还可能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尤其是消化系统。糖尿病患者中,高达75%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周围和自主神经损伤有关,导致胃肠收缩的振幅、频率和类型发生改变。当糖友出现如下症状时需考虑完善相关检查。
01 食管运动失调与吞咽困难
糖尿病患者中,食管运动失调较为常见,表现为食道呈低张状态,原发性蠕动减弱或消失,排空延迟,收缩力减退。虽然早期可能无临床症状,但严重时可出现吞咽困难、锁骨后不适感和胃灼热(烧心)。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建议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和食管钡餐造影,以评估食管动力功能。
02 胃轻瘫与消化不良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胃动力低下、胃扩张及胃蠕动减弱。多数患者可能无症状,但少数病人会出现上腹不适、食欲减退、食后腹胀,甚至恶心呕吐。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胃排空障碍,需进行胃排空试验(如核素胃排空试验)以明确诊断。
03 胆囊收缩减弱与胆石症
糖尿病患者中,胆囊收缩减弱较为常见,有时可见胆囊扩大,尤其在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减弱。由于胆汁释放不畅,糖尿病患者罹患胆石症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2~3倍。因此,当出现上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时,应考虑进行腹部B超或胆囊造影,以评估胆囊功能和是否存在胆石症。
04 便秘与腹泻
糖尿病患者的便秘与腹泻常交替出现,与代谢紊乱、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有关。便秘的发生与糖尿病的发病基本同步,且血糖越高便秘越严重。而腹泻则多表现为水样泻或脂肪泻,无脓无血,大便细菌培养往往阴性。当出现这些症状时,除了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外,还需考虑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05 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是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一种表现,可能与糖尿病性腹泻有关,但也可独立存在。大便失禁的患者需进行直肠感觉障碍评估和肛门内括约肌功能检测,以明确病因。
此外,当糖友出现持续且进行性加重的腹痛、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体重显著变化、黄疸及肝功能持续异常、腹部及淋巴结肿块等症状时,需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
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选用降糖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以避免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或引发不良反应。
06 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糖友
糖尿病与消化性溃疡是两种常见且可能相互影响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往往伴随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这些变化可能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风险。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除了典型的上腹痛、反酸、腹胀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外,还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胃溃疡多见,二是无症状溃疡较多。那么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首先避免加重消化道负担,优先考虑对胃肠道刺激小的药物,阿卡波糖、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DPP-4抑制剂及GLP-1都是适宜的选择。但在消化性溃疡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下,禁食水全肠外营养时需密切监测血糖,胰岛素是更为适宜的选择。
07 合并恶性肿瘤的糖友
近年来研究表明,糖友在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存在较高的发病风险。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的糖友而言,合理的降糖药物选择不仅关乎血糖的控制,更直接影响到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早期肿瘤患者,若患者体重超标但体能状态良好,可考虑使用二甲双胍搭配阿卡波糖等口服降糖药物。多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降低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但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对于中晚期肿瘤患者,建议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有助于患者体能状态恢复和肿瘤治疗。抗肿瘤治疗期间,如血糖波动明显,可采用短效胰岛素补充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于晚期肿瘤合并心衰的糖尿病患者,首选SGLT-2抑制剂治疗,如卡格列净和达格列净,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心衰症状;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心衰风险的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
08 合并肝胆疾病的糖友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或胆道系统疾病,如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胆囊炎等。这些肝胆疾病不仅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还可能加重糖尿病的并发症。因此,在选择降糖药物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肝功能状态、胆道通畅情况及药物的肝毒性。其中,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不经肝脏代谢,直接作用于外周组织,对肝功能影响较小。此外,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减少高血糖对肝细胞的损害,可作为合并肝损伤的糖友的首选降糖治疗。对于合并严重肝胆疾病的糖友,应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二甲双胍、磺脲类和格列奈类降糖药。
总之,合并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面临诸多挑战。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因其对消化系统影响较小且降糖效果显著而成为首选。然而,具体选择哪种降糖药物,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药物特性进行综合评估。通过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可以实现血糖的有效控制并减轻对消化系统的负担。同时,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密切沟通和合作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 李可敏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杜时雨
编辑 || 颜红波
糖尿病患者多会被便秘困扰,原因是什么呢?又该怎样调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大肠君,我真的快受不了了!每天都在拼命挤,而它们却越来越懒!”某天深夜,人体的肠道细胞们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主角是勤勤恳恳的“蠕动工作者”——肠平滑肌细胞,它正在控诉自己工作的艰难:“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就像一条老旧的‘地铁线’,谁来修修?”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身边有人患糖尿病,便秘这个隐秘却常见的问题或许并不陌生。那么,糖尿病和便秘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场“肠道会议”或许能为我们揭示真相。
让我们先从糖尿病的“幕后操作”说起。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控制中心”早已失控,导致血糖水平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这种“血糖风暴”不仅会损害血管和神经,还会悄悄盯上肠道,特别是那条负责排泄的“地铁线”——大肠。
连接一:神经系统的“断电事故”糖尿病对肠道的最大威胁,是它可能损害自主神经系统。听起来复杂?没关系,让我们简单点:想象你的肠道是一条地铁,而自主神经就是地铁的“中央调度系统”,负责指挥列车准点发车。如果神经系统遭到糖尿病的破坏,这条线路的“列车”自然会变得迟缓,甚至停摆,导致便秘问题。
据权威统计,约6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病变,而这种病变往往会首先袭击肠道,导致排便困难。肠平滑肌细胞无奈地抱怨:“没有指挥,我们就像失控的民工,干起活来全靠运气!”
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常常感到口渴,尿量也比常人多。这背后是高血糖在搞鬼——当血糖过高时,肾脏为了“洗刷”掉这些多余的糖分,会拼命增加尿量。结果,身体里的水分被大量排出,而大肠却因缺水而无法正常运作。
“肠道里的存货(粪便)干得像块石头,我们怎么挤得动?”肠道细胞们一边抱怨,一边苦哈哈地工作着。大便变硬、排出困难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水分不足。
连接三:药物的“副作用黑名单”许多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比如二甲双胍。然而,降糖药有时会对肠道“下黑手”,导致便秘或腹泻问题反复交替。肠道细胞们纷纷吐槽:“明明是帮血糖‘打工’,却让我们吃尽苦头!”
不仅如此,一些患者为了控制血糖,还会减少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甚至不吃主食。这种饮食习惯会导致纤维素摄入不足,进一步加重便秘问题。
便秘的背后:肠道细胞的“吐槽大会”让我们把镜头拉近,看看肠道细胞们的“内部会议”:
大肠蠕动细胞:我们太累了!血糖高的时候,神经系统罢工,我们就成了无头苍蝇!
肠道黏膜细胞:水分呢?水分在哪?每次都干巴巴的粪便,我们怎么能顺畅工作?
肠道菌群代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太单一,不爱吃蔬菜水果,我们的“粮仓”都快空了!
这场吐槽大会揭示了便秘的根源:神经损伤、水分不足、饮食结构紊乱、菌群失衡……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最终让糖尿病患者的肠道陷入了困境。
既然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调理的方向也就清晰了。以下是几条科学建议,帮助糖尿病患者摆脱便秘困扰。
1. 补水,给肠道“加油”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唤醒肠道的“动力系统”。记住:即便不觉得口渴,也要主动补水,这是对抗便秘的第一步。
2. 多吃膳食纤维,给菌群“喂粮”膳食纤维是肠道的“清道夫”,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以下低糖高纤的食物:
绿叶蔬菜:如菠菜、芥蓝、空心菜。
低糖水果:如火龙果、猕猴桃、蓝莓。
粗粮:如燕麦、糙米。
小贴士:千万别突然增加纤维摄入量,否则可能会引起腹胀或肠胃不适。慢慢增加,循序渐进。
3. 适量运动,唤醒“肠动力”运动对肠道的帮助不可小觑!每天坚持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瑜伽或游泳,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运动时,肠道细胞们会兴奋地喊:“终于不用再单打独斗了!”
如果糖尿病患者因为降糖药出现便秘问题,可以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避免滥用泻药,以免损害肠道功能。
5. 益生菌的“神助攻”益生菌是肠道的“好帮手”,它们可以调节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健康。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补充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酸奶(选择无糖版本)或益生菌补充剂。
6. 定时排便,培养“好习惯”每天固定时间如厕,即使一开始没有便意,也要尝试“蹲一蹲”。这种习惯能帮助肠道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的“工作节奏”。
糖尿病导致便秘,就像一场肠道的“交通事故”。但只要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科学的调理方法,就能让肠道重新“上轨道”。记住: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带来的“小问题”。
最后,大肠君在会议上总结发言:“只要血糖控制好、饮食结构合理、还愿意多喝水、多运动,便秘一定可以被赶跑!”肠道细胞们纷纷鼓掌,期待着你为它们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资料: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1年更新版。
《膳食纤维对糖尿病便秘的影响》,《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0年第4期。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中华神经学杂志》,2022年第2期。
糖尿病,多因“脾虚”,巧用3个中成药,健脾益气,稳降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问题,主要是因为胰岛素不够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好,导致血糖过高。中医认为,糖尿病往往和“脾虚”有关。
脾虚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还可能让身体里的湿气变重,这样血糖就更容易升高。所以,如果能够通过中药来健脾益气,就有助于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的情况。下面我会介绍三种中医常用的中成药,它们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首先,我们来看看脾虚和糖尿病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脾虚在中医里是指脾胃功能不好,常见的症状有不想吃饭、感觉累、肚子胀、便秘等。脾虚的人可能会觉得头晕、脸色发黄、舌头颜色淡、舌苔白。因为这些原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调理脾胃、改善脾虚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帮忙稳定血糖。
接下来,我们看看三种有助于健脾益气的药。
01、参麦丸
参麦丸里主要有人参和麦冬,能够补脾健胃、增加气和津液。人参可以大补元气,麦冬能够滋润身体。
这两种成分配合起来,可以改善脾胃的功能,帮助稳定血糖。参麦丸适合那些脾胃虚弱、不想吃饭的糖尿病患者。
02、脾胃丸
脾胃丸里面的成分有黄芪、白术和茯苓,能够补脾胃。黄芪可以补气,白术能够健脾去湿,茯苓有利尿去湿的作用。
脾胃丸可以增强消化能力,对糖尿病患者改善肚子胀、便秘等症状有帮助。
03、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里面有人参、黄芪、白术等,能够补气和血、健脾。它适合那些感觉虚弱、不想吃饭的糖尿病患者。补中益气丸能够提高脾胃的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有助于稳定血糖。
除了吃药,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食疗来健脾益气。
比如:
【山药粥】
材料:山药、大米
做法:大米煮成粥后,把山药打成糊加进去一起吃。山药粥对于脾肾气虚的糖尿病患者有帮助,可以减轻腰酸、大便稀等症状。
【猪胰淡菜汤】
材料:猪胰、淡菜
做法:猪胰切片,淡菜泡发。先炒淡菜,再加水煮汤,汤开后加猪胰。煮熟后加盐调味。这个汤可以健脾、帮助消化,对糖尿病患者有好处。
最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治疗要因人而异,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2. 定期检查血糖,饮食和生活习惯也要控制好。
3. 用药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不要自己随便停药或者改变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