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渴醒(糖尿病人囗渴爱喝水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有“黎明现象”?《自然》刊发相关论文
北京时间3月25日凌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GABA神经元的REV-ERB基因控制胰岛素抑制肝脏糖异生的昼夜节律,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对外周糖代谢的时空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策略。
这一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丁国莲课题组、美国贝勒医学院孙正课题组,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课题组等合作完成。
据悉,专家在临床上发现,一些糖尿病患者中,有一部分会发生“黎明现象”。这部分患者在夜间或白天大部分时间内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但在黎明时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现高血糖,提示此类患者可能存在胰岛素敏感性的节律异常。
经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现高血糖,与REV-ERB-α和REV-ERB-β的表达节律异常相关。因此,该研究对糖代谢中胰岛素敏感性节律的调控机制的揭示,不仅是对生理现象的阐释,也为困扰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提供机制解释和治疗建议。
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对小鼠和人类的研究就已发现,糖代谢中的胰岛素敏感性存在昼夜节律。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脏生糖在觉醒前后达到高峰,以防止睡眠中出现低血糖,并为觉醒后的神经认知和运动活动提供能量;与此同时,肝脏对胰岛素抑制糖异生的敏感性也在觉醒时达到高峰,以应对预期即将到来的进食行为,促进吸收膳食营养,补充在睡眠期间减少的能量储备。
正是这两种机制相互制约,伴随着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着血糖在一天当中的稳定。然而这种胰岛素敏感性昼夜节律的生理调控机制如何,此前一直未有明确答案。(总台央视记者 王殿甲)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糖尿病人患者夜间有这些症状,说明血糖已经很高了,要抓紧控制!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糖尿病,这个被称为“甜蜜杀手”的疾病,表面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其实暗藏杀机。尤其是夜晚,当你以为躺在床上可以放松身心时,血糖却可能悄悄地“翻了车”。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总是口干舌燥,喝了水还是觉得渴;或者频繁起夜,感觉像水龙头坏了?
又或者,睡着睡着突然醒了,心跳加速,出了一身冷汗?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症状,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血糖已经飙上天了!那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夜间容易出问题?这些症状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疑问,跟着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得搞明白,糖尿病为什么会在夜间“搞事情”。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激素分泌在夜间并不“下班”,尤其是胰岛素和升糖激素这两个“死对头”,常常会在深夜暗中较劲。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人体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 夜间口渴:身体的“干旱警报”
糖尿病患者经常觉得口渴,这是因为血糖太高了,身体为了稀释血液中的糖分,不得不动用储备水分。简单来说,这是身体的“自救”机制,就像一部空调,温度太高时自动加大马力降温。然而,这种自救其实是在“拆东墙补西墙”,因为你喝再多的水,也无法从根本上降低血糖!有研究指出,当血糖水平超过10mmol/L时,肾脏会加速排糖,于是尿量猛增,口渴也随之加剧。就像沙漠里的旅行者,喝水再多也难解渴,唯一的解决办法是降低血糖。
- 频繁起夜:肾脏的“紧急排糖行动”
如果你发现自己一晚上要跑好几趟厕所,那就该警惕了。高血糖会让肾脏不堪重负,为了把多余的糖分“赶”出体外,只能通过尿液来排泄。医学数据显示,血糖过高时,患者的夜尿次数会明显增加,甚至高达每晚5-6次。想想看,本来睡觉是修复身体的时间,结果却被折腾得像“夜班工人”,长此以往,身体怎么可能扛得住? - 心慌出汗:身体的“低血糖反击战”
有时候,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并非一直居高不下,还可能因为用药或胰岛素剂量不当,导致半夜发生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可不是什么小事,它会让人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伴随着心跳加速、全身冒汗的感觉,甚至还会头晕恶心,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踩了急刹车,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受到冲击。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糖尿病为什么会让人夜晚睡不好觉?其实,这背后有一系列复杂的机制,而这些机制的核心,就是“血糖失控”。
- 胰岛素抵抗:身体的“钝感力”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功能,就像一把生了锈的钥匙,打不开细胞的大门,导致葡萄糖无法被正常利用。白天还好说,吃饭活动消耗了一部分血糖;可一到晚上,身体进入休息状态,血糖反而更容易堆积,从而引发各种不适症状。
- 激素波动:午夜的“生物钟作祟”
夜间,人体的升糖激素(如皮质醇、胰高血糖素)分泌会有所增加,这是生物钟的正常规律,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却成了“雪上加霜”。这些激素会进一步抬高血糖水平,让患者的血糖在夜间飙升,甚至出现“黎明现象”(清晨血糖突然升高)。 - 神经系统紊乱:身体的“报警器失灵”
高血糖还会损害自主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对血糖波动的敏感性下降。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报警器”坏了,等到血糖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才会通过口渴、起夜、心慌等症状发出信号。这个过程就像火灾发生后,报警器迟迟没有响起,等你发现时,火已经烧得无法控制了!
既然糖尿病夜间症状如此“磨人”,那有没有办法改善呢?当然有!关键在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管住嘴:饮食控制是关键
晚餐不要吃得过于油腻或高糖分,尤其是睡前两小时尽量避免进食。可以选择一些低GI(升糖指数)的食物,比如全麦面包、燕麦粥等,既能维持血糖稳定,又不会加重胰岛素负担。 - 迈开腿:适量运动助循环
白天适当增加运动量,比如快走、瑜伽等,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更平稳地下降。但要注意,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晚饭后一小时,而不是睡前,否则可能影响睡眠。
- 用对药: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夜间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时间或剂量。同时,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要擅自停药或加药,这样只会让情况更复杂。 - 养成好习惯:规律作息很重要
熬夜是糖尿病患者的大忌,因为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加重血糖波动。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比如调暗灯光、避免手机干扰等。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夜间的这些“小症状”可能是身体在“哭诉”,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控制血糖就像驯服一匹烈马,需要我们有耐心、有计划,更要持之以恒。今天,你是否准备好从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开始改变?让每一个夜晚都变得踏实安心,让糖尿病不再成为生活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学会编著,《糖尿病管理指南(2023年版)》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糖尿病科普内容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手册》
糖尿病患者睡觉总在半夜1、2点醒来,一般暗示这几并发症,别小瞧
夜深人静,月光如水,本该是一个安静祥和的时刻。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却成了一场无声的战斗。
他们的身体仿佛装了个闹钟,总在半夜1、2点准时"报时",把他们从甜美的梦乡中拽醒。这可不是什么善意的提醒,而是身体在拉响警报,暗示着几种并发症正悄悄逼近。
糖尿病,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甜蜜杀手",不仅让患者的血糖高得像过山车,还会偷偷摸摸地在体内搞破坏。
就像个调皮的熊孩子,趁你不注意时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而半夜频繁醒来,就是这个"熊孩子"留下的蛛丝马迹之一。
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内分泌科医生,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他是个50岁出头的中年男性,平日里看起来精神矍铄,谁能想到他已经和糖尿病"纠缠"了十多年。
最近半年,他总是在半夜1、2点醒来,起初以为是作息不规律,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醒来时常常口干舌燥,有时还伴随着心慌气短。经过详细检查,我们发现他的糖尿病已经悄然引发了几种并发症。
糖尿病夜间频繁醒来的"幕后黑手"
- 夜间低血糖:血糖的"过山车"
想象一下,你的血糖就像过山车,白天飞速上升,晚上猛地俯冲。这种剧烈的起伏,足以把你从睡梦中惊醒。夜间低血糖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趁你睡觉时偷偷把血糖"偷"走,留下一身冷汗和心慌。
有些患者为了控制血糖,晚上不敢吃东西,结果反而陷入了低血糖的陷阱。这就像节食减肥,饿过头反而更容易暴饮暴食。适度的夜宵,反而能帮你安稳度过漫漫长夜。
- 糖尿病肾病:小便不再"小"
肾脏是我们体内的"净水器",可糖尿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糖衣。久而久之,这个勤劳的"净水器"就罢工了。结果就是,你的膀胱变成了个不听话的"熊孩子",大半夜的还要闹着去厕所。
这种情况就像是你家的马桶出了故障,水箱老是灌不满,只能一遍遍地跑厕所。不过,可别小看这个"马桶故障",它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前奏曲。
糖尿病神经变就像是体内的电线短路了,信号传输变得一团糟。有的人会感到双脚发麻,仿佛踩在一堆蚂蚁上;有的人则会经历剧烈的灼烧感,好像脚下有团看不见的火。这种异样的感觉,足以让人在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的脚穿了双魔法鞋,时而像踩在云端,时而又如履荆棘。这双"魔法鞋",可不是什么童话里的法宝,而是糖尿病给你的"特殊礼物"。
心血管并发症:心脏的"深夜私语"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就像是被糖浆浸泡过的吸管,变得又脆又窄。这种情况下,心脏就不得不加倍努力工作,就像是老旧的水泵,不得不加大马力才能把水输送到每个角落。夜深人静时,这种额外的心跳声,就成了吵醒你的"催命符"。
有些人会感到胸闷气短,就像是胸口压了块大石头;有些人则会心跳加速,仿佛心里养了只小兔子,在那儿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这种感觉,足以让人在半夜惊醒,冷汗直冒。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体内的"化学实验"
当血糖持续升高,身体就会开始分解脂肪来获取能量。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体内进行了一场"化学实验",产生了大量的酮体。这些酮体会让你感到恶心、呕吐,甚至呼吸急促。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呼吸困难,这可不是什么有趣的经历。
这种情况就像是你的身体变成了一个不听话的化学实验室,在深夜里偷偷进行着危险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可能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
面对这些"深夜噩梦",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别把头埋在沙子里。很多人觉得睡眠问题不过是小事一桩,可以睡一觉就好。殊不知,这可能是身体在拉响警报。就像汽车的故障灯亮了,你可不能视而不见,而是要及时检修。
其次,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就应该像军营一样纪律严明。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血糖大起大落。晚上可以来点低糖水果或全麦面包,既能预防低血糖,又不会让血糖飙升。这就像是给你的身体定了个"宵禁令",让它乖乖地度过漫漫长夜。
再者,运动要适度。适量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就像是给你的身体装了个"血糖调节器"。不过,运动量要循序渐进,别一上来就想当运动健将。这就像是学游泳,你得先在浅水区适应,才能慢慢向深水区进发。
最后,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就像是潜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你得时刻保持警惕。定期体检就像是给自己买了份"健康保险",能让你在"炸弹"引爆前及时拆除。
古人云:"不以疾为务,不以药为事。"这话放在今天仍然适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预防胜于治疗,这个道理放在糖尿病管理中再合适不过了。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不少调节血糖的中药,如桑叶、黄芪、山药等。这些天然"血糖管家",配合现代医学,能让你的血糖管理事半功倍。不过,切记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别自作主张乱吃一气。
总之,糖尿病患者半夜频繁醒来,绝非小事。它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暗示着几种并发症正在悄然逼近。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积极应对。通过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等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深夜噩梦"赶走,重新收获甜美的睡眠。
记住,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别让糖尿病成为你生命中的"甜蜜负担",而要让它成为你追求健康生活的动力。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这个"甜蜜杀手",重新拥抱健康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2017.
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糖尿病报告. 201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