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坏疽(糖尿病坏疽怎么治疗)
糖尿病坏疽(截肢病历)分享,高血糖朋友应警惕
如果在座的你已经年过5旬,那么请你一定要看完我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例,古先生53岁了,门诊找到我说:他的右侧脚趾头最近一段时间发黑了,并且小腿肚和脚心都不同程度地、不明原因的疼痛。随后,他亮出来用卫生纸包裹的第二个足趾来,我一眼就看出了端倪,因为这个病的特征太明显了,什么病?糖尿病坏疽!
顿时,我闻见一股极其难闻的恶臭,不由自主地捂住了口鼻,说句实话,这种味道跟死尸发出来的味道没什么两样,这充分说明,这根脚趾已经感染细菌而组织腐败了。
为什么他的脚趾头会发黑坏死?这连他自己都不明所以,奇怪的很!总是嘀咕说,我活了大半辈子,无病无灾,好端端地就出现了肢体坏死了呢?百思不得其解。
我仔细看过皮损后,说:你还是抽血查个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吧,或者做个下肢彩超鉴别一下,过了大概一个小时,他气喘吁吁地走回来了,说:化验室那边的人说我血糖高的离谱,难道我得糖尿病了?我也没怎么吃糖啊?是不是你们搞错了?
面对这夺命三联问,我就问他:你是不是经常喝酒啊?喜欢吃米饭、馒头、面条、大饼啊?他肯定并掉头地说:是是是!
那就得了,这就是我要找的答案!
年近50的他,脚上为什么出现坏疽?王医生给大家详细地说一说!
首先!作为农村里的庄稼汉,不注重体检,干起活来很卖力,饿得快,吃得多!一口干仨馒头,一大碗米饭,再加上爱一口小酒,标配上下酒菜,肥甘厚腻等高热量、高糖量食物摄入,导致进入体内的食物都被机体逐步转化成了葡萄糖,血管内突然闯入大量的葡萄糖,却无法一时被胰岛素统统抵消掉,所以血糖越来越多地滞留在血管内,无法彻底代谢排出,久而久之,迫使胰岛细胞功能下降,丧失对抗血糖的能力,发生血糖的升高,想必这糖尿病足,也是长期因血糖的升高而致末梢毛细血管的损伤,发生的血运障碍而逐渐坏死的!
其次,古先生个人禀赋不足,先天血管发育畸形,后来我给他做了下肢动脉CTA,结果显示:其患肢,也就是右侧大腿内的各个大小动脉与分支,存在诸多动脉斑块,作为血管垃圾的斑块是会堵塞血管的,使本来并不宽敞的血管腔进一步狭窄,血管窄了血流势必通过的就少了,如果肢体组织没有血液的供养,那它肯定会溃烂坏死!
古先生生病的原因已经找到了,而接下来等待他的便是截肢,经过3-4天的保守治疗,坏死的边界已经很明了了,于是把他推向了手术台。
但是谁能料到,本来打算截除一个脚趾的计划却不能顺利进行,当术中切除第二个脚趾后,取下的一瞬间,赫然发现:第三个足趾基底部隐藏着大量的乳白色脓液,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经过患者同意后,把第三个脚趾头也一并“馈赠”了。
就这样,出手术室后的家属发现,他的右脚就剩下了三个脚趾头,很奇怪!经过解释后,他们终于彻底了解了病情,发生这样的事情,谁也没预料到,辅助检查与查体都不能有效地发现病变所在,要怪只怪他发现病情后,在家忍耐了7天,任由他恶性发现。
虽说经历过截肢后的它,现在已经认识到了高血糖给他带来的危害性,已经开始注意饮食的调控,但将来不免还会发生截肢的风险,因为他的CTA影像重建出来的血管,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左下肢足背动脉已经完全闭塞,如果不是有旁路血管供养左足,恐怕古先生也难逃再次截肢的厄运。
这个真实案例告诉我们:人即使无病无灾,但不可不服老,年过半百的人,王医生建议大家一定要每年做一次体检,对自己的健康了如指掌,这样中老年才过的更安心!
糖尿病坏疽
【安逸医生】
安逸和刘医生一起去看病人,病人是个老者,拄拐垫步地走向病房。
“这么大年龄的脉管炎还没看过。”安逸边走边摇头并对刘医生说。
询问病史,患者有吸烟史,诊见有间歇性跛行、左侧足背动脉消失。脚的拇指尖紫暗、破溃,臭味难闻。
刘医生说:“安医生,这一看就是脉管炎,我看你怎么还摇头。”
安医生没有回答,接着问患者:“有糖尿病史吗?”
“没查过啊。”
“有经常性的口干、多饮、多尿吗?”
“有,吃得也多。”
“这种情况有多少年了?”
“有小十年了,老伴说我吃得咸,可现在吃得淡了,还那样。”
“脚凉有多长时间?”
“有三个多月了。”
【临床症状】
1、间歇性跛行,为下肢的早期表现,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有小腿腓肠肌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后可使症状缓解。年老者如发生间歇性跛行时高度怀疑由动脉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
2、休息痛,是病变的中期表现,当病变发展,下肢缺血加重,不行走也发生疼痛,称为静息痛。这种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远端,夜间尤甚,卧位时疼痛加剧,下肢垂下可有缓解,夜间静息痛或休息痛。因睡眠时心输出量最少,下肢灌注注血量也减少,故疼痛常在夜间加重。
3、坏疽
(1)干性坏疽:受累肢端末梢缺血坏死,干枯变黑,病变界线清楚,发展至一定阶段不经处理会自行脱落。
(2)湿性坏疽:肢端体表局部软组织糜烂,形成浅溃疡,继之溃烂深入肌层,甚则烂断肌腱,骨质受破坏,大量组织坏死,形成大脓腔,排出较多分泌物。
(3)混合型坏疽:既有肢端的缺血干性坏死,又有足和(或)小腿的湿性坏疽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首先是戒烟,饮食上多吃五谷杂粮,如果胃没什么问题,多吃醋等酸性饮食。运动锻炼。有规律的适当步行锻炼可以使80%以上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2、保持血糖、血压正常、稳定。
3、改善微循环,要用血管扩张药物和抗凝药物,这类药物很多,现在认为前列素E和前列地尔都有很好的疗效。
4、局部用药:
(1)白蛋白:根据坏疽程度清创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取输液剩下的白蛋白 湿润纱布后覆盖创面,每日换药 3— 4 次,分泌物减少、创面清洁、触之有鲜血渗出时改为每日换药 1— 2次,待痊愈后仍用纱布加以保护。此药有局部营养、消炎、促进创口愈合的作用。
(2)氨基酸溶液:取氨基酸溶液加生理盐水配成备用。将 4层无菌纱布用药液浸湿后敷在创面上,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并用胶布固定,每日更换 2次。
(3)康复新液、金因肽喷洒、外敷。
(4)中药外敷。
【中医治疗】
见周围血管病辩证治疗一章。
【体会心得】
1、我个人的经验是盐酸654-2在治疗糖尿病坏疽中有较好的的效果,不但有解痉和镇痛作用,它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应用的关键就在于阿托品化。盐酸654-2的阿托品化:在改善末梢循环方面有很好的作用。运用的关键是用量上,要逐渐加大用量,达到其峰值,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2、治疗的关键因素还在于控制原发病,要保证血糖在正常范围。
3、另外糖尿病的末梢神经炎和糖尿病坏疽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又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糖尿病坏疽的同时要加用营养神经的药物药物。
【我的观点】
糖尿病坏疽是治疗难度大的疾病,在治疗中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一是全身疾病与局部坏疽的因素。二是血管系统病和神经系统病的因素。三是口服药和局部换药的因素。忽略其中任何因素,都会影响疾病的愈合。
糖尿病足新启示——双足趾坏疽1月,中药治疗结痂脱落、痊愈
马**,女,62岁,住院病历号51324,主因“发现血糖升高20年,双足趾坏疽1月”由门诊于2015年5月25日收入院。
患者20年前发现血糖升高,外院确诊2型糖尿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第1趾前端坏疽,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后双足溃疡转干。
住院期间行下肢CTA检查提示:双下肢动脉硬化狭窄,今日为求进一步介入治疗,由门诊以“脱疽、糖尿病足”收入院。
入院症见:双足第1趾前端干性坏疽,间歇性跛行、左下肢为著,跛距50米,双下肢无明显发凉麻木,左小腿内侧局部发红疼痛,局部可触及条索结节,肤温略高,时有心悸气短,偶有胸痛,视物模糊,纳谷不香,眠差,尿频数,大便干,两三日一行。
既往病史: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史20年,冠心病病史1年,5年前于北京**医院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术,2010年于我科行左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尚有双眼晶体置换术及贫血病史。
专科检查:双下肢肤温可,肤色苍白,皮肤菲薄,汗毛稀疏,双小腿胫前可见黄豆粒大小干性坏疽,无异味,无渗出,双足第1趾肤色略紫红,左小腿下段大隐静脉走形区局部肤色红、肤温略高,触痛明显,局部可触及结节条索状物,双股动脉搏动可,双腘动脉、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未触及。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涩。
辅助检查:下肢动脉CTA(2015-5-5北京东方医院):双侧髂总、髂外、髂内动脉轻度狭窄,双侧股浅动脉重度狭窄,双侧腘动脉狭窄,双侧胫前动脉、腓动脉狭窄。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脱疽病、气阴两虚证;
西医诊断:糖尿病性足病、Wagner分级 4级,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双眼晶体置换术后,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性浅静脉炎,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贫血。
患者此次入院主要为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并且业内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足坏疽由湿转干是为好转,糖尿病足干性坏疽是糖尿病足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局部坏疽无需特殊治疗,且目前也无公认的方法可以治愈此干性坏疽,我亦认为如此。
虽然患者双足趾前端仅是黄豆粒大小干性坏疽,我亦认为此坏疽不能治愈,目前无渗出无感染已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不可能将坏疽部分治愈转为正常皮肤组织,况且患者是来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的,遂根据以前的经验,常规给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口服调理改善全身情况,目的并非治疗足趾坏疽。
处方如下:石斛、 赤芍、 川牛膝、 丹参、柴胡、 党参、 清半夏、 炙甘草、茯苓、 生姜、 天花粉、 大枣,7剂,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服。
石斛
6月1日患者左足第1趾前端有渗液、间断轻度疼痛,右足趾坏疽无渗液。
6月2日患者行左下肢动脉斑块旋切、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左腘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恢复,右下肢未行介入治疗。
6月2日处方:石斛、 赤芍、 川牛膝、 丹参、柴胡、 党参、 清半夏、 炙甘草、茯苓、 三七、 天花粉、 白芨、生姜、 大枣,7剂,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服。
6月5日患者左足趾前端溃疡较前缩小,可见少量淡黄色脓腐组织,创面边缘可见少量鲜红色肉芽组织,无明显异味,局部给予换药治疗,左足趾疼痛较前减轻。
6月7日患者右足趾前端黑痂脱落、可见肉芽生长良好,左足趾前端黑痂松软、少量渗液,无异味。
6月9日患者右足趾前端溃疡变浅缩小、肉芽生长良好,左足趾前端黑痂松软、可见少量渗液、无异味。患者自觉双足坏疽好转,余无明显不适,要求出院门诊治疗,予带中药7剂。
处方:石斛、 赤芍、 川牛膝、 丹参、柴胡、 党参、 清半夏、 炙甘草、茯苓、 生姜、 天花粉、 生黄芪、大枣,7剂,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服。
按这一病例其实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因为患者本来住院的目的是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并且她也知道糖尿病足坏疽由湿性转为干性就已经很不错了,局部无渗出、无感染属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至于局部坏疽也只有等到其进一步发展、加重变成湿性坏疽后继续治疗再次由湿转干,这样可能坏疽会慢慢地向上发展、范围越来越大,最后被迫截趾、甚至截肢。
在医院工作数年、看多了这样的病人、习惯了这种治疗模式和病情变化,该患者入院初我亦没有打算治疗其坏疽、并不认为其坏疽部分能够脱落长出正常肉芽组织(尽管坏疽范围很小、范围很局限,其实这个时候我的思维很局限、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了)。
不料常规给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口服后,患者双足趾黑痂竟然能够变得松软、并且出院前右足趾黑痂脱落、肉芽生长良好,要知道患者右下肢并未行介入开通血管的治疗!
这个病例彻底改变了我对这种局限性糖尿病足坏疽的认识,这种坏疽是可以治愈的,并且治疗过程中应该先会出现坏疽处渗出、慢慢地坏疽处黑痂即会变得松软缩小最后脱落。
与现在常规认为坏疽由湿转干是为好转不同,要治愈这种局限性趾端坏疽,治疗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也应该出现由干转湿的变化,最终趾端黑痂才能脱落、新鲜肉芽长出痊愈。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人体之所以会形成趾端的坏疽,也无非是因为气血不能达于四末所致,所谓的坏疽由湿转干,也无非是人体无力抗邪、只能将其变干局限以求自保的一种表现,说白了干性坏疽就是一种正邪相持的状态,正气无力祛邪外出、邪气一时亦不能继续深入侵犯人体。
所以我们通过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方法加强人体正气的力量,使气血能够达于四末,自能祛除病邪、趾端坏疽亦能痊愈。
#大家健康超能团# #超能健康团# #中医来了# @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