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糖尿病(核糖 糖尿病)
- 1、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核医学科:硬“核”技术为精准诊疗赋能,开启个性化治疗新时代
- 2、山东省立三院核医学科:为精准诊疗赋能,开启个性化治疗新时代
- 3、AI赋能让慢病管理更智慧 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开创整合医学健康管理新模式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核医学科:硬“核”技术为精准诊疗赋能,开启个性化治疗新时代
走进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核医学科,一个个有着硬“核”技术的“大家伙”颇为引人注目。作为目前尖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之一,SPECT/CT可谓功能性显像诊断的“侦查”利器,不仅为临床个体化诊断提供全面依据,还可助力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疗服务。
功能性显像诊断的“侦查”利器,更容易发现病灶
提起核医学科,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个“神秘”的科室到底是做什么的,甚至有些人谈“核”色变。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刘坚介绍,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医学,近年来核医学进入高速发展的分子影像及精准诊疗时代,得益于基于示踪技术的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近年来在多模态融合成像技术、飞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新的示踪剂不断涌现的推动下,进展日新月异,以SPECT/CT、PET/CT为代表的核素成像设备在临床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核医学SPECT/CT不仅可以了解脑、甲状腺、心脏、肾脏、肝脏、胆囊、骨骼等主要脏器的功能;还能了解心肌、脑、肺等脏器的血流灌注,判定肿瘤的存在以及淋巴转移和骨转移等。目前,全身骨显像、肾动态显像、心肌灌注显像、PET/CT的氟18代谢显像等都已经成为临床上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之一。
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提高临床治愈率至关重要。而核医学影像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能观察到功能代谢的异常。“比如全身骨扫描对骨转移癌的早期诊断就非常有意义,通常能比X线的检查要早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发现异常。”刘坚说,如果一个恶性肿瘤患者出现了骨转移,在X线显示出形态或结构改变前的3-6个月,骨扫描就能提早监测到了。
在半年前一次外伤后,51岁的女性患者出现腰疼的症状,之后越来越严重,疼痛蔓延至颈部、肩部,左上肢也有麻木、疼痛的感觉。考虑到患者14年前还得过乳腺癌,那这次到底是癌症骨转移还是外伤引发的骨痛?核医学科的一次全身骨显像就给出了确切答案。
“检查发现患者已经出现癌症骨转移,这为后期的治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刘坚说,SPECT/CT能够比较清楚的显示全身骨骼的形态,而且能反映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情况,所以对各种骨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观察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并且一次检查就可以完成全身显像,而不只是观察某一个部位,可以有效避免遗漏病灶。
技术力量雄厚,为精准治疗铸就保障
近一年来,济南一位69岁的女士总觉得口干、眼干,喝再多水也难以缓解,最近一个月来症状更严重了,这才来到医院就诊。医生询问了既往的病史,得知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已经近10年了,建议她到核医学科进行唾液腺动态显像检查,听说要注射放射性核素做检查,不免有些打怵,唯恐“核辐射”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一再犹豫是否要做此项检查。
“虽然注射的示踪剂属于放射性核素,但是一次检查的用量非常少,基本等同于天然本底辐射。”听到医生这样说,患者放心地去做了检查。根据唾液腺动态显像结果,结合患者口干、眼干、饮水难缓解等临床症状,符合干燥综合征表现,后来在风湿免疫科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经过调节免疫、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一位胆囊结石的患者,慕名到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肝胆外科就诊,寻求保胆治疗,但是医生告诉他,保胆手术的前提是胆囊必须具备有良好的收缩功能。肝胆外科医生为他开具了肝胆动态显像,显像结果示:胆囊排胆指数只有5%,远小于35%,意味着胆囊无收缩功能,所以保留胆囊已没有价值,最终患者还是选择了胆囊切除手术。
核医学科主任刘坚表示,大多数人由于缺乏了解才会畏惧,其实大可不必谈“核”色变。刘坚介绍,在进行核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受检者只需要经静脉注射少量药物,这些药物在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完全从人体内消失,辐射量是很低的,做一次SPECT/CT检查,患者所接受的由放射性核素引起的辐射量仅为一次胸部CT检查的1/5左右,儿童也完全可以放心去做。
除了唾液腺显像、肝胆动态显像、全身骨显像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核医学科还开展了甲状腺显像、甲状旁腺显像、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异位胃粘膜显像、肾动态显像、亲肿瘤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等多项核医学SPECT/CT检查技术;除了核素显像工作,核医学科还开展了核素治疗工作,主要包括碘131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证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碘125粒子插植治疗实体肿瘤等,为广大患者来省立三院就医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医疗服务。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核医学科正逐步发展成为在济南市乃至山东省具有重要影响的,集核医学的分子影像、核素治疗、功能检测、临床教学于一体综合性科室。核医学科将努力推进核医学在临床的应用,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精准治疗,引领核医学影像平台走向精准、定量成像的新纪元,为个性化精准治疗贡献“核”力量。
专家介绍:
刘坚
核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擅长核医学影像诊断、脏器功能测定;核素治疗。影像诊断包括PET/CT和SPECT/CT的影像诊断;核素治疗包括131I治疗甲状腺相关疾病、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等,89Sr治疗转移性骨肿瘤,90Sr敷贴治疗皮肤疾病,125I粒子治疗实体瘤以及其他放射性核素的治疗。
兼任山东省核医学质控中心副主任;山东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山东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学分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专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功能显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委员;肿瘤核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功能显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委员。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上午,周三上午,周四上午,周五上午
来源: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山东省立三院核医学科:为精准诊疗赋能,开启个性化治疗新时代
记者 王小蒙 实习生 杨美娟 通讯员 曹坤 刘学鸣
走进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核医学科,一个个有着硬“核”技术的“大家伙”颇为引人注目。作为目前尖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之一,SPECT/CT可谓功能性显像诊断的“侦查”利器,不仅为临床个体化诊断提供全面依据,还可助力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疗服务。
功能性显像诊断的“侦查”利器,更容易发现病灶
提起核医学科,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个“神秘”的科室到底是做什么的,甚至有些人谈“核”色变。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刘坚介绍,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医学,近年来核医学进入高速发展的分子影像及精准诊疗时代,得益于基于示踪技术的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近年来在多模态融合成像技术、飞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新的示踪剂不断涌现的推动下,进展日新月异,以SPECT/CT、PET/CT为代表的核素成像设备在临床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核医学SPECT/CT不仅可以了解脑、甲状腺、心脏、肾脏、肝脏、胆囊、骨骼等主要脏器的功能;还能了解心肌、脑、肺等脏器的血流灌注,判定肿瘤的存在以及淋巴转移和骨转移等。目前,全身骨显像、肾动态显像、心肌灌注显像、PET/CT的氟18代谢显像等都已经成为临床上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之一。
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提高临床治愈率至关重要。而核医学影像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能观察到功能代谢的异常。“比如全身骨扫描对骨转移癌的早期诊断就非常有意义,通常能比X线的检查要早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发现异常。”刘坚说,如果一个恶性肿瘤患者出现了骨转移,在X线显示出形态或结构改变前的3-6个月,骨扫描就能提早监测到了。
在半年前一次外伤后,51岁的女性患者出现腰疼的症状,之后越来越严重,疼痛蔓延至颈部、肩部,左上肢也有麻木、疼痛的感觉。考虑到患者14年前还得过乳腺癌,那这次到底是癌症骨转移还是外伤引发的骨痛?核医学科的一次全身骨显像就给出了确切答案。
“检查发现患者已经出现癌症骨转移,这为后期的治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刘坚说,SPECT/CT能够比较清楚的显示全身骨骼的形态,而且能反映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情况,所以对各种骨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观察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并且一次检查就可以完成全身显像,而不只是观察某一个部位,可以有效避免遗漏病灶。
技术力量雄厚,为精准治疗铸就保障
近一年来,济南一位69岁的女士总觉得口干、眼干,喝再多水也难以缓解,最近一个月来症状更严重了,这才来到医院就诊。医生询问了既往的病史,得知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已经近10年了,建议她到核医学科进行唾液腺动态显像检查,听说要注射放射性核素做检查,不免有些打怵,唯恐“核辐射”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一再犹豫是否要做此项检查。
“虽然注射的示踪剂属于放射性核素,但是一次检查的用量非常少,基本等同于天然本底辐射。”听到医生这样说,患者放心地去做了检查。根据唾液腺动态显像结果,结合患者口干、眼干、饮水难缓解等临床症状,符合干燥综合征表现,后来在风湿免疫科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经过调节免疫、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一位胆囊结石的患者,慕名到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肝胆外科就诊,寻求保胆治疗,但是医生告诉他,保胆手术的前提是胆囊必须具备有良好的收缩功能。肝胆外科医生为他开具了肝胆动态显像,显像结果示:胆囊排胆指数只有5%,远小于35%,意味着胆囊无收缩功能,所以保留胆囊已没有价值,最终患者还是选择了胆囊切除手术。
核医学科主任刘坚表示,大多数人由于缺乏了解才会畏惧,其实大可不必谈“核”色变。刘坚介绍,在进行核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受检者只需要经静脉注射少量药物,这些药物在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完全从人体内消失,辐射量是很低的,做一次SPECT/CT检查,患者所接受的由放射性核素引起的辐射量仅为一次胸部CT检查的1/5左右,儿童也完全可以放心去做。
除了唾液腺显像、肝胆动态显像、全身骨显像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核医学科还开展了甲状腺显像、甲状旁腺显像、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异位胃粘膜显像、肾动态显像、亲肿瘤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等多项核医学SPECT/CT检查技术;除了核素显像工作,核医学科还开展了核素治疗工作,主要包括碘131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证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碘125粒子插植治疗实体肿瘤等,为广大患者来省立三院就医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医疗服务。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核医学科正逐步发展成为在济南市乃至山东省具有重要影响的,集核医学的分子影像、核素治疗、功能检测、临床教学于一体综合性科室。核医学科将努力推进核医学在临床的应用,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精准治疗,引领核医学影像平台走向精准、定量成像的新纪元,为个性化精准治疗贡献“核”力量。
AI赋能让慢病管理更智慧 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开创整合医学健康管理新模式
调查显示,青岛3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6.7%。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可能导致全身多器官病变,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糖尿病的发病特点需要医院打破‘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器官医学诊疗模式,在一张病床上解决糖尿病所致心脑血管、眼睛、肾脏、外周血管和末梢神经等器官的并发症。”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执行院长张磊说。该院作为国内首家非营利性现代化内分泌糖尿病三级专科医院和医学研究中心,秉承整合医学和诊疗创新模式,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工具,将病因调查、预防、诊断、治疗、保健与养老整合于一体,打造青岛健康管理新模式。
(张磊院长带领团队为患者查房)
整合优势资源让群众一站式就医
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创始人董砚虎教授对器官医学模式下疾病管理“碎片化”的“痛点”深有体会。2001年建院之初,他创新提出整合医学发展模式,为患者提供整体、综合、个性化、一站式的疾病诊疗服务。“所谓整合医学,是指在疾病诊治的全过程中,运用多学科整合思维,让优势医疗资源和不同的特色专业围绕患者转,实现一站式就医、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张磊说,比如,因糖尿病导致全身多种并发症的患者,不需要跑不同医院,挂不同科室的专家号,只需要来一家医院,去一个诊室,挂一个专家号,在一张病床上,就可以完成全部诊疗过程。
记者在该院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与创面中心探访时看到,作为整合医学模式下的重点特色专业,该中心引进世界先进的足病及创面诊断、治疗、康复设备,建立了一支以内分泌专业为主导,集内科、血管介入、血管外科、烧伤整形外科、骨外科、核医学、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等多学科协作的糖尿病足病与难治性创面整合医学诊疗团队,为患者提供糖尿病足病教育、筛查、预防、早期诊断、护理及规范化治疗“一站式服务”。据悉,这也是国际糖尿病联盟专项基金设立的亚太地区首家以糖尿病足病及下肢血管病变为专业特色的诊疗中心,除了糖尿病足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外,还可以治疗褥疮、下肢溃疡及放射性溃疡等各种慢性创面疾病,对于比较常见的静脉曲张也可以微创手术治疗。
胃肠超声成为健康初检新选择
在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将整合医学理念推广到内分泌与代谢病的所有亚专科。在此基础上,医院秉承“大专科、强综合”理念,为患者提供优势突出的特色诊疗服务。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血糖检测需要患者频繁扎针取指尖血检测,给患者带来不便,且有滞后性。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积极推广近乎无创的动态血糖监测,患者仅需在腹部或上臂佩戴硬币大小的传感器,就可以实现24小时全面、连续、准确地监测血糖变化。通过该监测系统,医生和患者可以实时获得血糖信息,包括日内血糖波动、日间血糖波动、进餐相关性血糖波动和低血糖情况,从而评估并制定合理、个性化的血糖控制方案。整合动态监测系统与胰岛素泵后,该系统可以在患者出现低血糖等危险时立即报警,并智能停止胰岛素泵泵药,守护患者健康。
此外,该院超声与超声介入诊疗中心率先引进高端的飞利浦EPIQ Elite和Affiniti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设备,让高分辨率的胃肠超声检查成为健康体检的新选择。胃肠镜检查被认为是消化道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仍然有部分患者因为复杂的胃肠道准备和麻醉风险,对其存有疑虑。高分辨率的胃肠超声检查具有无痛苦、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等特点,成为消化道肿瘤初筛的新选择。医院超声与超声介入诊疗中心主任邹进军从事影像医学、超声医学、肿瘤医学30余年,对消化道疾病的无创超声检查与诊断造诣颇深。他介绍,高分辨率的胃肠道超声检查范围不仅包括常见的胃部、十二指肠球部、阑尾、盲肠末端等,还包括空回肠、结肠、直肠、食管颈部段末端及口咽部的会厌和舌等,可以及时发现炎症、息肉和肿瘤,还能对患者的胃肠动力精准评估,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慢病家庭管理有了AI解决方案
近年来,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将整合医学理念从临床治疗延伸到健康管理,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让慢病管理走进患者家庭。医院曾完成世界糖尿病基金会全球规模最大的糖尿病预防项目(青岛地区197万人群生活方式干预与健康管理),在国内率先建立慢病管理、医学科学研究连续性大数据,在国际上率先建立糖尿病、肥胖及其代谢性疾病风险评估方法。基于真实且完善的数据库和领先的风险评估数据模型,青岛内分泌糖尿病医院应用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出慢病家庭管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目前,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下的差异化诊疗,可以精准预测患者罹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等慢病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包含营养膳食、康复、运动、睡眠等在内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方案。”张磊说。医院打造的“Dr.Hi”院外健康管理平台,可以根据医嘱自动生成每日健康管理计划,包含用药提醒、健康指标监测、复查提醒等。该系统还可以通过物联数据中心,对接患者家中智能血糖仪、智能血压计、智能电子秤等,实现血糖、血压、体重等生理指标数据无感上传,并自动完成对应的生理指标监测计划,当监测数据显示患者存在健康风险时,“Dr.Hi”系统会自动提醒。“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接近50%,因此我们的慢病管理系统还支持为家庭成员管理健康档案,并共享成员健康数据,将慢病管理与预防从一个人推广到一家人,直至更多人。”张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