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与糖尿病(酥油糖尿病能用吗)
卫健委的10个“减油”建议 这个最关键
9月是国家卫健委开展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而今年的主题就是减油。减油恰恰就是“三减三健”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提出的口号是:健康要加油,饮食要减油。目的就是为了广泛倡导饮食减油理念,传播减油核心信息,鼓励人们减少油的摄入。
“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牙齿、健康骨骼、健康体重。在2016年第五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上,“三减”作为主题词之一,被首次提出。时至今日,“三减三健”已经作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被纳入多个国家级纲领性文件,如《“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等,为指导各级单位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国家卫健委给出的10条核心信息,今天我就来带你一起学习一下。
1、油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有助于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但摄入过多会影响健康。
解读
不少人把油盐糖视为洪水猛兽,实际上它们都是好东西,只是吃多了不好。脂肪除了上述健康益处,还会提供较高的饱腹感,能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一起为人体长时间稳定供能。
所以减肥塑身的人并不需要严格避免脂肪摄入,相反,适当的脂肪摄入有利于控制健康体重。
2、植物油和动物油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解读
动物油曾经因为含胆固醇而被认为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关,现在科学家们认为食物中的胆固醇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正常人正常吃喝是没问题的。另外,动物油也不能等同于饱和脂肪,比如猪油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超过50%。
相反,无论宣称多么健康的植物油,哪怕是橄榄油、茶树油,吃多了照样不好,所以这条建议将两种油并列是非常有意义的——核心是总量控制而不是油的品种。
3、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
解读
人体每天需要的脂肪克数大致等于体重的公斤数,比如60公斤重的人大约就是50-60克。不过这些脂肪大约一半是来自各种食物,比如肉蛋奶、坚果、豆类等。另一半来自烹调用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由于中国人目前脂肪总体摄入已经偏多,因此鼓励大家少用烹调油是有益的。
需要提醒你的是,这里说的烹调用油包括一日三餐,也就是包括在外就餐的部分。另外如果你吃的是红烧肉,即使烹调油控制了,脂肪摄入还是可能超量。
4、烹饪时多用蒸、煮、炖、焖、凉拌等方式,使用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等烹调器,均可减少用油量。
解读
建议中提到的都没错,但爆炒、煎炸等烹饪方式也没法抛弃,毕竟好吃,所以还是要坚持合理搭配。
补充一条,蔬菜焯水时滴一点油,捞出来稍微用点蚝油扒一下就很好吃,也是减少烹调油的有效方式。
5、家庭使用带刻度的控油壶,定量用油、总量控制。
解读
控油壶、控盐勺,这些都是被动工具,对于没有健康改善意识的人而言作用不大。而且以我的经验,定量控制真的很难坚持,也过于复杂。
真正有效的,还是要主动建立“三减”的意识,通过主动行为在点点滴滴中实现减的目标。比如今天晚饭有炸带鱼,那就搭配一个生切的黄瓜或番茄,前者高油高盐,后者无油无盐,两全其美。
6、高温烹调油、植物奶油、奶精、起酥油等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要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每日不超过2克。
解读
反式脂肪摄入确实是越少越好,不过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都已经很少了,包括建议中提到的植物奶油、奶精、起酥油等。
每天摄入反式脂肪超过2克的人,在中国几乎没几个,如果真有,他应该担心的不是反式脂肪而是脂肪摄入严重超量的问题。
7、少吃油炸香脆食品和加工的零食,如饼干、糕点、薯条、薯片等。
解读
需要注意的是,食品加工和零食不等于不健康,不应该污名化。比如每日坚果、芝士也是加工食品,脂肪含量很高,但作为小零食很健康。被点名的四种零食未必就不健康,没点名的油条、辣条、非油炸的蔬菜脆片脂肪含量也不低。
少吃是没错,但多少算少呢?对于公众而言,差不多就是“最好别吃”的意思,但这样的建议并不科学。“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膳食”,因此关键是看总量控制和食物搭配。比如我每天中午都是汉堡+薯条+可口可乐(我会让店员换无糖的),但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个几乎没有油的凉拌菜,比如黄瓜、秋葵、木耳、魔芋、芦笋等,这不就平衡了嘛。
同样是汉堡套餐,你也有更好的选择,比如新奥尔良风味的鸡腿堡相对传统炸鸡汉堡脂肪比较少。薯条可以加点钱换蔬菜沙拉或者玉米之类的,也能减少很多脂肪摄入。可乐虽然跟脂肪无关,但也可以换成相对健康一些的无糖可乐或苏打水(很多人都不知道快餐店里有这个选项)。
8、购买包装食品时阅读营养成分表,坚持选择少油食品。
解读
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是解锁食物真相的法宝,然而相当多的消费者并不知道如何准确解码里面的信息。对于这一条建议,我需要提醒大家,1)注意营养成分表是按“每100克”还是按“每份”计算,这个差别很大。2)少油的也不一定真的更健康,比如脱脂奶和全脂奶,实际上后者对于普通人是更好的选择。3)单纯排斥脂肪未必更健康,比如一些“0脂肪”产品其实糖很多,因此要全面地理解营养成分,而不是单纯看某一个指标。
9、减少在外就餐频次,合理点餐,避免浪费。
解读
这一条显然暗示在外就餐(应该包括外卖)不健康,或者说不如在家自己做饭健康。虽然很多餐馆的菜确实高油高盐,但这个说法未免打击面太大。而且每年几万亿的餐饮消费对于促进就业和内循环意义重大,尤其今年疫情恢复期,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都在吸引人们外出消费。
对于很多人来说,外出就餐主要是为了省事、省时间,或者是单位没食堂,家庭聚餐、朋友聚会等也是情感交流的需要。减少外出就餐实际上存在很多现实困难。
另一个悖论是,在家吃的健康的人,在外就餐也不会胡吃海塞。在外面吃的油腻的人,在家也未必吃得多健康。相对健康的餐馆生意就不如重口味的餐馆,这是消费者的选择,也说明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才是问题根本。
当然,合理点餐、避免浪费是非常正确的,东亚地区食物损失与浪费比重最大的环节就在餐饮。尤其是各类宴请,通常大家都不好意思打包,因此更应该审慎点菜,不够再加。
10、从小培养清淡不油腻的饮食习惯。
解读
这一条看起来有点空,但其实非常重要,甚至比前面9条加起来还重要。饮食健康的关键在于习惯的培养,在于自我控制意识的培养。肥胖的基因可以遗传,不健康的饮食也可以“遗传”和“传染”,所以你常常能看到一对胖夫妻带着胖孩子。因此这一条建议隐含的信息是,家长需要以身作则,你不能自己胡吃海塞,让孩子清淡饮食。
文/钟凯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
无糖月饼并非真正无糖,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慎食
传统月饼高油高糖,让追求健康或者本身有高血脂、高血糖的人们望而却步,“无糖”月饼应运而生。贴上“健康”“养生”“糖尿病人可食用”标签的“无糖”月饼真的没有糖吗?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治医师田爽提醒,这些无糖月饼并非真正意义上“无糖”食品,大多数是没有额外添加蔗糖。“无糖”月饼中虽然不含蔗糖,但月饼饼皮用到的面粉本身就是大量的淀粉,也是“糖”的一种,淀粉水解后就变成了葡萄糖,影响血糖。
月饼中的油脂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这些油脂多是棕榈油、起酥油、氢化植物油等,其中含有的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依然要谨慎食用。(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婧 图为资料图片)
来源: 广州日报
今年无糖月饼走红:到底有没有糖?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吗?
中秋将至,月饼市场又红火起来,但众所周知,高油高糖的传统月饼简直就是“能量炸弹”。为了追求健康,这两年无糖月饼越来越走俏,成为网红月饼。众多传统老牌点心店也纷纷推出各种无糖月饼,并贴上了“健康”“养生”“糖尿病人可食用”等标签,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但是,“无糖”月饼真的没有糖吗?老年人、糖尿病人能吃吗?
△今年无糖月饼在电商平台上成“网红”。
事实上,市面上所谓的“无糖”月饼,大多只是没有添加蔗糖,但并不代表月饼中没有任何糖分。“无糖”月饼中的甜味主要来自甜味剂,又称代糖,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个类别。甜味剂能够提供与一般糖类相似的甜味,但由于难以被人体吸收,其产生的热量远远低于一般糖类。也正由于这些特点,在过去的100多年间,甜味剂被广泛运用于各类食品加工中。
关于甜味剂的安全问题,消费者不用担心。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都是经过安全评估的。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对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以及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也都有具体规定。我国甜味剂品种主要包括营养型和非营养型,前者多为糖醇类甜味剂,后者也称高倍甜味剂,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标准》中对糖醇类甜味剂,如山梨糖醇、木糖醇、乳糖醇等都做出了适量使用的规定,对非营养型甜味剂的规定则更加详细。如天然甜味剂甜菊糖苷的最大使用量为0.05g/份、人工合成甜味剂安赛蜜的最大使用量为0.04g/份等。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应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因此,在提供同样甚至更高甜度口感的条件下,适量食用“无糖”月饼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不过,市面上的“无糖”月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糖”食品,多是商业宣传的噱头。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要求,如果某食品标注“低糖”,则每100g/ml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5克;如果标注“无糖”则要求更高,每100g/ml中碳水化合物(糖)含量≤0.5克。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对“无糖”“低糖”食品的定义。
而且“无糖”月饼中虽然不含蔗糖,但是不等于没有淀粉和油脂,淀粉水解后变成葡萄糖,会进入血液影响血糖指标;油脂则多是饱和度较高的棕榈油、起酥油、氢化植物油等。饱和脂肪摄入过多,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依然要谨慎食用。此外,由于阿斯巴甜中含有苯丙氨酸,患有苯丙酮酸尿症的人不宜食用含有该甜味剂的食品。
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要求践行“三减(减盐减油减糖)”行动,提倡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g,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
△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2022年目标值≤25g。
临近中秋,购买月饼的消费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不应受“无糖”“低糖”等字眼误导而盲目跟风,而应关注食品的营养成分表,合理控制日常能量摄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迎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