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脚沉(糖尿病患者感觉脚乏力是什么原因)
溃烂不愈的糖尿病足,2个中药方子来解决,内服+外治效果神奇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最可怕、治疗费用最高的当属糖尿病足了。
糖尿病足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足部溃烂、肢端坏疽、肢体远端的麻木疼痛和酸胀感等症状,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发展到全足发黑、坏死,就会面临截肢的危险。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中的“脱疽”、“消渴”、“血痹”等病变范畴。病机以“虚”、“瘀”为本。治疗上应该以内外并治结合。
今天就和大家说两个药方,一方为内服,控制血糖、感染,改善微循环。一方为外治,泻热破瘀、消肿止血。
内服方
【组成】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疗程 3 周。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型。症见患肢乏力,下肢肿胀,顽麻疼痛,痛有定处,状如针刺,步态跛行,患处肤色暗红或紫黑,伴胸闷脘痞,纳呆,泛吐痰涎,舌胖色暗或见瘀斑、苔白腻腐,脉沉弦滑。
该方来自于清代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其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中气以资化源,固摄经络真气以节散流;辅以当归尾活血养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化瘀行滞;地龙通络活血。诸药合用,标本同治,使气旺血行,瘀消脉通。药中病机,必获良效。
外治方
【组成】大黄、乌梅、五倍子。
【功效】泄热破瘀,消肿止血。
【用法】上药水煎后取 2000ml,倒入清洁盆中,待药液冷却至 40℃ 左右后浸泡患足,浸泡中逐渐加入热水,使水温维持在 40℃ 左右,每次浸泡 30min,每日 2 次,泡脚后换药。15 天为 1 个疗程。
【处方总结】
此方由大黄、乌梅、五倍子三味中药组成。其中大黄味苦、寒,能清热泻火,泄糖尿病足局部坏疽感染之毒,并有破积滞或瘀血之功。乌梅酸涩,具有收敛、消肿、止血之效。五倍子酸、涩、寒,涩中有清,能清热泻火,以助大黄泄热毒之力,又有收敛、消肿、止血之功效。三药相合,起到泄热破瘀、消肿止血之效。
在临床上,内服 外治的方法在治疗糖尿病足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说,在患病之后,大家不要太紧张,一定要尽早就医,早期干预的治疗是很重要的,也是有逆转的可能性的。
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帮你解答!
#中医健康科普##健康头条#
腿沉腿冷是“老寒腿”?有可能是“糖尿病足”
高春斌,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2008年于北京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一年,2014年到北京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进修学习一年,擅长诊疗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痛风、骨质疏松等各类内分泌疾病,特别是在糖尿病足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最新诊断及治疗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在我市率先开展下肢动脉硬化的介入治疗手术,明显减少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提高糖尿病足患者愈合率,为广大糖尿病足患者减少痛苦。
本文导航
- 第1页:腿沉腿冷是“老寒腿”?有可能是“糖尿病足”
- 第2页:腿沉腿冷是“老寒腿”?有可能是“糖尿病足”(2)
- 第3页:腿沉腿冷是“老寒腿”?有可能是“糖尿病足”(3)
- 第4页:腿沉腿冷是“老寒腿”?有可能是“糖尿病足”(4)
- 第5页:腿沉腿冷是“老寒腿”?有可能是“糖尿病足”(5)
- 第6页:腿沉腿冷是“老寒腿”?有可能是“糖尿病足”(6)
老太突患“老寒腿”原是“糖足” 在作祟
70岁的王阿姨患糖尿病多年, 近期突然出现脚冷、 脚痛等症状, 由于正值冬季, 以为是患上了 “老寒腿”, 便买来膏药自行贴敷, 哪知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日益严重, 到医院就医后,被确诊为糖尿病足。
“在行走一定距离后, 中老年人经常会出现腿沉、 腿酸、腿痛, 休息后有所缓解的症状, 多数人并不以为意。” 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高春斌说, 还有人在夜间出现脚冷、 脚痛等症状, 正值寒冬, 这常会被认为是老年人常见的 “老寒腿”, 或以为是腰椎疾病所致。 殊不知, 这些都可能是罹患糖尿病足的信号。
高春斌介绍, 作为糖尿病发展到一个严重阶段的标志, 在患病的早期, 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表现为下肢皮肤干燥、 无汗、 粗糙和有裂纹、 手足麻木、 疼痛或感觉消失, 累及运动神经出现足部肌肉萎缩、 足部畸形, 当病人关节受累时可出现关节周围骨质破坏、 关节畸形等。
随着病情的深入, 当血管病变出现皮肤营养不良时, 表现为皮肤干燥弹性差、 温度下降、 颜色变暗, 严重时变黑坏死或干枯; 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和下肢休息痛,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动脉完全闭塞时引起下肢坏疽。 此外, 有些病人皮肤出现自发性水泡感染引起局部坏疽, 或因烫伤、 冻伤、 脚癣、 外伤等诱发感染, 处理不及时而造成严重肢端坏疽。
做好日常足部护理防止血管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所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可能是截肢、 致残, 甚至死亡,不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还会为其自身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 但高春斌经过临床观察发现, 在来院就医的新发生足溃疡患者中, 有75%以上的人并未认识到其有发生足溃疡的危险性, 80%的患者根本未进行过足部检查。
“对于糖尿病足的日常预防和保健其实非常重要。” 高春斌称, 日常生活中要做好足部护理,坚持并采用正确的方法洗脚。 其中足部护理包括温水洗足, 涂擦润肤霜, 检查足部, 常按摩足及下肢等, 但切记不要赤足行走、用热水袋等热源和自行处理足部疾患; 正确的洗脚方法为不要过分浸泡双脚 (不超过20分钟)、使用中性的肥皂、 水温小于40度、 用浅色毛巾擦干脚趾间水分并检查有无出血和渗液、 保持脚趾间干爽等。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 这是避免、 阻止或延缓血管神经病变的前提。 注意足部卫生, 每天要查看足部和趾间有无水泡, 抓伤或皮肤破溃,要特别注意检查脚趾缝及脚底, 因为小小的裂伤都可能引起感染; 多数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形成, 与患者站立或行走过程中, 溃疡部位反复承受的较高压力直接相关, 所以, 糖尿病患者如果有足部血供不足、神经损伤或脚部畸形等症状, 需要倍加注意。
此外, 应该选择一双舒适合脚的鞋来保护足部。 应选择宽松、透气性好的材质, 尺码较平时略大些, 最好不要穿高跟鞋、 尖头鞋、 凉鞋。 开始时应短时间试穿,使脚慢慢适应新鞋, 并应随时仔细检查脚上皮肤有无红肿、 擦伤、轻微的损伤等。
【相关链接】
市第一医院糖尿病足诊疗中心
市第一医院 “糖尿病足诊疗中心” 主要由内分泌及代谢病科组成, 该中心开展糖尿病足相关诊疗十余年,诊疗技术规范,临床经验丰富, 由内分泌科、 血管外科、 骨科等多学科组成的联合团队, 是糖尿病足病治愈的有力保障。 内分泌科与血管外科联合开展下肢血管病变介入开通术,大大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 定期邀请北京血管外科专家 (宣武医院、 中国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到“糖尿病足诊疗中心”查房并进行学术交流及指导下肢血管开通手术, 使医院下肢血管病变诊疗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率明显提高, 大大减轻糖尿病足患者的痛苦。合理健康饮食避免出现并发症
人们常说,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 那么该如何控制和治疗糖尿病足呢?
“合理健康饮食是一种良好自我治疗方法,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 通过食物搭配与调节, 疾病可以慢慢得到改善。” 高春斌说,患者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 灵活掌握饮食调整。 消瘦患者要放宽饮食, 保持每天热量供应充足;肥胖患者在这方面要适当控制,主要以低热量为主, 把握好体重标准。 在调理方面, 主食与副食要分配好比例, 血糖主要来自主食, 而副食中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除合理健康饮食外, 糖尿病足还可通过综合治疗的方法加以控制。 内科综合治疗包括控制高血糖、 抗感染、 改善循环与微循环、 营养神经、 预防血管病变的多重危险因素、 局部清创等; 清创换药治疗包括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要清创, 清创脓肿要充分引流、 去腐生肌, 及时清理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 应用新型辅料技术清除坏死组织使新生肉芽生长等; 内科与血管外科及骨科联合治疗主要指联合血管开通介入治疗、 截肢治疗等。
通过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能够明显减少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 提高糖尿病足患者愈合率,因此专家提醒, 一旦发生相关疾病, 患者要尽快到专业医疗机构就医, 避免延误治疗, 危害健康。(实习生 丁玉飞 本报记者 胡程利通 讯 员 尹思思)
血糖怎么样看走路就知道?糖尿病患者,脚上一般会出现这3症状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王师傅是城里一位出租车司机,跑车十多年,素有“铁脚板”之称。每天踩着油门、刹车,送走一拨又一拨客人,生活忙碌却井然有序。然而,最近他却有些心烦,甚至有点害怕。
“怎么回事,我的脚底老是麻麻的,像针扎一样,有时候半夜还会抽筋。”王师傅一边开车一边跟邻居刘大姐吐槽,“前几天还发现脚趾头有点发黑,吓得我睡都睡不好。”
刘大姐是附近菜市场的一位卖鱼商贩,听了王师傅的话,顿时皱起了眉头,说:“你这状况可得注意了,我一个远房表弟就是这样,后来去医院一查,竟然是糖尿病!”
王师傅一听,心里一沉。他自认为身体一向不错,怎么会跟糖尿病扯上关系?可刘大姐的一句话让他不安起来:“糖尿病不光是在血液里闹事,它的‘魔爪’可是会伸到脚上的!”
这句话像根针一样扎在王师傅心里。他决定不再拖延,赶紧去医院检查。没想到,这一查,真的问题不小。
王师傅的经历并非个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但它的“狡猾”之处在于,很多人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对身体多个部位造成了影响,尤其是脚部。医生告诉王师傅,糖尿病患者的脚部问题,其实是疾病发展的“晴雨表”。
在医学上,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的综合症状。根据相关统计,约有15%的糖尿病患者在一生中会出现糖尿病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的。
那么,糖尿病患者的脚上会有哪些“预警信号”呢?
王师傅最初的症状——脚底麻木、刺痛,其实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糖尿病会导致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是远端神经(也就是离心脏最远的手脚神经)最容易受到影响。这种损伤会使患者对疼痛、温度等感觉变得迟钝,甚至完全失去知觉。
医学研究表明,这种神经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损害了神经纤维及其周围的血管供养系统,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最初可能感到脚底发麻、刺痛,甚至像“蚂蚁在爬”一样的感觉,但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更加明显,甚至可能发展为完全失去触觉。
医生建议:如果患者感觉脚底刺痛或麻木,一定要警惕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可能性,尽早就医检查,控制血糖是关键。
王师傅提到脚趾发黑,这可能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表现。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硬化、狭窄,甚至堵塞。由于脚是人体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血液循环较差,当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时,脚部供血不足,会引发皮肤颜色的改变,比如苍白、发紫,甚至出现溃疡和坏疽。
在医学上,糖尿病血管病变被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会导致肢体供血不足,而微血管病变则会影响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皮肤干燥、脱屑甚至裂口。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进行截肢。
医生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现脚部皮肤颜色异常,应立即就医,通过检查下肢血管的供血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动脉硬化或缺血问题。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偏高,身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抑制,血液中的白细胞功能减弱,导致感染风险大幅增加。如果脚部出现小伤口,很可能会因为感染而久治不愈,甚至进一步恶化。
王师傅后来回忆,他在几个月前曾不小心被石头刮破了脚后跟,当时以为是小伤,就简单消毒了一下,没想到伤口一直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
医生告诉他,这也是糖尿病足的一个典型表现。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高,会为病菌的繁殖提供“温床”,加上局部供血不足,伤口就很难愈合。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护好脚部,避免受伤。一旦出现伤口,应及时处理并密切观察,必要时尽早就医。
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王师傅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和初期的血管病变。医生为他制定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降糖药物、改善血循环的药物,以及局部护理措施。同时,医生特别叮嘱他,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控制血糖: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药物治疗,尽量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 定期检查脚部:每天检查脚部皮肤是否有破损、红肿、发黑等异常情况,尤其是脚趾缝隙和脚底。
3. 穿舒适的鞋袜:选择宽松、柔软的鞋子和吸汗的袜子,避免因挤压导致脚部受伤。
4. 保持脚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洗脚,但注意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洗后及时擦干并涂抹保湿乳液。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王师傅的脚部症状明显改善,他也变得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了。
王师傅的故事告诉我们,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信号”。脚部问题是糖尿病的“晴雨表”,通过观察脚部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
根据《中国临床实践指南》的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足部检查,包括神经感觉、血管供血和皮肤状况的评估。同时,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糖尿病虽然无法彻底治愈,但只要用心管理,就能像王师傅一样,重新走出健康的步伐。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脚踏实地”,守护好自己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糖尿病足的诊治与管理》,中国医学杂志
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管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