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40后糖尿病(40岁糖尿病一般寿命多长)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患糖尿病40年,身体健康,血糖达标,没有并发症,她得益于4件事

上次给大家分享了一篇糖友控糖的经历,反响热烈,很多网友都想再看一点这种例子,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患者姚女士病史是40年,她的儿子也是糖尿病患者,目前正在用她的法子一起控糖,母子二人经常交流心得。那么,为什么她的血糖一直很稳定,也没有出现并发症呢?她说得益于4件事。

患病40年,身体健康,血糖达标,没有并发症,得益于4件事

第一件事:转变心态,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

在患病前,姚女士听说过糖尿病,但是对它不了解,也不知道严不严重,患病后她听身边的朋友说该病治不好,一辈子都得吃药,她感觉生活一下子就没了色彩,连最喜欢的二胡都不想去碰。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她去医院复查,血糖又升高了,医生说这样下去不行,一定要转变心态,不能任其发展。

姚女士专门买了一本关于糖尿病的书,终于对该病有了一定认识,它虽然治不好,会跟着一辈子,但是它能被控制,只要按时吃药、改变生活习惯,把血糖稳定住即可,它的并发症很可怕,对眼睛、神经、心脏都有危害,所以,一定要预防并发症出现。

身边有朋友好心建议她,要不要从网上找“大师”看一看,买点“秘方”回来吃,姚女士拒绝了,她知道网上能保证治愈的药都是假的,千万不能迷信,不能病急乱投医。就算要吃药,那也是听从医生吩咐服用正规的降糖药。

第二件事:健康饮食,每顿都有肉,但是有讲究

姚女士非常爱吃肉,每顿都要吃,以前她最爱吃红烧肉、糖醋排骨,所以身材很胖,如果让她把肉戒了,简直比登天还难,她后来想到一个方法,既能顿顿吃肉,又不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其他爱吃肉的糖友也可以借鉴。

姚女士吃肉有“三个原则”,红肉不吃、肉皮不吃、不放调料,在看了相关书籍后,她了解到经常吃红肉对身体不好,尤其是加了大量调料和食用油烹饪出来的肉,从那以后,每次吃肉优先选择鱼肉、虾、鸡肉,而且不吃皮,烹饪的方法很简单,用水蒸或者用砂锅炖,豆瓣酱、花椒、猪油都不吃,只放点葱姜蒜增香。

另外,在整体饮食上她还把握了六个原则,那就是粗粮为主、荤素搭配三七分、规律进餐、绝不多吃、先喝碗汤、禁烟酒。晚上8点以后坚决不加餐,实在饿了会喝一杯牛奶或吃个苹果,油炸的食物一口都不会吃。

第三件事:适度锻炼,每天都有专门的运动时间

姚女士之前没有运动的习惯,吃饭后喜欢坐在那修剪花草,有时也会出去遛遛狗,连广场舞都很少跳。患病后她一反常态,买了一双运动鞋和一身运动服,每天晚上人少的时候去跑步。她165斤,个子不高,刚开始跑的时候不到五分钟就喘个不停,两条腿发软,心里只想放弃,但是转念一想,这不光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一定要坚持下去,凭着这股毅力,从五百米坚持到了3公里。

运动后她发现自己的血糖降得很快,从15mmol/L,降到13mmol/L、10mmol/L,现在餐后血糖已经能控制在7以下。因为她太心急了,运动三个月后发现自己膝盖疼得厉害。

医生检查后告诉她运动过度了,减肥控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定要注意两个“度”,一个是运动的难度,一个是运动的速度,要适合目前的状态,从简单的有氧运动做起。姚女士调整了运动量,从3公里降到1公里,膝盖就不再疼了,血糖也很稳定,身材有肉可见地瘦下来,肚子上的游泳圈都变小了。

第四件事:按时吃药,运动和饮食只是辅助

不能因为你运动了、吃得少了就不吃药了,要知道自己是糖尿病,不是血糖轻微偏高。吃多少药、怎么吃,应听从医生指导,同时还要把复查结果告诉医生,根据当前的变化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再提醒一句,不要害怕吃药对身体不好有依赖,它没有那么可怕,如果经常换药,很有可能造成血糖波动,不能乱听别人忽悠。

姚女士最后想告诉大家,关于糖尿病的注意点还有很多,每一天都不能放松,不想并发症找上门,就要端正态度,从饮食、运动、吃药三个方面着手,同时还要定期测量,血压、血糖、体重、腰围都可以在家自己测,抗糖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是为了健康,这些就不算什么了。

四十多岁有糖尿病的人,适合跑步吗?注意了这几个问题就可以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获取与维护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而糖尿病是与缺乏运动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一种疾病,所以有糖尿病的人坚持运动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治疗措施。至于运动的方式,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跑步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

需要知道的是,运动是糖尿病的一种治疗的手段,想要取得应有的治疗效果,就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运动强度 运动是消耗能量的过程,而血糖是机体生理活动主要的供能物质,因此有糖尿病的人的运动需要达到消耗更多血糖的目的,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强度,一方面要增大消耗量,要求运动时必须要出汗,出汗是机体散热的一种方式,表明机体“燃烧”了更多的能量;一方面要持续消耗,即出汗的运动需要持续进行45分钟左右。

运动时间 在糖尿病的血管控制中,不仅仅是要把血糖降下来,更重要的是要避免血糖的波动。显而易见,进餐后随着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会迅速升高,从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来说,餐后30-60分钟是消化吸收的最高峰,此时血糖的上升会达到最高值,因此此时段内进行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的高峰值。但是由于有糖尿病的人自身胰岛功能较差,胰岛细胞大量分泌胰岛素的时间会比血糖上升的时间有延后,所以有糖尿病的人运动时间也应稍后延长,在餐后45分钟到90分钟之间较为适宜。

根据以上对运动的要求,有糖尿病的人如果选择了跑步作为运动方式,从运动医学的角度来讲,跑步的速度至少应在6-8公里/小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提速,以在跑步时还能与旁边人说话又有出汗为度。

至于一天需要运动几次,因为一次有效运动产生的效应可在机体中持续存在12-20个小时,因此每天运动一次即可有相应的获益,不必过于强求自己,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早晚各运动一次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天天坚持不中断。

需要提醒的是,在每次运动前应做5分钟的热身运动,以调动机体更好适应运动,如果能在每天的运动中增强5-10分钟的抗阻锻炼,即增强肌肉力量的锻炼如举哑铃等,可以强壮肌肉增加对血糖消耗的持久性,对稳定控制血糖更为有利。此外,在运动的同时注意控制饮食以减少血糖的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运动增加血糖的去路,才能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40多岁就有了糖尿病,以后的生活怎么过?剩下的日子还有多少?

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享有应有的预期寿命,但在我们身边也确实见到有不少人因糖尿病过早地失去了生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糖尿病?有些人简单地认为糖尿病不就是血糖高吗?实际上,高血糖只是诊断糖尿病的一项指标,除非血糖高的离谱,比如高到了33.3mmol/L以上,可能引起高渗性昏迷而危及生命,一般性的高血糖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但如果任由高血糖的情况持续存在,即可能造成机体多器官的病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糖尿病并发症,这些病变才是危及生命的主因:

比如长期高血糖会侵蚀血管内壁,致使原本光滑的血管内表现变得粗糙不平整甚至破损,血液中的脂肪大分子物质就可能从破损处进入血管内皮下;长此以往,进入血管内皮的脂肪被氧化发生变性形成像粥一样的物质,就发生了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如果发生在心脑血管,对生命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实际上,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全身各处,所有器官都会在此受累,严重影响生命及生活质量的比如眼底血管出血牵拉视网膜引起失明,比如损伤肾脏导致肾衰竭、尿毒症等等,比如足部血管堵塞发生糖尿病足等等,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

此外,高血糖使机体内环境处于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同时也增大了细胞变异发生的风险,这也是有糖尿病的人肿瘤癌症发生率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也正因为如此,有糖尿病的人将血糖控制好极其重要,将可大大降低上述病变发生的风险,把对生命的威胁降至最低,而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5个方面:

  • 第一,控制好日常饮食,减少血糖的来源。
  • 第二,多做运动,增加机体对血糖的消耗,延缓自身胰岛功能的衰退。
  • 第三,服用降糖药,需要服药时及时服药,将血糖控制达标是第一位的。
  • 第四,勤测血糖,了解掌握血糖变化及控制情况,随时调整控制方案。
  • 第五,定期检查,及时了解掌握并发病发生发展情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绝大多数早期并发病只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是可以得到逆转的。
  • 总之,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关键在于对糖尿病是否有正确认识,是否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只要做到科学应对,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享该有的预期寿命。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推荐阅读

一位有糖尿病的人讲述:喝了一次酒,十几年对糖尿病的控制全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