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糖尿病(糖尿病 立普妥)
普利类降压药物有好多个,它们有什么区别,选择哪个好呢?
有朋友给华子留言,说他在治疗高血压的时候,需要服用普利类药物,但是他发现名字中带“普利”的药物有好多,所以问华子,这么多的“普利”,都有什么区别,选择哪一个才比较好呢?
华子说,所有的普利类药物,都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作用机制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区别在于血药浓度的变化,以及代谢时对肝肾的影响。
我们平时所说的普利类药物,在药理学上称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主要作用就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阻止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从而阻断了血管紧张素Ⅱ所介导的血管收缩、水钠潴留、血压升高等作用。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有抑制作用。
普利类药物会导致血糖降低,可用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还会抑制缓激肽水解酶,使缓激肽水平升高,可以使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水平升高,也可以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普利类药物是唯一作用于RAAS和缓激肽双系统的降压药,产生双重保护作用。
而且普利类药物对RAAS的持续抑制,可以改善左心功能,减轻左室充盈,增加射血分数和心脏指数,可以延缓血管壁和心室壁肥厚。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抑制心室重构。
普利类药物对小动脉和小静脉都会产生扩张作用,可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冠状动脉、肾动脉阻力,增加静脉床容量,增加冠脉和肾动脉的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普利类药物非常多,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雷米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咪达普利、西拉普利等。其中第一个普利类药物是卡托普利,血药浓度半衰期最短,只有2小时左右,每天需要2~3次服药,并不方便。所以现在通常只用于急性血压升高,很少用于常规降压治疗。
其他的普利类药物半衰期都能达到10小时以上,每天服药1次即可,更为方便。但是控制血压,讲究血药浓度稳定。所有的普利类药物中其中血药浓度变化最稳定的是赖诺普利和依那普利,较为常用。依那普利的价格低,对心、肾的保护作用好,“性价比”最高。赖诺普利的降压效果强,副作用少一些,但价格偏贵。
也就是说,在使用普利类药物的时候,依据患者不同的需求,通常只在依那普利和赖诺普利这两个药中进行选择。比如老年高血压患者需要对心、肾保护好一些,长期用药便宜些,就可以选依那普利。如果希望降压效果好一些,副作用少一些,就可以用赖诺普利。
大多数的普利类药物,都是通过肾脏排泄,但是福辛普利是肝肾双通道代谢,对肾脏的负担要小一些。所以肾功能不好的人,可以选择福辛普利。对于没有提及的普利类药物,作用相差不多,没有特别突出的特点,主要根据医生用药喜好进行选择。
总结一下,所有普利类药物作用都相差不多,常用的有4个。其中卡托普利作用时间短,适用于高血压急症。依那普利与赖诺普利的血药浓度相对稳定,是常用选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以选择福辛普利。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使用,对用药有疑惑,请及时咨询医生或是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糖尿病遇上高血压,双重毁肾,降压护肾优选“普利”和“沙坦”!
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常是并存的。
这是因为这两个病有共同的发病因素、共同的机体代谢紊乱。所以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也往往会有高血压(开始不高后来也会高的)。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里有1/3以上患有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中70%有高血压或者血脂异常(70%的高血压都有血糖高!医生提醒,高血压患者一定要筛查糖尿病)。
高血压患者容易心肌肥厚、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更是容易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更广泛、更严重。糖尿病加上高血压,得冠心病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高血压会损害肾脏,会出现高血压性肾损害(高血压的早期肾损害是什么?怎样早发现?);糖尿病也会损伤肾脏,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在我国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患者中,大约1/4是糖尿病肾病引起来的。一般糖尿病5年以上,就会进展到微量白蛋白尿了。要是又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肾脏损害的因素就是双重的,就更容易发生、更容易加重了。
所以,对于又有糖尿病、又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格外关注共同的靶器官损害——心血管损害和肾脏损害。
那对于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该如何选择降压药呢?
还是那句话,降压第一条,选药有讲究。
首先对于降压治疗来说,把血压降下来是硬道理。所以,一线降压药都可以用,以降压达标为前提。
在有条件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优选药物种类。这样,在降压治疗的同时,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具体怎样选择呢?
首选,还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沙坦”(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类药物。
这是因为,降压的针对性好,还有很好的肾保护作用(降压又护肾,选药有讲究)。糖尿病患者,身体里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很明显,用这两类药可以有效阻断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从根儿上抑制高血压发病,并且保护心脏和血管(肾脏也都是血管呢)。再就是这两类药物都有额外的肾保护作用,对于减少尿蛋白有良好效果。所以,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首选“普利”或“沙坦”。而且针对蛋白尿,剂量还可以适当加大些,比如厄贝沙坦300mg/日,氯沙坦钾100mg/日,这样降尿蛋白的作用会更好一些。
第二选,是钙拮抗剂。最常用的就是“地平”类药物。钙拮抗剂降压效果好,又安全,我国人群普遍耐受性好,对肾脏病、肾功能不好、甚至尿毒症的患者都可以应用,和其他各类降压药都可以搭档,其中和“普利”或“沙坦”类药是最佳搭档,所以在单药效果不好时可以联用。
对于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网上有些专家说不能用,最好不用等,其实也不是这样,都是可以用的,也是有适应证的。只是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三,关于β受体阻滞剂。就是“洛尔”类的,比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康忻、博苏)、阿罗洛尔(阿尔马尔)、卡维地洛(达利全、金络等)。
以前糖尿病患者是禁忌用β受体阻滞剂的。现在呢,因为β受体阻滞剂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糖尿病又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药物本身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现在β受体阻滞剂对于糖尿病患者已经不属于禁忌了。糖尿病人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而且还得注意适当选用β受体阻滞剂。
早先糖尿病患者忌用β受体阻滞剂多出于两个考虑,一是糖尿病人多合并周围血管病,病变的血管狭窄,也容易痉挛,因而可以造成肢体缺血。而管控肢体血管的受体分别是α和β受体(主要是β2受体),互相之间也有个制约、平衡。最早的β受体阻滞剂属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比如“心得安”(普萘洛尔),阻滞起来是不分哪种β受体的。一旦应用,就把β受体全阻滞了。这样剩下α受体独大,血管就很容易收缩、痉挛了,对于有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就可能加重缺血。二是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时身体会发生反应,调动交感神经兴奋以应对,这时病人就会出现心慌(心率增快)、手抖、出汗、焦虑等症状。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这种交感神经兴奋的反应就被抑制了,低血糖的时候反应不出来、不明显,容易被掩盖。
可是,现在的β受体阻滞剂已经进步到第三代了。第二代的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都是高度选择的、针对心脏最多的β1受体的。所以只要不是特别大剂量,对外周血管的β2受体没有大影响。而第三代的β受体阻滞剂像阿罗洛尔、卡维地洛,还同时有阻断α受体的作用,这样,就更适合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的患者。
研究发现,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身体里交感神经激活更加明显,所以患者往往出现心率增快。而心率增快的高血压患者,远期的死亡率是增高的。因此,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无论是降压需要、还是减慢心率需要,都是可以加用β受体阻滞剂的。
至于低血糖反应,提高警惕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防止它发生。因为低血糖对患者身体的损害是急性的,尤其对脑子(脑细胞供能主要靠糖,葡萄糖)。
最后一类,利尿剂。对于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不主张首选利尿剂,这是因为利尿剂对血糖、血脂的代谢有一些影响,会引起血糖和血脂的升高。所以,在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时不作为首选。
但是,利尿剂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降压药,可以和多种降压药配伍,尤其在难治性高血压时,要加了利尿剂都不行才算难治。所以在血压高、降压需要时是可以用的。再者,对于蛋白尿患者降蛋白治疗,单用“普利”或“沙坦”类药物效果不好时,加上利尿剂可以增加疗效。而且利尿剂在小剂量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比较轻微,所以,用药时要注意小剂量,降压治疗也只需要小剂量。
最后,糖尿病的高血压,血压控制到多少为合适(一般成人)?
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为优!
糖友控血压,首选普利类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一科主任 姜志安□ 副主任医师 王 涛
中国高血压年会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3亿左右高血压患者,每年新增病例达1000万,而且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我国又是糖尿病的重灾区,患病率居全球首位。高血压和糖尿病合并出现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罕见。
糖尿病和高血压关系密切,高血压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和伴发病之一,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的2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肾脏损害等,都可引起高血压。据统计,在发现糖尿病时,20%~30%的患者已有高血压。此外,高血压患者中约10%有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血压者的2.5倍。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并存,会使心血管病、卒中、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也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一旦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必须积极干预,进行降糖、控压等综合治疗。
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ACEI类是优选药物,如培哚普利等。这是由于ACEI在降压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肾脏病进展,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糖代谢的作用。此外,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ACEI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如果单一用药无法平稳降压,可以加用噻嗪类降压药。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对人体代谢的影响极小,且不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与ACEI联用可发挥协同降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