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饮食机器(糖尿病饮食机器图片)

医邦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免去每天扎手指的痛苦,动态血糖仪了解一下

有糖尿病的患者都知道,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血糖监测是医生了解患者糖代谢的紊乱程度,调整治疗方案、观察降糖效果以及后期作为病情随访的重要参考。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血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测静脉血浆糖

此种方法更多地是在医院开展,患者自我监测时不可能随时随地监测静脉血浆糖。

2. 末梢血糖仪

这是一种快捷、准确、简便的血糖监测方法,也是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最常用的重要方法。

3.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也需要抽取患者的静脉血进行分析,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要比血糖稳定得多,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能反映这次抽血前8~12周之内的血糖平均水平,是反映较长一段时间血糖控制好坏的良好指标。

但是,不管用什么方式监测,人体的血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无论是点时的血糖还是各种糖化蛋白的监测,都没有办法精准的反映全天的血糖波动,因此持续监测血糖一直是人们的梦想。

什么是动态血糖监测?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研制动态血糖监测,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批准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应用于临床,人们可以便捷全景式的观察到个体葡萄糖水平的瞬息波动。2005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运用临床,除了能够实时显示监测的结果之外,还有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报警功能、预警功能。

目前,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我们国家也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实时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和回顾式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一般由葡萄糖感应器、传感器植入装置、发射器、记录仪和分析软件等组成。其原理是通过置于皮下的葡萄糖感应器中含有的生物酶,与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再由葡萄糖感应器发射到分析软件,转换成血糖值,可以全面地连续反映全天的血糖水平,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还可以探测到常规监测技术无法探测到的隐匿的高血糖和低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如何使用?

1. 患者在医院填写动态血糖监测知情同意书。

2. 在身体的特定部位植入动态血糖监测葡萄糖探头。

3. 链接记录器和发送器。

4. 绿灯闪烁表示机器正常工作。

5. 特定的保护装置固定仪器。

6. 记录动态血糖就餐、运动、治疗情况。

哪些患者需要做动态血糖监测?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1.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可以持续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使它更好地达标,同时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 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

3. 目前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 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所谓围手术期,就是在即将进行手术和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的患者,针对这样的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血糖的过度波动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影响。

回顾式的动态血糖监测

1. 1型糖尿病患者。

2. 需要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 正在进行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 反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的低血糖、没有症状的低血糖、夜间的低血糖。

5. 无法解释的高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增高的患者。

6. 血糖波动特别大的患者,或出于对低血糖的恐惧,刻意地保持高血糖的患者。

7. 妊娠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

通过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对患者进行教育,能够让患者了解饮食、运动、睡眠、情绪以及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医患沟通,利于患者病情,在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同样重要。

第一、患者要做好饮食、运动、睡眠以及降糖药物使用的记录。

第二、在佩戴的过程中不建议进入磁场,比如去做核磁共振,进行x线检查等。

第三、佩戴动态血糖监测过程中,不建议进行盆浴或者浸泡洗。

第四、手机对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是没有影响的,可以放心使用。

本期医学内容合作者:田竹芳 西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告别打针!胰岛素口服胶囊来了,麻省理工团队已有一揽子技术

胰岛素注射可能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噩梦,轻则每天注射一次,重则每天注射三次,许多患者的肚皮满目疮痍。

“既然打针这么痛苦,那能不能口服胰岛素药物呢?” 遗憾的是,由于胰岛素属于蛋白类药物,一经口服后,就会在胃肠道内被消化酶分解吸收,无法起到降血糖的作用。既往研究者设计了渗透增强剂、纳米颗粒胶囊和黏液粘附补丁等增强这类生物大分子的吸收,然而,它们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仍比不上注射给药。

值得期待的是,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口服药物胶囊,称为腔内展开微针注射器(LUMI),它含有装载胰岛素或其他蛋白类药物的微针,将其口服到达小肠,胶囊在肠内溶解后,载药微针就会被快速插入小肠组织中,释放药物以进入血液。

(来源:MIT News)

研究发现,这款腔内展开微针注射器(LUMI)装载的药物与临床使用量相当,可以更快地被吸收,且生物利用度较高。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在动物和人体组织上实施了无数次安全性测试,来确保微针穿刺小肠后可以使药物成功释放而不会出现小肠穿孔或任何不良事件。该研究发表在 Nature Medicine 中。

麻省理工学院 David H. Koch 研究所专家 Robert Langer 表示,“我们实验室成员开发的新型口服给药装置效果令人欣慰,我们期待这个装置可以帮助更多的糖尿病患者。”

腔内展开微针注射器

在本次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腔内展开微针注射器,可以将内容物注入小肠壁。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助理教授 Traverso 表示,事实上,许多药物都是通过小肠壁吸收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小肠的表面积非常大,有 250 平方米,相当于一个网球场那么大,此外,身体这个部分缺乏疼痛感受器,可以在小肠中进行无痛微注射来输送像胰岛素等蛋白类药物。

为了让胶囊到达小肠实施微注射,研究人员在直径 9 毫米,长度 30mm 的胶囊表面涂了一种聚合物,使其可以在胃酸环境(PH=1.5-3.5)下生存,当胶囊到达小肠后,高浓度 PH(约为 6)就会使其破裂,随后,胶囊内的三个可降解臂就会弹开。

而每个可降解臂上都有几个 1 毫米长的微针,能够携带胰岛素或其他药物,当可降解臂展开后,微针就会刺入小肠组织最外层,接着针头溶解并释放药物。随后,可降解臂断裂,减少小肠阻塞的风险。

图 | 腔内展开微针注射器(LUMI)示意图,LUMI 放置在肠溶胶囊中,当其进入小肠后启动,并将载药微针注入小肠壁,可降解部分在几个小时内溶解,不可降解部分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来源:Nature Medicine

那么,这样一个装置效果如何?

研究人员将搭载重组人胰岛素的胶囊放入猪体内空肠中,25 分钟后,他们观察到人胰岛素浓度达到峰值,并伴随低血糖发生。与皮下注射相比,搭载胰岛素胶囊的猪体内胰岛素浓度达到峰值的速度更快。同时,小肠内没有出现阻塞且可降解臂安全排出体外。

此外,在给药一周内,猪的饮食习惯,社交及健康状况未见异常。

研究人员说,我们在动物和人体组织中实施了无数次安全性测试来确保穿刺后可以使药物成功释放而不会导致小肠穿孔或任何不良事件的发生,设计的这个可降解臂有足够力量将胰岛素微针输送到小肠,同时可以在数小时内溶解防止阻塞肠道。

尽管研究人员使用胰岛素来证实这个新口服给药装置,他们相信这个装置也能输送其他蛋白药物如激素、酶或抗体,以及 RNA 药物。

几款代替注射的口服给药装置

实际上,麻省理工学院在新型口服给药装置研究领域有诸多创新,已经在该领域发表多篇论文,未来这些技术积累可能会引领给药方式的进步。

早在 2014 年,麻省理工学院和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共同设计了一款代替注射的口服给药装置。这是一款装有许多空心针的新型药物胶囊,当患者吞下的胶囊到达消化道特定位置后,周围涂层会因 PH 的改变溶解,随后空心小针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胃内壁。动物实验结果证实,此胶囊在消化道中停留了约 1 周,而且与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此胶囊注射等量的胰岛素时血糖下降更快,幅度更大,也不会出现伤害性副作用。该研究发表在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中。

图 | 带有空心针的微型药物胶囊示意图,当药丸到达消化道所需位置时,胶囊周围的 ph 敏感性涂层溶解,使药物通过微针释放出来(来源:MIT News)

同样,在 2016 年,麻省理工学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共同设计了一种新型药物胶囊,该胶囊是一个带有 6 个臂的星型结构,这些臂可以向内折叠并装在光滑的胶囊中,药物就放在每个臂中。

当患者吞下胶囊后,胃酸会溶解胶囊最外涂层,随后 6 个臂展开,并使其停留在胃中。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证实该药物胶囊可在胃中保留约 2 周,并逐渐释放药物,接着,6 个臂溶解断开。由于这些断开的碎片足够小,因此可以无任何伤害地通过消化道。研究人员表示,这对于需要长期持续给药的患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来源:MIT News)

2019 年初,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口服胰岛素的药物胶囊,该胶囊相当于一个蓝莓大小,与既往设计不同的是,这款新胶囊里只有一根针,且针头由近 100% 压缩的冻干胰岛素制成。在胶囊内部,针头连接到压缩弹簧上,压缩弹簧固定在胶囊内部的糖圆盘上,当患者吞下胶囊,胃酸溶解糖盘,弹簧将针头注入胃壁。该研究发表在 Science 中。

动物实验显示,该胶囊可以输送多达 5mg 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这相当于 1 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的胰岛素剂量。而且,在释放出胰岛素后,由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和不锈钢组件制成的胶囊可以无害地通过消化道,且不会有任何副作用。

研究人员说,我们许多研究的动机都是意识到患者和医生、护士等卫生保健人员更喜欢口服药,而不是注射药物。

糖尿病患者少吃半碗米饭与多做半小时运动,哪种控制血糖的效果好

有朋友问:糖尿病人要做到控制饮食和多做运动,那么少吃半碗米饭和餐后多做半小时运动,哪个对降低血糖的作用更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血糖是如何高起来的?

血糖是人体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最主要能量物质,就像汽车要加油、机器运转需要通电一样,血糖是不断被消耗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得到补充,一日三餐就是血糖最主要的来源。

进餐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吸收,其中的葡萄糖进入血流就成为了血糖。这些血糖要想进入细胞中被利用,必须依靠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运送进去,但是当胰岛细胞功能异常,分泌不出足够量的胰岛素时,血糖不能进入细胞被利用,结果就造成了血糖的升高。

由此可见,机体之所以能将血糖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是血糖的来源、血糖的运输、血糖的利用三者达成动态平衡的结果。而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血糖的运输上出了问题,这种问题又是由于胰岛细胞受损而部分死亡,导致胰岛细胞数目减少,分泌不出足够的胰岛素所致。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减少血糖来源和增加血糖利用上想办法了,这就是为什么血糖升高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要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原因,那么这两种措施哪个所起的作用更大呢?

从上面的知识介绍中应当知道了,血糖要被利用必须要由胰岛素运送进细胞中,但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细胞受损,特别是受损严重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大大降低,对运动时细胞增大对血糖的需求无力去满足,就会出现血糖不能有效降低的结果。

但如果此时在血糖的来源上进行控制,降低血糖的整体水平,不仅能大大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也更容易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由此可见,从血糖的来源上降低血糖,要比从血糖的去路上降低血糖更直接、也更有效。当然,两者能结合起来,对降低血糖的效果会更好。

需要提醒的是,饮食控制与运动锻炼虽然可以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血糖在体内的代谢终究离不开胰岛素的参与,当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受损严重时,单靠饮食和运动是达不到把血糖降至目标水平的目的的,此时就需要降糖药的帮助了。因此,降糖药的使用不是你想不想用的问题,而是身体必需使用的结果,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吗?

综上所述,少吃半碗米饭要比多做半小时运动,对控制血糖更有利,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更明显。但这两者并不冲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安排即可,毕竟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把血糖控制好,才是我们最想要的结果。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