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糖尿病(真实糖尿病并发症)
专家揭开糖尿病的“真实面目”
【来源:新华网】
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了,还谈什么幸福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表示,只要保持均衡合理的膳食习惯,适量控制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监测好自己的血糖,糖尿病患者也能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美食,拥有充满幸福感的生活。
图据网络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糖尿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杀手。不仅如此,糖尿病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困扰,许多人因糖尿病而经历痛苦与焦虑。伴随病情的恶化,许多患者面临着失去工作能力、家庭负担加重和心理健康问题等多重挑战。
误区一: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实际上吃糖多少和糖尿病没有直接关系,患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或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组织器官出了问题,没有办法“消化”血液中的葡萄糖。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饮食、身体活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指望靠控糖预防糖尿病是不现实的,应从多方面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误区二: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了
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能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适量摄入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或者少量摄入甜食都是安全的。对于喜欢吃甜食的糖尿病患者,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选择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的食物,可以保留甜味口感,同时不增加能量摄入。但要注意,一些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食品本身依然含有淀粉,会在体内分解为葡萄糖,因此不能过量摄入。
误区三:糖尿病患者只需控糖,无需控油盐
高油高盐饮食都会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其危害不亚于高糖饮食。欧洲糖尿病协会2017年的研究显示,成年人每天摄入盐分的量超出正常范围后,每增加2.5g(相当于小半勺盐),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将增加65%。而高油饮食会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患2型糖尿病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糖的摄入外,还要注意口味清淡,控制油和盐的摄入量,每日烹调盐用量不宜超过5g,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g以内。
误区四:将血糖水平控制得越低越好
对于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把血糖控制到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程度就可以,即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血糖过高和过低都不好。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不惜采取断碳水戒碳水的饮食方式,或者过多使用药物,造成血糖太低,甚至导致低血糖症,而长期低血糖会对神经系统、血管和内脏造成危害。低血糖可以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严重低血糖可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平时出门时可随身携带一些含糖的食物或饮料,当出现轻微低血糖症状时吃一点,可以有效缓解低血糖,改善整体身体情况。 (据新华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福建医护亲历的三个真实故事告诉你:糖尿病到底有多可怕?
如果你不是糖尿病患者,你一定认识一个糖尿病患者。这就是中国“甜蜜的负担”。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人群已突破1亿
居世界首位。
但与庞大的糖尿病人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我国糖尿病治疗现状堪忧。
截至2017年,
在我国所有糖尿病患者中
仅46.4%的人已知自己患有糖尿病。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
不就是小便里面糖多一点,
不疼不痒的,很可怕吗?
11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
旨在强化护理工作者
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糖尿病有多可怕?
福建三位医护分享了
三个糖尿病患者的真实故事——
01.一个小破口 引发截趾悲剧福州的王女士退休后,一直是家中带孩子的主力。有时忙起来,降糖药都顾不上吃,更别说定期复诊、测血糖了。
几个月前,王女士的脚部小拇趾不慎碰到台阶出现破口。可王女士对此不以为然,一来破口小,二来她患糖尿病多年,脚部对痛觉的神经已然有些麻木。
没过多久,破口开始变大,成了溃疡面,王女士感到了一丝丝痛觉。可带孩子走不开,她暗自思忖,还是再缓几天看看。
几天时间过去,溃疡开始不停流脓,面积扩展到整个脚拇趾。这次,王女士才挤出了时间,来到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可等待她的,是不得不截除小拇趾的噩耗,否则整个脚都可能化脓坏死。
面对这个结果,王女士如今回想起来,依旧懊悔不已。
作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的护士长,像王女士这样的糖尿病足患者,林丽娜见得不少。他们往往因没有管控好血糖,出现问题延误治疗,或自行在家中处理,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糖尿病足,不得不面临截肢或截趾甚至死亡的结果。
“糖尿病并发症繁多,其中糖尿病足病是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重在平时的管控,这绝不是停留在口头的一句空话。”林丽娜说。
02.不测血糖 她差点睡“过去”嗜睡,又是嗜睡。这一次,陈奶奶的子女们感觉母亲的症状有些不单纯。
第一次嗜睡,即使到了饭点,陈奶奶也还是昏昏欲睡。担心母亲饿坏了身体,子女们拿着勺子撬开母亲的嘴,勉强给她喂了点饭。
后来,子女们给母亲测了血氧和心率,并无异常。直到测完血糖,才发现陈奶奶出现了低血糖。家人忙给陈奶奶吃了巧克力,她才醒了过来。可没隔几天,陈奶奶的病又犯了。
原来陈奶奶患糖尿病多年,一直靠打胰岛素控制。子女发现母亲都是在打完胰岛素后出现异常,就带着她来到了福建省老年医院内分泌科。
接诊的吕琦主任医师很快找到了陈奶奶嗜睡的原因。“嗜睡是一种不典型的低血糖症状,除此之外,不典型的低血表现还包括疲劳、乏力、心跳过快等。相比高血糖,低血糖的危害更凶险,严重的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听了吕琦的话,陈奶奶一家一阵后怕。虽然陈奶奶每天都注射胰岛素,但几乎不曾在家监测血糖,陈奶奶对自己每天的血糖控制情况并不知晓。近来自己食欲下降,她依旧照着先前的胰岛素剂量打,才导致了这段时间的低血糖。
“除了用药,糖尿病防控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监测,特别是在生病、食欲下降、身体不适的时候,血糖都会发生波动,如果没有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或药物用量,就随时可能发生低血糖风险。”吕琦解释道。
“医生,医生,我孩子早上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昏过去了?”6岁男孩松松(化名)的父母神情紧张,抱着孩子,出现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急诊科里。
医生见状,马上给孩子安排各项检查。结果显示孩子血糖非常高,已出现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这么小的孩子?”松松的父母一度怀疑自己的耳朵。但在省妇幼内分泌科刘晖主任医师的提示下,松松父母回忆起松松近三个月的表现——爱喝水、食欲加大、频繁跑厕所,甚至半夜尿床,体重还略有下降,这一切都符合了糖尿病“三多一少”的表现。
可对于糖尿病知识一无所知的他们来说,这些异常看起来似乎又是那么的正常。
在ICU里,因为酮症酸中毒一度出现脱水、休克、肾脏损伤的松松,经过几天的血滤治疗,已经渐渐脱离危险。但每次看到ICU里孩子充满恐惧的神情,刘晖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家长重视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多是一型糖尿病,和遗传有一定关系,需要终身治疗。多数家长认为糖尿病是老年病,当孩子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时并不会联想到是糖尿病,以至于送院时往往已经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导致脏器损伤。”刘晖说,“儿童糖尿病无法预防,要靠家长们的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糖尿病带来的损伤降到最低。”
看完了三个故事,可能有些人会觉得糖尿病真可怕,但实际上糖尿病患者只要搭好“五驾马车”,血糖即可乖乖听话稳稳的,这“五驾马车”就是: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和糖尿病教育。
在糖尿病防控上,这五架马车不相上下,缺一不可,但糖尿病患者往往在血糖管控上重饮食、运动、药物防控,而忽略监控和教育的重要性,导致防控效果不佳。
据统计,截至2017年,在我国所有糖尿病患者中仅46.4%的人已知自己患有糖尿病,32.2%的人正在接受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2.9%的人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糖尿病教育绝不是医生在看病过程中的三言两语,它是一门科学。比如它能指导患者如何买鞋、选袜子、预防糖尿病足,或平时备一罐可乐,以预防低血糖。相比之下,美国十分重视糖尿病教育,甚至培训专门的护士,为患者上门开展一对一的健康教育,这也使得一路上涨的糖尿病患病率如今已进入平台期。
反观我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这条道路还任重而道远。福建省立金山医院俱乐部负责人、福建省立金山医院护理部林娟督导说,绝大部分糖友刚来俱乐部时,都没有自己测血糖的习惯,很多人因为嫌扎手指麻烦、怕疼,有些则四处蹭免费的检测。
林娟给记者算了笔账:
一张国产的血糖试纸价格低廉,早期的糖尿病患者若能做好血糖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就能有效控制血糖。假如连这些都做不到,一旦出现并发症,一年治疗费可能就要好几万元。
“正是因为护士在糖尿病管理上能承担更多的工作,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题被确定为‘护士与糖尿病’,旨在提醒糖尿病患者健康宣教对于血糖管控的重要性。“林丽娜说。
“健康教育能教会大众如何早发现、早筛查,并在出现糖尿病后如何更好地自我管理。只有加强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让‘五架马车’齐头并进,才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整个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福建卫生报记者:林颖
编辑:小枫
深刻教训!29岁突发糖尿病,危及生命!平日常喝奶茶、甜饮料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年纪轻轻29岁,就被诊断为暴发型糖尿病,住进ICU!怎么回事?
据广东电视台2021年8月报道,广州29岁的林女士没想到,平时没有慢性疾病、身体状况不错的自己,突然呕吐、腹痛、发热、头晕……短时间内出现多器官、多系统衰竭,最终被诊断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休克、胰腺炎、心肌炎等,生命危殆。①
林女士告诉医生,自己这几天也没吃什么特别的食物,喝过糖水和功能饮料,没有糖尿病病史。医生称,林女士入院前几天曾喝十几支甜饮料,平日常喝奶茶。
医护人员为林女士查房。图据广州日报
当林女士的化验报告出来时,值班医生们都“惊呆了”:
血糖值高达38.86mmol/L,远远高于正常值(非空腹时≤11.1mmol/L)。她的血淀粉酶高达396U/L,正常值的范围是30-110U/L。
此外,林女士的血酮、血白细胞、pH值、剩余碱、乳酸、肌钙蛋白等指标均有严重异常,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同时,林女士的腹部CT显示,有可能出现了胰腺炎。
综合考虑林女士患上了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休克、胰腺炎、心肌炎、多器官功能不全。经过近72小时积极治疗后,林女士的病情终于稳定。②
爱喝甜饮料
真的会引发糖尿病吗?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洪靖2013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喝下饮料之后,饮料中的糖分留在了体内,它们有些被吸收进入了血液增高了血糖,有些进入了肝脏被储存起来。饮料里面的糖分等进入人体后还会产生热量。比如,两瓶600毫升左右的饮料约等于2.5两主食提供的热量。③
如果下午4点饮用了含糖饮料,晚餐正常进食,留在体内的热量就多了。热量超标,肥胖、糖尿病自然接踵而来。可以说,直接导致糖尿病的是热量超标,糖和甜饮料是催化剂。
糖摄入超标的危害,
可不止是糖尿病!
1. 龋齿
北京口腔医院医师刘瑶、武超201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不是只有糖块才有可能导致龋病。零食、软饮料等,特别是水果味的含糖饮料也同样可能致龋。④
2. 肥胖
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主管临床营养师王钦先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过量吃糖,易引起身体代谢紊乱,这增加了患肥胖、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风险。⑤
3. 皮肤变差、长痘痘
王钦先表示,吃太多甜食,需要消耗更多的水和B族维生素参与代谢,易出现嗓子发干发涩,嘴巴破皮溃疡,甚至流鼻血等所谓的“上火”症状。另外,血糖容易“噌”地飚高,影响激素分泌,极可能加重痤疮,开始长痘。⑤
4. 增加癌症风险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一病区主任高启龙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吃糖太多会增加患乳腺癌可能性。因为过量的甜食造成脂肪堆积,过多的脂肪会刺激雌性激素分泌,并且增加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雌激素水平的升高提高了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发病率。⑥
5. 易患尿路结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葛旻垚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有的泌尿系结石病人究其原因,就是喜欢高糖饮食。如果已患上肾结石,吃糖过多不但有碍治疗,且促进肾结石进一步形成。患有肾、输尿管和膀胱结石的病人也不宜多吃糖。⑦
6. 营养不良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夏朋滨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糖只能供给热量,而无其他营养素价值。每天吃糖多时,吃其他营养素势必减少,导致体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均缺乏,极易造成营养不均衡。⑧
7. 影响长个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2013年在健康时报介绍,要想让孩子长个,就要让他少吃甜食。过量的糖分摄入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抑制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孩子缺乏生长激素,自然长不高。⑨
8. 脾气暴躁
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原主任张晓燕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甜食吃多了,容易脾气暴。吃糖太多,会在体内积储太多乳酸,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精神烦躁等情况。而且,吃糖太多使体内的热能代谢,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代谢以及脑与组织中能量转化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出现情绪易于波动、脾气变得暴燥等症状。⑩
减糖,记住这几点!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营养科余婉婷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饮食中的糖无处不在,总有一些办法让我们尽量少吃。⑪
1. 少喝甜味饮料,包括可乐、蜂蜜水、奶茶。
2. 少吃配料表中白砂糖、果葡糖浆排在前三位的包装食品。无糖产品并非不含糖,只是没有白砂糖而已,能量并不低。
3. 直接吃水果,而不是喝果汁。
4. 女性月经期可多喝热水,而不是多喝红糖水。
5. 做菜少勾芡、少油炸,减少淀粉类的不经意摄入。当你明显能从一道菜里吃出甜味时,就说明糖放多了。
6. 煲银耳汤、炖梨时最好别加冰糖、红糖。
本文综合自:
①2021-08-11广州日报《血糖比正常值高3倍!29岁女子突发多器官衰竭》
②2021-08-11广东健康头条南方号《危险危险危险!29岁女子突发多器官衰竭,元凶竟是这个病》
③2013-06-03健康时报《甜饮料真能喝出糖尿病》
④2014-03-06健康时报《不吃糖也可能会有龋齿》
⑤2019-09-03健康时报《三个时刻少吃糖》
⑥2018-02-23健康时报《癌细胞偏爱甜食吗?》
⑦2019-05-07健康时报《爱吃糖当心尿结石》
⑧2019-08-23健康时报《吃糖多易营养不良》
⑨2013-12-12健康时报《孩子长个少吃甜食》
⑩2019-07-23健康时报《糖吃多了脾气暴躁》
⑪2019-07-02健康时报《总有办法少吃糖》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