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抗糖(糖尿病抗糖的药能减肥吗)
糖尿病患者的“抗糖”第一步,你不可不知!
导读: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者居多。其实糖尿病与肥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体重就变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对于一些已经成为“糖友”但却又“胖乎乎”的朋友来说,如何迈出这“抗糖”第一步呢,还是赶紧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生活富裕、生活节奏加快等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肯德基、必胜客、可口可乐、家庭汽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综合的结果导致肥胖人数增多。2002年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为25%,至2010年增长至38.5%,其中以城市居民占多数。
腰围增长是腹部脂肪增厚的标志,脂肪增加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胰岛素作用下降。为维持体内血糖正常水平,胰岛细胞(主要是β细胞)就要超负荷工作,以便能够分泌足够数量的胰岛素。当超过一定限度时,则胰岛细胞储备能力降低,不能分泌出足够数量的胰岛素来稳定血糖,血糖便开始增高,达到一定标准则糖尿病诊断确立。统计发现,刚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60%并发有超重。
反过来,对于超重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减肥意义重大,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恢复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细胞负担,进而促进病情恢复。
减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树立减肥必定成功的信心
许多身体超重者对饮食的依赖成为习惯,多吃东西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快感,节食则成为痛苦的事情。要充分认识过量的能量(食物)最终将以脂肪的形式在人体中(尤其是腹部)聚集,成为伤害人体的毒性物质(脂毒性),并几乎对人体所有重要器官造成损伤。控制饮食与减肥,则可减轻与逆转这种损伤。
2.掌握科学的减肥方法
(1)主食量可逐渐减少。
(2)蔬菜尤其绿色蔬菜可适当增加,并且在吃主食前吃。一方面可增加饱腹感;另一方面可延缓食物的吸收。
(3)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十分饥饿时进食没有吃饱,但饭没有了,继续做饭,等饭做好了可又没有食欲了。
这说明人体产生饱腹感有个过程或阈值,达到这个阈值大概需要20多分钟。吃得快,则必然吃得多;吃得慢,则吃得少。结果都是吃饱了,后果却不同。
3.习惯成自然
吃饭多也是种习惯。胃是个可塑性肌肉器官,饭量大,胃自然就撑大了。如果吃得少,胃就会有“空旷”的感觉,自然不舒服。但逐渐减少饭量,胃也会慢慢变小。一般需要2~3个月。到那时,就不想多吃东西了。减肥也就成功了。
研究显示,午饭吃太晚,减肥效果差。早点吃主餐,减肥成功可能性更大。夜间吃肉比早起吃肉者减肥的效果差很多。考虑到晚饭后要就寝了,活动少,这样的结论不难理解。
当然,除了饮食控制,还需要其他手段,比如运动与药物治疗等,与饮食控制配合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患上慢性肾炎别着急,三七来帮您!
感冒后咳嗽不断,古方帮你除病患
【本文摘自《如何战胜糖尿病:来自资深糖尿病专家的意见》(谷志文编著)一书。来源于养生正道(微信号yszhengdao)。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编校发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进入糖友家 → 最懂糖尿病的人去世了,他生前提出的“抗糖宝典”你一定要知道!
要问糖尿病科普教育哪位专家做得最好?
北京协和医院的向红丁教授当之无愧
他是糖尿病科普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是医界的楷模
糖友心中的灯塔
2017年9月4日凌晨四时,我国著名糖尿病学家向红丁教授,因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而辞世,终年73岁。
糖尿病“五驾马车”一词曾红遍全国,同时这也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了一个名字——向红丁。
他生前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
多年来,他首创了“三五防糖法”,让国内诸多糖尿病患者受益良多!
他提出的糖尿病教育理论
五驾马车
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并驾齐驱,一个也不能少。
三五防糖法
五个要点、五驾马车、五项达标
五个要点:多懂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药用点儿。
五驾马车: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监测。
五项达标:控制好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度。
别拿“吃糠咽菜的基因”吃大鱼大肉
中国人是拿“吃糠咽菜的基因”来吃大鱼大肉。
改革开放之前,长期的贫困锻炼了中国人很“抗饿”,一顿饱饭可以饿两天,禁得住饿,可以说有“饿不死的基因”。这种基因在贫困时期是一个非常好的基因,有这种基因才能活下来了。
改革开放后,突然富裕起来了,这种基因还在那在积攒能量,所以没吃几天饱饭,可能就变胖了,血糖就高了,糖尿病就来了。
所以吃饭还是得悠着点,还是要吃穷一点!
在今年6月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华夏糖尿病诊疗与健康管理高峰论坛上,向红丁教授曾指出,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大,晨昏颠倒,高糖、高脂、高盐、多油等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大爆发主要原因。
“
患者教育工作必须往基层转移,三级医院的专家应该走出诊室,走进社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进行一批批地集体诊治,而不是坐在诊室里一个个地等着患者来治。
”
他认为,糖尿病真正有效的治疗办法是五驾马车并重,综合治疗,教育先行,饮食营养疗法应作为基础手段长期坚持。
关于糖尿病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
请猛戳!!!
↓↓↓
▷六医院专家王煜: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潜伏”的杀手
▷六医院内分泌斯洁骊:胰岛素治疗六大误区,你知道几个?
▷糖尿病人容易陷入的运动误区,来看看你中招了没!
今日直播预告
时间
今天上午10:00开始
标题
糖尿病教育之药物治疗
医生介绍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李京晶
直播内容
糖尿病治疗方式多种多样,药物治疗关键在于用对药。如何选择药物?你想知道的,医生的回答都是在这里。
直播观看方式
1、病友圈观看:在四川名医糖友家(1、2、3、 4、5、6群)心血管圈、肾脏圈中,准时点击小康妹发送的直播链接观看。
2、如何加入病友圈:微信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微信公众号,在底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糖友家”“心血管圈”“肾脏圈”,按照提示入群。
直播回顾
糖尿病不可怕
可怕的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一个慢性并发症足以要了你的双腿!
如何早发现早防治?
戳下图看回放,听专家的独家见解!
↓↓↓
ID:scmingyi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合作,请致电:028-86780845
本文来源:综合人民网、健康时报、糖尿病之友、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图片来源:123RF等
本文编辑:谢语嫣
糖尿病人15年总结的8字抗糖法,有用
我今年59岁了,患糖尿病15年,这些年来,从一开始的迷茫到如今控糖有方,血糖达标无并发症,中间经历了很多,也走过不少弯路,现在将我的8字抗糖法分享给大家!
1、读
我酷爱读书,从小便如此,看过的书很多,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在疾病上也同样是如此,看书让我懂得了如何应对糖尿病,也掌握了正确的防病治病的方法。
如今糖尿病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我认为不论是哪个年纪,都应该保持学习的习惯,这样才有充足的信心面对疾病。
2、写
喜欢爱书,喜欢每天写点东西,说实话,我记录的事情都是一些日常琐事,难登大雅之堂,但却是我自己的一个爱好,可以让我心情平静。
我也喜欢写写毛笔字,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于我的心态却有很大的帮助,每当心情浮躁了,我就写写字,血糖也很变得平稳了。
3、听
学习知识不仅仅要注视四方,还要耳听八方,通过读书毕竟还是有所限制,但网络上的咨询是全方面的,只要有心,国内的,甚至是国外的一些关于糖尿病的最新资讯,我们都可以了解到。
还有医院的一些健康讲座,糖尿病友也应该经常去听一听,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些专业的糖尿病知识,还可以认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跟他们多交流下控糖经验,总会有不少收获。
4、吃
饮食是重中之重,特别是早餐,一定要吃饱吃好,在保证营养的同时,注意控制好血糖,一开始不知道怎么搭配,多参考糖尿病食谱,时间久了,自己也是半个营养师。
我坚持少食多餐,一天大概吃五餐,在两餐之间分别安排了一次加餐。早餐一定要吃好,我在家里摆了很多瓶瓶罐罐,分别装上小米、上枸杞、薏米、芡食等,都是些五谷杂粮,每天搭配着吃一些。
中餐少吃点,午睡起来加餐,吃点坚果,比如核桃、开心果之类的,吃点含糖量不高的水果,比如柚子、木瓜等。
晚餐我基本会在六点前吃完,休息半小时就出门运动一个小时,散散步,打打乒乓球,然后回家写写字,睡前加餐一次,吃一片全麦面包跟一杯牛奶。
5、动
我的运动基本是在晚餐后完成,基本是散步、打乒乓球,每天坚持走一万步,遇上雨天或雪天,不太方便出门,就去打一个小时乒乓球,确保每天都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
事实证明,运动对身体是极有好处的,我的心脏及血管都保护得很好,这些年来,血糖也控制的不错。
6、喝
对于喝水,我很讲究,每天大概会喝2500毫升水,少量多次,每次不多喝,也从不会等到渴了才喝水,白开水是我的最爱,还有淡茶水,夏天偶尔也会喝点花茶,但从几乎从不喝饮料。
对于酒,我的看法是适量,而且要有所选择,我晚上一般会喝一两口红葡萄酒,十几年了,没发现对血糖造成什么影响,反倒对我的血管有好处。
7、乐
好的心态其实不仅仅对血糖有益,对健康都是很有好处的,我算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不会因为一些小事去难自己。
每年我都会安排一次旅行,不一定要去很远的地方,主要是去看看山川大地,感受下祖国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放松心情,开阔眼界。
8、防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我知道,随着糖尿病病程加长,多多少少总要面对一些并发症,咱没办法阻止他的到来,但拖一拖它的脚步还是可以的。
所以我一直非常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并坚持做好记录,一旦发现某项不稳定,就会马上调整饮食、药物、心态和运动量。
在并发症出现苗头的时候就将它消灭,虽然确实比较麻烦,但总好过等到严重时再处理,并发症基本都是不可逆的,咱不能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认真一点对待总是好的。
患病十几年来,最大的感受是控糖要警钟长鸣。每一天都不要松懈,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克制、自我保护、自我管理,防远远比治重要,而且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