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果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什么是糖耐量受损
根据统计显示,我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这说明,和你同一餐桌吃饭的人中,至少就有一个糖尿病人。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主要的特征的代谢性的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人重要脏器和器官,例如肝、肾、眼睛等造成慢性损害。因此,早期的及时干预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糖尿病前期都有哪些征兆,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糖尿病前期的相关知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糖尿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我们的空腹血糖出现异常时,医生通常会为我们开具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对血糖情况进行检查。正常人在口服葡萄糖后几乎全部被肠道吸收,使血糖迅速上升,并刺激胰岛素分泌,肝糖原合成增加、分解受抑制,肝糖原分解减少,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服葡萄糖后30-60分钟血浆血糖达到最高峰(峰值<200mg/dL)以后迅速下降,在2小时左右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3小时血糖降至正常。而如果这几个数字里有1-2不达标说明出现了糖耐量受损,也就是身体对葡萄糖的耐受性下降。
1. 当静脉空腹血糖<6.1mmol/L,OGTT2小时血糖<7.8mmoI/L,说明人体对进食葡萄糖后的血糖调节能力正常,为正常人。
2. 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2小时血糖≥11.1mmoI/L,说明人体处理进食后葡萄糖的能力明显降低,可以确诊糖尿病。
3. 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并且OGTT2小时血糖介于7.8-11.1mmoI/L之间,说明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轻度下降,可以诊断糖耐量减低。
4. 当静脉空腹血糖介于6.1-7.0mmol/L之间,且OGTT2小时血糖≤7.8mmol/L,说明人体对进食葡萄糖后的血糖调节能力尚好,但对空腹血糖调节能力轻度减退,可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
实际上,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具体说就是餐后血糖7.8mmol/L~11.1mmol/L(即糖耐量低减),或空腹血糖在 6.1mmol/ L~7.0mmol/L 之间(即空腹血糖受损)的状态。此时患者并无明显的症状,但是常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具体表现为:在腋窝、腹股沟、颈部等身体皮肤部出现褐色、绒状、皮肤增厚的表现,也就是黑棘皮样改变;餐前低血糖等。
不过令人庆幸的是,只要通过科学的锻炼和控制,这一阶段还是有希望逆转的。有研究发现,出现糖耐量受损的患者大约有一半会转化为糖尿病,而有一半在通过积极的饮食调理和恢复锻炼后能够让自己的胰岛细胞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让糖耐量也跟着恢复正常;如果病人仍然不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糖耐量受损的期间就算没有进食糖分,血糖也会处于上升的状态,放任进一步恶化,那么他离糖尿病也就不会太远。所以在检查出糖耐量受损的时候只要及时在自己的生活以及饮食上采取措施,控制自己的饮食,坚持锻炼就能够让自己的胰岛细胞恢复正常,也就能够让糖耐量跟着恢复。
罕见!“双绒三羊”宝宝在合肥降生
近日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婴儿啼哭
罕见的“双绒三羊”三胞胎宝宝
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顺利降生
从得知怀三胞胎的惊喜到产检查出是“双绒三羊”(即三个胎儿两个胎盘)的不安,手术顺利母子4人平安的消息,让产妇李女士(化名)的家人大大松了口气。
“这位‘双绒三羊’三胞胎的妈妈是孕35 6周,现母子4人平安。”省妇幼保健院西院大产科主任陈先侠介绍。
产妇李女士今年29岁,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在自然受孕后的某次产检中,发现腹中竟是三胞胎,而且3个宝宝还是更为少见的“双绒三羊”。
据了解,“双绒三羊”形象点解释即为三个胎儿住两间“房子”。其中一人独享一间,另两人共享一间,但共享一间房的两个宝宝可能会发生“互不相让,推推搡搡”的情况。
“自然受孕的三胞胎概率非常低,而且李女士还是更少见的‘双绒三羊’,并患有妊娠期糖尿病。这意味着母孕期更易出现并发症,孕妈及新生儿风险更大。”陈先侠表示,多胎妊娠本身即是高危妊娠,而且可能会并发早产、胎儿发育异常、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同时孕妇B超显示最小宝宝血流不佳,有缺氧的表现,最终决定为李女士行剖宫产提前终止妊娠,确保母婴安全。
2月13日上午,医院为李女士实施了剖宫产术,三个宝宝依次顺利出生:大姐2355g、二弟2470g、三弟1900g。三个宝宝出生后,即刻给予保温等措施。手术顺利结束,母子4人平安。
目前,李妈妈和大宝、二宝在特需病房休养,三宝因“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还需在新生儿科接受一段时间的严密监测与专业照护。
合报医点通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唐萌
通讯员:鲍璀
来源: 合肥晚报
浑身是宝的“益智果”!这样吃气血足、睡眠香、脾胃强
今天可可想先请大家猜一个谜:“白床铺,黄帐子,里面住个黑胖子。”打一种水果。谜底其实不难猜,吃过这种水果的肯定很快就能想到——龙眼。
一直以来,龙眼都被当成一种“大补”的水果,甚至与人参齐名,有“南方桂圆北方参”的说法。清代名医王孟英更是将龙眼称为“果中神品,老弱宦之”。那龙眼究竟都有何妙用呢?
一、龙眼就是桂圆?
常吃有何益处?
一般来说,龙眼和桂圆本质上是一样的。有些地方会用桂圆特指干货,也就是晒干的龙眼。
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以龙眼为良。”这是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龙眼具有突出的气血双补功效,作用比大家熟知的红枣还好,更适合气血亏虚较重、面色苍白、易疲劳的人群食用。
而且龙眼入心、脾、胃经,在补气血的同时还能辅助调理头晕、失眠、腹泻等因心、脾、胃受损造成的疾病。
龙眼还有“益智果”的称号,久服对健忘等症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从营养成分来看,龙眼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含量远超柠檬;钾含量略高于香蕉,是食物补钾的不错选择;还含有一定的铁、多糖、多酚类物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龙眼的含糖量超过14%,制成果干后含量就更高了,所以不能多吃。一般新鲜龙眼每天吃不超过10颗,干龙眼每天4、5颗就够了,糖尿病人更要少吃。
二、龙眼这样用
滋补全身更养人
中医认为,龙眼的干品补气血、强体质等功效要比鲜品更强,所以入药多用干龙眼。而且,晒干的龙眼更易保存,平常比较好买到。
那龙眼怎么用更好呢?可可这就给大家分享几个小方子,有需要的都可以试试。
1、龙眼参茶
【做法】:取5颗龙眼、5枚红枣、10克当归、10克党参,加水煎煮,饮用前可加少量蜂蜜调味。
【功效】:红枣可养血安神,党参能补中益气,而当归有较好的活血化瘀功效。这三味药材与龙眼合用,对于因心脾两虚、气血差所引起的失眠、心悸、健忘、眩晕等症能起到较好的调理作用。
小贴士:心脾两虚、气血差的人往往还伴有面色萎黄、口淡无味、口臭、不思饮食、乏力困倦等表现。
2、补气血羹汤
【做法】:取4克龙眼、3克枸杞、1朵银耳,加适量水煮制20分钟,然后依据个人口味调入冰糖即可。
【功效】:龙眼搭配银耳、枸杞,补气养血的效果更好,尤其适合四肢无力、动则气喘、面色苍白、易出虚汗的人群饮用。
3、益气养血粥
【做法】:
1、栗子200克,剥去外壳,提前浸泡3小时;粳米100克,淘洗干净后浸泡30分钟;红枣10枚,掰开去核备用。
2、锅内放入粳米、栗子、1000毫升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烧45分钟,再放入15克龙眼肉和10枚红枣肉,继续煮10分钟即可。
【功效】:栗子能“通肾益气厚肠胃”,冬天吃既有助于补肾,又能对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它和龙眼、红枣搭档,味道香甜软糯,滋补效果更好。
到了冬天脾胃总是不舒服,常腹胀、便溏的人,以及肾气不足常感腰膝酸软、睡眠不踏实的人,可以试试喝点这个粥,能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4、芳香健脾贴
【做法】:龙眼去核,内里塞入花椒碎末、灸艾叶绒,睡前用药贴(没有可用创口贴)贴于肚脐处,第二天一早揭掉即可。
【功效】:冬天正是脾胃病的高发时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贺娟教授推荐的这个外用方,可起到温化脾胃寒湿、护脾养胃的作用,日常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小贴士:除了龙眼肉之外,龙眼的外壳和内核其实也有药用价值。比如:
◎龙眼壳:具有祛风、解毒、敛疮、生肌之效,常用于治疗眩晕耳聋、痈疽久溃不敛、烫伤等症;
◎龙眼核:能行气散结、止血、止泻,对于胃痛、疝气痛、外伤出血等均有一定疗效。
可见,龙眼全身是“宝”,吃得讲究、使用得当可起到不错的滋补作用。大家都吃对、用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