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式糖尿病
名中医奚九一如何治疗糖尿病足(6)?
全国名老中医奚九一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研究与实践,发现肌腱变性坏死是导致糖尿病足坏疽的又一重要致病因素,在八十年代提出“筋疽——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症”新病症。中医辨病因主要是“三消内损、邪毒阻滞”,邪毒无非是“湿与痰”之邪,二者为害变生各种内外诸证。辨证多为“湿邪浸淫”,属“热证”、“阳证”性质。
今天给大家带来奚氏糖尿病足——“趾跖骨变性萎缩型”的临床表现及证治。
典型症状
趾跖骨变性萎缩型的一般症状有足部红肿、疼痛(很多糖尿病足患者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红肿、疼痛症状反而不明显)、流脓等。当糖尿病足伴一些较为特殊的表现如足趾的红肠样改变、溃疡面积>2 cm2、溃疡伴骨质外露、溃疡较深且经久不愈、软组织窦道伴脓液排出时,则应考虑趾跖骨变性萎缩型。
如何诊断
用对于怀疑趾跖骨变性萎缩型的患者,感染部位的X线检查是首要检查,它具有简单、便捷、安全、普及等优点。趾跖骨变性萎缩型在X线片上可表现为足部畸形、骨质增生及破坏、死骨形成、骨膜增厚等。然而,X线难以发现2~3周内的骨质变化,对早期诊断作用有限。
MRI是诊断趾跖骨变性萎缩型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相比X线,足部MRI敏感性达90%,特异性达70%~85%,且可以发现早期病理变化。同时,通过MRI可以了解足部骨及软组织受累范围,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辨证要点
1、趾骨萎缩症——骨萎、寒证
趾骨吸收,萎缩畸形,肢端怕冷。肢端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存在,无明显缺血体征。
治则:补肾养髓
基本方:熟地、肉桂、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黄芪等。
2、趾骨骨髓炎症——骨痹、热证
多由糖尿病足坏疽感染引起趾骨骨髓炎。肢端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存在,无明显缺血体征。
治则:清热凉血解毒
基本方:生地、赤芍、土茯苓、垂盆草、蚤休等。
积极预防
1.监测并控制好血糖、血脂等,戒烟。
根据患者年龄、有无基础疾病等情况,控制好血糖、血脂等,定期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复诊。
2.足部护理。
一般的足部护理,需每日检查足部情况,自我评估足部状况,查看有无破损或渗液情况;每日用温水洗脚,水的温度不宜超过40℃;掌握适当的修甲技巧。
3.及时发现感染。
当发现足部有老茧、水泡、软组织感染的迹象(局限性红斑、肿胀、发热、疼痛)、足部或脚踝畸形、指甲嵌合、趾甲营养不良或甲真菌病脚趾感染的临床迹象时及时就医;自行处理创面时不要用双氧水等烈性消毒药水,不贴有损皮肤的胶布。
4.糖足鞋、鞋垫。
不合适的鞋子、赤脚行走、鞋子中的异物和剧烈的体力活动会增加足底溃疡的风险,长期糖尿病患者,脚部畸形,需定制合适的糖足鞋及减震拖鞋,在家中穿柔软的减震拖鞋,避免经常赤脚行走;再穿上良好的配套鞋进行户外活动。
名中医奚九一如何治疗糖尿病足(5)?
全国名老中医奚九一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研究与实践,发现肌腱变性坏死是导致糖尿病足坏疽的又一重要致病因素,在八十年代提出“筋疽——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症”新病症。中医辨病因主要是“三消内损、邪毒阻滞”,邪毒无非是“湿与痰”之邪,二者为害变生各种内外诸证。辨证多为“湿邪浸淫”,属“热证”、“阳证”性质。
今天给大家带来奚氏糖尿病足——“末梢神经变性麻痹型”的临床表现及证治。
典型症状
常见的表现为肢体麻木。早期主要出现在脚趾末端,逐渐向双下肢发展,常常是双侧对称。随着病情进展,出现疼痛、蚁走样感觉异常,甚至感觉缺失。
疼痛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表现,常见的有呈刀割火烧样剧疼,伴痛觉过敏的表浅皮肤疼痛,任何轻微的触摸或接触(如衣被、床单)都可诱发剧疼,在夜晚时加重。还有可能出现腰腿疼痛、胃痉挛、胃疼痛、大腿或髋骨、骨盆的疼痛等。
有些病人内脏神经损伤,就会出现相应的不适症状,比如胃轻瘫,导致进食以后的饱胀感以及腹痛、消化不良,或是便秘与腹泻交替;涉及泌尿系统的神经元性膀胱炎,引起尿潴留等症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糖尿病足,截肢的风险相较普通人增加8~16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辨证要点
1、寒痹症
足趾、跖踝麻木或刺痛、发凉对称性双足感觉障碍。或有单个肢体疼痛感觉明显者。患足掌踏地均有棉絮感。少数有“肢冷”感。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存在。抬高苍白试验:(—)。
治则:补益肝肾。
基本方:黄芪,首乌,熟地,山萸肉,鹿角片,五味子等。
2、热痹(灼热性肢痛症)
患肢有烧灼性疼痛,或伴放射痛,夜甚,肢体触觉敏感。肢端无明显缺血性体征。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较为亢进有力。
治则:养阴清络。
基本方:牛角片,生地,元参,地榆,五味子,生石膏等。
如何诊断
⑴Semmes-Weinstein尼龙单丝检查
用10克Semmes-Weinstein尼龙单丝测定感觉是一种简单而又便宜的方法。较为简便的方法是用尼龙丝一头接触于患者的大足趾、足跟和前足趾此时能感到足底尼龙丝,用手按尼龙丝另一头轻轻施压,正好使尼龙丝弯曲, 患者足底或足趾此时能感到足底尼龙丝,则为正常,否则为不正常。不正常者往往是糖尿病足溃疡的高危人群,并有周围神经病变。
⑵音叉检查:应用128HZ的音叉置于病人的双足拇趾上,如果病人对音叉引起的振动感觉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发生病变。
⑶神经电生理检测:采用肌电图或者诱发电位测定仪检测患者双侧胫后神经、腓神经的感觉及运动神经的波幅、潜伏时间可见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积极预防及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要关注自身血糖情况;每天检查足部情况;定期修剪脚趾甲;避免足部过冷过热;保持足部血供顺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定期适当运动。
没有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要加强血糖控制,同时每年都要做相关的检查,要早期筛查,明确是否有神经病变并发症。对于已经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需要每半年筛查,阻止神经病变的进展和恶化。已经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要严密监测,严防糖尿病足溃疡或坏疽的发生。
名中医奚九一如何治疗糖尿病足(4)?
全国名老中医奚九一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研究与实践,发现肌腱变性坏死是导致糖尿病足坏疽的又一重要致病因素,在八十年代提出“筋疽——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症”新病症。中医辨病因主要是“三消内损、邪毒阻滞”,邪毒无非是“湿与痰”之邪,二者为害变生各种内外诸证。辨证多为“湿邪浸淫”,属“热证”、“阳证”性质。
今天给大家带来奚氏糖尿病足——“血管闭塞缺血性坏死型(脱疽)”的临床表现及证治。
辨证要点
血管闭塞缺血性坏死型(脱疽)有微血管、大中血管闭塞两种类型。
1、趾端浅瘀症——皮肤毛细血管痉挛、郁血性迂滞
发生率甚低。两足趾对称性或多个趾面,散见细小花絮状紫纹或浅瘀色,指压可退色,但回流缓慢,渐呈茧壳状分离脱落。如无继发感染,一般不致形成溃疡。趾体与前跖可无紫绀,可有急性刺痛,大多尚能缓解。
胫后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存在,抬高苍白试验呈阴性或弱阳性;皮肤浅表紫纹,早期有可逆性。
辨证:阳虚脉阻
治则:温阳通脉。
基本方:黄芪、桂枝、细辛、鹿角片、熟地、益母草等
2、肢体血管闭塞坏死症——大、中血管硬化狭窄、闭塞
发生率较低。肢端缺血征明显,如趾跖苍白、紫绀,单个或多个趾端逐渐瘀黑,向足部近端发展且发展迅速;伴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颈动脉及腹主动脉、股动脉听诊区可听到吹风样杂音,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抬高苍白试验:( )/5″~10″。
治则:宜清脉软坚化痰。
基本方:制首乌,海藻,豨莶草,牡蛎,蒲黄等。
如何诊断
医生会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安排相应医学检查,如踝肱指数(ABI)评估肢体缺血严重程度,必要时还能安排多普勒彩超、CTA、MRA及数字血管造影(DSA)等检查。
及时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和中医药诊疗技术的结合发展,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二科已形成了规范化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治流程,大大改善患者肢体的症状并提高了保肢率。中老年患者只要注意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你们的明天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