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后人(糖尿病人以后会怎么样)
糖尿病患者后代要警惕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心血管疾病已经备受重视,但是人们却很少关注糖尿病患者后代,忽略了对这一群体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众所周知,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性,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子女非常重视糖尿病的预防,但是却忽略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资料显示,血管并发症出现在糖尿病发病之前,50%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存在大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发生临床心血管疾病之前的一种早期可逆性病理过程,是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如果在此阶段进行有效的治疗,会延缓血管疾病的发生。通过用超声的方法对血糖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子女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子女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低于健康人,通过比较还发现糖尿病患者子女的血脂、胰岛素水平也是升高的,胰岛素的敏感性是降低的;一些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炎症因子也是升高的;并且也存在着一些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的基因(如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异常。
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出,糖尿病患者子女虽然还没有患糖尿病,但已经存在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国外学者对糖尿病患者子女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增加运动量,改善饮食结构(包括低糖、低脂饮食),最终发现他们血脂水平下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这说明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运动可以延缓糖尿病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是最基本的措施,尽量多参加体育锻炼,提倡有氧代谢运动(如走路、跑步、跳绳、骑车等);改善饮食结构;不要过量饮酒,因为酒精可以提供过多热量,过量还会增加肝脏负担、增加血脂水平进而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管内皮功能;要戒烟,因为吸烟本身即便是健康人也会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而诱发心血管疾病,在有糖尿病遗传基础的糖尿病患者子女中危害就更大。
其次,经常监测体重,测量腹围,对于超重或腹围超过规定标准的人要及时采取措施减肥,因为肥胖更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而诱发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第三,要定期检查血脂情况,如果出现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减低,就要及时治疗。
第四,定期监测血压,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会。(陈树春)
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子孙后代都会有人患糖尿病?恐怕不少人理解错了
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吗?答案是肯定的。
英国有研究人员对200对单卵双胞胎进行了为期20余年的观察,发现这些双胞胎在不同时间患上1型糖尿病的一致性为54.4%,2型为90.6%。而且,患上2型糖尿病主要受多个基因影响。
上海曾对1000多个糖尿病家庭进行研究后发现,父母都患有糖尿病的家庭,孩子患糖尿病的几率大于只有一方患病的家庭。如果亲属有人患糖尿病,则患病的概率要比健康人高3-4倍。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也曾发表了一篇论文显示,父亲空腹时血糖升高以及耐糖受的降低能影响后代的糖代谢情况。
由此可见,糖尿病确实具有遗传倾向。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糖尿病发病率却逐渐增高,发病人群也呈年轻化趋势。由于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因此不少人在患上糖尿病之后比较担心,孩子以后是不是也会患上糖尿病,孩子的孩子是不是也无法幸免?
其实这些问题可能是对遗传倾向产生了误解。跟一些传染病遗传不同,父母患有糖尿病,孩子遗传的是易患糖尿病体质,而并非糖尿病本身。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为何父母患有糖尿病,但姊妹好几个只有一个人患病的问题。
简单来讲就是,虽然易患糖尿病,但如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糖尿病就会离得远远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却成天吸烟喝酒、熬夜泡吧、久坐不运动、营养过剩,想不得糖尿病都难。
一般来讲,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更强,而且患2型糖尿病的人也逐年增多。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人患有糖尿病,不建议找同样患病的另一半,孩子遗传的几率大为提高。
但是这只是建议,因为糖尿病并不影响结婚生子,后期控制较好且没有出现并发症,也和正常人没多大区别。
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孩子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建议做好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饮食上要少吃精致碳水,比如白米饭、白面等等。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物质条件不丰富的以前,人们很少能吃到精致碳水,基本以杂粮为主。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人们的主食越吃越细,这些食物的升糖指数较高,糖尿病的发病人数也呈爆发性增长。因此,在饮食上,可以适当吃点粗粮,蛋白质、碳水、维生素等分配均衡即可。
其次,适当进行运动。锻炼的好处很多,可以降低血糖,同时保持身材好看。很多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征就是肥胖,经常久坐且不喜欢运动。为了避免以后患上糖尿病,坚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运动,不仅降血糖,还能提高抵抗力。
最后,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当父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就得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孩子知道父母患有糖尿病,即便自己还很健康,也需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听人劝吃饱饭,坚持做好上面所建议的,糖尿病基本就不会找上门了。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中国科学报,2014 年,2 月20 日,第 004 版
《中科院动物所证实父亲诱导的糖尿病易感性跨代遗传》,家庭医生报,2018 年,8 月27 日,第 005 版
中外学者携手研究发现:妊娠糖尿病患者后代更易出现高度屈光不正
中新网上海9月8日电 (孙国根 陈静)记者8日获悉,中国和丹麦医学专家携手在研究中证实,妊娠期患有糖尿病母亲所生的后代,其从新生儿期到成年早期发生高度屈光不正的危险性是妊娠期未患有糖尿病母亲所生的后代的1.38倍。 屈光不正是指,远视、近视和散光等。
该研究提示,如果母亲在怀孕前或怀孕期间诊断出糖尿病,应建议其子女尽早接受眼科检查。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勇夫研究员课题组、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教授课题组和丹麦奥胡斯大学Jiong Li教授课题组合作获得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国际知名期刊《糖尿病学》杂志(Diabetologia)上。据悉,这是糖尿病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
屈光不正是最常见的视力障碍之一,高度屈光不正往往会发展成不可逆的严重视力障碍。目前,高度屈光不正的病因尚不明确。余勇夫介绍,孕龄妇女中糖尿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但一直不清楚妊娠糖尿病患者子代罹患高度屈光不正的风险。
学者们开展了基于出生登记系统的全人群队列研究,评估了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和子代高度屈光不正风险之间的关系等。余勇夫解释,母亲在怀孕期间罹患糖尿病而引起高血糖,导致胎儿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影响其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发育,从而导致视力障碍。中外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母亲的后代中,高度屈光不正的危险性更大,达到2.05倍。 (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