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询问病史(糖尿病现病史问诊)
每5秒就有1人因其死亡!糖尿病的并发症究竟有多可怕?
来源:科普中国
本文专家:
赵爱利,福建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文祥,福建医科大学教授,营养与食品专业博士生导师
今天(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指出:
全世界有5.37亿(10.5%)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2021年全球因糖尿病或其并发症死亡的成年人有670万(占全因死亡率12.2%),平均每5秒钟就有1人因其死亡。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都认为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往往容易忽略了发病信号。
其实,糖尿病,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关于糖尿病的科普知识……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多可怕?
我国现有糖尿病成年患病人数为1.16亿,每年约有83万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最典型的是“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常伴有疲累和肥胖,但通常在糖尿病前期或患病期也会有一些非典型性症状,如伤口不易愈合、视力减退、手脚麻木、皮肤瘙痒、小便次数变多、口干舌燥以及刚吃完饭就开始饿等症状。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引发各种并发症:
如视网膜病变、肾脏衰竭(进而发展为尿毒症)、糖尿病足以及心脑血管(如心衰和心肌梗死等)等多器官的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致残(如截肢和失明等),甚至死亡。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一是遗传,二是后天环境(病毒感染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常见的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糖尿病前期病史、体重指数(BMI)≥24.0、中心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少运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人群以及有巨大儿分娩史、妊娠期糖尿病以及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常见的糖尿病误区
Q1: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这里的糖,通常指精制糖,而糖分为精制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等)和淀粉。
单纯控制糖的摄入,而没有减少淀粉的摄入,也不等于控制饮食,还需要低脂低盐、戒烟戒酒等。
除饮食外,长期不运动、肥胖、糖尿病前期病史及家族史、病毒感染等都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Q2:有糖尿病,就要控制喝水?
喝水多是糖尿病人体内缺水的体现,控制喝水反而会加重糖尿病,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Q3:血糖控制正常,就可以放松饮食管理?
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控制饮食和运动管理,三者相辅相成。
不控制饮食,很可能会引起血糖的较大波动,不利于机体保持稳定的代谢状态和体重;饮食控制得当,还可以根据医生建议相应减少药物的用量。
Q4:只吃糖尿病食品就不会有事?
糖尿病食品是为糖尿病人挑选的适合的食品,可以帮助糖尿病人较好的控制血糖。
但归根结底,和普通食物的营养成分没有明显差别,所以,糖尿病人在选择食物上还是需要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
Q5:可以随意吃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不含糖。
市面上,“无糖”一般会用代糖(葡萄糖浆、麦芽糊浆等)代替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等,这些物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而且有些“无糖”食品即便不含精制糖,也含有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
因此,在选择食品上,不能只关注“无糖”的噱头,还应关注食物成分表是否含升糖物质。
如何预防糖尿病?
1.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不酗酒不抽烟、按时吃早餐、勤喝水以及劳逸结合。
2.健康的饮食模式
保证主食不过量(250-400 g)、粗细搭配(减少精细米面并搭配粗粮等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吃鱼禽蛋类,少食油腻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其中除参照水果的升糖指数外,还应结合水果的含糖量选择水果:
适量吃含糖量小于10%的水果主要有石榴(1.69%)、西瓜(4.2%)、草莓(5.9%)和柠檬等;限量吃含糖量10%-20%的水果,如苹果(12.3%)、香蕉(19.5%)、火龙果(13.3%)和芒果等;禁止吃含糖量大于20%的水果或果脯,如干枣、桂圆(20%)和蜜枣等。
3.规律适当的运动
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体育运动,如跑步、打球和瑜伽等。
4.定期的体检
预防糖尿病,最重要的是要早期筛查,提前预防。
因为糖尿病一旦形成,几乎会伴随人的一辈子。
定期检查血糖(正常值为3.89- 6.1 mmol/L),超出正常值就需要引起重视,需要提前进行干预。
已经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改良饮食模式
多用粗粮代替精细米面,减少糖(包括精细糖如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以及淀粉)的摄入,用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替代高升糖指数的食物。
注意高血糖指数食物和低血糖指数食物搭配着吃,可有效降低混合膳食的血糖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年版)
<55,为低血糖生成指数
55~70,为中血糖生成指数
>70,为高血糖生成指数
尽量不吃脂肪含量高(如红烧肉等)及辛辣重口的食物。
进行舒缓的有氧运动
糖尿病患者,平时可以做舒缓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散步、太极拳和瑜伽等,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
但注意,餐后30分钟到1小时后再运动,且不可空腹锻炼。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明显低血糖、足部伤口感染、糖尿病肾病及其他并发症时不宜运动。
健康科普|糖尿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也迅速上升。近 30 多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近10倍,18 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我国糖尿病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及控制率(49.2%)均较低,其并发症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影响人民大众的生活品质。
1.糖尿病的筛查
半数以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疾病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糖尿病筛查可使这些患者得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率。
筛查对象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成年高危人群包括: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岁;
(3)体质指数(BMI)≥24 kg/m 2 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4)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
(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12)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14)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总分≥25 分。
筛查方法为两点法,即空腹血糖 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筛查一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2.糖尿病的典型表现
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
3.其他可能出现的症状警示
容易发生感染;反复生疖长痈;伤口难以愈合;皮肤瘙痒;泡沫尿;视力减退或模糊;下肢麻木、烧灼感;男性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
4.糖尿病的危害
(1)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②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③低血糖;
④乳酸性酸中毒;
⑤感染。
(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诊断时即应进行肾脏病变、眼病、神经病变、足部的筛查;1型糖尿病一般在诊断5年后进行筛查,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
①心脑血管疾病:高血糖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表现为头晕、头痛,活动后胸闷、气促等症状。
②慢性肾病(尿毒症):糖尿病所致的肾脏受损,可能出现夜尿增多,晨起眼睑浮肿,双下肢浮肿等症状。
③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视物模糊、重影、视野缺损、眼痛、飞蚊症等。
④下肢血管病变 :主要症状包括肢体畏寒伴肢体发凉、静息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⑤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易患足部溃疡和感染,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截肢。
⑥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可能在肢端出现针刺感、 蚁行感、烧灼感、踩棉花感、套袜感等症状。
5.糖尿病的管理
(1)糖尿病综合管理“五驾马车”缺一不可:
①饮食控制;
②合理运动;
③血糖监测;
④自我管理教育;
⑤药物治疗。
(2)综合控制目标还包括控制体重、血压、血脂等。
(3)定期检查糖尿病并发症:监测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眼底、心电图、下肢检查、足部检查。
53岁糖尿病张姨一觉醒来“瞎”了,医生警告:这件事糖友别任性!
#头条创作挑战赛#
张阿姨有15年的糖尿病病史,她觉得平时没什么不舒服的,降糖药物每天都按时吃,可上个月的一天,张阿姨突然一阵晕,眼前一黑,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被送到医院,查出张阿姨是因为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了,而令张阿姨怎么也想不到,这失明竟是因为“运动过度”引起的糖尿病眼病并发症,一时间后悔莫及......
答案是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晚期的患者,由于身体长时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眼部和身体其他部位都已经受了一定损伤,比如视网膜等,可能已经比较脆弱。
如果这时候,糖尿病患者进行比较剧烈的运动,像是跑步速度过快等,或者是比较用力的运动,都有可能致使视网膜脱落,从而导致失明。所以啊,糖尿病患者在运动的时候不要任性,应遵循好这3个原则,避免运动过度。
1,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糖尿病患者比较适合的运动是全身心的运动和有氧运动,比如慢走、散步和体操、游泳及爬楼梯等,这些运动可以使患者的全身都得到锻炼,增强患者身体的血液循环,同时也可以适当地消耗血糖,对患者身体有益。
但在运动时要注意控制下强度,运动之前最好先做做热身,以免心脏的负担突然增大导致不适。
2,运动前先吃点东西
一般糖尿病患者都会服用药物控制血糖,如果药物的效果比较好,或者说量稍微大了点,患者再去运动的话,可能出现低血糖的症状,甚至导致患者晕厥等。
因此,为了防止在运动时发生低血糖的意外,实在不建议空腹去运动,最好是先吃一点碳水化合物,喝一杯牛奶之后再运动也可以。
3,下午5点之后再运动
很多人觉得晨练对于身体好,其实由于植物晚上会呼吸释放二氧化碳,早上的空气是不新鲜且污染较大的。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早上血液的粘稠度比较高,而傍晚的血糖更加稳定,波动较小,比较适合运动锻炼。
运动管理是每个糖尿病人的必修课,但我们更要讲究适量,避免“物极必反”!
关注我,我会经常给你们分享一些控糖知识,如果你有糖尿病、甲状腺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评论区咨询我,我会第一时间回复!
#糖尿病##好医生为健康护航##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