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青蛙干(糖尿病能吃牛蛙好还是鱼好)

健康沈阳 0
文章目录:

【联合国糖尿病日】温水煮青蛙——谈糖尿病并发症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倡导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糖尿病健康服务的核心,促进患者享有健康生活。

糖尿病的潜在危害可以比喻成“温水煮青蛙”,在逐渐升温的水中,青蛙因温度变化缓慢而未能及时逃脱。糖尿病正是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对人们进行慢性侵蚀,长期高血糖,等于把我们的血管长期浸泡在糖水里,我们的大小血管经过长期浸泡腐蚀,才会出现我们常常谈虎色变的并发症。各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增高的最主要原因。

一、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

1.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低血糖昏迷。

2.慢性并发症: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成人致盲的主要原因。

(2)糖尿病肾病20%—40%的糖友可发生,是慢性肾脏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3)糖尿病足——糖尿病严重和治疗费用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重者可以导致截肢和死亡。

(4)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间歇性跛行,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5)糖尿病神经病变。

(6)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

3.糖尿病新兴并发症:癌症、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失能等的风险和负担在增加。

二、得了糖尿病,一般多久会出现并发症?

在我们的认知中,糖尿病往往被视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并发症似乎总是在病程发展多年后才会显现,一般病程5—1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案例:一些糖友刚刚被诊断为糖尿病,并发症却似乎“迫不及待”地找上门来。还有一些病人以并发症来就诊,比如视力模糊、足部溃疡或突发的心血管事件、体检化验尿蛋白阳性,尿糖阳性等,其原因可能是:

1.隐形的患病期,一部分人可能在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前,已经经历了所谓的“糖尿病前期”,即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尽管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高血糖已经开始对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潜在损害,为并发症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没确诊糖尿病并不代表没有患糖尿病,糖尿病起病隐匿,不少糖友没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当确诊糖尿病时,其实已经发病很长时间了,所以有些糖友确诊糖尿病没多久就出现了并发症。

三、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的时间受哪些因素影响?

得了2型糖尿病,出现并发症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人得了糖尿病很快就出现了并发症,有的人出现并发症比较晚。

1.血糖控制情况: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其并发症出现的时间可能会大大延迟,甚至可能在数十年内不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相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其并发症出现的时间会大大提前,且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也可能更高。

2.病程长短: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其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会显著上升。

3.年龄: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也会相应减弱,因此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4.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患者,其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可能会更高。

5.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吸烟饮酒等,都会增加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6.规范治疗: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其并发症出现的时间可能会延迟。规范治疗包括定期监测血糖、按时服药、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全面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

四、糖尿病如何应对?

糖尿病可以这么说,就是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缓慢影响你的身体机能,当你有感觉的时候,并发症已经来了,身体的伤害已经很严重。看似“突然”的并发症实际上是糖尿病长期作用的结果,其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慢性损害的过程。对于新诊断的糖友而言,重要的是立即采取行动,与医疗专业人员合作,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计划,以期达到逆转或至少延缓并发症的进程。记住,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健康和幸福就在手中。

作者:徐静

来源: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编辑:柴杨 王玉苗

校对:陈泽明 安妮

初审:李秋爽

审核:崔乐文

西媒盘点医疗业最古怪盟友:蚂蚁测糖尿病 青蛙能验孕

西媒称,青蛙、老鼠、蚂蚁、蜜蜂、狗……当科技成本日益飙升之际,动物可以帮助人类诊断疾病。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7月16日报道,无可否认,现代药品成分更加复杂,医疗设备更加高级先进,但是医学的历史与人类一样悠久,使用复杂的玩意儿诊断疾病只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即使在今天,在缺乏高科技的偏远地区和农村,医学也是以最基本的方式在实施,靠的是人类的聪明才智。如果科技在医药使用过程中过于昂贵,为什么不求助大自然呢?

报道称,它们看起来似乎并不科学甚至有些古怪,但事实上不少动物在过去和现在都为人类的医学实践提供了很多帮助。例如几千年前的古代文献就解释说,蚂蚁喜欢聚集在糖尿病人尿液的周围,原因是尿液中大量的葡萄糖吸引了蚂蚁前来食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蚂蚁可谓是糖尿病化学诊断的先驱。而人类直到十七世纪,勇敢的托马斯·威利斯主动品尝尿液,才从它的甜味中诊断出糖尿病。

报道称,一个同样原始的验孕工具是青蛙,直到20世纪中叶,青蛙验孕的方法一直被广泛使用,即使是在今天,它仍在南美国家继续使用,因为方法简单且成本低廉。它的作用原理有些奇怪,将孕妇尿液注射到青蛙皮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怀孕期间升高)就会诱导青蛙在24小时内产卵,从而确认女性怀孕。毫无疑问,在现代验孕手段得到发展之前,这是一种优雅的解决方案。

报道称,当人们想到老鼠时,会立即将它们与贫困、恶劣的卫生条件和疾病传播联系起来。然而,在莫桑比克,却有人在培育和训练大老鼠以便快速、准确和低成本地诊断结核病(每天只需30美分)。由于这些啮齿动物具有强烈的嗅觉,它们能够识别结核病人痰样品(呼吸道分泌物)释放出的典型气味。它们能够在10分钟内检查70个样本,这比需要两天时间确认诊断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更有效率。由比利时非政府组织Apopo开发的这项大胆方案已为莫桑比克这个资金缺乏、结核病发病率很高的国家的数万人提供了结核病诊断。

报道称,在结核病领域,老鼠似乎并不是诊断工具的唯一选择。科学研究揭示,蜜蜂对识别结核病细菌释放的气味具有极大的敏感性。因此一些专家提出了训练蜜蜂以便轻松便宜地诊断疾病的可能性。这些昆虫相对啮齿动物的额外优势是它们的饲养更加容易和便宜(而且还提供浓郁的蜂蜜)。此外,蜜蜂不仅可用于检测结核病,还可用于检测某些类型的癌症,如皮肤癌和肺癌,虽然蜜蜂在这个领域的检测尚只有实验证明。

谈论了蚂蚁、青蛙、老鼠和蜜蜂作为医学盟友的作用,人们不能忘记人类最好的朋友——狗。众所周知,狗的嗅觉灵敏,可以帮助检测毒品或者搜索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狗能够帮助患有糖尿病的主人检测并提前警告低血糖或者高血糖症的发作。事实上,有标准化的培训计划来训练所谓的糖尿病警报犬。

报道称,狗的敏锐嗅觉,以及它检测糖尿病发作前汗液或某些震颤状况的能力,是它们能够在糖尿病患者出现症状之前检测血糖变化的特殊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发现可能的疾病发作后,狗会作出特定动作(吠叫、坐下或躺下),以提醒病人立即采取行动——或者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或葡萄糖片来预防低血糖发作,或者注射胰岛素以抵抗高血糖症发作。而且,除了糖尿病之外,多项研究证明了与可爱又忠实的狗共同生活带给健康的益处。因此,毫不夸张地说,能够给予人类忠诚照顾和最大治疗益处的动物就是狗。(编译/王露)

糖尿病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多半是身体早有预兆,却没当回事

如果有一天,你的身体突然变成了一座“沙漠”,嘴干舌燥,喝几口水也拯救不了那种干涸的感觉;饭吃得不少,可体重却像跑步机上的数字一样往下掉;更离谱的是,明明没怎么动,但疲惫感却像一块黏人的牛皮糖,甩也甩不掉。

你会不会觉得,嗯,可能是身体“闹脾气”了?可偏偏这不是脾气,而是一种沉默却致命的疾病——糖尿病。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感觉身体哪里不对劲,却又懒得管它?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就是个“吃甜食吃多了”的毛病,最多控制一下饮食,不会有啥大问题。但真相是,它远没有你想象的“听话”。

糖尿病就像潜伏在身体里的一个“拆迁队”,从血管到神经,从眼睛到肾脏,它拆得有条不紊,甚至连心脏都不放过。等你意识到的时候,身体早已成了一座“危房”,根本扛不住一点点风吹草动。

糖尿病的“预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糖尿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更像一场悄无声息的“入侵战”,身体在被攻陷之前,其实早就亮起了一个又一个红灯,只是你没当回事。你还记得那些“不起眼的小毛病”吗?它们其实都在告诉你,“嘿,出问题了!”

1. 口干和多饮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是一片农田,血糖高的时候,这片田地就像被晒裂的土地,干得四分五裂,迫切需要“灌溉”。你看着水杯都离不开手,喝了半天水还是觉得嗓子冒烟。这不是普通的“渴”,而是身体在向你求救:血糖太高了,快管管吧!

2. 多尿和夜尿增多

白天厕所跑得勤,晚上也睡不好觉,总是被膀胱叫醒。你以为是喝水多了?其实是血糖高得让肾脏“超负荷”工作,为了排掉多余的糖分,它只能不断“加班加点”。肾脏的怨气你可能听不到,但它的“抗议”方式你一定懂——尿量多了,尿频也跟着来了。

3. 饥饿感和体重下降

吃得多,饿得快,体重掉得比股票还快,这不是你“新陈代谢好”,而是身体在发出“断粮”信号。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功能受损,糖分进不了细胞,身体就只能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凑合过日子”。结果,人瘦了,但问题更严重了。

4. 视力模糊

眼睛看东西像蒙了一层雾,你以为是老花眼提前来了?其实是高血糖让眼底的微血管变脆、渗漏,甚至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你眼前的模糊,不过是身体的“前奏曲”,后面还有更大的麻烦在等着你。

糖尿病的“拆迁队”:它是怎么一步步搞垮你的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血糖高”,而在于它对全身的“连锁破坏”。它不像地震一下子就让你倒下,而是像白蚁一样,一点一点吞噬你的健康,直到让你彻底崩塌。

血管:被腐蚀的“生命管道”

血管是身体的“高速公路”,可糖尿病偏偏喜欢在这条路上“挖坑”。高血糖让血管内壁变得又厚又硬,像老旧的水管一样,堵得一塌糊涂。结果是什么呢?心梗、脑梗、下肢坏疽……这些“急刹车”随时可能让你命悬一线。

心脏:最累的“老黄牛”

心脏每天兢兢业业地跳动,可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却总是处在“高压”状态。血糖高让血脂也跟着飙升,动脉粥样硬化随之而来,心脏的“工作量”翻倍,累到最后直接“罢工”。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2-4倍,听着是不是有点后背发凉?

肾脏:被掏空的“过滤器”

肾脏本来是身体的“污水处理厂”,可糖尿病让它“负债累累”。高血糖损伤肾小球,让它的过滤功能越来越差,最后发展成尿毒症。等到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时,才恍然大悟,可惜已经晚了。

神经:被拖垮的“通信系统”

脚底麻木、刺痛,甚至失去知觉,你以为是鞋子问题?其实是糖尿病让神经“短路”了。更可怕的是,有些伤口你甚至感觉不到疼痛,等发现时已经感染严重,最后不得不截肢。糖尿病足,就是这样一步步拖垮了无数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为何让人猝不及防?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没什么大不了的,控制一下血糖就行了。可问题是,你真能管住嘴吗?你真能坚持每天监测血糖吗?你真能做到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吗?别骗自己了,很多人都是“嘴上控制,身体放纵”,结果让糖尿病一步步变成了“夺命病”。

更扎心的是,糖尿病的杀伤力是“隐形”的。你可能觉得自己没啥症状,可它早就在身体里默默破坏了好几年,等你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是并发症“扎堆”的时候了。你以为糖尿病是“温水煮青蛙”,其实它是“闷声搞大事”。

如何与糖尿病和平共处?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当回事。想要避免成为它的“牺牲品”,就必须对它有足够的重视。

1. 管住嘴

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就是“嘴馋”。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控制总热量摄入,多吃粗粮、蔬菜和高纤维食物。记住,你吃下去的每一口甜食,都是对身体的一次“透支”。

2. 迈开腿

运动是控制血糖的良药,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别总想着“等有空了再动”,因为身体不会等你。

3. 定期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别怕麻烦,定期测血糖、做体检,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及时调整生活和治疗方案。

4. 遵医嘱

按时服药、坚持治疗,这不是医生的“碎碎念”,而是你的生命线。别想着“吃几天就停”,也别随便换药,听医生的,才是你最好的选择。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绝对是“慢性杀手”。它不会一下子要了你的命,却会在你漫不经心中,让你一步步走向深渊。

身体的每一次不适,每一个小毛病,都可能是它的“预告片”,而你愿意为健康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会成为你未来的“救命稻草”。所以,从今天开始,别再忽视身体的警告,别让糖尿病成为你人生的“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