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值糖尿病(糖尿病高危人群标准表)
糖友血糖降到7以下才算达标?控糖标准公布,3类人标准各不相同
确诊糖尿病后,患者每天关心的无非就是如何管理血糖,才能达到标准。为了满足目标血糖值,人们坚持用药、调整饮食、坚持运动,希望能对降糖有帮助。但很多人仍然会出现血糖不稳定的情况,每次测出来的血糖值都不一样,到底血糖多少才算好?今天就带糖友了解清楚。
为何血糖总是不稳?3个因素是关键有不少患者表示,自己虽然一直都有意识地控制血糖水平,复查时医生却表示血糖不稳定,建议我多上点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血糖波动?问题或许和3个因素有关。
首先,患者自身存在的慢性病可能影响血糖稳定。当你存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对糖分调节能力变差,更容易引发血糖波动。
其次,用药依从性差会导致血糖不稳定。看上去每天都在吃药,但吃药的时间间隔、用药方法不对,也影响降糖效果。原本应该餐前服用的降糖药餐后才吃,又或者前一天是晚上睡前吃的药,第二天却改到了下午吃药,都属于用药依从性差,对降糖不利。
第三点是对控糖标准不了解。有些人觉得血糖只有降到7以内才算是达标,为此对自己的血糖要求非常严格。但事实上,对不同人群来说,目标血糖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了解清楚,对控糖更有帮助。
对糖友来说,不少人都觉得目标血糖应该是7mmol/L才算达标,为了达到这个范围,不断的控制饮食,甚至采取节食的方式来降糖。事实上,血糖的目标值,各不相同,若是一刀切,只怕还会带来不良影响。
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并非降得越低越好,超出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可能带来低血糖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扰乱胰岛素的作用,对健康不利。
在这里公布对不同人群的控糖标准,3类人对照看看,自己的目标血糖到底是多少。
对普通的糖友来说,在确诊糖尿病后,不管是通过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整还是吃药降糖等方式,能够将血糖稳定在空腹血糖在7mmol/L以内,是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平时随机测量血糖值不超过10mmol/L比较好。
但是这个标准对3类人并不适用。
首先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范围能够达到5.3mmol/L以下比较安全,在进食大约2小时后,血糖不超过6.7mmol/L较为安全。特别提醒的是,这类人群孕期一定要警惕低血糖,当血糖低于4mmol/L时,小心血糖偏低。
第二类是老年糖友,在合并多个慢性病,并且有轻到中度认知障碍的时候,血糖范围也会放宽一些,能够保证空腹血糖在8.3mmol/L以内比较好,而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即可。
第三类是儿童和青少年糖友。对这些孩子们的血糖要求一般是空腹血糖不超过7mmol/L,和前面提到的标准一致。但另外还应该达到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低于6.5%。保持在这个范围内,才能避免对血管、靶器官等造成损伤。
对照这些标准,看看你平时对自己的控糖要求对不对?
提醒大家,血糖超标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当你经常出现血糖不稳定的问题时,也可带来4个并发症,威胁健康。
第一种:心脑血管并发症
血糖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血管渗透压发生变化,诱发血压升高,还可能带来血管堵塞、狭窄等问题,诱发心梗、中风等问题。
第二种:神经病变
比较典型的是手指、脚趾发麻,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皮肤溃烂,红肿等病变。有不少患者也会因此出现糖尿病足。
第三种是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是威胁肾脏健康的一大杀手。肾脏无法正常的代谢体内的废物,也会更容易发生肾脏恶变,甚至增加肾功能损伤、肾衰竭的风险。
第四类是急性并发症
在短时间内血糖骤然升高,可能带来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等,患者可能因此昏迷不醒,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神经损伤,威胁生命安全。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值,你现在搞清楚了吗?了解适合自己的目标血糖值,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范围,而不是将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如果你无法长期稳定血糖水平,也可能让健康面临一些风险,带来4种并发症,威胁健康。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人血糖血压正常标准和测血糖标准频率是多少·糖尿病之友·2022-01-27
2、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吃药?!控糖标准是什么?听听专家怎么说·北京卫视养生堂·2022-04-01
3、糖尿病的 6 个控制指标,看看自己达标了吗?·丁香医生·2019-08-31
警惕高胰岛素血症,稍不注意就加入糖尿病大家族
很多单位每年都会组织员工体检,常规体检并不能保证你健康无虞,因为有的体检指标可能会误导你,比如空腹血糖。一般来讲,常规体检中都有空腹血糖检查,可在糖尿病的早期,高胰岛素血症进行极度代偿,就会让你的空腹血糖,甚至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均处于正常值。
高胰岛素血症是什么?高胰岛素血症是指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胰岛素是胰腺产生的一种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使人体能够利用和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人体细胞利用葡萄糖供能来维持其正常功能。
人体需要胰岛素来帮助血糖水平维持在健康范围。当功能正常时,胰腺会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一般来说,这意味着它将在餐后分泌增加,特别是摄入以高糖或简单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时。
胰岛素抵抗是高胰岛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意味着人体细胞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进而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由于血糖水平升高,胰腺会产生更多胰岛素来处理葡萄糖。
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
国外学者研究结果表明,高胰岛素血症或许和乳腺癌有关。乳腺癌的发生率增加与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密切,也间接说明高胰岛素水平和乳腺癌的关系。
早在1988年,就有学者注意到高胰岛素血症和心脏疾病的关系,当时,这类代谢异常被称为X综合征。到了21世纪,X综合征被正式更名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包括了血糖异常、高血压、肥胖或者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乱。
高胰岛素血症是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肥胖、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基础。
高胰岛素血症高危人群如果单靠查空腹血糖来筛查糖尿病,在糖尿病高危人群,2/3的糖尿病患者都会被漏诊。糖尿病高危人群要结合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释放试验三项检查来排除糖尿病风险。
此外,下列三类人,即便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正常、糖化血红蛋白正常,也有必要做胰岛素释放试验,以排查糖尿病风险:
1)超重(超过标准体重10%,BMI≥24),特别是5年以上者;
2)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BMI≥28);
3)吃得多、饿得快,面红耳赤者。
注:①男性:身高(cm)-105=标准体重(kg);女性:身高(cm)-100=标准体重(kg) 。
②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24≤BMI<28为超重,BMI≥28即为肥胖。
高胰岛素血症治疗方法
为了治疗高胰岛素血症,医生会推荐综合治疗,可能着重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和减肥。如果这些方法无效,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1、定期检查身体,特别是对血糖、血脂的监控。
2、饮食对因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治疗有显著影响。健康均衡的饮食能帮助人们保持健康体重,并能全面改善身体机能。特定的饮食还可防止血糖水平骤升,使人体能够更好地调节胰岛素水平和需求。当治疗高胰岛素血症时,注重血糖控制的饮食是有益的。含简单碳水化合物少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血糖水平。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的食物:蔬菜、纤维、水果(很多都是高糖的,每天食用应不超过2~3份)、瘦肉和全谷物。患者应咨询医生,以找到管理血糖与健康饮食的最佳方法。
3、加强体育锻炼: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还会从增强运动中获益。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耐受性,帮助保持健康的体重。对于高胰岛素血症患者来说,有氧和耐力训练是有益运动。然而,患者应该与医生探讨运动计划。有益运动包括:慢跑、阻力运动(每次只做一个肌群的低强度练习)、步行、骑自行车、轻便徒步。
4、如果运动和饮食不足以控制病情,医生可能会推荐药物来帮助治疗高胰岛素血症,通常使用的是和糖尿病治疗相同的药物。有些药物会加重高胰岛素血症,因此应与医生讨论最佳选择,其中应提及目前正在服用的任何其他药物。
可以说,高胰岛素血症是糖尿病前期的前期。发现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应该感到幸运,因为它提示你,你的胰岛细胞代偿功能已达极限了。但高胰岛素血症是可逆的,也就是说是可以通过治疗恢复胰岛细胞的功能。高胰岛素血症如果不干预,就一定会发展成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要用一生去愈?这类糖尿病,抓住4个阶段还可逆
糖尿病,顾名思义,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而血糖居高不下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导致的,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心脏、肾、眼、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一.血糖值高就是得了糖尿病吗?医生是如何诊断你是否得了糖尿病呢?2型糖尿病诊断: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随机静脉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或者空腹血糖(静脉)大于等于7.0mmol/L、或者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静脉)大于等于11.1mmol/L,考虑诊断糖尿病。
对于无糖尿病症状,仅一次(静脉)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必须在另一天复查核实而确定诊断。2020最新版指南增加: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也可用来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终其一生慢慢治疗,而非治愈。”
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就意味着需要倾其一生去改变:适应疾病、适应疼痛、适应熟悉难闻却又无法摆脱的药物、适应营养健康却又不喜欢的食物、适应所有利于疾病恢复的一切......这,或许是大部分糖友们内心始终无法逾越的一道坎。
先别着急伤感,糖尿病真的是终生疾病吗,且需要终身打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吗?
至于是否需要终生服药,尚且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还要看你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
1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不足。
2型糖尿病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
因此,糖尿病是否需要终身吃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还得看糖友的胰岛功能是否真的坏掉、体内胰岛素分泌的多少。
1型糖尿病患者丧失了产胰岛素的功能而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那么也就意味着血糖在不受管制的情况下会无法无天蹭蹭上涨,但是要想治疗糖尿病,血糖必须控制住,糖代谢必须恢复正常呀!
没办法,既然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无法完成自产也只能借助外界的力量将体内缺乏的胰岛素补上了。
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还是需要终身进行胰岛素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采取药物 运动 饮食的综合疗法,才能控好血糖,有效的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患者,有些患者胰岛功能的胰岛素分泌正常,但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人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这些胰岛素,即胰岛素抵抗,特别是那些伴有肥胖、腹型肥胖、超重的人群,出现高血糖;有些患者胰岛β细胞出现损坏,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无法有效降糖。
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或者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或者直接注射胰岛素,弥补胰岛素的不足。
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是否需要终身治疗还需要看其病程的长短、胰岛功能的好坏、病情的轻重:
1.胰岛功能未完全受损,可不用终身服药。
其实,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相对比较缓慢的疾病,它的发生发展可以经过5个阶段:
第一阶段:
胰岛功能初损阶段,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可见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受损,但此时的血糖还在正常范围;
第二阶段:
糖调节受损阶段,即糖尿病前期的亚健康状态,此时空腹血糖已经>5.6mmol每升但<7.0,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7.8但小于11.1,或者二者都存在。
第三阶段:
糖尿病隐匿阶段,此时血糖空腹刚刚超过7.0,或者如果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刚刚超过11.1,或者二者都存在。但由于没有症状大都受到忽视而没有发现,被诊断,被干预。
第四阶段:
糖尿病诊疗阶段,此时已经明确了糖尿病的诊断并且开始了药物治疗,但很多人都只是认真吃药打针却没有治疗要“达标”的意识。
第五阶段:
并发症阶段,也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阶段:即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等。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到第四阶段的胰岛功能还没有完全受到损害,其治疗目标不仅要控好血糖,还要尽可能地修复已经受损的胰岛β细胞,才能使糖代谢恢复正常。
但只靠药物进行治疗,而仍旧不改变每天大吃大喝等非健康的生活习惯的话,即使再怎么治疗也作用不大。
有人可能会想“没事儿,血糖升高我也不疼不痒,不用管他,有好多人得了糖尿病该吃吃、该喝喝,不还是什么事情没有?”这种观念大错特错!《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生活方式是配合药物进行治疗的一线治疗方式。如果没有严重并发症以及胰岛功能没有完全损害,生活方式可以代替药物起到治疗效果。也就意味着此时的2型糖尿病并非终生疾病,也无需终生药物治疗。
那么此时需要糖尿病患者配合进行哪些生活方式呢?
①控制体重:
如果您超重或者肥胖,那么您需要减肥了,控制在合理的体重范围。
②合理饮食:
- 糖尿病患者首要是要戒烟限酒。如果实在管不住嘴,那么酒量也有限制:即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 g,男性不超过25 g(15 g 酒精相当于 350 ml 啤酒、150 ml 葡萄酒或 45 ml 蒸馏酒)。
- 少油少盐:每天盐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 g以内,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000 mg等。
- 同时应减少每日食物总热量,尤其是富含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食物。应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豆类、低GI水果、 蔬菜和全谷物食物均为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
- 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 以及铬、锌、硒、镁、铁、锰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因此需要进行全面营养评估,必要时予以合理补充。
③ 适当运动
糖尿病患者建议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每周应至少运动150分钟,每次至少运动半小时,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
对于中老年人,或者伴有并发症者,建议运动前进行风险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防止运动带来的风险。
2.胰岛功能衰竭,需要终身用药。
但是对于重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因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无法产生胰岛素,也就需要要进行终身药物治疗了;
同时,如果您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等,仅靠生活方式是无法作为治疗方式,您不仅需要终身服药,严重甚至需要手术进行治疗。
所以“病从口入”这句话现在看来是没有什么错误,不管是否需要终生治疗,终身用药,都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样无论是对疾病,还是对于你本身的身体健康,都有益无害。
参考文献:
[1]糖尿病需要终身吃药?不!这2点做好了,早期糖尿病可逆转.39健康网.[EB/OL].
2021.1.1
[2] 202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抢先看!.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EB/OL].
2021.1.1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4).
[4] 2型糖尿病为什么大都成了终身病.程中容.[EB/OL].2020.1.3.
[5] 糖尿病.百度百科.[EB/OL].2020.1.3.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