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活(糖尿病活不久的症状)
医学界惊人发现: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人,身上一定有这5个特征
#暑期创作大赛#
确诊了糖尿病,你以为长寿是靠天命?还是后天努力?
根据《人生百岁不是梦》的记载显示:美国1300万糖尿病人中有30%能活到80岁以上。中国80岁、90岁的高寿糖尿病人也不罕见,这些数据都在说明糖尿病人同样能够长寿!
如何能成为长寿糖友?联合医学界的众多真实案例,综合遗传、心理、生活习惯、饮食、环境等多个因素,最终我整理了这5个长寿的抗糖秘诀,或许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遗传基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基因改变不了,但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
糖尿病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了饮食治疗、运动、戒酒、戒烟、控制体重等。如果做到自觉管住嘴、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即使糖尿病不能根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不会受到很大伤害。
我接触过的活的长寿的糖尿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心态好。历史上知名的宋代诗人——陆游,给我们留下了9000多首诗词,可谁能想到,这位名垂青史的作诗家的另一面竟是一个86岁的长寿糖友呢?
他的一生活的痛苦又积极,痛苦的是病痛折磨,积极的便是他苦中作乐、顽固不屈的心态。
糖尿病是慢性病,彻底根治很难,所以要做好长期坚持服药的准备。
血糖降下来以后,可以考虑停药,但不能盲目,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胰岛素逐渐减量,直到停药。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仅通过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血糖即可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是可以慢慢停药的。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并发症,并发症的引发又是因为血糖波动大,长期高血糖导致的,所以,定期监测好血糖水平是防治并发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
血糖监测建议遵循每天空腹、2次餐后、晚间、夜间5次血糖测量,根据血糖测量结果可判断自己药物是否需要调整和时刻知道自己的血糖情况。
得了糖尿病,一日没逆转,就会有数不清的复诊,所以最好是找个固定的医生,这样更利于了解病情帮助糖尿病人控制血糖,切不可这月在这看病,下月又换了,这样对糖尿病这样的长期管理的慢病来说,肯定不好,而且糖尿病还需要做检查,查眼底,查糖化血红蛋白、做血脂化验,尿化验等。做完得找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你们的空腹血糖现在是多少呢?欢迎评论区交流讨论!
#糖尿病##暑期创作大赛##好医生为健康护航#
为什么有的糖尿病人能活到八九十岁?生存率受什么因素影响?
有的人才三十多岁就患上糖尿病,想想以前放肆吃喝,从来没有关注过健康,现在得病了心里不禁担忧,这病会不会影响寿命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不管是什么病,都有人长寿,有人短寿,因为人与人的选择不一样,实际状况也不一样。
得了糖尿病,活到101岁
陈立夫是一个传奇人物,身患糖尿病却活到了一百多岁,他的保养方法令医生夸赞,他还将自己的方法和心得写成一本书《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其中主要谈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先天禀赋,体现在四个方面:睡眠、脾气、记忆力、恒心,另一个是后天保养,体现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能做到这些,怎么不会活到一百岁?
陈老说的两个方面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有的患者过度依赖药物,认为光吃药就行,平时很少关注运动和饮食,一会外面太热了、太冷了,一会又说自己太累了,总之各种借口和理由,吃药如果还不行,就想着依靠胰岛素,这一点让医生头痛不已。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无法控制住自己
有一对兄弟,两人都患有糖尿病,他们的母亲就是因糖尿病去世,但是二人一点都没有吸取教训,平时该吃吃,该喝喝,用药也不规律,哥俩最爱吃红烧肉,一旦馋瘾上来了两人就约着一起下馆子,点上几道菜,一边吃一边喝,全然不顾医生的叮嘱。其实生活中大部分患者都是这样,感觉除了血糖高似乎没什么其他不适,于是就放松警惕了,等到血糖控制不住出现并发症了,才后悔不已。
所以,一个糖尿病患者可以活多久,生存率是多少,完全看自己的选择,疾病或许会使你的寿命比健康人缩短一点,但是只要积极治疗、控制,不会有太大影响,生活质量也能和常人一样,毕竟没有糖尿病也有可能患上其他疾病,寿命同样会受到影响,所以患病没有什么可怕的,保养得好照样比同龄人更健康。
糖友的生存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心理负担太重,总认为自己活不久
在生活中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患病后天天躲在家里,不愿意出去工作,也不和家里人交流,情绪非常悲观,经常发表负面言论,有这样的心情身体很难健康,糖尿病是可控的,有相应的治疗措施,只要跟着按照治疗方针走,就可以控制病情,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工作、学习。
没有积极治疗,容易轻信偏方
患病后治疗与否差别是很大的,如果你轻信了民间偏方,任何喝点奇奇怪怪的东西就能治病,最后只会延误病情,相反,如果你积极治疗,每天按时吃药、注射,病情就可以得到控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出现并发症,健康也会有保障。
饮食、运动等生活干预没跟上
部分患者血糖一直控制不好,就是败在了一张嘴上,每次一嘴馋就不管不顾,先把自己吃过瘾了再说,在这里告诉大家,饮食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饮食能控制好了,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另外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同时还能辅助降血糖,应长期坚持。
糖尿病患者不能光盯着血糖
不能光看血糖稳不稳定,其他指标也要关注,比如说血压、体重、视力、骨量、尿酸等,尤其是和代谢有关的指标,因为代谢水平是一致的,如果代谢糖分困难,很有可能代谢尿酸也困难,平时要多关注,把各项指标控制在安全线以下,可以减少并发症缠身。
为什么有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多岁呢?多半和文中列出的几点有关,每一项都做到位了,健康长寿自然会向你走来,一定要足够重视,加强防控,寿命就可以像健康人一样。
医学界发现: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人,身上大都有这7个特征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约1.5亿人存在糖尿病高患病风险。对于糖尿患者来说,并发症是可怕的威胁,当多个并发症找上门,损害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很多人在患上糖尿病的时候,都会想到一个问题,长寿已经是奢望。但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的,糖尿病患者也是可以长寿的,跟着小艾一探究竟吧。
关于糖尿病,常有一些认知误区搞得患者不知真假,有时候傻乎乎地相信了,反而不利于疾病的管理控制。
误区1:糖尿病是遗传的
不一定!虽然糖尿病有遗传因素,但环境因素同样重要。即使有家族糖尿病史,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患病风险。遗传因素只是潜在的风险,后天的生活方式是决定因素。
误区2: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
错!糖尿病的发病与吃糖无直接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正常胰岛功能可以处理适量的糖分,但异常胰岛功能可能导致糖尿病,与糖的摄入量并不直接相关。
误区3: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错!糖尿病的发病与吃糖无直接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正常胰岛功能可以处理适量的糖分,但异常胰岛功能可能导致糖尿病,与糖的摄入量并不直接相关。
总之,对于糖尿病这一常见慢性疾病,我们需要摒弃那些不准确的观念,不要被误区所困扰,而是要以科学、健康的方式来对待它。
有人认为,一旦患上糖尿病,就必须终身依赖降糖药物。然而,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研究所教授邹大进表示,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糖尿病患者能够实现糖尿病的逆转,且逆转后的血糖水平基本接近正常。这不仅有助于预防并发症,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也表示,临床上确实存在一部分糖尿病患者,能够长期保持正常范围的血糖,甚至无需药物维持。
过去认为胰岛β细胞无法再生,长期暴露在高糖环境下会导致大量凋亡,从而引发糖尿病。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不仅具备“后备军”,而且有些细胞对血糖的敏感性只是稍微减弱,而非完全凋亡。
此外,虽然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β细胞数量在患病10年后会减少50%,但只要仍有30%的细胞正常工作,血糖就可以保持在正常水平。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的逆转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BMI高
对于超重和腹部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逆转的可能性更高。这是因为超重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在肝脏中积聚,进而可能对胰岛或胰腺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伴随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只要通过减肥和增加肌肉质量,体重减轻约10%左右,就有很大机会逆转糖尿病。
2.病程短
高血糖状态长时间存在会对胰岛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因此病程越长,胰岛细胞恢复功能的可能性就越低。通常来说,新被诊断出或病程不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逆转的机会较高。
3.无胰岛细胞的抗体
一些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胰岛细胞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抗体。如果患者体内存在这三种抗体,那么2型糖尿病的逆转可能性较低。因此,新被诊断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相关抗体检测,以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4.C肽水平高
C肽是一种由胰岛细胞分泌的物质,其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通常被用作反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指标。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空腹C肽水平在1.1纳克/毫升以上,两小时C肽水平在2.5纳克/毫升以上,这表明胰岛功能并未严重受损,逆转糖尿病的可能性较大。
综合来说,满足超重/肥胖、C肽水平高、无抗体的2型糖友,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尤其是在确诊后前两年启动积极治疗,逆转可能性便会大大增加。
事实上,如果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中的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研究所教授邹大进指出,那些在八九十岁高龄仍然健康的糖尿病患者通常具备以下7个特点。
1.体重相对标准,不胖不瘦
一项刊登在著名期刊《糖尿病治疗》的研究发现,体重与寿命呈现U形关联,因此糖尿病患者宜保持体重在标准范围内,即BMI在20~24之间,男性脂肪百分比不超过25%,女性不超过28%。
2.控好血糖、血压、血脂
目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应小于7%,但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标准可以放宽至8%。血压应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根据情况降至低于2.6、1.8或1.4毫摩尔/升。
3.肠胃好、消化好、大便通畅
从口腔卫生开始,仔细清洁牙缝,减少牙周感染的风险。餐食方面,要注意进餐的顺序,先汤菜后主食,并细嚼慢咽。如果出现腹泻或便秘,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调节。此外,定期接受胃肠镜检查,以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
4.心脏好、循环好、手脚温暖
统计数据显示,大约60%的糖友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或相关问题。因此,保护心脏功能至关重要,需要控制各种心血管风险因素。除了体重控制,糖友需要监测心率,维持最佳心率在每分钟60~70次,如有必要,医生可以建议药物控制,以防止心动过速。
5.营养均衡、戒烟限酒
在选择食物时,要确保膳食均衡,多样化,包括混合米饭或薯类在主食中,适量摄取优质蛋白质如瘦肉、大豆、水产品和蛋奶制品,同时避免油炸食品以及富含油脂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
此外,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延长糖友的寿命。戒烟2~6年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7%,从不吸烟的糖友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41%。
6.适当运动
长寿者几乎都有每天运动的习惯,而糖友需要特别关注防止肌肉流失。踮脚和深蹲有助于增强下肢力量,而举小哑铃可以激活上肢肌肉。建议糖友每天至少散步半小时以上,避免长时间静坐,随时起身活动。
7.心态豁达
邹大进表示,许多90多岁的糖友仍然非常健康,即使患病三四十年也无大碍,关键是要管理好各种因素,积极对待疾病。
总而言之,得了糖尿病没什么可怕的,做好上面的点,并持之以恒,健康长寿就不远了。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不能吃糖、吃水果?没症状就能不吃药?10个糖尿病误区,别被骗了!》.科普中国.2022-11-14
[2]《有些糖尿病可以「逆转」,内分泌科医生提醒最佳时机和人群》.生命时报.2022-11-02
[3]《那些高寿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有7个共同点》.生命时报. 2023-09-0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