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0糖酸奶(0添加酸奶糖尿病人能吃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的人真的适宜喝“酸奶”吗?营养师说出了真实答案

“糖尿病”的人真的适宜喝“酸奶”吗?营养师说出了真实答案!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一下关于酸奶的那些事,马上就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吃的更是数不胜数,很多人都喜欢喝酸奶,但是糖尿病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自己到底能不能喝酸奶呢?为此小编专门咨询了相关的营养师,营养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酸奶

酸奶是指纯牛奶制成的乳制品,是一种发酵奶制品,是牛奶经乳酸菌发酵而成,相当于对奶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初消化,从而利于人体的吸收,是经发酵培养而成的奶制品,更易于人体消化吸收,与一些含乳饮料有着本质的区别,糖尿病人之所以能喝酸奶是因为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而乳饮料中优质蛋白含量较少

第二:酸奶成分

酸奶中富含钙,而钙能调节胰岛β细胞内外钙池中钙离子的平衡,保证胰岛素的正常释放,除了乳糖分解形成乳酸外,同样的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质,酸奶比较适合乳糖不耐受人群、消化不良者及老年人和儿童等,酸奶是牛奶通过乳酸菌发酵而来,不仅保存了牛奶中所有的营养成分,而且因为发酵,其中营养素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第三:酸奶营养价值

酸奶中的益生菌还能改善人体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平衡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也能起到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的作用,低糖酸奶还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适量的脂肪,能给糖尿病患者提供多种营养成分,且对血糖、血脂影响不大,由于酸奶的血糖反应较低,因此最好可以搭配谷物类主食一起食用,可降低食物的血糖反应,有助于控制血糖

第四:糖尿病人

酸奶中的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菌群,调节血糖和血脂,有益于血糖的控制和并发症的预防,酸奶中的微生物调节肠道功能,可抑制对葡萄糖和脂肪的吸收,酸奶中的微脂蛋白消化吸收的速度较慢,可以增强饱腹感避免饥饿,有利于减少主食的摄入量,至于有些人担心酸奶中含有的糖对血糖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可以与减少的主食量相抵消,所以并不会增加血糖的总量

第五:食用禁忌

糖尿病人可以喝酸奶,最好选用无糖酸奶、脱脂酸奶,不宜选用全脂酸奶、调味酸奶、伪酸奶,酸奶中的乳酸能延缓胃排空,有帮助控制餐后血糖,最好在饭后喝,这时人肠胃中的环境最适合酪氨酸生长,让它发挥更多的健康功效,长期坚持,能起到改善体质的作用

第六:适量食用

糖尿病人不仅能喝酸奶,是可以纳入日常饮食控制计划中的一项措施,但是要适量,而且应选择低糖酸奶饮用,由于市面上普通酸奶中一般都含有添加剂,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血糖升高,因此如果大量或持续地摄入普通含糖酸奶,那么对于控制血糖是没有益处的

最后,不管是什么食物,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大家都能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糖尿病患者喝什么酸奶,什么时间喝,对血糖影响小?

酸奶是甜的,糖尿病患者能喝吗?

糖尿病患者喝酸奶有哪些好处?

喝什么酸奶?

什么时间喝最好?

糖尿病患者能喝酸奶

酸奶是消毒后的鲜奶发酵制成,除乳糖分解形成乳酸外,其他营养成分基本没有变化,乳糖是在小肠中分解吸收的,所以对血糖的影响很小了。

一般在生产酸奶时,多会添加一些白砂糖或果葡糖浆来调味(否则会很酸),增加了酸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每100克酸奶平均含有12.9克碳水化合物。

按同等数量的碳水化合物来比较的话,酸奶的血糖上升速度较稀饭、面条要慢得多

含糖酸奶的血糖指数是48,大米粥是69,大米糯米粥是65,小米粥是61,小麦粉面条更高是81。

因为酸奶中的乳酸能延缓胃排空,有帮助控制餐后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喝酸奶好处多多

1.帮助控制餐后血糖:酸奶中的乳酸能延缓胃排空,有帮助控制餐后血糖的作用。

2.减轻体重:酸奶中的乳酸可以有效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食欲,有助于减轻体重。

3.改善肠道功能:酸奶中含有乳酸菌,能改善肠道功能,一定程度加速肠道的消化吸收,提高人体免疫力。

4.补钙:适量喝酸奶,有助于帮助糖尿病患者补充身体所需的钙质。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选择冷藏保存的酸奶,这样才能保证酸奶中有活的乳酸菌,获得酸奶的好处。

糖尿病患者适合喝什么酸奶

建议糖友在家中自制酸奶,不加糖,仅加少许蜂蜜、天然水果切块或大豆低聚糖浆来调味,这样做的酸奶更健康。

如果没条件自己做酸奶,建议“糖友”选择无糖酸奶,或者买含甜味剂的酸奶。如果买不到这样的酸奶,就买原味酸奶

什么时间喝酸奶

早餐:用酸奶替代稀饭。建议提前将酸奶从冰箱取出,等到不凉后再喝 。

加餐:两餐之间、运动后、临睡前作为加餐喝,既能补充能量,饱腹感(因含有蛋白质)强,又不会影响血糖。

酸奶虽好,不宜多喝,建议每天不超过半斤。

作者:方玉

“无蔗糖”不等于100%不含糖

“无蔗糖”不等于100%不含糖

警惕有些商家拿“无糖”做营销噱头引发过量消费含糖食品

含糖饮料的消费被认为是可引发死亡最大行为风险因素之一。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人在《欧洲公共卫生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显示,中国因摄入含糖饮料而导致的疾病负担显著增加。当人们普遍关注饮料、食品含糖时,有些商家打出“无蔗糖”概念误导消费者,实际情况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此举还可能因此引发消费放松警惕,更加过量消费含糖食品。

调查

网红酸奶、饮料标“无蔗糖”

商家拒绝解释是否含糖

所谓糖,因其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故也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含糖饮料的定义为,在制造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任何形式的糖,如红糖、玉米糖、玉米糖浆、果糖、葡萄糖等),且含糖量超过5%的饮料。市面上常见的含糖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汁、运动饮料、功能饮料、加糖咖啡或奶茶等等。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近年来,当人们普遍关注饮料、食品含糖时,有些商家打出“无蔗糖”概念误导消费者,实际情况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 ,而“无糖”也不见得是真的不含糖。此举还可能因此引发消费放松警惕,更加过量消费含糖饮料。

孟女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家中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她平日购物挑选酸奶、饮料等特别注意看包装上配料表糖含量。看到某平台一款网红饮料标注“无蔗糖”,虽然价格比普通饮料贵两三倍,但因为网红推荐、营养价值高、不含糖,她还是下单购买了几盒。孩子非常喜欢喝,她就不断下单购买。结果仅几周时间,孩子明显胖一圈。直到她发现“无蔗糖”饮料中不含蔗糖,但加入了果葡萄糖浆,这种吸引孩子爱喝的饮料,并不像想象的含糖量为“零”。

北青报记者向商家询问“这款无蔗糖的产品,含有别的糖吗?”之后,商家的客服回复称:“这个不确定呢,建议亲收藏再购买。”在主页上北青报记者找到该产品的配料表截图,明确写着“与糖和脂肪战斗的酸奶”,配料表中显示该产品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4.5%,虽然比一般产品要低一些,但并不是不含糖。

专家

“0蔗糖”“无蔗糖”不等于“无糖”

“无糖”也不是100%不含糖

“无糖”也不是真的100%不含糖。以网售的一款粽子产品写明“0蔗糖”为例,有些消费者看到这个标签理解为这款产品不含糖,大快朵颐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实际上,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100克的糯米含糖量达到了15%。糯米中还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进入人体之后会转化成糖类,升糖指数也是非常的高。

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李燕菊、周林桦撰文称,所谓“无糖”没有一般人想得那么完美,例如,无糖饮料、无糖食品并不是100%无糖,喝多、吃多了一样可能长胖。如果看到饮料或食物外包装上写着无糖、低糖、无蔗糖的字样,根据GB28050-2011的标准,它们是这些意思——糖含量≤0.5g/100ml,可称无糖;糖含量≤5g/100ml,可称低糖。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无蔗糖是指不额外添加蔗糖,如白糖、红糖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在社交媒体中指出:“甜饮料的麻烦,就是让人不知不觉喝进去大量的糖(或各种糖浆)。近年来糖的使用变化尤其令人担心,因为饮料、甜食、糕点,甚至有的所谓的健康食物,都喜欢用果糖或果葡糖浆来增甜了。为什么呢?一是它们更清甜,二是可以贴上‘无蔗糖’的标志。”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无蔗糖”不等于“无糖”,商家打擦边球偷换概念的行为应该受到批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郭晓蕙认为,我国的糖控制工作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食品营养标签明确标注各种糖的种类和含量,比如是蔗糖、葡萄糖,还是果糖,含多少克,而不仅仅在配料表中模糊标注。对于无糖饮料的甜味剂成分和含量,也要标注清楚。

关注

木糖醇等代糖类“无糖”食品

不能忽略食材本身含糖

事实上,除了一些“无蔗糖”食品和饮料,还有一类“代糖”类食品和饮料也备受关注。市场上有一些针对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无糖”食品,使用木糖醇等作为甜味剂的产品。相关医学人士指出,这类“无糖食品”指的是添加糖分,但也不是真的无糖。

木糖醇是五碳糖,能够补充能量,改善糖代谢。在体内的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不增加血糖浓度。如果将木糖醇加入到饼干、糕点之类的食物中制作成“无糖食品”,仍然需要警惕。因为糕点、饼干等食物本身含大量淀粉、油脂,升糖指数会很高,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文/记者蔺丽爽)

相关

过度饮用含糖饮料易增加疾病负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饮料销售量从2010年的9791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17165万吨。

研究人员表示,过量摄入含糖饮料是一项重要的危害健康因素,与高BMI(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红肉摄入、饮酒和吸烟一样有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饮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传统的饮食转变为减少谷物摄入、高油高盐高糖、高肉类等。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建议应关注中国人群摄入过量含糖饮料的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