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如何看糖尿病(体检怎么看是否有糖尿病)
体检不知道怎么做?糖尿病正确体检清单,糖友快收好
赵大爷是一位新“糖友”,自从初诊出院后,他听从医师的医嘱,一年刚到,立马在社区医院做了一份“全面”体检。
这次来门诊的时候,他把体检报告拿出来,唐主任看完皱了皱眉头,这是什么问题呢?原来,赵大爷虽做了全身的体检,殊不知,并没有针对糖尿病做更进一步的筛查。
那么,糖友们每年体检定期监测什么指标呢?下面为大家列表详细附上:
1、一般体格检查最后,记得做完检查要找专科医生复诊看结果哦!
#家庭医生超能团##健康热力计划#
防止并发症,5种检查不可或缺!关心糖尿病的朋友都收藏了
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糖友应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不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还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01
血糖
监测血糖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血糖即时水平,也是防治低血糖的重要措施。糖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测血糖的频率和时间,(具体的检测频率可以在平台对话框中输入:123)。
2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试验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诊断试验,是测定静脉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在做糖耐量试验的同时,可以采血测定胰岛素、c肽,可以协助判断胰腺β细胞的储备功能,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3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2-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衡量血糖控制水平是否达标的金标准,正常值为4.0%-6.5%。
建议糖友每3个月检测一次,检查时不必空腹。
4
尿糖、尿酮体检查
尿糖检查一直是评估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的一种依据。
当体内胰岛素缺乏时,不能利用葡萄糖作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只好分解脂肪作为燃料,分解过程中会释放一种叫做酮体的酸性物质,从尿中排出即为尿酮。
如果尿中检测出尿酮,提示胰岛素缺乏,血糖控制不理想。
5
糖尿病并发症检查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会逐渐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主要指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因此,糖尿病并发症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1)眼底检查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状况有关。常见的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糖尿病肾病
约30%-40%的1型糖友,以及20%左右的2型糖友,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是: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或30毫克/24小时,即可诊断。
(3)心脏病变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
需注意的是,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压或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损害,因此也要进行血压、血脂的检测。
(4)神经病变
60%-70%的糖尿病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四肢感觉减退、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依据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
(5)周围血管病变
全身大血管均可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
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外周血管病变。
(6)口腔检查
糖友口腔疾病中以牙周病最为常见,患病率可达30%左右。慢性牙龈炎反复发作,牙槽骨萎缩,久而久之易引起牙齿松动或脱落。因此,糖友不能忽视口腔检查。
作者:胡春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体检后怀疑自己患了糖尿病,应该做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应该怎么看?
体检时,一般只检测空腹血糖这一个项目,它反映的是采血瞬间的血糖水平,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空腹时间太长、节食、饮水等,故糖尿病的漏诊率比较高。而餐后2小时血糖检出糖尿病的敏感性高,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餐后血糖却很高,如果只查空腹血糖,往往会漏诊。
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检测者检测前6~8周血液中葡萄糖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诊断和疗效监控的好指标。糖化血清白蛋白能反映检测者检测前2~3周的血糖水平,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是否良好的评估指标,特别是在糖尿病刚开始治疗时进行监测,比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更及时。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用于不能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敏感性和正确性高,但需要多次采血,不易被大家接受,现在已少用。
1空腹血糖
正常人的血糖水平比较恒定,依赖肝脏和内分泌激素的调节。当任何调节因素发生障碍时,血糖将出现增高或降低,导致疾病发生。一般体检只测定空腹血糖(FPG),要求检测者从头天晚上晚饭后开始禁食,到第二天早上8点钟左右抽血,即禁食至少8小时以上。空腹血糖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空腹时间太长、节食、饮水等,故糖尿病的漏诊率比较高。
【正常参考范围】
FPG 3.9~6.1mmol/L。
【异常结果解读】
●FPG生理性增高:餐后1~2小时的血糖升高和情绪紧张时的血糖升高。
●FPG病理性增高: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如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应激,如颅脑外伤、颅内压增高、重症脑炎、心肌梗死等。
●FPG生理性降低:饥饿、剧烈运动后。
●FPG病理性降低: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β细胞瘤或降血糖药用量过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肝糖原储存不足,如重症肝炎、肝硬化等;长期营养不良。
2餐后2小时血糖
正常人进餐后0.5~1.0小时血糖达到高峰,2~3小时恢复至餐前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胰岛素分泌峰值延迟,糖利用能力下降,导致餐后血糖持续升高,到2小时仍明显增高。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2hPBG)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敏感性更高。
【正常参考范围】
2hPBG<7.8mmol/L。
注意: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受损的标准见下表。
【异常结果解读】
2hPBG增高: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发作等。
3糖化血红蛋白
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即糖化血红蛋白,它比较稳定,并且与血糖浓度成正比。由于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左右,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检测者近6~8周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有很多种,HbA1c是葡萄糖与HbA的β链缬氨酸残基缩合而成的,而且量比较大,占80%,再加上HbA1c能直接反映人体的血糖水平,故临床上常测定HbA1c来代表糖化血红蛋白。
【正常参考范围】
HbA1c<6.5%。
【异常结果解读】
HbA1c增高:糖尿病及其他高血糖情况。
4糖化血清白蛋白
糖化血清白蛋白(GSP)是血液中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非酶催化的糖化反应而形成的果糖胺。由于白蛋白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19天,故糖化血清白蛋白能有效反映检测者检测前2~3周的血糖控制水平,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是否适宜的良好指标,比糖化血红蛋白更敏感、更及时。
【正常参考范围】
GSP 2.1~2.8mmol/L。
【异常结果解读】
GSP增高:糖尿病及其他高血糖情况。
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检测人体血糖调节功能的一种方法。正常人在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可一过性升高,但在2小时内血糖浓度会恢复正常。在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定时测定血糖和尿糖,观察血糖水平的变化和尿糖是否阳性,称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临床上用于不能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了解其有无糖代谢异常。
【标本采集】
1.检测者受试前正常饮食,停用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不吸烟,不喝咖啡和茶。
2.清晨空腹采血2ml,同时留尿标本做尿糖定性试验。
3.取葡萄糖75g(儿童每千克体重1.75g),溶于300ml水中服下。
4.口服后隔0.5小时、1小时、2小时及3小时各抽1份血,同时留取尿标本送检。
【正常参考范围】
0.5小时血糖:6.1~9.4mmol/L。
1小时血糖:6.7~9.4mmol/L。
2小时血糖:<7.8mmol/L。
3小时血糖:恢复空腹水平。
【异常结果解读】
●OGTT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OGTT降低:糖尿病,血糖高峰超过正常上限值,恢复至空腹水平的时间延长,尿糖阳性;肝脏疾病,血糖高峰超过正常,但恢复时间仍接近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血糖高峰提前出现并超过正常,恢复时间仍然正常。
检查项目推荐
●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糖尿病治疗效果的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糖化血清白蛋白。
●血糖的自我监测: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可使用手掌式血糖仪自我进行手指血糖检测,以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和波动情况,用来判断药物治疗是否有效,剂量是否合适,饮食是否恰当等,同时也是减少使用降糖药后发生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