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否会传染(糖尿病会传人吗)
糖尿病到底会不会传染?别瞎猜了,医生给出权威答案!
糖尿病会不会传染?很多没有基本医学知识的患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其实,稍有些医学常识,也可以知道糖尿病并不传染,糖尿病这个疾病属于慢性代谢疾病,跟传染类疾病没有关系,这个大家可以放心和糖尿病患者解除,是不会被传染的。
糖尿病实际上是一个多因素参与致病的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很多情况下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有相关缺陷引起。关于糖尿病,我国的祖国医学早有认识,《黄帝内经》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论述了这个疾病。糖尿病虽然几千年前就被人类认识到,但是几千年来也没有阐明糖尿病的具体发病原因,只能说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等综合病因所致。
但是,不管怎么说,糖尿病是绝对不会传染的,几千年来也没有一个医学文献认为糖尿病可以传染,大家可以放心的和糖尿病患者接触。
希望我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更多健康信息,就去“今日头条”关注张之瀛大夫。
一人患病,全家危险!糖尿病也能“传染”?3招+2汤,帮你稳血糖
作为一个迅速崛起中的“糖尿病大国”,中国正陷入糖尿病带来的困境!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攀居世界首位。
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呈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与此同时,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
如果家里有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家里的其他人,特别是子女患病的比重会变高;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伴侣患病的概率也会升高。
糖尿病真的会传染吗?
糖尿病会传染?
糖尿病当然不是传染疾病,但确实会“传染”给家人!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1.有着相同的不良生活方式
90%得糖尿病的人都有吃得多、饮食油腻、爱喝饮料、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
在中医看来,是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脾胃功能出了问题。“脾统血”——如果脾胃出问题,血糖就堆积在血管中,就出现高血糖。
通常,一家人的生活习惯是相似的,所以,当其中一个人因此得上糖尿病,那其他人也在危险的边缘!
2.基因遗传
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父母都有糖尿病,孩子得糖尿病的概率会非常高。
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更应该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尽量降低被“传染”的可能性!
血糖高的表现
1.身体经常感觉到疲惫乏力
血糖较高,会导致体内的糖代谢及运转发生障碍,再加上体内存在大量气体,继而就会导致患者经常感觉到疲惫乏力的问题。
2.经常存在口渴口干的问题
哪怕饮用了较多的水,但是却依旧会感觉到十分的口渴,表明血糖水平正在变高,且血黏度也处于较高水平。
3.舌裂
在中医看诊时,发现病人有舌裂的现象,说明病人的脾胃功能偏差。而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家族糖尿病史,不论年纪,患病几率都会更高。
血糖高,如何改善?
1.运动
抽出时间可以进行慢跑,或者快走,持续40分钟到一个小时,微微出汗就好。注意运动前后一定多喝水,不然容易伤津液。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太阴主“开”,手太阴肺开在上,表现就是出汗;足太阴脾开在下,表现就是大小便。
通过运动出汗,增强了肺经的功能。当肺经能力增强的时候,帮助足太阴脾开在下,促进了脾胃功能的恢复,所以促进了血液质量的提高,高血糖的情况得到缓解。
2.泡脚
艾叶、生姜、花椒泡脚2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出汗。
泡脚可以促进身体代谢,排出体内垃圾,恢复脾胃功能,而且更有利于睡眠。注意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
3.长期恢复脾胃功能
在中医上看,糖尿病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那就要做好长期恢复脾胃功能的准备。经方用药侧重在恢复脾的清升功能,胃的浊降功能,还有肝的疏泄功能。
推荐几个方法,帮助糖友们控制血糖。
猪胰汤
猪胰一条、玉米须15克,共同煮汤,喝汤吃胰。
每日服用,也可只饮汤。症轻者每日半条猪胰即可。
地黄汤
干地黄30克,煮茶代饮。每日煎二次,每日服用。煮时约用水一碗半煮为一碗,再煮时仍成一碗,可服二次。
地黄有抑制糖尿的作用,而且地黄同时能抑制其他食品中碳水化合物里的糖分。
注意:地黄的分量最好依据血糖指数有所増减,18—60克均可。服用期间需及时测量血糖指数。
另外,适用于控糖的常用中药还有:西洋参、沙参、茨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等。
糖尿病病人一般并发症较多,伴随的诸多症状一定要咨询医生,辨证地调理。
注意!糖尿病会传染,内分泌科主任王煜:教你四招预防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有50.1%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说,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糖尿病前期。
而且,更恐怖的是,糖尿病是会“传染”的。瑞典科学家曾发现:由于相同的生活方式,如果家庭中有人得了糖尿病,那么他的风险大约是一般人的2~30倍。
一旦患上糖尿病,就是不可逆的过程,甚至还会出现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糖尿病病足等并发症……
所以,糖尿病的预防,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今天四川名医微坐诊为大家请来了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煜,让她来帮我们解答关于糖尿病的疑惑。
哪些人是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据王医生介绍,以下5类人群很容易被糖尿病找上!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
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
分娩过巨大婴儿的妇女
如果婴儿出生时大于等于8斤,妈妈就会有患糖尿病的风险。
另外,如果婴儿出生时体重小于5斤,妈妈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腹部肥胖人群
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都属于腹部肥胖。腹部肥胖者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和大腿上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患高血压人群
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因此患糖尿病的几率更大。
年龄超过45岁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很多慢性疾病都会找上门来,糖尿病也不例外。
据王医生介绍,糖尿病近年来呈年轻化的趋势,这主要跟年轻人爱宅在家,进食高糖、高脂、高蛋白饮食的生活习惯有关。除此之外,工作压力过大也会影响人的内分泌代谢,进而加大患糖尿病的概率。
那么,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应该怎么预防糖尿病呢?
这些预防方式,你知道多少?
1、改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坚持早起早睡。
2、均衡营养结构。每餐只吃七八分饱;进餐时先吃青菜,快饱时再吃些主食、肉类。
3、加强监测。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查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咨询医生。
4、每天保证运动量。通过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是怎么发展形成的?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并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缺陷或二者同时存在而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素乱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首先,会出现胰岛分泌障碍或胰岛素抵抗等状况,但血糖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升高。
然后,会出现胰岛功能失代偿,会出现餐后血糖升高以及空腹血糖仍偏高等现象,即糖尿病前期。
接下来,是没有症状的糖尿病,并慢慢出现尿得多、喝得多、吃得多、体重减少的症状。
最后,糖尿病长期不控制,出现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病人在冬季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注意保暖。糖尿病病人抵抗力比较差,千万别受凉感冒了。
2、注意血糖的监测。冬天比较寒冷,很多糖尿病人运动量达不到,血糖会波动。如果血糖增高异常,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找医生咨询。
最后,王教授特别提醒,糖尿病病人一定要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如果不吃药不打针,血糖居高不下,对脏器的危害可能会加重。
另外,得了糖尿病就不要盲目乱吃保健药啦,没有效果的~还是要相信专业医生的建议噢。
图片来源:123rf
编辑:离离